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英语教学

第一节 英语教学的对象

一、我国教育对象

主体性教育是根据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内在教育为主要需求目标,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主、自觉能动、积极创造地参与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对教育活动的成效起着重要作用。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不再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体重要性,而是开始全方位地关注教育的双方,尤其是作为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实施教育改革,进行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地位,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变苦学为乐学。课程改革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这就要求今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关注教育对象,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导演”,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何谓学生

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既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着自身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性。

1.学生是人

第一,学生具有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完整的人的可能。学生的特殊性表现在他们是处在不断地接受他人教育过程中的群体。无论是处在人生的哪一阶段,一旦成为学生——受教育对象,那么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当中,就要不断地吸收各种有用的知识,使自己不断地成长。这种成长不仅包括生理层面上的成长,还包括心理层面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并最终成为完整的人。

第二,学生都是有“目的”的。学生都有其需求的东西。所谓“学”,是指要学习的东西,学生学习知识都是有目的的,比如生存、学识、爱好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唯一不变的是,学生的学习都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意义的,所参与的教学活动都是有章可循的。同时,学生是有情感的、有需要的,为了满足这些情感和需要,他们必须进行学习。

第三,学生具有人的独特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独特性表现在其所在的环境和所要遵循的制度是特殊的。正如国家有国家的法制,公司有公司的规章,学生也有适合其身份的纪律。学校是社会中特殊的环境构成体,在这里,学生有区别于社会人独特的一面,即学生会在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学习各种生存和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学生具有的自我能动性使得学生对社会、他人、自我有能动的作用,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个体。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本质特征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生”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现在的学生不再局限于年龄,很多成年人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也重新返回校园接受再教育。尽管如此,学生的发展依旧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作为未定型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空间和潜能。现如今,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都是指在校的未成年人,他们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在发展上属于空白,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足够的空间去选择,在发展程度上有足够的深度去挖掘。也正是因为这种未定型,学生才能被培养成为国家、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第二,作为未社会化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必要。学生的成长过程大都发生在校园里,对于社会中的各种人情世故了解甚少,因而在学习中,有必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后,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各种问题,谋划自己的道路。

第三,作为未成熟的人,学生具有依赖性,需要得到成人的保护、照顾和管教。作为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一个群体,学生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如果缺乏必要的保护和管理,那么作为国家建设接班人的学生不知会发生何种的变化,因而作为未成熟的人,更应该受到合理的管教。

(二)何谓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发展人就是要发展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关于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存在着若干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主体各种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晶,是学生“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是能动性、社会性、自主性、创造性。也有人认为,所谓主体性,指的是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教学认识的主体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的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经验、思维方法、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制约,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有的学者提出,人的主体性是由人的现实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构成的;还有的学者提出主体性的特征是整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等等。这些研究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于我们拓展思路、促进学生主体性问题的思考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进行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1.主体性教育的特征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继承和超越了传统教育思想,既保留了传统教育那些反映规律性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个性鲜明的独特特征。

(1)科学性。教育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通过牵引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从侧面将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而不单单是灌输给学生思想观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智力和方法结构。

(2)民主性。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指在师生关系中营造出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育氛围,这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教育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转变学生的地位,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体性,让学生可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二是要实现教育内容的民主意识和学生民主思想、民主精神与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培养民主观念,以民主化的教育培养一代富有主体性的新人。

(3)活动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并发展主体性,也就是说,活动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Rubinstein)说过:“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孩子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孩子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孩子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们个性品质的基础。”

2.主体性教育的原则

教育学生可以说是教育的出发点。从本质上讲,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点也决定了其定位是以育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把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1)学生主体原则。活动是发展主体性的基础,是主体性的存在形式,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并且通过活动才能表现出来。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为学生充分展示其才能而创设机会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为自己的主体性发挥积累经验,以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多样化原则。所谓多样化,是指教育过程中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多数是以课程活动的形式获得的。传统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的受教育形式受到很大的束缚,同时,“大一统”的课程模式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很不适应。因而,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要对课程类型进行多样化设计,使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匹配、协调互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各地方课程,因地制宜,一纲多本,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3.如何推动学生主体性教育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认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等方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使传统的“一言堂”转变为如今的“群言堂”,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方面,教师应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提示;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都由学生自己凭能力解决。以此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2)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权威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在这种传统的强势环境中,学生的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其个性和创造性也容易遭到扼杀。因此,倡导师生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真正地实现民主教学和民主课堂,这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客观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师生间的民主讨论获得新知识、新观点。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独立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同时还要“因人而异”。对待学困生,要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对其要多一分关爱,少一些责骂。还要鼓励学生之间平等互助、帮扶学习,不要让优等生产生优越感,看不起后进生,也不要让后进生产生自卑感。从而使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关系和睦,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机会

1.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一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同时,要发现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它能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供不竭动力,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2.运用实验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是什么,对预期学习目标有明确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进行方案设计,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初步定位。同时,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和产生的不同现象和问题,教师应主动设计问题分析环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分析、解决和讨论中,将传统的教师讲解学习方式转向互助合作,通过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学习对象与学习对象反思

(一)什么是学习对象

许多学者认为,学习对象是带有教学目的的数字化信息单位。学习对象蕴含的原理主要是搭建“积木”方法。每一个学习对象都可以与别的学习对象进行重组,这和乐高积木的搭建有些相似,因此被称为“乐高法”。威利(Willy)对学习对象和乐高法的属性做了三项类比:其一,不同尺寸、颜色和形状的乐高积木之间可以重组;其二,乐高积木能够以任何所需的方式重组;其三,重组乐高积木非常简单,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搭建出新花样来。这个比喻说明学习对象具有灵活便利地创建新结构的潜能。但是,这是一个被威利过分简化的隐喻,稍后我们将会对此做出进一步解释。

学习对象的外部结构必须按标准化要求来设置,这样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对象积木块,进而达到理想的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学习技术标准”(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旨在以统一的方式确保学习对象的开发、组织和分布。为了开发学习技术标准,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组织和方案。主要包括:①官方标准组织,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CEN/ISSS(欧洲标准委员会/信息社会标准化系统)、ANSI(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及NEN(荷兰国家标准);②用户组织,如航空业CBT委员会(AICC,航空业CBT委员会)和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它们是开发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LOM)的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的用户组织;③政府资助的方案,如高级分布式学习(ADL)计划;④供应商、出版商和教育组织财团,如IMS(IP多媒体系统)全球学习协会和都柏林核心元数据计划等,但被这些不同的组织和方案所开发和提议的标准,实际上并没有被真正认可过,一些具体的要求或者规格还在不断细化和改进中。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标准研发已经把重点都集中在学习“内容”上了,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规定了不同学习对象的连接结构,即学习对象是如何组合或重组的。第二,规定了学习对象和数字化学习系统的传播结构,即内容管理系统或传递系统是如何使用学习对象的。第三,规定了学习对象的元数据字段,即学习对象是如何被具有标签意义的“标签”标识的。教育问题很难做到在结构、传播和元数据处理方式等方面都实现标准化,通常是因为要求建立的标准做到“教育中立”。然而,即使是中立途径,也应该以保证用户操作性和可移植性的方式来提供实施各种各样教学方法的机会。首次尝试提供各式各样教学方法的机会,是通过“教育建模语言”来描述学习对象的通用教学结构,这为“IMS全球学习协会”的教学设计人员提供了输入方式。然而,IMS-LD(IMS学习设计规范)依然保持着教育中立,它以标准化的方式提供实施教学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学习对象主要是以灵活的方式,通过技术构造积木块来创建更大的结构,当然,还涉及能使得学习对象组合或重组的技术结构的界定和标准化问题,对非专业人员来说,其实很难确定学习内容标准化的程度是否恰当。因为标准实在太复杂,以至于只有专家才可以胜任,而且,几乎没有可靠的检测方式。通常学习对象不同方面的不同标准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不明确的,更重要的是,缺乏学习对象的教育问题依然存在。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在《教育之基本原理》中,著名心理学家兼教育家桑代克(Thorndike)指出:“教育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及其全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因此它必须研究人类本身及世界任何方面的改变,因为教育学应能供给有效的意见,使人们知道改变人们的本性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就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两个都涉及人,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社会活动,是只有人才能实行和参与的,这就决定了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中必然有人这一要素。但研究对象中包括人这一要素的学科同样有很多,这就与上一观点殊途同归,从而使教育学无法真正区别于其他学科,其独立的学科地位也会受到影响。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

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研读的基础上,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教育现象”曾是一个主流的趋势,居于主导地位。《辞海·教育心理分册》对教育学的定义就是:“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学科。”华东师范学校金一鸣教授在《教育原理》一书中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现象,把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定义为把握教育的规律,其目的是指导教育实践。安徽师范学校刘伟芳老师在对教育研究对象做出大量历史性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能够被反映为有价值的教育一般问题的教育现象乃是教育学(或更确切地称为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然而,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现象”显得过于笼统,人们往往无法真正了解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现象。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教育现象”并无不妥之处。但如今学者们有关教育现象的理解和定义还远不够细致和规范,对其的研究程度也不够深入,若教育学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便很难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此外,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并非能把所有的教育现象都囊括在内,教育现象属于客观存在,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人们在教育实践中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时,我们很难将其定义为教育现象。即使意识到教育现象的存在,由于研究者对其没有研究兴趣,那么它也不可能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日本学者村井实在《教育学的理论问题》一书中,曾对教育学的对象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得出了教育学的对象是“教育问题”的结论。在将“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产生了各种问题之后,国内学者也开始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转移到“教育问题”上来。如陈桂生在《教育研究对象辩》中就如此说道:“如果要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有一个一般的回答,还是以采用‘教育问题’的表述最为恰当。”所以,将“教育问题”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教育现象”观点基础上的又一次发展。杜时忠先生认为,“教育问题才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由是科学研究并不始于现象、事实或存在,而是始于问题”。

把教育问题作为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学者认为,教育学要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即最一般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七个方面:什么是教育(教育本质)、为什么教育(教育目的)、谁来教育(教育者)、教育谁(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用什么方法教育(教育方法)、用什么形式来教育(教育组织形式)。这七个基本问题也就构成了教育,所以这种观点只是简单地将教育的七个基本构成要素罗列了出来,并没有表现或继续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没有相关联系的孤立要素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从思维方法上来看,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教育问题”还停留于对象性思维上,只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分割成单一的构成元素,将这些构成要素简单相加得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除此以外,关于“问题”的定义也是多重的,这也容易导致歧义。所以,将“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表述还不够全面、清晰,容易引起争议。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事实,在教育学史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还曾被定义为“教育事实”,产生于德国的“描述教育学”学派、法国的实证主义学派就曾主张该观点。如菲舍尔采取实证与现象学方法,从客观的角度对教育事实加以研究和说明,尝试在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严谨而科学的教育学体系。洛赫纳在《德国的教育科学》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描述性教育学思想,舍弃了其中规范性的成分,而发展纯认识的价值中立的教育科学。他指出,只有对教育事实做了纯真而充分的描述,才能确切把握“教育是什么”。

从上述观点中不难发现,将“教育事实”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育学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尽管如此,它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教育体系。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事实方面的,还包括价值、规范类等层面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情感中立,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就不能只依靠描述和实证实验的量的研究,还需定性的、质的研究。

(二)对英语教学对象的反思

在对上述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各种代表性观点研究的基础上,在当今社会若要探讨什么才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首要任务是确定在什么意义层面上讲教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学、心理学等经验学科逐渐产生并发展,它们都在以自己学科独有的视角与研究方法来审视教育学,教育学不再是赫尔巴特式的近代意义上的“大”教育,而是日渐分化成一门具有庞大分支学科的学科群。有关教育知识的学科经历了由一门教育学到多门教育学科的发展过程,教育学发展到了教育学科群的高度。

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被提出,并逐渐变成了现实,“大”教育学所揭示的一般原理、基本观念和工作原理不再反映事实并指导实践。如此来说,近代意义上的教育学已经终结,存在的只是“教育原理”意义上的“教育学”。而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需要重新界定教育研究对象的前提,因此,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探讨,还应在上述五种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与综合。

第二节 英语教学环境的研究

所谓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它是人们生活于其中,并且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个外部条件的综合包括社会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的综合和自然条件的综合。这些从广义上讲,都属于教学环境(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学习环境等),因为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学环境能够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包括英语教学。

一、关于教学环境论

关于教学环境,国内外诸多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

美国学者克诺克(F.G.Knirk)指出,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它是由“学校建筑、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

澳大利亚学者弗雷泽(B.F.Fraser)认为,教学环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社会氛围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

美国学者霍利(Hawley)认为,教学环境“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

国际教育评价学会(IEA)认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场所。

美国学者辛克莱尔(R.L.Sinclair)认为,教学环境“就是那些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力量和各种外部刺激因素”。

我们认为,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总和,具体指学校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美好的、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其积极思考的动力,为学生愿学、爱学、会学创造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如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来促进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一流的英语水平是基本要求。那么,要想增强英语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英语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师观、学生观及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爱。其次,教师应有效运用必要的交往技巧: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用心主动倾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有选择地注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面,以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最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参与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来,以此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二)讲究语言的艺术化

英语教学与母语教学不一样,学生接受的是另一种文化,所以英语教师必须讲究自己语言的艺术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为此,英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学语言贵在精练,应避免大话、空话、套话、口头禅或喋喋不休;教学语言重在导向,应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发挥引导作用,以助学生思考问题、深入探究、解决疑惑;教学语言要新而善变,力求避免陈旧而呆板,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语言应生动形象、富于情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英语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仅仅传授给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因此,英语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在课堂上播放英语原声电影或原声歌曲,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足够的认知,学会进行跨文化交际。

教学环境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并促使学生积极运用,学会与别人进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得的英语知识才能长久,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语言环境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由舒曼(Schumann)在1978年提出,其为从环境及情感因素的角度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效果取决于其对目的语言社团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从英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所谓“社会距离”,是指英语学习者与英语语言社团接触的紧密程度,其主要包含社会主导模式、融入策略、封闭程度、凝聚程度、群体大小、文化相似性、态度、打算居住时间等八项因素,它们彼此联系着,影响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

社会主导模式(Social Dominance Patterns):指英语学习者与英语语言社团相比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从属地位”“平等地位”。具体来说,如果英语学习者的群体在各个方面都要比英语语言社团先进,那么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速度和水平不会得到显著的改善,因为英语学习者觉得英语没有母语好,所以不会努力地去学并且心里会排斥学习英语;如果英语学习者的群体在各个方面都没有英语语言社团先进,他们学习英语也会很慢,因为此时英语会把他们的母语同化,使母语面临消失的境地;当然如果两个群体在各个方面发展得差不多,那么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速度和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因为他们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不会产生排斥,愿意学习先进的东西来提高自己。

融入策略(Integration Strategies):指英语学习者面对英语语言社团的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Assimilation Strategy)”、“保留策略(Preservation Strategy)”、“适应策略(Acculturation Strategy)”三种。

“同化策略”是指英语学习者面对英语语言社团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接受了英语语言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保留策略”是指英语学习者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拒绝了英语语言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策略”是指英语学习者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接受了英语语言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学习者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至于完全被英语语言社团同化,使自己的语言文化消失,同时又能接受英语语言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自己的语言学习提供应有的文化背景,来促进自己的语言学习。所以采用同化策略的英语学习者的社会距离最小,而采取保留策略的学习者社会距离最大。

封闭程度(Enclosure):指英语学习者和英语语言社团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即英语学习者与英语语言社团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多不多。如果接触少,封闭程度高,学习者没有习得英语语言社团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也就是所得到的语言输入较少,那么学习者习得语言就慢;相反,他们得到的语言输入多,习得语言就快。

凝聚程度(Cohesiveness):指英语学习者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成员间的密切程度低,学习者与内部成员的交流机会少,那么便会有更多的机会与英语语言社团交流,增加自己的目的语习得环境,加速习得目的语;相反,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高,学习者与内部成员的交流机会多,与英语语言社团的交流机会少,失去了更多的在英语语言社团学习的语言环境,遇到问题时,通过内部成员就能够解决,不需要接触英语语言社团,那么学习者习得英语的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群体大小(Size):指英语学习者群体人数的多少。群体大,那么内部成员的密切程度就低,学习者与内部成员的交流机会少,生存的压力就会迫使学习者与英语语言社团交流,就能获得足够的语言习得环境,从而学习英语的速度就快,效果也好;群体小,内部成员间交流的机会就多,学习者不会担心生存的问题,没有压力迫使学习者不得不与英语语言社团接触,与英语语言社团的接触少了,当然,学习者习得语言也就慢,效果也不够好。

文化相似性(Similarity of Culture):指英语学习者自身的文化与英语语言社团的文化的相似程度。两个群体的文化相似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英语的学习。

态度(Attitude):指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社团的整体态度,包括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社团的态度友好,愿意与之接触,并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获得较多的交流机会,便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社团的态度不友好,不愿意与之接触,那么所获得的交流机会就少,学习英语的速度就慢。

打算居住的时间(Intended Length of Residence):指英语学习者是否打算在英语语言社团所在国长期居住。打算长期居住者的学习者更可能与英语语言社团频繁交流,因此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除了上述社会心理距离因素以外,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认为还有一种“心理距离”因素也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尤其是当上述社会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上不产生影响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因素就会发挥影响。“心理距离”是指英语学习者与英语语言社团由于情感因素而造成的距离。心理距离会对英语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其主要包含四个情感因素。

语言休克(Language Shock):是指英语学习者在学习或者使用英语时所产生的挫败感和恐惧感,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越害怕被批评、被嘲笑,则其出现的心理障碍就越大,与所学习的语言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就越远。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指英语学习者在进入英语语言社团后,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与英语社团交流时所产生的焦虑和抗拒情绪。越焦虑,出现的心理距离也就越大。

学习动机(Motivation):是指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所存在的融合型或工具型学习动机。带有融合型学习动机的学习者愿意融入英语语言社团,其心理距离较小;带有工具型学习动机的学习者是为了某种目的需要而学习,因而其融入英语语言社团的兴趣较低,心理距离也就相对较大。

自我渗透(Ego Permeability):是指英语学习者越能与英语语言群体接触,则越能扩大自我疆界的渗透力,因此,对英语语言社团的心理距离也就越短。

在文化适应模式中,“社会距离”就是“群体距离”,而“心理距离”就是“个体距离”。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其学习效果因人而异,其中有如年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个体性非语言因素在发挥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个体差异不一定都很特异,因此,决定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还是社会性因素,即使是最个人化的因素,如学习能力,在英语学习中,也往往与社会性因素相关。

四、英语教学中创设语言环境的方法

(一)运用浸入式教学方法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浸入式教学是指以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学习者在校园的全天或者半天浸泡在目的语的环境中,教师以目的语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浸入式教学模式以“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学习方式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突出目的语的工具作用,将目的语的学习和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有效结合,在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活动中以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呈现方式来提高目的语的可接受性和应用性。

英语学习者年龄越小,则其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窘和心理抑制问题就越小。英语学习者应当以互动的方式开展英语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是在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中,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自然而然获得语言学习的能力。有效的语言学习应当以互动的方式进行。语言交流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流利的说话能力并非直接从教授和句法形成的训练中获得,而是在有意义的互动交流中自然习得;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学应当有机结合,英语教学应当与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互相融合;英语学习应当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英语学习应当给学习者带来愉快的体验,而非痛苦的经历。

创设浸入式教学环境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关系;第二,教师要开设形式多样的课程,为学习者创设全英语的学习环境,追求“教师不教而教,学生不学而学”的佳境(此项主要针对专业的外语学校而言);第三,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肯定、赞赏,并鼓励其有效语言的回应;第四,教师要运用直观、形象和形式多样的教具,如多媒体、录音带、教学光盘等来辅助教学;第五,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多样的情境活动,增强语言的学习趣味,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英语教学

英文原版电影语言真实、诙谐幽默,是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一部好的英文原版影视作品,既能涵盖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等要素,又能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反映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有助于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技巧,使学生从自我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综合语言的自主学习和运用能力。

在实施英文电影赏析这一情境教学方法之前,教师必须慎重选择教学影片。英美电影作品繁多庞杂,并非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都适合英语教学。当然,所有的英文原版电影从故事情节上说,都具有休闲娱乐功能,但是若忽视了选择标准,只停留在休闲娱乐的层次上,最终只会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按照内容是否健康向上、能否切实反映英语国家的主流文化、是否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等几个标准尺度来对影视作品进行筛选,选择语言多样化、文化内涵丰富的影片,如《勇敢的心》《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辛德勒名单》《肖申克的救赎》,等等。此外,为了使学生对影片能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教师应在上影视欣赏课之前,将准备播放的影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人物简介、重点生词、难句等提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为观看电影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多样而灵活的练习活动,如角色扮演、自主提问等,继续深化学生的感受。课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英语技能训练,如小组讨论、写影评、学生自主推荐喜爱的影片供下次欣赏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课后学习效果。

英文原版电影教学是当前英语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开展此教学活动切忌从头到尾放映电影,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电影教学与正常听说教学的矛盾,紧紧围绕英语教学的目的,恰如其分地推进影视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三)创设自然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交际工具,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获得。对于母语习得者而言,在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可通过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并熟练运用语言。而对于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由于缺乏第一语言环境,多是在母语环境下学习第二语言,这给第二语言的学习造成了重大障碍。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语言学习的障碍,针对目前英语教学,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主动为学习者创设一个自然而真实的“准自然语言环境”。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英语授课,增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减少母语所造成的负面干扰;二是根据每个单元的特点和主题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并对其精心安排;三是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角色扮演以及点菜、问路、看病等现实生活模拟活动。

总之,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并明显影响着其学习成绩。由此看来,只要排除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距离”,就会提高学习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创设语言环境,降低社团之间的优势差异,打破社团间的封闭状态,提升融入策略,将有助于英语学习者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差异,从而学会接纳英语文化。作为非现实社会,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不怕犯错误、透过错误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的愉快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不失为当前值得广泛借鉴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

五、英语教学中校园英语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英语环境对于学习者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材料和尽可能真实的语境,已经成为当前英语教学面临的一项任务。为此,我们有必要从英语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环境入手,对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校园软硬件环境进行改造和建设,使之成为有利于英语语言习得的外在因素,并最终激发学生自觉提高英语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

(一)英语教学与校园硬环境的建设

校园硬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及课堂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环境,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加强校园英语硬环境建设,最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校园的各处建筑、景点、教学和办公等场所,可以布置双语的标识牌,外语教学单位的宣传板或通知栏中都可以使用英文作为工具语言,进而营造出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语言认知;在图书馆、电教室等学生学习场所,可以提供英文杂志、原版书籍阅览、英文原声影视音像等英语资源,让学生在寓学于乐中增加对英语的感性认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所,我们还可以建立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咖啡屋等交流空间,吸引和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英语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以英语为交流工具的真实环境,提高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英语语言习得水平。同时,在校园硬件环境的各处细节中,我们也要有融入英语的意识,校园广播安排形式多样的英语节目,电视频道里增加英语新闻频道,校园增设英文网站,等等,这样便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习得和使用习惯。

(二)英语教学与校园软环境的建设

校园英语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英语语言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各个环节中的合理使用和有效介入,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英语语言习得具有示范引导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校园英语软环境建设,英语教学常常会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保证在英语课堂中全程使用英语授课,鼓励和督促学生使用能力范围内的英语进行课堂互动,在教学中合理使用英语教学课件和辅助设备,创造一个用英语思考和研究的教学氛围。其次,在课堂以外的教学及教辅人员要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英语教师在校园中可以以英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给学生课下答疑或课外辅导时尽量使用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表达,只有教师起到时时用英语的表率作用,学生才会达到处处练英语的学习效果。另外,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应该为学生更多地安排与英语有关的学习和文化活动,如组织各类英语演讲、辩论、影视配音、翻译比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英语学习的进取心;组织各类与英语和西方文化有关的戏剧表演、文化节、创新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增强英语兴趣,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应用水平。当然,校园英语软环境的建设还远远不止这些,学校、院系和教师必须注重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环境因素,处处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和实践机会,只要想到并做到这点,英语教学效果便一定会从一点一滴的量变达到质变的飞跃。

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面临着教学内容单调、没有真实语言环境、实践机会缺失等诸多问题,而良好的校园英语软硬件环境具有情境真实生动、语言丰富多样、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等特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地道的英语语言表达,获得语言知识,并了解所学语言的运用环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水平。

第三节 英语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一、英语教学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来往日益频繁,英语作为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受重视,英语教学已经成为中国甚至是世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音是基础,需采取肯定的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的第一步是语音。语音的英语教学是基本和根基,发音是一切语言的基础,之后的阅读、口语和写作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搭建的体系。语音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出于对学生心理层面的考虑。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语音充满自信,那么在之后的学习中就敢于开口、乐于开口,就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在学英语方面普遍存在“开口难、哑巴英语”等现象,归根到底是语音没学好,或者是虽然语音规则掌握得非常熟练,但由于缺乏自信,从一开始就羞于开口,从而注定后期英话学习的失败。

另外则是标准体系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学习英语十几年,但还是“羞于开口”,难道他们真的是“害羞”吗?不是,更准确地说是不自信,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参加继续教育的成人)基本上向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的发音好像不好”“我不太确定我的发音跟电视里一样”,这其实就是语音评价标准问题。什么样的发音叫作“好”呢?作为非母语的英语学习,发音方面要与母语国家人发音完全相似是有一定困难的。如英语中的那种英式腔、美式调,我们中国人是难以模仿得完全一模一样的。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是引导他们树立信心的关键。正确疏导学生,让学生了解纵使母语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在发音上也绝对不会完全相同,更何况是非母语国家的人;让学生不要因为标准过高而自我否定,导致信心缺乏,并在后续的学习中焦虑重重。

所以,英语语音教学的三大关键是:严格传授知识、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英语语音教学中首先要严格传授知识,让学生全面细致地掌握好发音及发音规则。同时要让学生对语音的好坏具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肯定自己,鼓励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在知识传输、及时纠错的同时,应采用肯定的教学方式,不断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对自我英语发音的欣赏,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对语音掌握的自信心。

(二)语法教学必不可少,但一定要掌握适度原则

谈及英语语法,目前存在两种相悖的观念。一些人认为语法学习至关重要。综观我国英语教学之现状,高度重视语法。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我国的英语教育围绕语法深刻多角度全方位地出题,对英语试题研究透彻,分析入骨,以至于学生平时训练的语法习题越来越精专,甚至高深得连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对英语语法的掌握已经大大超过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我想更多的人学习英语是为了它的实用性,为了沟通、交流以及查阅资料,那些过于高深的语法在现实使用中根本不会涉及。而且过分地偏重语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从语法的角度思考英语,什么都是语法先行,一看到句子,首先就是分析其语法成分和时态,完全忘却了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这样更不能使学生自如地使用英语,导致英语的实用功能完全消失。于是,一些曾经受尽语法“残害”或被此类现象深深触动而不断反思的人举起了反对旗帜,他们完全否定语法学习的必要性,甚至认为一旦学了语法,就不能掌握英语的实用性。他们认为英语学习根本就不应该学习语法,而是应该从听说读写等实操入手,在不断的练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英语,使英语成为自身的本能。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观念提供了论证:我们中国人不学中文语法,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如果将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比喻成一栋房子,那么语音词汇是其砖瓦,语法是其钢筋铁骨。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毫无框架完全靠自然而然习得是非常困难的,除非在学生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完全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比如说到某国生活,那么在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自然习得该国的语言。毕竟我们生活在中文环境下,语言思维方式始终逃离不了中文的语序、语感。如果单单只靠一天几小时的时间来听说,则很难掌握该语言的表意方式,更难顺利地获得该语言的语感,也没办法自然获得该语言的思维方式。那么,流利地听说该语言更是难上加难。

像中国教育体系中的语法内容,特别是英语教学大纲中对高考英语语法的设置编排,已经是“走火入魔”了。语法的教学内容要适度,既要全面覆盖常用英语的情况,又要防止其过分钻牛角尖,研究过深,而歪曲了学习语法的真正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强调语法内容一定要适度、实用。注重语法的实用性,并通过实际运用、反复练习帮学生充分掌握语法规则,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快速反应。所谓熟能生巧,当这一内容体系反复被提起、运用,渐渐就形成了语言的框架。当这个框架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里时,其语感、思维方式便随之逐步形成。最后在运用的过程中,不需要去重温语法条例就能迅速自如、正确用英语表达时,语法的学习就真正达到了它的目的。因此,英语语法教学一定要把握两大原则:内容适度、反复练习。

(三)语用教学应当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形成语感和英语语言思维方式

语用,指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包括听、说、读、写等一切语言实用行为;就是设置一种场景,安排一项任务,让学生使用所要求的语言去完成。因此,语用教学包括听力、阅读、会话、写作等多项内容,其采取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语用教学中应当帮助学生把握好任务的中心,比如:听力的目的是听懂会话或演讲;会话要求达到交流的畅通,在使自己的表达能被他人理解的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表述;阅读重在明白大意,把握中心意思;写作则是用英语构思、用英语阐述。同时,在语言实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语感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语感的形成应当尽可能借助潜移默化的功效。最好是在英语教学中多设置一些英语使用环节,让学生用英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完全用英语去思考,使语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例如,阅读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理解用英语记录的文章,如果学生遇到一两个新单词,就马上去查词典,那就是重心错误。阅读的重点是要理解文章大意,而不是发现生词、查找词典。可是有些学生就是心里有个疙瘩,甚至认为一两个字不认识就会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试想一下,我们平时看中文的报刊,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生字,又有几个人会停止阅读而去查字典呢?那几个生字对我们把握文章大意又能有多大的影响呢?因此,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读懂文章,其潜移默化的功效是帮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形成语感。当然,如果在完成阅读的第一任务时,还能辅助单词记忆那就更好了。但对生词的学习一定要在把握大意之后。

又如英语的场景对话,尽量引导学生不要带着强烈的语言分析心理,特别是那种对英语表达的正误判断及语法研究的心态。要引导学生抱着努力沟通交流的态度,明确交流的目的是要明白整个场景的对话,并努力使自己的表达能为他人所理解。这样语感才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交流中逐步形成,场景对话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这里需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因为过于强烈地想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借助中文,很多人先把自己的意思用中文表述出来,然后再将其翻译成英语。这种方式严重阻碍了英语语言思维方式的习得。

所谓英语语言思维方式,是指思考的过程中采用的语言也是英语。如在英语语言思维方式下,如果认为一道菜好吃,其思维的表达不能是“这道菜好吃”,而是“It's so delicious.”。英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思维方式,它是一个整体,不容其他语言的介入和破坏。就像一个作家在构思一部作品,画家在设想一个画面时,绝不允许思维被打断。英语语言思维方式也是一样,例如你一直用英语在思考,就绝不容许你间或地转换成中文。依赖中文实际上还是中文的语言思维方式,只是为了表达,而在脑海里又将其翻译成了英语。对于一些单词记忆牢固、语法精通的学生来说,似乎这种先用中文思考、然后在脑海里翻译成英文的方法很管用,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能获得一些成就感。但这并不是真正地掌握好英语,其英语程度会长期停留在中等水平的层面,最终无法达到表意流利和发挥自如。

所以,在英语听说读写等使用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置好环境,把握好重点,正确引导学生的语言思维方式和目标方向,充分运用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语感和英语语言思维方式,让英语的使用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本能。

二、交际法教学与语法教学相结合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它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因而,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英语语法的学习是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枢纽,如何学习英语,如何掌握精准的英语语法,成了学生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做好英语教学和英语语法教学也是语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交际法教学,交际法教学与语法教学相结合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语法教学方法及其利弊

1.传统语法教学方法常见方式

传统语法教学方法常见方式有两种,即归纳和演绎。在英语课堂上,大多数以演绎为主,就是教师讲解语法知识,然后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角,不断地灌输知识,而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就另当别论了。还有一种就是采用归纳的方法,这要求学生从所给材料中归纳出语法结构、意义和用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普遍。

2.传统语法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1)传统语法教学方法的优点。传统教学方法有听录音、写黑板、写教学案(讲义)等多种形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可以节约备课时间,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做好课堂笔记,以便复习之用。

(2)传统语法教学方法的缺点。相比较而言,传统语法教学方法显得特别单调、乏味、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二)交际法教学

1.交际法教学概况

(1)交际法,又称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为交际法教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交际法教学终于产生,对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帮助。众所周知,学习英语语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和外国人交流时更加通顺、更加流利。交际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采用的语言材料也是真实、地道的,提倡把句型融合在情境中来学习,鼓励学生不要把英语作为负担,应尽量多接触和使用英语。通过交际法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英语,在一个英文环境里充分发挥语言的工具、调节、互动、人际、启发、想象和表达功能。

(2)交际法教学方式。交际法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其核心就是学生成了主角,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英语语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道的英语使用情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灵活地学习英语,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交际法教学的优点与缺点

凡事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交际法教学的优缺点,合理地使用交际法教学,既不能太频繁,也不能太缺少。

(1)交际法教学的优点。交际法教学以学生为核心,能够发现学生的实际需要,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同时,交际法教学加强了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使学生与外国人交流不再出现尴尬、窘迫的情景。除此之外,交际法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真正实现老师“良师益友”的角色。

(2)交际法教学的缺点。目前,交际法教学对于中国学生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考虑,比如,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还有教学大纲的相应改变,很难让编排语法项目的体系性得到保证。学生可能在体会交际教学轻松快乐的同时,无法对语法知识产生足够的重视。此外,交际法教学有时会喧宾夺主,使学生训练时间减少。有时学生可能更多的是通过眼睛,而不是通过耳朵来判断出谈话内容,虽然生活中有时也有这种情况,但长期下去,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及听力的训练。最后,交际法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学生缺乏课后训练材料,不利于复习。

(三)交际法与语法教学相结合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交际法与语法教学相结合的实施办法

(1)师资力量的调整。交际法教学能否和语法教学结合在于教师是否具备足够高的教学素质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如果能做到兼顾英语教学需求和课件技术效果,运用创新的理念,就能制作出生动形象并且极具感染力的课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不断地钻研和探讨国内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更好地掌握将语法教学融入交际教学中的意义和原则,尽量做好教师和计算机的完美配合,从而真正地形成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交际氛围,这就在更高的程度上要求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2)多媒体教室的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的出现为教学改革,特别是我国英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会,教师能够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声音、图形、动画等特殊综合处理能力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的特点,编制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ng),从而能充分创造出一个集图片、文章、音频、视频、动画于一身的活跃的教学环境。

2.交际法与语法教学相结合的成果

总体而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整体目标,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也是教学工作者的共同期待。在重新明确语法教学在交际法教学中有存在的必要和空间,以及正确理解了交际能力的范畴的基础上,人们需要研究的是语法教学在培养英语学习者交际能力中的作用。研究交际法教学与语法教学相结合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不仅代表着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也意味着在我国的英语课堂上能够出现接近真实的、生动的、有趣的教学情景。交际法教学与语法教学如果能在英语教学中很好地结合,那么,中国学生脱离“哑巴英语”便不再困难,相信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英语充满自信,并愿意主动结识更多的外国朋友,进而达到英语成为中国人的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和生活的真正目的。

三、改进英语教学方法

语言是一种行为,教师有责任多给学生创设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从而使其学会流利地使用语言。教师要尽力安排一些语言活动,使学生感到所学语言在课堂外仍然有用。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自己组织活动,从而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英语在日后的工作中将会大有用处。老师也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正确语句,使他们明白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自己在语言学习上的不足。语言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生活交际的需要,只有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学习者才会获得更多的东西。

因此,应重视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提高其英语水平。

(一)学校现行主要英语教学方法

国内外出现了诸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情景法、暗示法、六步听写法、四步连读法、情境教学法、张思忠“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十六字教学法、交际法、折中法,等等。这些方法对我国不同时期的英语教学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并对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起过积极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二)改进英语教学方法

1.采用电化教学,编制教学软件

第一,电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电化教学对英语课堂教学可起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地道英语等作用。采用直观的电化教学手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中寻求他们的优势,创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这样,生动、逼真的图像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消除了其对词汇的陌生感,并能够根据屏幕图文而编出对话。电化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见其形、听其声,能把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把视觉、听觉和动觉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记忆,通过多种渠道输入信息,使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电化设备还能提供地道的标准的英语语音和语调,便于学生听音和模仿。

第二,课件及其实用性。计算机辅助教学(以下简称CAI)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技术上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其实用价值越来越大。目前通常采用的CAI模式有6种:练习、个别指导、对话与咨询、游戏、模拟、问题求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表达的需要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可在不同的内容或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交叉使用这些教学模式。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要根据学生的现状、教材、教学的实际要求,从实用的观点出发,由教师自己动手设计课件和编码制作。课件要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用CAl教学技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用英语的能力都有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在提高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运用电脑网络学习以尽快与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接轨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自己动手开发出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软件,也只有一线的教师才明白教学需要什么样的软件。

2.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

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且被牢固地掌握。

听说读写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要想使学生的这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听说读写这几种技能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这四种技能才能得以实现。

(2)理解和领会英语的教学原则。只有明悟原则,才有可能使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考虑教学中的问题。

(3)增加阅读和写作数量。教师可适当地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学生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3.强化文化背景知识传授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使用形式也不同。如中国人常问对方:“你多大年纪了?”即使与对方刚刚相识,此话也无伤大雅。而对于西方人,尤其是对于女士来说,这个问题是绝对忌讳的不礼貌问题。中国人常谈到工资收入问题,甚至可以以此表明对对方生活的关切,而对于西方人,这样的话题是难以接受的。另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也不同。如在汉语中“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可以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之一,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也不同。我们要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第四节 英语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英语教学的基本思路

我国基础教育在应试环境的压力下,教育仍把升学率作为培养的终极目标。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只重视传授应试的书本知识、应试的技能、应试的能力,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个别差异和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轻交际能力的倾向。大容量、高密度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造就了一大批学英语的“聋哑”学生,许多人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还是无法与外国人用英语正常交流。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对英语教育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重大意义。因此,21世纪的英语教学要注入以下新思想、新理念:

第一,教师应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英语教师应该加强各方面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有关英语教与学的心理知识的学习,研读学校英语教学等有关报刊,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在加强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英语教师应积极参加再教育学习,接受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进行知识更新,甚至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不能再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听说、师范技能以及现代化外语教学技术等能力,可以到校外观摩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学习亲身体验、灵活使用教学资源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技能。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多开展教研教改活动,经常进行听课、讲课、评课工作,与同事们进行交流,组织集体备课、搞课堂教学专题研究、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教研水平。英语教师还应开动脑筋,通过自制教具、创设情境等方法解决教材不足及教学设备缺乏的问题。

第二,教师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倡导人性化英语教学模式。人性化教育,又称为人本教育,体现了在教育过程中知识接受者的主体地位。随着知识经济在全世界的兴起,人性化教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潮流,已成不可阻挡之势;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变教授型学习为自主型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的运用。中国传统上是“灌输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思维处于僵化状态。因此,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老师要努力贯彻“自主”“合作”的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改善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适时介入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四,教师应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元化,实施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新模式。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现代教学应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的尝试和运用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会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的教育。比如,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的展示和介绍,以避免学生望文生义,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且片面的认知和评价。作为第一线的英语教师,必须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适应时代要求,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积极投身到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去,走进新课程,拥有新思想,迎接新挑战。

二、不断探索英语教学新思路

国家强盛不衰的根本就是人民的不断创新,一个不断开拓创新的民族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民族,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现,以增进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就创新教育的内涵来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现实教育中存在着大量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具体表现为:强迫依从,课程完全依从教师决定;强调权威,禁止自由学习,强制学生只能依指导进行;教师的固执使得学生不敢表示异议;以成绩为主,忽视新发现;过分注重确切性,只重单一标准答案的寻求;反对异常人格,使学生不敢有不同于风俗习惯的“反常”表现。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有创造意识,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要掌握教育和教学的艺术,懂得怎样组织和进行教学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习惯。

三、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性思维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设疑启智,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提供创新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大脑皮层会形成兴奋中心,创新思维也容易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的积极性,又训练了学生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二)培养自立探究,寓创新思维于英语教学中

素质教育是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其天赋和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给予学生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词汇、句型、语篇教学等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带领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某一概念或问题进行理解时,不应局限于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做些拓展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比如,在分析The World Around Us一文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What do plants and animals need to survive?”“2.What do plants and animals need to survive then?”有些学生会就事论事地回答:“1.Food,water,oxygen,etc.2.Food,water,oxygen,clothes,etc.”当再被问及“What are people's food and clothes mainly made up of?”时,学生会回答:“Vegetables,meat,rice,plants,etc.”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Then these food and clothes mainly come from plants and animals.So human beings can not survive without animals or plants.Therefore our human beings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or we will be punished seriously by the nature.”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想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从而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并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的创造能力。

四、英语教学新思路

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英语交流能力成为人才选拔的基本标准之一,而高校英语固定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都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入和国家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也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高校英语教学而言,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进入高校之中,英语作为高校教学的必修课之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与此同时,如何改进和完善高校英语教学方式、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现在高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普遍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虽然他们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走向了社会,但在具体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费时低效、“哑巴英语”已成为制约我国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进步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所采取的陈旧教学模式与方法,无法将学生们整体的英语素质进行有效提升,特别是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不足,使“哑巴英语”成为学生英语学习上的一个通病,这种现象对我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都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在对高校英语教学目标的界定上,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高校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收集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努力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和表达,从而提升自己的对外交际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认知能力。应试教育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学习的意义何在,只一味地盲目学习,将考取高分、获得赞扬和荣誉当作学习的真正目的。他们逐渐养成了一种机械的记忆背诵学习方法,并没有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只会纸上谈兵,为考试而学习,这背离了新时期英语教学的目标。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表达的工具,其实用性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所在。

所谓名师出高徒,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普遍较低,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其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引入了大量的年轻教师,而这些年轻教师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学生,没有从事英语教学的相关经验,甚至还有的英语发音都不标准,这便大大地降低了授课的质量与水平,学生们也学不到实用的知识。所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学习兴趣是学生内部动机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学习行为的调节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和调动,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带来惊人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尊重、保护、支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设计英语教学。

针对高校英语教学课时压缩、高校学生英语基础情况不同的特点,现代高校英语教学中,除要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外,还应加强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利用高校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内容设计中,充分考虑高校学生英语的基础情况。针对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网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应用。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完善英语基础知识架构,对口语需求较高的学生进行口语教学与训练内容的设置,对笔译需求较高的学生进行相应专业词汇与语法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以分层教学法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学班级可以分为快班、中班和慢班。将英语基础扎实、学习兴趣浓厚、具有较高目标的学生编入快班;将英语基础一般、具有较强学习兴趣的学生编入中班;将英语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编入慢班。并对不同类型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唯有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能有良好的配合,英语课才能成功。一个好的教学成果需要学生能够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虽然教师组织和设计了各种教育活动,但是追根究底,学生才是教学最终的目的和主体。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自学空间和机会,因为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权利。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有了多媒体的加入,再配合各种设备和软件的综合运用。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实用的现代信息和真实的语言环境,不断地激发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做到自学自练、有话可说,更深地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使学以致用的目的得以实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也就是学习文化。因此,文化能力的培养是高校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一般着重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传授以及机械的句型单词练习,忽视了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高校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文化知识的引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进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收集,并在课堂上对收集的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充分挖掘文章蕴含的英美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加深对课文自身的理解。另外,可以截取一些英语电影片段,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国家的文化。经典台词和电影故事本身及电影画面等都可以向观众传达各种文化信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和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

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英语教学互动模式的建立正是基于这种学习理论,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英语课?每位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其答案大相径庭,然而下列因素是带有普遍性的,并已经被大多数教师和教研工作者所接受:学生对所给的语言材料掌握透彻;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英语;学生喜欢这节课,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活跃的;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语言总是被用来交际。

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一节英语课要想上成功,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学生要有高度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二是教师要按计划使学生熟悉语言材料;三是在课堂上要模拟真实的语言交际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课堂教学三要素ESA,它们分别代表Engage(激发兴趣)、Study(语言学习)、Activate(交际运用)。

上英语课时有些学生容易开小差,这是因为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把感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教师能采取某种方式来吸引他们,或给他们以挑战,那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大增。激发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客观条件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总体来说,常用的方式有做游戏、唱歌、讨论、讲故事、用实物或多媒体展示等。

关于语言学习,我想说的是,根据我国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语言学习范围较广,从最基本的发音、词汇、语法规则到语言的深层含义及语言风格等都是语言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让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训练,使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

英语课堂的第三个因素即交际运用,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所学的语言尽可能多地进行自由的模拟真实交际。交际运用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如角色扮演、讨论、描述、做设计、做采访、讲故事、写作等。

之所以把ESA确定为一堂成功的英语课的三要素,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ESA三要素吸取了当今流行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的精华,特别是听说法(Audiolingualism)和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的精华。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m),其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和华生(J.B.Waston)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过程。然而,这种说法有它的片面性,实际上语言的学习比习惯的养成要复杂得多,所以现在建构主义理论登上了舞台。在这种理论下所进行的操练(Drilling),却仍然被英语教师广为使用,且非常有效。听说法强调语音和口语训练,主张“先听说,后读写”的教学顺序,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在教师的指导和控制下开展重复性的句型操练,或在对话中担任角色,用对话来呈现新的单词和结构,主张用模仿和重复来学习对话,要求在句型教学的基础上讲授语法知识。它主张限制口语和翻译的运用,提倡利用直观手段、情境和上下文,以及用英语直接释义。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在句型结构规则的教学方面是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它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步。听说法的另一个优点是重视英语语言内部的对比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预见难点和严格控制教学内容来防止学生犯错误,这一点也反映在了第二个因素Study中。

ESA三因素又包含了交际法教学模式的诸多优点。交际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Chomsky)和费斯曼(J.A.Fishman)。交际法主张以具体的交际功能项目,如问候、邀请、做客、看病等为主要线索来安排内容(这一点正好与听说法相反);并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培养的侧重面,因而力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适合不同阶段的各种方式进行交际活动,使学生具有创造性地组合和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来表达自己感情的能力。交际法的典型课堂活动为对子活动(pair work)或小组活动(group work)。教师在课堂中设立交际场景,发起学生间的活动,有时自己也参与其中。教学以语段为基本单位,学生从一开始就学习听、说、读、写,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英语,在广泛接触的基础上,自然地掌握它,并强调“忘记母语”。这些做法是我们在课堂上倡导交际运用的理论来源。

当然,英语交际法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方法,它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忽视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而影响交际;忽视语言知识的积累,使交际活动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知识系统;教师和教材在交际功能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经济条件、师资条件、班级过大、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交际法的教学效果。

在ESA三要素中,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将上述缺陷减少到最低程度。遇到这类问题时,教师可使用Study或Engage中的某些方法来解决。

其次,ESA充分考虑到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它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实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摒弃了“大道理”,取而代之以切实可行的教学步骤。

再次,ESA三要素为教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提供了依据,避免了教学法上的模式化,有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也使人们对英语课的评价标准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使用新教材的老师来说,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新教材语言知识容量增大,对交际性做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教师掌握有效的教法显得更为重要,也为ESA三要素的充分发挥提供了舞台。

既然ESA是一堂好的英语课的必然因素,那么这三者又如何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呢?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ESA三要素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上每一堂课都要用同一流程,而是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材料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方式。

对于初学者可以采用“直线式”流程,即E-S-A方式:激发兴趣—语言学习—交际运用。

对于已经熟悉了教学内容的学生,教师在展现ESA三要素的时候,可以采用“迂回式”流程:E-A-S-A方式,即激发兴趣—交际运用—语言学习—交际运用。

第一种“直线式”流程使得教师很清楚学生需要什么,很自然地教给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所需要的知识。而第二种“迂回式”流程是在教师不清楚学生知识缺陷在什么地方的情况下采取的,这种安排方式适合于复习性质或总结性质的课程。当然,我们在设计教学步骤时更多地是采取“混合式”“套用式”“连环式”等多种方式,这要依实际需要来定。

作为实践在教学第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存在一种能适应各种情况的万能教学法,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墨守成规。课堂上必须具备的三个因素ESA一定要在课堂上得以体现,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风格、经验和能力,随时准备使用各种方法中最有效的一个方面来实验教学中的各种可变因素,如学生状况及反应、班级大小、课时安排、教材内容等。学习英语教学法的必由之路只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掌握英语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

第五节 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我国英语教学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一)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教师应全面深入了解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有的学生英语基础非常薄弱,没有学习英语的动力,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英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和信心去帮助学生从头学起。否则,上英语课时,学生总是以疑惑的眼神望着老师,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放弃学习英语的念头。只有掌握了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找出适宜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激发兴趣,永不言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持之以恒地活跃在英语课堂上。

首先,教师上课时要充满激情。英语教师要把每一堂课都当成一次演讲,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重要的听众。教师上课有气场,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会传递给学生的。我发现,许多优秀教师上课时,总是激情四溢,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就不难引得学生饶有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好。如果教师上课时打不起精神,学生中就容易出现开小差、打瞌睡、玩手机、看课外书等现象,也就更谈不上对英语课的兴趣了。

其次,教师上课时,还要善于运用幽默。教师的幽默总是能够让课堂轻松愉快,让师生关系和谐。幽默能够让严肃的批评变得富有人情味而又充满情趣。例如,有一次上英语课,窗外突然飞进一只美丽的蝴蝶,几个男生就去捉这只蝴蝶,课堂顿时变得有点乱。这时,我笑着说:“Our English class is very interesting.The beautiful butterfly should join us.Please go back to your seats.Let's go on our class.”我一说完学生们就笑了,几个男生也立刻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再次,每堂课教学生一句简短的英语名言,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英语名言简短,语言优美,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英语名言既可以让学生好好地学习语音、操练口语,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So said,so done.”(说到做到。)“No pains,no gains.”(不劳则无获。)“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的英语课堂上,我坚持每节课以教一句英语名言和抢说英语名言开始。此举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也因此找到了自信,不再害怕说英语了,并渐渐地对英语产生了兴趣。

最后,英语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对英语保持一份热情。只要有一个学生放弃了,就会影响另一个,甚至一大片。每一届中都会有学生对学习英语在思想认识上不成熟,如有的就认为:“我不出国,因此我不需要学英语。”“不做翻译,学那么认真干吗?”面对这些障碍,教师不能由着他们去,而是要鼓励他们永不言弃。其实,学生并不是真的不想学英语,只是他们从小到大习惯了被教师放弃,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加上又觉得英语很难,于是就想放弃。这时,我们要多去关心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慢慢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三)选好助手,齐心协力

在英语课堂上,要想较好地完成活动任务,光靠英语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要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让小组长来当本组的教师助手。我曾经发现,有些学生上完一节课了,根本没参与教学活动,练习册之类的习题也是空白,问其原因,说是不会做。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可能很容易,但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确实不会做。这就需要我们一步步地指导,让学生帮学生,大家齐心协力。

(四)提升能力,精益求精

要想上好英语课,教师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参加业务能力培训,使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精益求精。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原则

由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多元互动式教学原则及多元式评价原则组合而成的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原则,将学、教、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兼容共存、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生态联动机制。在目标认同的基础上,本原则借助自身固有的导向功能,将主动认知与互动体验引入英语教学,强调英语教学体系内部良性循环与外部网络环境独特优势的协调与交融,全力推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交际化和社会化,从而实现非目的语环境下,英语教学效能的最大化和英语教育质量的最优化。

英语教学是一个由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和特定文化指向的语言构式组成的教学流程,其内涵所指是语言、文学、文化,须在“人文教育”和“技能培养”之间寻找平衡点,是一项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认知活动。任何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或行为都是通过与之相关的教学原则得以实现的,不同的教学原则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诉求。探究由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互动式教学原则及多元式评价原则组合而成的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原则,是基于新环境下对英语教育意义的重新审读和悉心辩证,意味着对英语教学的形态和功能、教学品质和价值与网络教学环境契合度和交融度的理性思考,也标志着英语教学主导价值观与时俱进、不断求新的自觉追求,其终极宗旨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将文明凝练成人格。

(一)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

世纪之交,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大规模地进入英语教学领域。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随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传授一般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当今英语教学的新范式被加以推广,引领中国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从广义上来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理念;既是在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基于对语言本质特征、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深层的认识与理解。一方面,它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理论依据,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收者,而是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有选择的接收和加工的学习者;知识的意义也不是由外部信息所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强调学习者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指导者。另一方面,它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为一体,通过运用各种媒体和网络传播手段,以其开放式、个性化、自主性对英语教与学的信息进行储存、加工、传播,将媒体网络技术与英语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将学习者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崇尚教师主导式自主学习,注重学习者英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在网络环境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双重作用下,主导式自主学习作为学习手段已不再是可能的选择,而是必然的选择;作为教学目标,也不再是一种虚拟的假设,而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

所谓“主导式自主学习”,简言之,是一种累积性并有目标指向性的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其表现形式为教师的参与度和干预度与学习者的能动性和独立性的有机结合与良性循环。这里需要说明两点。第一,主导是指教师创造一种直接的相关学习环境,指导、引领学习者通过感知认识能力建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它包括启发式的讲解与传授,引导式的思考与探究,协商互动式的语言输出与实践等。它是以主动认知、自我发展为预设的,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是由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意义建构,是学习者主动认知建构的基础,是内化认知主体自主性的前提。第二,自主,从认知层面上讲,是指相对于依赖教师指导而言的一定程度上的独立学习方式,而非自由学习。它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内在机制,也就是说,它需要学习者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认知能力。它强调目标引导下的自我调控、主动参与和自我实现,其能力体现在自我计划、监控和评估上。它是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自主与主导虽视角不同,但二者都注重认识世界、整合知识、建构意义的主动性和实效性,都是以开启心智、提升素养为关注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主和主导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即自主以主导为行为指向,作为自我发展的航标,主导以自主为指称对象,作为高效认知加工的助推器,二者是两位一体、相伴同行、彼此相依、相互印证的。

研究表明,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于教师指导与学习者自主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换言之,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适度释放与彰显,取决于主导方式的正确把握与应用。这既是意义建构者的主观需求,也是语言教学的客观要求;这既是由语言习得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由英语教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英语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对英语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和演绎,其认知系统始终处于结构与解构、再结构与再解构的动态进化与更新之中。因此,没有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指导,学习者仅凭自己的努力,难以成为一个高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知识意义建构者。不仅如此,作为认知主体,每个学习者都具有个体差异(如各不相同的认知能力,因人而异的语言需求,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等),他们在面临海量的网络资源时,需要教师在心理、方法和知识层面上给予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改进学习策略,评估自我认知,把握学习进程,筛选网上资源,强化自主意识,完成学习任务。

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不仅为学习者创设了拟真的自主学习环境,也为教师创设了发挥主导作用的宽广空间,以其灵活开放、多维立体的特点赋予了教师新职责和新角色。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量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模式、情感世界、学习动机等个体差异性;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创设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营造有话要说、有话想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交际氛围,组织实践活动,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世界问题和任务的探索与整合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促进知识意义和认知水平的建构与提高;通过网络为学习者提供大量适时的、针对性强的、难易度不同的语言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究知识;利用网络平台适时监控学习者学习过程,动态地调整教学,并给予个性化指导。

(二)多元互动式教学原则

教学就是人与人主体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也不取决于学,而是取决于教与学主体之间双方互动的结果。教学是通过主体间话语生成、理解及交际实践实现的,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反复交际活动完成的,是外部介入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感知内化的结果。

所谓多元互动式教学,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和人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是一个以促进学习主体认知重组为宗旨,全方位、多层次的双边相互交流、互为对话的意义建构机制。它使现代课堂教学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几大教学要素之间形成了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网络,在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综合作用下,将学生置身于真实或拟真的目标语学习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动用听说读写技巧,通过让学生观察模仿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经过不断试验、探索、操作、反思及修正的历程,逐渐掌握语言知识或技能的意义。多元互动包括语言输入与输出,强调信息处理的双向性和多向性,强调教学主体间在此过程中对知识意义的磋商、推理和建构,并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主动认知的驱动下,学习者自己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逐步将知识解理、整合、建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互动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语言使用最本质的特征,是学习英语的必经之路。

确切地讲,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语言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技能体系,具有较强的、与生俱来的、不可缺省的实践性。语言教学内容的传授是借助师生、生生双向交流和互动进行的,是在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完成的。“交流促进学习者与学习伙伴共同建构话语,促进语言输入,只有当学习者的内部机制与语言环境交互时,学习才会成为可能。”通过多元互动交流及意义协商,即澄清、请求、理解、核查、确认核查、重复等,学习者不断发现语言和语言的使用规则及他人对自己语言使用的反馈,同时将新的语言形式、语用规则及功能运用到新的语言实践中,在循环往复的实践中,感悟语言运用规则,比照语言表现形式,体验语言的社会功能,反思自己语言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纠正,从而完善自己的语言体系,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里韦尔斯(Rivers)认为,互动可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储存量,因为在互动中,在选择性注意和语言输出的联动作用下,学习者最容易获得可理解性输入,更容易注意到新的语言现象及自己中介语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而有更多的机会修正自己的输出。

另外,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机整合,引发了原有的教学要素重新优化配置,由此孕育了一个以互联网为中枢,以校园网为依托,以英语教学平台为支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结合校园网以及互联网中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网站,具有英语教学过程网络化和虚拟社会化特征的英语教学环境,进而使课堂教学交际化、教学过程社会化成为可能,也为多元互动式教学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的观照下,由互动链接而成的师生教学共同体被引入到生动、形象、开放、真实的语境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用多种互相交流的方式和手段,践行以言叙事、以言行事的社会交际功能。比如既可以两人结对,又可以多人以小组形式互动;既可以是文字、数据,又可以是语言、图形或图像形式交流;既可以以BBS(论坛)、E-mail(电子邮件)和留言板等异步的方式进行互动,也可以以聊天室、在线会议、面授讲解等同步的方式进行互动。

教学实践表明,互动性是学习者认知图式不断更新、扩展和升级的基本特征,它将学习活动、愿望、兴趣和需求融为一体,是培养兴趣、发展个性、认识世界、整合知识、提高意义建构效率的有效手段和前提基础。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多元互动有助于学生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认知、取长补短、合作竞争;有助于学习者张扬个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意识,理性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

(三)多元式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是教学系统中一个主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对英语教学的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如社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英语教与学的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学习者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的诊断、导向、激励、反思、改进、鉴定和咨询决策功能。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呈现出信息资源丰富且更新及时、教学场景真实生动、教学时空无限拓展、个性化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等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从常规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网络及社会;教学媒介从传统的黑板、纸质教材、模拟语音室拓展为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音视频网络化学习平台、校园网及互联网等;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主体—主导”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从知识储备转变为智力开发。对此,美国心理语言学先驱,社会心理学家布朗(Brown)曾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开发更真实的,具有内在激励作用的评价手段,这些评价手段应适合其所在的教学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由现代信息技术强势介入而生成的英语教学新现象、新特点、新环境和新模式,势必会导致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内部重新调整、优化组合,如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及程序等,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确保新环境下英语教学实效性的稳步提升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全力推行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的是“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自我成长、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教学、评价有机结合、同现共存,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与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及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改革,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也取决于与之相配的教学评价模式的多元性(即多元式评价机制),取决于其能否全面、客观地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式教学的本质特征,为教与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将教与学纳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学教并重、高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轨道。

所谓多元式评价,是指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采用评价手段的多样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即由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传统测评与网络测评、互动式测评与常规测评,以及教师评、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等方式,收集并利用相关信息对教学、学习和课程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促进学习、改进教学和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评价的终极目标。它不仅关注教学成果和学生成绩,更关注课堂教学环节和过程,关注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关注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激励学生参与不同场合和形式的教学活动,亲身体验自主与合作,感受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实践,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与潜能,明晰努力方向与内在动机,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下的多元式教学评价是一个灵活开放、多维立体交叉、多项组合的评价体系,它包括课堂教学评估、学习档案、学习日记、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和访谈、督导检查、校内考试与校外统考等。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又是评价的重要主体之一。评价者与被评者处于平等地位,针对教与学的所有环节实施考评与监督,既包括学习目标的合理性、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态度、学习进步和困难等,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等。

由此可见,以发展为主旨,以促学促教为目的的多元式教学评价,凭借自身固有的引导、激励、诊断、监督等功能,在彰显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内涵所指的同时,注重将多元互动式教学引向纵深,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重点考评学习者在互动交流中练就自主,在输出实践中获取真知,在深度探究中求得思辨,在本真思辨中追寻创新,实现了自主学习、互动教学、教学评价三方的有机融合,凝聚成一个具有共同教育理想诉求、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使命感的有机体,共存于英语教学大的教育生态系统之中,促进英语教与学的有效互动、良性循环和英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布朗认为,“只有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评价才能对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评价也将不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再是做作的、让人感到丢脸和焦虑的经历和体验”。

至此,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尽管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多元互动式教学原则及多元式评价原则的运行方式有所不同,但三者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培养学习者自主能力为宗旨,均强调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在网络环境的辐射作用下,这三个原则有机集成,互为指涉对象,同构并存,力争使教学质量成为学习者“善学”能力的函数,而非教师“善教”能力的函数,将学习者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确切地讲,主导式自主学习与互动式教学作为组合概念,既是学习呈现形式,又是教学呈现形式,被视为教学流程中两个对应节点。其中,学是教的前提条件,也是教的补充与延伸。教是学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助学为己任的,是服务于学的。教与学既是构成教育内涵的两个根本性主旨,也是构筑多元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的基石。而多元式教学评价则是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两种行为汇合的媒介,是维系二者间有效关联与可持续发展的纽带。它是在基于主导式自主学习与互动式教学所构建的英语教育体系内展开的,以主动认知和互动体验为自身存在价值的描述对象,全程监督、实时检测、及时反馈、正确导向,因此,它必须体现教与学的外在形式特征,必须符合教与学的内在本真诉求。换言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之间如有一方衔接不当或协调不畅,都会影响到教学效能,导致预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综上所述,教学原则是引导教学行为和活动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不同的教学原则承载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使命意识。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原则的构建是基于网络信息社会环境下对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英语学科发展的科学性路径的阐释与判断,是基于对英语教学活动的内在功能与外显规律的理解与确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以能力发展为本的目标引导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原则将教、学、评三种不同的知识运行形式进行优化重组,并赋予新的诠释与规定,构建成一个知识输入、技能实践和多元反馈的教学生态循环联合体,通过链条传导效应形成了一个彼此互相支撑、交叉渗透、环环相扣的耦合联动机制,将焦点锁定在知识的主动建构和主体间的互动体验上,共同关注英语教学过程社会化的回归与再现,关注英语学习者在此过程中的学识、智能与素质的均衡发展,力求新环境下英语高等教育终极目标与其实施路径的有效对接与融合,进而实现英语教育实际效能的最大化。

第六节 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中国近现代英语教育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在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中浴血奋斗而站立起来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刻苦探索“教育救国”和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主流的历史。这一段历史中的成功与失败,对今天思考我国当前的英语教育和与之相配套的大型英语考试,实现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重大战略目标,具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和需要吸取的教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建议的需要,一大批刚刚进入学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提前毕业。“时势造英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议中,练就出了一大批今天仍然是我们国家英语界的领军人物。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批青年学生从学校毕业时的英文水准是他们可以提前毕业以应国家急需的基本保障。

“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中国的英语教育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随着改革开放,英语教育迅速复苏。1977年高考英语就是选考项目。从1979年起到1983年,高考中外语成绩分别按10%、30%、50%、70%和100%记入总分。1987年,国家教委公布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和样题,并首次举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989年,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首次举行。2001年,教育部决定把小学英语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对英语的基础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语言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是否合格,是否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但目前中国的英语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亟须解决。

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多年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忽视交际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背诵单词与语法条文知识的学习,这完全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考四级、六级、研究生,考什么就学什么。教师教学更是如此,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告诉学生该考的内容,而不在乎实际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只是死记硬背,造成的结果是高分低能、“哑巴英语”,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改革中国的教育,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学生按语言素质的要求学习英语,真正掌握英语,熟练应用英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非同小可。如果教师素质不高,肯定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教师素质可分为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方面,教师不但要有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要有教育能力素质、技能素质和美学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者集学者、能者、亲者、严者形象于一身,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提高自身的英语素质,为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只有用较强的敬业精神去感化学生,以崇高的使命感去对待教学,才能用师德感动学生,使他们因应试学英语转换为因爱好学英语,变被动为主动。

三、教学方法需要改变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为“鸭填式”,学生被动学习,掌握了英语知识点,却不能在实际中运用知识。而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沟通是衡量英语素质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