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个橘子
引子:世界的答案往往在不起眼的物体上。
标签:由小见大。
一日,几人看着墨水瓶有些倦了。于是,就一起到集市中去。为水看到水果,就觉得可喜。不过,他最钟意的橘子。由于习惯,他不禁思索起来。我们可以认为橘子的形状是球形。他想因为重力,难道锥形的形状不是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吗?那么,它为什么是球形的呢?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问题,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以我来看,我们以为最初那只鸡是蛋里孵出来的,然而在有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之后就会知道在最初和现在的生殖方式是不同的。以为橘子最初是球形其实是忽略了橘子虽然含有很多水,但是还是属于固体。根据固体的特性,在受到重力时是不会分散而是固定的。当然,情况并不是如此简单。虽然塑料袋是固体,但它是具有流体的性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生面团一样的性质介乎固体与液体的物质。要理解橘子为什么是现在的形状,就必须回到最初的情况。橘子最初体一开始很小,而枝条能够给予这个物体足够的支持力。因此,它的形状实际上受到重力的影响不大。记得有一次,观察泡水的大豆时,看到大豆表皮皱缩。当时,有关人员给出的解释是大豆里外吸收水分的速度不同。即大豆表皮吸收速度较快,而里面的食用部分则吸收较慢。大豆表皮吸收过多的水分本来应该膨胀,不过由于与食用部分相连就导致它发生皱缩。所以说,我们之所以看到橘子上下凹陷是因为这里两处的生长速度远远慢于周围的部分。
但是,我想大家都同意橘子在生长时是整体变大的,也就是说从几何来说,前一个时刻的橘子形状和后一个时刻橘子的形状的大体是类似的。一旦,生长的整体性变低,也就会出现在形状上劣质的橘子。
非水看到为水在自己思考,就拿过一个橘子讲道,当年毛主席和一众革命先烈就是吃着如红薯这样普通的食物,而常凯申则吃着山珍海味。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由此可见,普通之物在非凡之人的手中也能大放异彩。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墨水瓶在他人看来固然没有多少可讨论的,但于你我这样的深究细节的人未尝不能构造出一个精彩的世界。正如别人所说,不怕事物平凡,就怕自己平庸。,非水说完,把橘子放下。忽而,又话锋一转,我倒是喜欢玉石、贝壳之类的物体。
为墨接过话茬,口中言语,哲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先验。假如我们从未接触过橘子,能够猜出橘子里面的结构吗?对于我们,橘子里面的结构并不是先验的,而是凭借我们的经验得出的。但是,当我们接触过橘子之后,下次再接触就可以先验地知道它的结构。比如,学习一个事物。别人告诉你固然可以让你觉得了解,但与你自己接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哲学实验里有个玛丽屋实验。说是戴着一个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的眼睛,而且她一直在阅读相关书籍。在书中,描述了人们对其他颜色的感受。玛丽看过之后,应该对此觉得司空见惯。可是,当她摘下眼镜,看到外面的世界时,心里却是感觉非常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知易行难的症结所在。所以,我们就应该以普通事物为线索来体悟事物的内在规律。就像数学复杂的微积分是从加法开始的,而阶乘是从乘法开始的。对此,你们如何看待?
几人未说什么,一同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