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研究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5)。从“事”“时”“势”三方面深入推进大学生、青少年微社群集群行为的引导工作,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微社群中青少年集群行为的现状,积极探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应对微社群的形成发展及微社群内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教育引导的思路举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1—08)[2021—12—2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
(3) 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Cam⁃bridge:MIT Press.2000.
(4) 张东进.微博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性话语研究[D](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4:14.
(5) 原欣伟,李延,窦天苗,李雨萌.消费者虚拟社区参与对创新产品采用意愿的影响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8(05):109—114.
(6) 邢征宇.网络社群中意见领袖的商业价值研究[D](硕士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20:6.
(7)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66—566.
(8) 参见倪建均.青少年学生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和风险管控[J].当代青少年研究,2018(5):8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10) 董金权,潘昕.微社群中流言传播特点与传播机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0.
(11) [美]卡斯·R.桑斯坦.谣言[M].张楠,迪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8.
(12) 转引自沈怀勇.网络群体的生成机制[D](硕士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9:10—15.
(13) 风笑天.从青少年社会学的视角认识青少年与研究青少年[J].广东青少年研究,2022,36(01):30—45.
(14) 刘秀生,杨雨青.中国清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4.
(15) 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7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11.
(16)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8.
(17) 香港青年协会编.香港青年与青年工作.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3.
(18) 香港青年协会编.今日青年——五地青少年发展状况分析.香港:香港青年协会,1996:94.
(19) 董金权,洪亚红.爱与疼的边缘:青少年使用社会化媒体调查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20.
(20) 赵芳,黄宇新.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S2):22—23.
(21)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2—8—31].
(22) 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Cam⁃bridge: MIT Press.2000.
(23)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140.
(24) Jones,Q..Virtual⁃communities, virtual settlements & cyber⁃archaeology: A theoretical outline[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997(3).
(25) Liu,G.Z.Virtual community presence in Internet Relay Chatting[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999 (1).
(26) [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8.
(27) [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28) [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M].黄典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9) 邓希泉.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1):103.
(30) Smelser,N.J.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M].New York: FreePress,1963.
(31) 转引自巴克.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76.
(32) [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33) [美]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胡泳,沈满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4) 史宇鹏.网络集群行为——集群行为的新形式[J].社会学,2001(1):34—37.
(35) 魏娟,杜骏飞.网络集群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J].青少年记者,2009(10):75—76.
(36) 乐国安,薛婷,等.网络集群行定义和分类框架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9—104.
(37) 周湘艳.从传播学视角反思网络群体行为[J].东南传播,2007(8):53—54.
(38) 翟本瑞.虚拟小区、多元文化与身份认同[M].台北:扬智出版社,2001.
(39) 孙凤,郑欣.理性与非理性之辨:网络集群行为的产生及其演变[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48.
(40) 郑欣.集群行为:要素分析及其形成机制[J].青少年研究,2000(12):33—37.
(41) 刘生琰.网络集群的集合行为与建构合理的网络秩序——“艳照门”事件的社会学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237—238.
(42) 王道勇.匿名的狂欢与人性的显现——对2006年网络集群事件的分析[J].青少年研究, 2007(3):21—27.
(43) 孙凤,郑欣.理性与非理性之辨:网络集群行为的产生及其演变[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48.
(44) 孙凤,郑欣.理性与非理性之辨:网络集群行为的产生及其演变[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48.
(45) 苏晓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逻辑过程与特征及对策建议[J].贵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0—113.
(46) 汤景泰.网络社群的政治参与与集体行动[J].新闻大学,2016(3):96—101.
(47) 谢建芬.论网络集群事件中的社会控制机制构建[J].前沿,2010(22):80—82.
(48) 李华君.网络舆情危机中政府形象修复的影响维度与路径选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5):69—72.
(49) 严峰.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公共安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27.
(50) 李晓娟.网络集群行为演化机制及其调控策略的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2(8):285.
(51) 董金权,朱蕾.微社群空间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以网络剧和短视频用户圈为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1.
(52) 董金权.媒体视野中的青少年研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7:192.
(53) 董金权,潘昕.微社群中流言传播特点与传播机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78—81.
(54) 朱一帆,董金权.“微社群”中青少年“表演式抗争”的缘起[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01):65—67.
(55) 李春雷,凌国卿.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微社群的动员机制研究——基于昆明PX事件的实地调研[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6):61—66.
(56) 凌国卿.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微社群秩序的构建研究——基于昆明PX事件的实证分析[D](硕士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5:1.
(57) 曹珊.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微社群流动聚合效应研究——基于“茂名PX事件”的实证分析[D](硕士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6:1.
(58) 张舒满,高国富,苗嘉宇.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微”社群环境下的新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7(23):231—232.
(59) 汪兴和.强化“微社群”建设增强县级融媒体传播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8):43—45.
(60) 王雪冰.大学生微社群的生存样态及教育引导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7):51—53.
(61) 廖卢琴,谢爱林.圈层与连接:思政教育网络话语传播困境与出路——基于矩阵传播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1(07):48—54.
(62) 刘望秀,王歆玫.党史学习教育如何“破壁”青少年圈层文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1(09):80—85.
(63) 李春雷,凌国卿.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微社群的动员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2015(6):61—66.
(6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12—8.
(6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