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微社群中流言传播的特点
1.议题生成具有较强的自发性
相较于微媒体,传统媒体具有很强的主导社会舆论能力,其生成的议题大都聚焦在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符合的事件上,从而表现出一种建立在对客观环境反思基础上的自觉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媒体立场先于公共舆论出现。而微媒体时代,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往往更多是公共舆论的出现先于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在通过微媒体进行关系搭建的微社群中,其信息主要是由用户你一言我一语的过程中自发创造生成的,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及微媒体平台本身相对缺乏对这些信息的把控和约束,一般而言,议题的个性化特征显著,显得比较凌乱和琐碎,网络空间信息的高度流动性会让这些零散琐碎的议题迅速聚合、放大,进而形成公众普遍关注的议题,而后,传播媒体和官方媒体才陆续介入。
2.舆论空间具有广阔的延展性
传统媒体时代,受版面和节目时长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报纸和电视节目等大众媒介必须对呈现的信息或报道内容等进行严格选择和排序。受众通过媒体预先设定的框架,获取信息后对某些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而后通过有限的渠道发表出来,舆论空间比较狭窄,影响范围和规模都有很大限制性。微媒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互联网强大的转发功能和交互作用赋予了通过微媒体进行关系搭建的微社群广阔的舆论空间,人们既可以在这个微社群空间中全面获取到形成舆论的各种信息素材,同时还有机会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自己的意见通过跟帖、讨论、转发等形式,在其独特的虚拟环境下延展开来,以影响更多人意见的形成,进而影响舆论的整体趋势。
3.意见汇聚及时性强、舆论发酵期短
有研究表明,“在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影响下,公共舆论开始萌发一般是在新闻报道后的第五到七周,呈现显著变化的时期往往是新闻报道后的第八到十周”(2)。而微媒体环境下舆论形成和发酵的周期大大缩短,甚至在相关信息发布的同时,舆论就迅速生成,出现同样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准入门槛较高,对信息源的筛选、审核及信息内容的编辑、发布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传统媒体受众之间的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许多局限。而在微媒体搭建起的微社群中,其内容生成发布简单快捷,意见发表一点即出,且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成为民众跨时空交流的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