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世界的未来科技趋势(套装共16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趋势2 关键不在于硬件或软件,而在于“体验”

利润为零又有何不可?Apple Card带来的冲击

我们常常会对企业做一个定性的划分,比如将A企业划分为硬件厂商,将B企业看作软件公司,将C企业归类于服务行业。但从前的行业划分如今已经不再适用了,因为现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兼具这3个行业之长,才能让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换言之,如果一家企业的涉足行业过于单一,那么它必然难逃被GAFA吞并的命运。

人们常说“软件优先”。诚然,纵观近来的经济发展趋势,软件似乎的确居于主导地位,美国似乎尤为如此。但其实软件也好,硬件也罢,关键是要看它们能否为顾客带来价值,即所谓的“体验”。这一体验,正是革新的基础。

先来谈谈亚马逊。亚马逊制造出了Amazon Echo这款硬件产品,又开发出了“Alexa”这款软件产品,并推出了云服务项目AWS(Amazon Web Services),亚马逊甚至还有物流配送服务。亚马逊通过Amazon Prime之类的服务让顾客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

由亚马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它兼具3个行业之长,所以才能牢牢抓住顾客的心。

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硬件对它来说,与一个普通的盒子无异。它更注重如何运用这个“盒子”,与顾客建立联系。

未来的世界就是如此。对企业来说,行业、领域的划分已经无关痛痒,给顾客带来最佳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的利弊姑且放下不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能否做到这一点关系到企业存亡。

体验是商务的基础,所以企业在改善服务方面,所需做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说起其具体表现,我们不得不说一下最近兴起的SaaS平台。SaaS平台所做的就是将软件部署在云服务器上,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软件。

那么,GAFA可以利用SaaS做些什么呢?首先,它们会掌握哪些软件是用户常用的,哪些是不常用或经常出现问题的,再对这些软件加以优化,让用户了解这些软件的价值,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SaaS提供的服务有很多优点。举个例子,它所提供的任何一款软件,要单独购买或使用的话,是价格不菲的,而现在却可以用十分低廉的价格,享受跟过去同等的服务。而且如果用户不想再继续付费使用,解约操作也十分方便。

总之,使用SaaS的客户对其服务十分满意,而这一反馈又促使其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体验为中心的服务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就像前面提到的Apple Card,苹果推出这款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iPhone的用户群。

换句话说,苹果只需在iPhone一项业务中盈利便可,Apple Card只不过是苹果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与扩大用户群体的手段罢了。除此之外,它还是苹果用来收集数据的工具,也是苹果用来寻找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接点的方法。

总之,对于苹果而言,其信用卡业务即便是不盈利也没有关系。我之前说信用卡公司可能会被GAFA吞并,原因就在这里。

硬件、软件、服务三线并重,视行业壁垒若无物,注重顾客的满意程度,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披荆斩棘,无往不利。

销量不佳并不意味着失败

如果企业允许特定的项目利润为零,甚至出现赤字,那么某些产品或服务即便统计时表现不佳,也并不意味着它是失败的。

亚马逊总是在推出新的设备,但它并不在乎这些设备的销量,它的目的在于收集顾客的数据。如果有顾客在使用某款设备后能够加入Amazon Prime会员,那么这款设备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因为对于亚马逊来说,只要会员数增加,就意味着利润也会随之增加。会员将享受10%的折扣待遇,虽然在其他的购物网站看来,这样的价格可能会出现赤字,但就亚马逊商业模式而言,这一优惠的设置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亚马逊的这类举措,是以2014年推出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Fire Phone”为开端的。虽然这款手机销量惨淡,但这让亚马逊知道了顾客对这款产品所持的态度,这为下一款产品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自此以后,亚马逊便接二连三地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

比如说它的智能音箱产品,可谓是品种繁多:有带显示屏的,有带插头的,还有植入到灯泡里的,等等。当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款大受欢迎,但毕竟亚马逊的目的并不在于销量。对于那些口碑不佳的产品,它会在取得相关数据后马上令其退市。亚马逊的产品有七八成都销路不佳,上市没多久就无影无踪了,但对它而言,推出的产品只要有两三成能够成功,就已经足够。

较之其他一些企业投入巨额研发经费去研发一款硬件产品的做法,亚马逊更愿意采取小投入、短周期、多管齐下的产品策略。它就是秉承着这种理念,不断向市场发起挑战。

苹果自然也不甘落后于人。硬件是它的强项,但最近它却刻意推出了一些软件及服务方面的项目,定额服务Apple One及Apple Card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例子。

虽然苹果现在不像亚马逊那样剑走偏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将来,这两个项目极有可能会成为苹果的弃子。当然,也不排除苹果为了收集数据而特意推出的可能性。

再比如在医疗健康领域,虽说苹果已经推出了Apple Watch,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或许它将研发出另外一种能够随时读取人的生命体征的,对于用户来说体验会更好的新设备,届时Apple Watch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苹果的理念是不断改善客户的生活品质,虽然目前看来iPhone是一款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硬件产品,但苹果也绝不会死抱着iPhone不放。除了对现有硬件设备更新换代以外,相信它还会推出更多功能全面的新设备,以及形式更多变、体验更佳的新服务。正处于研发状态中的Apple Glass就是其中之一。

为何合约机的协议期是2年

以前,很多行业的商业模式都是以研发高性能的硬件产品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以供用户长期使用。无论是家电、汽车行业,还是智能手机、电脑行业,都是如此。

在这种商业模式之下,很多国家,尤其是制造业发达的日本,都为世界经济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日本的家电及电脑产品遍及全球的各个角落,成为一代传奇。

日本硬件产品的质量过硬,这一点毋庸置疑。或许某些还装着Windows 95系统的电脑,直到今天也还能正常运行;很多汽车也是如此,即便是数十年前的车型,经过一番维护,相信也能正常行驶。

但像智能手机及电脑等日常办公用的配件,最新产品与过去的产品,简直是天壤之别。几乎没有人会一直使用以前的电子产品,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对流行趋势特别敏感,高性能的硬件更加难以在他们手中长期使用。

1997年前后,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的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网方式一开始的ISDN到ADSL,又发展到光纤上网,直至现在的Wi-Fi、5G,高速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对软件产品进行更新、升级。

但硬件的更新却必须通过物理交换才能实现,这是因为硬件上搭载的半导体芯片无法进行在线更新。硬件的更新换代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而且今后这种情况会愈演愈烈。

合约机的协议期通常为2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情况。以前,非智能手机都是3年左右才更换机种,但是随着智能手机软件更新愈发频繁的今天,3年前的机种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在非智能机时代,用户根本就不可能给手机添加新功能,也几乎不可能对软件进行升级。那时的手机是由移动通信运营商与厂家合作制造的。

然而iPhone智能手机和Apple Store的出现让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次将iPhone拿在手中的时候,很多人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本以为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手机,但实际上它却是一部小型电脑。既然是电脑,那就肯定会有软件,而且软件也一定能够升级,但无论是外观还是产品名,都表明它还是一部手机——这根本就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手机,也不同于一般电脑的新生事物!

iPhone刚刚发售之时,有过这么一则逸事。某电视台的播音员正在播报关于iPhone发售情况的新闻:“虽然这只是一部手机,但却能够浏览网页,能看视频,还能听音乐。”对科技发展趋势拥有敏感嗅觉的孙正义则评论说:“这就是一部手掌大小的电脑。”

2025年的主流设备将不仅只有电脑

2025年,主流设备可能不再是电脑,现在电脑的销售量已经呈现出减缓的趋势。

那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一直以来对电脑情有独钟呢?概括说来,习惯是主要原因。

从打字机时代开始,键盘的布局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对于习惯了用键盘输入的人来说,电脑用起来得心应手。

但将来,目前的键盘布局真的是最适合打字的吗?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年轻人觉得软件键盘的打字速度超过了硬件键盘。此外,语音输入法及借助“脑机接口”用脑电波输入文字的技术也已经处于研发阶段。

那么电脑会以怎样的形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呢?

首先,电脑键盘的布局虽然不是最合理的,但由于人们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布局,所以大显示屏及键盘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消失。

其次,仅仅作为办公需要,电脑的功能过剩,现在的智能手机,其功能已经能够胜任大部分的工作。将来可能会出现一种可以连接显示器和键盘的智能手机,这样一来智能手机就变身为电脑了。其实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此类产品。

下一个阶段就是诸如Apple Watch之类的设备,性能与功能将提升至与智能手机不相上下的水准,这时智能手机也将惨遭淘汰。此后,硬件设备的发展将会出现突破性进展,一如当初从非智能手机演化成智能手机一样。

我认为,将来只要将智能手机做成像微软Hololens那样的眼镜式设备,就可以省去诸如看手机屏幕及操作按键之类的麻烦。

带上眼镜式设备,设备中的内容就会以MR的方式投射在自己面前,而且再也不用进行打字之类的操作了。

总之,将来硬件及软件的功能不会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然,硬件设备的外观及手感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使用时的简便程度。这时人们最看重的莫过于软件的使用体验了。使用体验的提升,与使用者的反馈和及时在线更新是密不可分的。

电脑正在逐渐走向没落。电脑价格不断下滑就是最好的证明。

谷歌正在研发的Chromebook笔记本电脑,预计其价格仅为2万~3万日元。将来的电脑,只要具备上网功能,搭载兼容高速通信的芯片,即便其他功能被弱化也无伤大雅。或许正因为如此,将来的电脑价格才可能如此低廉。

机动车的性能每隔两个月就会有所提升

以特斯拉为例,在连接云服务器后,大约每隔两个月,车载软件就会自动更新一次,追加新的功能。随着更新,其性能也会随之提升。

每次更新带来的,都是对用户体验的进一步提升,有时是耗电量的减少,有时是充电效率的优化,有时则是优化刹车性能。仅仅凭借软件升级就能轻易地提升性能,这对燃油车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特斯拉简直就是未来机动车的发展标杆。那些不具备联网功能,无法进行软件升级的机动车将来一定会被淘汰。

除了定期更新软件,特斯拉也会定期为车载电脑更换半导体芯片。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定期为车辆更换芯片,才能满足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需要。

不同于电脑和智能手机,机动车属于高价物品,机动车本身是无法轻易更换的。这些新型机动车更像是在电脑上搭载了一辆电动车,目前只有特斯拉能够为用户带来这样的体验。特斯拉还会为用户提供更换车载电脑的服务,以保证车的性能,毋庸赘言,这项服务对于使用者来说是非常超值的。

特斯拉给人的感觉根本就不像是一家汽车厂商,它常给人以这样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这就是它与传统汽车厂商最大的不同。

它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让车主开车体验更好。硬件也好、软件也罢,它在乎的只有如何运用这些资源才能给予用户良好的用车体验。这就是它的经营理念。因此,除了提升机动车性能之外,它还向客户提供多项其他服务。

不仅仅是特斯拉,比萨连锁店必胜客也宣布与丰田合作,准备开发一款可以在行驶中自动烤比萨的车型。如果这款车型投入使用,肯定会大幅缩短配送时间,而且由于自动烘焙功能,人工费用也会随之大幅削减,所以外卖的比萨价格或许将进一步降低。

一旦无人驾驶技术普及,乘客就不必在意司机的存在,如果遇到目的地较远的情况,车内甚至还可以考虑配备卡拉OK等娱乐设施。

传统汽车厂商总是会把精力放在提高发动机性能、改善座椅的舒适性及优化车辆的可操控性上,而电动汽车的电机性能则与传统汽车的上述性能同等重要。

现在有很多汽车厂商指责特斯拉的舒适度太差。但我认为,将来机动车的发展绝不应该只重视舒适度,特斯拉的发展路线才是正确的。毕竟从特斯拉的总市值及其销量来看,它将是当之无愧的汽车行业标杆企业。

下面我们来看看日本国内的汽车公司。它们跟从前的索尼很像,对硬件工程师过度重视,这正是其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的原因。即便有些公司里拥有对科技发展趋势敏感的软件工程师,但他们也极少能够进入管理层,以至于很多软件工程师因为得不到足够重视而另谋高就。这就是现在日本汽车公司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在传统汽车厂商当中,比如奔驰和宝马也正致力于研发像特斯拉那样可以进行软件升级的车型,而且有意将其纳入标准化生产。

正因为如此,将来的汽车厂商会纷纷效仿特斯拉,制造出可以进行软件升级的汽车。到2025年时,这一切或许尚未成为现实,但我相信那一天终会到来。

特斯拉广告费为零、4S店数量为零,却能大卖特卖?

特斯拉与传统汽车厂商的不同之处还不止于此,它基本上没有实体4S店。虽然特斯拉在一些地方设置了展厅,但其功能也仅限于介绍车辆与服务项目等,原则上并不提供线下购买渠道。

除此之外,特斯拉也从不注重广告宣传。无论是在杂志上还是在电视上,根本就见不到它的广告。特斯拉车主的行为及他们对特斯拉的评价,就是极佳的品牌宣传素材。就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好莱坞的名流们纷纷将自己的座驾换成特斯拉,这就是最好的广告宣传。

特斯拉的充电桩及停车位的设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心的设计让人们觉得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如果非要说这些都属于品牌管理的范畴,倒也无可厚非,这与特斯拉方便使用者的初衷并不相悖。

充电桩的不完备是电动汽车无法普及的重要原因。毕竟以前充电桩的设置都是由政府或电力公司负责的,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特斯拉却肯出资修建充电桩。它设置充电桩的位置多在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入口附近、星巴克门前或高速公路休息区等,都是便于人们使用的地方。

不仅如此,初次使用特斯拉充电桩的用户,在一定时间内可免费使用。即便进入收费使用阶段,充满电也只需花费500日元左右,这比燃油车加满一箱油要便宜许多。另外特斯拉还计划为停车位设置无线网络,以便车主在车内舒舒服服地上网。

特斯拉既没有4S店,也不做广告,因此它格外重视与客户的交流。软件升级之际,工作人员会主动跟客户进行沟通,平时也会经常主动与客户联系,获得反馈。

在软件更新时,工作人员会与顾客进行沟通。比如说芝加哥寒流来袭时,他们就会给芝加哥地区的客户发送信息,提醒他们电动汽车非常不耐寒,特斯拉早已经预料到会有寒潮来袭,也对此有所准备,“为了不让您的爱车在寒冷环境下的充电效率受到影响,最好及时更新您的系统”。

在需要进行重要的车辆维护时,比如更换电脑芯片等,虽然特斯拉没有4S店,但并不会受到限制。得益于工作人员出色的沟通,整个维护过程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首先,工作人员会给需要更换芯片的客户发送信息,与客户取得联系后,他们会根据客户的情况,与其约好时间,并如约来到客户指定的地点为其更换硬件。有时,客户的爱车需要修理,如果不能马上修好,他们也会将客户的车运回工厂进行修理。

特斯拉提供客户服务的方式非常特别。当车主需要服务时,只要启动专用的程序,就能看到附近的服务人员,提交服务申请之后,不用多久,指定的服务人员就会赶到现场为客户提供服务。

设置一个4S店,人工费用、店面维持费用等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有些大型汽车厂商,往往会耗费巨资来维系4S店的运营。但特斯拉则将这部分费用花在了增强客户体验上。

每次进行软件更新的时候,特斯拉的车主都会充满期待。几个月前,我也接到了升级通知,那时我不禁想:“这次会有些什么新功能呢?”

特斯拉的软件更新不同于其他厂商,有很多独到之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

通过智能手机远程操控

即便不在车上,用户也能通过智能手机对车辆进行远程操控,就像在玩遥控汽车一样。除了移动车辆以外,还能控制车窗及空调的开关。因为特斯拉有自动驾驶功能,所以遇上下雨天之类的恶劣天气还可以将车辆唤至门前。定好移动路线,再打开空调,当我们坐上车时,车里的温度也不冷不热,刚刚好。

虽然目前此功能只能在规定区域或私人区域内使用,但我相信,将来这一功能也将会在公路上使用。

待机界面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谷歌的界面会随着季节及节日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圣诞节或元旦时的界面就会变得非常有特色,这一功能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

而特斯拉也有这样的功能。例如,圣诞节期间车载显示器就会变成具有圣诞特色的界面。更有趣的是,转弯时它的转向灯音效会随之变化,由平时的“咔嗒”声变成充满圣诞节氛围的钟声。

“爱犬模式(Dog Model)”

特斯拉还推出了通过远程操控将车内空调自动设定成合适温度(爱犬模式)的功能。这一功能的由来是,在美国,有很多人都喜欢把宠物放在车里,而夏季车内的温度非常高,这通常会导致宠物的不适,甚至死亡。特斯拉推出这一功能后,只要将其开启,爱犬就可以免受酷暑之扰了。

但就这样把爱犬独自留在车里的话,车的主人很容易被误解为在虐待动物,因此特斯拉启动了爱犬模式之后,还会贴心地在外部显示器上显示“现在已设定为爱犬模式”的字样。

最近在日本,发生了家长把孩子单独留在盛夏的车内而引发的悲剧,美国的法律更是禁止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但随着特斯拉爱犬模式的普及,加之远程监控、远程操控技术不断完善,相信将来特斯拉完全有可能会开发出照料孩子之类的功能。

娱乐功能的完善

随着软件的更新,油管、网飞及Spotify等流媒体视频服务应用也都陆续在特斯拉的行车电脑上安家落户了。实际上,我去机场等场所接送人时,如果在车里等的时间过长,我也会通过看视频来消磨时间。

特斯拉的游戏内容也很丰富。车主可以在车载显示器上玩《马里奥赛车》,但特斯拉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用户甚至可以使用方向盘、油门和刹车进行游戏,这进一步增加了其娱乐性。

当然,只有停车的时候游戏才会启动,如此真实的赛车游戏简直让孩子们欲罢不能。对于传统汽车厂商来说,这或许是一项完全没有必要,甚至是极其无聊的功能,但它却能让孩子们心动不已。

我觉得,正是这些童趣盎然的服务,才使特斯拉获得了更多客户的支持。

素食主义者的“任性”

人们常说“不要总想着坐享其成”,这是因为当前的常识不可能永远正确,我们要用怀疑的眼光去不断探索。

Impossible Foods就是这一理论的践行者。制造素肉的企业绝对不止Impossible Foods一家,但它们产品的口感却都不如Impossible Foods。很多素食主义者吃素并非是因为讨厌吃肉,而是为了减少家畜的屠宰数量,以及出于对环保的考虑,才强迫自己吃素。

他们当中也有人喜欢肉的味道,这一类人往往喜欢的是肉的口感。Impossible Foods制造的大豆肉口感与真正的肉基本一样,这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更为素肉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生产的素肉,既能让素食主义者感受到与真正的肉同样的口感,又能达到减少家畜屠宰数量的目的,因此非常受素食主义者欢迎。

Impossible Foods追求的不仅仅是真肉的口感,它还为粮食、环境及贫困这三大社会问题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不知不觉间它已经实现了EGS(环境、社会、管理)的有机融合。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就是因为它向来无视行业壁垒。

虽然它的产品目前仅在美国国内销售,但在将来,它有可能与其他的合作伙伴携手,将其产品销往海外。

我认为,将来全球食品行业可能会因此发生巨大的变革。有人认为农业劳动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但我却不这么想。相反,强行维系农业从业人员的雇佣不仅对转型中的企业来说百害而无一利,也会给政府增添巨大的负担。

与其过度重视农业劳动力问题,倒不如试着解决由于人口爆炸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农业劳动力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我觉得Impossible Foods跟特斯拉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电动汽车问世之初,给人们的印象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而已。款式老旧、行驶距离短、充电时间长、价格比燃油车高等诸多缺点的存在,让人们选择它的理由只是因为它节能环保。从前的素肉也是如此,人们之所以会选择素肉,仅仅是因为想减少杀生,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特斯拉却打破了人们的偏见。它生产的电动汽车在节能环保的同时,还能做到车型款式新颖、行驶速度快,饱受诟病的充电问题也不复存在。毕竟特斯拉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提升人们的驾乘体验。

有些企业死守着行业惯例不放,以致开发出的产品及服务与用户需求相去甚远,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最近日本的一些超市和购物中心决定不再提供免费马甲袋,这是出于环保的目的,但收效甚微。

当前的业务内容能否满足顾客的需求,是现在很多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毕竟在将来,能够决定成败的既不是硬件,也不是软件,而是客户的使用体验。

新冠肺炎疫情让Zoom用户激增

对于一家锐意进取、引领未来的企业来说,无论是硬件的开发还是软件的优化,都不过是了解用户的手段罢了。对它们而言,想方设法了解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才是第一要务。

每每说到这个问题,我总喜欢举钻头的例子。对于生产钻头的厂商而言,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即开发适合顾客的钻孔,而不是如何将现有的钻头卖出去。

Zoom能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飞速成长,正是因为它知道客户的需求。在DNX Ventures举办的一次活动上,我们有幸邀请到了Zoom的CEO袁征(Eric S.Yuan),他的讲演内容也证明了我的上述观点。

袁征这样说道:“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坚实的保障。”

袁征原本是思科网讯的一名软件工程师。思科网讯和Zoom一样,也是一家致力于开发视频会议软件的公司。但这家公司让袁征感到束手束脚,他认为这样的公司无法开发出让用户真正满意的软件,于是辞职,自己创建了Zoom。

正是出于沟通方面的考虑,Zoom在使用时无须注册,它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也能运行无阻。不管在什么情况下,Zoom用起来总是那么得心应手。而思科网讯及Skype等其他类似的应用则需注册账号,在使用前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设定,使用前的准备工作太过烦琐。与Zoom相比,它们使用起来实在是太麻烦了。

另外,Zoom在运行时所占用的资源非常少,这也是它能够获得广大用户支持的原因之一。受疫情的影响,远程办公的人数增加,Zoom的使用人数也随之激增。有消息称,在远程办公用户增速最快的20天里,其下载量甚至达到了1亿次(包括重复下载)。截至2020年4月,它的用户保有量为3亿人,与其他同类应用相比,利用率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得益于此,Zoom的总市值也由原来的2万亿日元攀升至现在的14万亿日元,已经超过了一些老牌企业如IBM的总市值。

虽然现在看来,Zoom已经算得上是一款非常方便的视频聊天软件了,但其未来却仍不明朗。对自己未来的道路,Zoom早已成竹在胸。

它的目标就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因此它对VR及AR领域十分关注,也对即时通信等方面的服务虎视眈眈。

有些企业之间看似是竞争关系,却又存在着某种斩不断的联系。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将来Zoom会“插手”一些原本属于脸书的业务。

袁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使Zoom的开发摆脱了思科网讯平台的束缚。另起炉灶,从零开始,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了更优于思科网讯的应用。这一决断的重要性堪比GAFA为了推出新服务而积极收购其他企业时的行动。

照此情形发展下去的话,等待着Zoom的会是什么呢?我相信,即便是前路坎坷,它也不会被经济学中所谓的“沉没成本”所累。这正是引领时代的企业所必备的特质。

正如前面所说的,站在脸书的立场上,Zoom虽说是它的竞争对手,但也拥有脸书梦寐以求的服务。实际上,脸书已经开出了一个价格,试图收购Zoom,这是极其正确的做法。

但Zoom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其企业价值也飞速攀升,所以Zoom是否会接受脸书的提案尚不可知。如果能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就成功并购了Zoom的话,这对脸书来说将会是极大的收获。我想脸书的经营者肯定也设想过这种情形吧。

不用出声就能向智能音箱发出指令

Amazon Echo等智能音箱类产品都非常注重用户体验,与其将它们生硬地归类于硬件设备或软件产品,倒不如说它们属于服务类项目。当然,此类产品中最受欢迎的非Amazon Echo莫属,它的销量已经突破1亿。假设它的销售市场仅在美国,那么每3个美国人当中就有1个人在使用Amazon Echo。

Amazon Echo在日本的销量也在不断攀升。按照这个趋势,到了2025年,恐怕大多数音箱都会搭载人工智能,这就好像以前CD播放器和收录机一定要能播放录音带一样。

智能音箱的原理就是将接收到的声音信号文本化。从这个原理出发,我们可以再发散一下思维,或许将来我们不用发出声音,只需要用特定手势就可以给智能音箱下达指令。这一构想通过在智能音箱上搭载摄像头或传感器就可以实现,比如说通过抬手就可以实现放大音量的操作。

除了智能音箱,其他家电产品也会搭载人工智能,比如说空调和灯具。最初调整光源亮度的时候,可能还需要通过向智能音箱发出指令,但随着人工智能学习的不断深入,即便使用者不直接下达指令,人工智能也能根据使用者的习惯,将空调的温度或灯光的明暗调整至最佳状态,也可以将电视音量以及热水的温度等调整至最合适的状态。

这就像是家里有一位善解人意的管家一样。这位AI秘书不仅能为人们带来更舒心的居住体验,还能在很多事情上给人们提出建议。人工智能会识别出记载在谷歌日历上的内容,当它认为你忘记了自己的日程安排时,就会通过智能音箱提醒你“今天某时开始该做某某事了”。

在通勤方面,人工智能同步到地铁晚点或道路拥堵的信息时,还会提醒你早点出门,并为你提前规划路线,让你轻松避开拥堵路段。

人工智能仍在不断进化。马斯克创建的Nueralink公司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人脑可以直接对计算机发出指令,计算机在接收到指令后,便可自动执行。在2025年,这项技术未必能够成功开发并应用,正式投入使用恐怕要等到2030年。

如果这项科技能够研发成功的话,那么我们只要在心中默念“打开电视”,电视就会自动开机;而我们头脑中的想法,也能自动在电脑中生成文本。

科幻小说中的场景终将成真。

智能住宅、智能城市的普及

电力设施、供水设施、燃气设施,这一类基础设施算得上是标准的硬件设施了,它们在将来也会焕然一新。

在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可以大胆设想,此类设施将来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统一管理。例如,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控制电源开关;又比如说你出门在外,在到家之前就可以借助Pinpiont应用提前准备好泡澡的热水。

将所有基础设施的终端都进行联网管理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降低使用成本。现在的水、电、燃气都还暂且需要查表员挨户查表,记录用户每个月的使用量。而一旦联网,就可以通过终端对这些数据进行登记,再也没有必要挨家挨户查表了,住户的费用自然也会随着人工费的降低而变得低廉。

在美国硅谷,就有这么一家名为“HOMMA”的初创企业,其创始人是一位名为本间的日本人,它所从事的就是上面介绍的业务。

智能化正从千家万户走向街头巷尾,当智能设备覆盖了城市中的最后一个角落时,智能城市的建设也就大功告成了。

届时,十字路口将会安装传感器,用来辨别车辆及行人的通行情况,再由人工智能对交通信号灯进行管理,现行的时差式红绿灯则会被淘汰。轨道交通工具的车厢内也将装有传感器,用以感知车内乘客的数量,并将相关信息显示在站台的显示器上。如果人们的智能手机上装有相关应用,将接收到此类信息,从而有效避免与其他人进行密切接触。

如果乘车人数太少的话,人工智能就会根据实时情况减少车次,反之,则会增加车次。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事情将不再需要人的控制操作,人工智能会根据各类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自主管理。

建设智能化城市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劳动力的问题。比如说清理车站前非法投弃的自行车,现在,首先要派出管理人员对停放在站前所有的自行车进行验看,一旦发现非法投弃的,还要用卡车将其运走。如果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的话,那么这些工作也完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来处理。

解决这个问题,有摄像头和人工智能就足够了。在城市中安装足够多的摄像头,以保证能够捕捉到自行车的主人或实施非法投弃的人的外貌,根据外貌特征找到他们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警告或处罚。

出于隐私方面的考量,日本或美国究竟能否在2025年实现智能化城市的构想尚不可知,但在中国,深圳市区智能城市的相关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深圳市区,各个角落都安装了可进行人脸识别的摄像头,因此一旦有人违反交通规则,执法者就能立刻找到这个人。

除此之外,设置在交通要道的扬声器还会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发出警告。对于屡教不改者,执法部门将会直接从其银行账户扣除罚金。只有未来才会出现的场景,如今已然出现在中国深圳。

虽然不敢断言美国或日本的将来也会变成跟中国一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迄今为止依靠人力进行统计或监视的工作,将来肯定会由摄像设备或感应装置所代劳,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对其内容进行远程验证和确认。只要我们能够摒除隐私观念的偏见,此类服务定然会蓬勃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文中描述的场景定然会呈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