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我认知的悖论

年轻的日子还很长,可是今天又无所事事,

忽然有一天你发现十年过去了,没人告诉你该什么时候起跑,

噢,你错过了发令枪。

计划最后总是要变成零,或是变成那草草的半页纸。

活在安静的绝望中,这是英国人的方式。

时光流逝了,歌也结束了,但总觉得自己还有话要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这段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人生真相:只有当生命接近尾声时,人们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这段人生的主宰者。

作为250万年前才演化出前额叶皮层和自我意识的生命体,人类的一生相比缺乏自我意识的动物要痛苦得多。动物依据2亿年前形成的生存本能行事,它们会为饱腹展开捕猎、为繁衍争夺交配权、为保护领地结群索居,当这些欲望都被满足后,它们便会停下来休息。

人类的欲望不仅无休无止,多数还受到内外部操控:在生物性本能的驱动下,我们哪怕没有生存之忧也会无节制进食、过度消费;社会文化则自我们出生起便开始植入各种规范,并在适当时候利用这些规范让我们做出违心的决定;在生活中,他人经常有意无意或加固或质疑我们的一些信念,我们的心理能量被反复消耗,永远无法像动物那样心安理得地休息。

人类自视为地球的主宰,而面对自己时却无所适从。多数时间,我们都处于内心失序状态——正如“心流”(Flow)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指出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因心(heart)、意(will)、念(mind)的同步而内心涌现平静。意识、欲望、意图及思绪总是互相抵触,我们很难化解其中的分歧,使它们起步前进。[1]

这种不同步甚至自我们幼年便已经开始。

当那个小小的自己特别想吃碗里那颗最大个儿的草莓时,即使身边没人注意,伸出去的手也会犹豫一下。把这颗草莓攥在手里后,有的孩子会迅速将它塞在嘴里,有的孩子会转身递给身边的小朋友,如果这时候还有大人们意味深长地看着,指指点点,这个孩子内心的“小剧场”就拉开序幕了……小的时候想要的不敢要,长大后这种不同步更错综复杂,变成想要什么都不太确定了,于是什么都想要。在休息日被一个关系很好的上级约去喝酒,一方面为堵车迟到害人等而内疚,一方面又莫名有些痛快;路上反复对自己说今天只谈风月不谈事业,聊天时却盼望对方主动提起今年的考核结果,可对方真给了好消息,又觉得自己怎么这么虚伪。

偏离轨道的自省

内心失序自然是很不舒服的,也常被人将其与自我认知不足联系在一起。很多人总以为只要能足够了解自己便能丢掉包袱轻松前行,于是一种叫自省的活动开始在都市盛行,但效果令人存疑。

通常情况下,人们只会在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或生活不顺遂时才会自我反省,然后收获的是各种负面感受:自责、沮丧、羞愧、懊恼……如果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这些对自我的攻击只会导致心态更差,无助于客观分析问题。那么在生活顺遂、心情平静时呢?虽然这才是有效自省的良机,但谁又会在这个时候去回忆那些令人不快的事呢?

自省是当代推崇独立人格潮流的衍生物,它要求人们不戴有色眼镜,像个旁人般审视未加工过的念头,正视自己真正的痛苦和缺陷,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更客观的自我认知。但在没有专业人员控场或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独自开展的自省往往是自欺欺人的,因为用第一人称剖析自己的问题,就像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最终换得的不过是一些能让人舒服起来的自我开解。一个家暴过妻子的男人,即使事后深刻反思、表现出真诚的忏悔,除非代价异常惨痛,否则日后大概率还会举起那对拳头——承认“一时控制不住,我错了,我会改”并不困难,但承认“自己有严重缺陷,对你施暴必定会发生,早晚而已”异常艰难。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想学习——“先玩一会吧,不放松哪有好的学习状态”(这是为了更高效地学习);想早起——“不迟到就行了,不多睡会儿怎么有力气上班”(这是为了保证工作表现);想戒烟——“再抽最后一根,明天任何人递烟都不接”(都怪他人引诱,面子总要给的)……好像每一件做不到的事,都有一个更正当的理由。“自我”是一名利己的解释大师,它合理化行为动机的能力胜过任何律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以为自己想明白了,但依然会把同样的错犯了又犯。因此瑞士哲学家、诗人亨利·阿米尔(Henri Amiel)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最大的幻觉,即相信自己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人。”

图1 自省的角度

我们身边也不乏这个现象。

越用力窥探内心、越渴望了解自己的人,往往越难形成对自己的认同,在决策时也经常摇摆不定。要跳出这个自我认知的悖论,不是靠想,而是靠做。真正能回答“我是谁”的,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剖析,而是在向某个方向前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个“当前的我”,然后在修正行动时形成一个“更好的我”——换句话说,人是通过结果定义自己、通过行动发现自己的。当一个人每天都很想把书中读到的共鸣说给更多人听时,他就知道自己原来是一个渴望和他人分享认知的人,或许做个读书博主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发现自己持续产生一种想用文字与自己和他人对话的冲动,那成为一名写作者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图2 自我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