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现代中央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第四部分(第十二至十三章)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金融危机的应对视角探讨构建与现代中央银行要求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是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反思的集大成者。第十二章讨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与具体实践。长期以来,货币政策都遵循“逆周期调节”的思路,主要用于“填谷但不削峰”。然而,逆周期调节有重大的副作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繁荣-萧条的金融周期和泡沫破灭后的低增长。背后的机制在于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要通过金融加速器和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来实现,导致金融杠杆率的过度扩张和收缩,加剧金融顺周期行为。金融体系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还会催生旨在规避监管的影子银行,进一步放大金融周期。经济周期波动主要不是源自外部冲击,而是源自信用的内在波动。经济不稳定主要来自金融不稳定,没有金融周期的宏观经济学就像没有王子的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本章从货币中性之辩出发,探讨货币政策与金融周期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理解货币政策跨周期设计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在熨平金融周期中的作用。由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稳定,同时由宏观审慎政策实现金融稳定,“两个工具,两个目标”,看上去似乎足够。但是,我国的实践经验显示抑制金融周期需要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配合。资金是流动的,掌控好货币总闸门才能最终熨平金融周期。
有了宏观审慎也不一定能避免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源自金融内生的不稳定性,很难事前预防,它的根源在于人性。没有两次危机是一样的,但是会押着相同的韵脚。第十三章尝试探究金融危机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现代中央银行的应对之道。自1873年提出以来,“白芝浩规则”(Bagehot Doctrine)就是应对危机的金科玉律,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应向银行体系提供充足流动性,同时收取罚息以减少道德风险,要求充足抵押物以防范信用风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传统白芝浩规则的不足:系统性危机时优质抵押物缺乏,罚息带来“污名化”,尤其是银行体系融资流动性向与实体经济更相关的市场流动性传导不畅。美联储通过一系列工具创新,突破了传统白芝浩规则的限制。2020年又更进一步,充分发挥最终做市商的职能,与美国财政部密切配合成立特殊目的实体,向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内的实体部门直接提供市场流动性,担保其债务价值。美联储的危机救助再次赢得金融市场的高度赞誉。但是,危机从来就没有被消灭,只是被转移了,每一次危机应对常埋下下一次危机的种子。大水漫灌的后果是高通胀和经济效率的下降,这些将在长期困扰主要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