
三、微社群中流言传播机制
1.社会矛盾:流言生成的“刺激源”
实质上,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存在有助于滋生流言,流言盛行以各类矛盾冲突激化与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频发为基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各种社会矛盾更为突出,为流言的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刺激源”。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一个高度传统化的社会和一个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其社会运行是稳定而有序的,而一个处在社会急剧变动、社会体制转轨的现代化社会中往往充满各种冲突和动荡”(3)。当前,我国进入“深度社会转型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依然以“中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但另一方面群体利益调整、社会阶层差距拉大、越轨行为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各类矛盾和利益冲突,公共事件作为“刺激源”引发流言传播。流言在微社群中的传播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们试图通过虚拟微社群表达对现实问题的集体情绪、集体焦虑和集体恐慌。近年来,在微社群中传播的“最具争议的市委书记——仇和案”“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考8门挂7门”等流言,其引发议题的社会问题就指涉到“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和“教育不公平”等。
2.微媒体及其责任缺失:流言传播的低风险渠道
微媒体提供了流言传播的低风险甚至零风险技术渠道。首先,微媒体的重要特征是匿名性,互联网用户进行网络信息传播时的用户认证可以是非真实的。这种匿名性为民众的言论创造自由,为网络流言创造者和传播者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大大降低了网民在通过微媒体进行关系搭建的微社群中发布和传播流言的风险,少数网民肆意发布流言的现象不可避免。其次,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触网技术的人性化,网民在通过微媒体进行关系搭建的微社群中发布和传播流言时,几乎没有门槛,非常方便快捷,只要免费下载相关程序,轻击鼠标或屏幕即可发布或传播流言。再次,在通过微媒体进行关系搭建的微社群中发布和传播流言后,网民也可随时迅速地退出流言的传播过程,只需删除传播的流言信息即可,退出后若注销账号便可“销声匿迹”。通过微媒体进行关系搭建的微社群的这些功能特性为网民在微社群中发布和传播流言提供了一个风险极低且迅速便捷的传播渠道。
而对于微媒体的技术提供商来说,其赋予了普通网民发布和传播信息的快捷渠道,却没有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往往以“技术中立”为由,推卸其对传播内容所应负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由于网民发布传播信息的不负责性和非真实性,进一步滋生了流言在微社群中的传播。而相关部门对于微媒体的技术供应者也缺乏适当监管,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不足,微媒体的这种责任缺失和立法监控的不足使流言在微社群中传播变得“畅通无阻”。正如瑞士喜剧作家马特·罗勒说,“一场灾难发生12小时后Twitter就开始帮倒忙”(4)。以流言“病毒链接”为例,“我和微信的故事”被流言传播者称为“病毒链接”。此流言传播过程中,微媒体责任的缺失为“病毒链接”的扩散创造低风险渠道,成为流言传播、扩散、极化的驱动力量,使用户面对朋友圈传播的信息,降低了对流言的怀疑。在这种状态下,公众失去判断能力,流言更易扩散传播。
3.真相的暧昧性与社会流瀑:流言的接受
流言在微社群中产生和传播之后,若真相表现得“暧昧”,不能及时公开,这会导致大众宁愿相信和接受“流言”,并加入进一步传播扩散流言的队伍中来。法国著名流言问题研究专家诺埃尔·卡普费雷(Jean⁃Noel Caperer)指出,“流言作为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体,可以定义为是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辟谣了的信息,因此其实质是反权力”(5)。流言在微社群间的传播过程中,与真相相互“较量”,相关部门若不能快速地作出反应,未能及时公布真相,甚至有意隐瞒真相,则公众的不满情绪、联想猜测能力、各种荒唐的自保措施都会导致流言被广泛接受并进一步扩散,甚至引起社会恐慌,形成“社会流瀑”(Social cascades),即在接收和传播网络流言过程中,流言被微社群成员不断接受,从而使得其观念和行为如同“流瀑”逐渐趋向一致。美国学者卡斯·R.桑斯坦指出,“社会流瀑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倾向于相信别人的所信和所为”(6)。“获取信息,了解真相”是置身于事件中的当事者的基本需求和应对事件的逻辑起点。在真相迟迟不来的时间里,人们就偏向于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有利条件,依靠微社群中的流言来传达信息,表达自己情绪,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恐慌,借助流言寻求心理寄托。
以流言“公务员离职潮”为例,智联招聘发布一则消息称,最近公务员跳槽率大幅度上升,短暂几个月,已有万名以上公务员在网站上向企业雇主递交简历,政府、事业单位的跨行业跳槽人数也比往年同期上涨好多。这个消息一经发出便引起了社会关注,大众纷纷在微社群中转发传播此消息,后经证实此消息并非事实。然而相关部门在该流言发布后的30天后才作出回应,开始辟谣,否定了这一错误说法。在这则流言传播时期,由于真相的“迟到”导致受众的思想观念改变,大量失实信息传入使受众逐渐接受这一“事实”,达到众多成员社会行为的一致性,从而引起“社会流瀑”。
4.群体极化与沉默的螺旋:流言的强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就是指“当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比交谈之前的想法更加极端”(7)。网民以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的相似性而集聚在各类微社群里,如,微信朋友圈、QQ群、各类论坛等,由于他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同质性,当某一信息在社群里传播时,就更易形成“群体极化”现象,强化流言的传播。此时,流言的制造者、发布者、转载者与接受者互相转化,如果缺乏权威的信息干预,微社群中的流言不仅会替代真相,还会使流言传播的各类参与者形成极端的态度,有可能在现实中形成群体性事件,从而强化流言传播,使流言的传播呈现出群体极化现象。
在群体极化的同时,“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8)效应也会对流言的传播起到进一步强化作用。真理有时候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由于人们思路上存在的默认逻辑——“少数服从多数”,于是持有真相、掌握真理的少数人反而选择沉默,迫于群体压力而屈从大多数人的观点,最终越来越多的人都相信流言、传播流言,使流言得以强化。
5.“疯狂”的网民:传播主体的“合流”
如前文所述,微社群中集聚的成员在思想观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同质性。每个社群既通过其中的成员与其他社群形成网状交连,社群之间相互发布、分享和转载信息;但与此同时,每个社群又有明确的边界,形成自我封闭的小群组,对异己的思想形成排斥,导致微社群极易形成“群体盲思”,内部各成员之间形成相互投射效应,强化自我认知和群体认知。也就是说,微社群搭建了一个“众声喧哗”而又“众声归一”的空间;同时,通过与其他微社群的网状连接,寻找“志同道合”的相似微社群,发布、讨论和转载信息,形成微社群成员的“合流”,使流言加速传播。
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曾在其代表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详细研究和描述过人们在群体中心理状态的表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9)。实际上,有时候参与其中的人们在对某一事件发表言论时很可能并不是源于理性的认知和判断,而仅仅是为了换取一份“参与”带来的归属感,或者源于瞬间冲动而造成情绪上的宣泄。许多人对事实的掌握并不全面,对事件和议题缺乏独立的思考,甚至仅仅是浏览了几条网络意见领袖对热点问题的相关评价就开始“发表高见”,使公共舆论在微社群中呈现显著的情绪化和非理性特征。“在一个身份不确定、交往者行踪飘浮、道德失效的环境中,极度的自由导致极度的非理性”(10)。微社群的不受约束和自我封闭为其成员制造了脱离实际的自我放纵感,虽然观点在微社群中是猖獗盛行的,但它的制造者、发布者和传播者却很少察觉到他们的观点是消极负面的。这种非理性和情绪化加速了流言的传播与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例如,四川什邡群体性事件中有很多网友在微博中使用了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漫骂性言语,姚晨等人的微博遭到无端指责,事件中还有网友抱着凑热闹的心理上传旧有的交通事故死伤者照片,做出什邡警察打死群众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