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叙乱世孔明降生 广交友缔结姻缘
东汉末年,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处处爆发农民起义。南至交趾(今越南北宁仙游东),北至幽燕(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东抵琅琊(治所在今山东临沂),西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威武),几乎没有一片宁静的地方,起义军首领自称“皇帝”“天子”“太上皇”,或“无上将军”“平天将军”“柱天将军”。其中比较大的起义就是黄巾起义,它把东汉的腐朽统治彻底打碎了。
河北巨鹿(治所在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创立了太平道教。教主手持九节杖画符念咒,教病人叩头,说出自己的罪过,然后给病人符水喝。病愈算是信道,不愈算是不信道。穷人生活条件恶劣,只能信从,希望去病。张角派遣学生到全国各地传教,十余年,得信徒数十万。
张角部署信徒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设将领统率。又散布民谣说:“苍天2已死,黄天3当立,岁在甲子(184),天下大吉。”
张角起义之后,全国响应。起义军头戴黄巾,攻打城邑,焚烧官衙。东汉皇帝刘宏吓坏了,召集群臣计议,并以重金招募兵勇,讨伐起义军。当时出了许多笑话。刘宏喜欢在宫中或西园4玩狗,给狗戴上进贤冠5,挂上印带子。狗戴着这样的帽子摇摇摆摆地上了朝,刘宏看到,不禁拍掌叫好。真是腐败无耻到极点。
黄巾起义被统治阶级扑灭之后,各地农民起义仍此起彼伏,各种各样的起义并未停止。刘宏死后,朝廷内权臣互相攻讦,朝廷外军阀混战。汉献帝刘协,先被董卓挟制,后被曹操掌控,东汉名存实亡。
中国这一段历史,是军阀混战的历史。他们互相攻打,掠夺财物,屠杀人民,真可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据史料记载,当时被杀者有几百万。
董卓,陇西临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人,生性残忍。在一次大宴朝臣时,他当众杀降兵数百人,先割舌,次或斩手足,或挖眼,或投锅中煮烂,其状惨不忍睹,而董卓谈笑如常。
有一次,董卓率兵来到阳城。正逢春季乡村大庙会,董卓命令将全部男子的头割下,挂在车辕车轴上,然后载着妇女和财物入城,说是大获全胜。
初平三年(192)四月,司徒王允联合吕布等人杀死董卓。董卓被王允和吕布杀死后,董卓部将李傕为董卓报仇,攻破了长安,焚烧屠杀,老少全灭。长安四周几百里内,几十万人尽遭残害。
袁绍,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是皇室贵族,刘宏死后,他一次杀宦官两千多人,后又屠杀农民起义军数万人。
公孙瓒占据幽州,杀农民起义军三十万众。
…………
越是繁华的地方,就越是混战激烈的地方。东西两京及周围几百里,彻底被破坏了。人口集中的黄河流域,凋零残破,千里无人烟。邺城(今河北临漳)、宛城(今河南南阳宛城区)等大城市化为灰烬。
诸葛亮就出生在这样的时代。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一个依山靠海的小村子里,降生了一个不平凡的生命。
子夜,万籁俱寂。年已三十岁的产妇在床上呻吟起来,丫鬟请来稳婆6,帮助产妇艰难地生下了孩子。
丫鬟见产妇生了个男孩,一阵欢呼:“主母,恭喜了!你又生了个公子,屋子外边明月高照,亮亮堂堂的,这孩子一定会有大出息呀!”
产妇微笑着,望着呱呱而啼的孩子,嘴里念叨着:“可惜,他的父亲没在身旁!谁给他起个名字呢?”
这个丫鬟很机灵,望着窗外的一轮明月,随口便说:“主母,莫如就叫亮儿吧!”
产妇平时慈祥和蔼,与仆人之间的关系处得极和顺,所以丫鬟在产妇面前很随便。
产妇抚摸着可爱的儿子,一股暖流涌进心间。她暗自思忖:亮儿这名字倒也响亮、吉祥、贴切,便笑着对丫鬟说:“好,咱们做主了,就唤亮儿吧!”
当时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泰山郡(今山东泰安、莱芜及淄博南部、临沂西北部、济宁东北部)当郡丞。这是一个职位不大的官,只是郡守的助手。虽然如此,家庭生活倒还富裕,供儿子读书还是绰绰有余的。
诸葛亮自小很聪明,教书先生常夸他为奇才。他读过的书,不但会背,而且能讲出书中的要旨。除了读四书五经,他还找来《六韬》《三略》等兵书攻读。
此时整个中华大地,到处是战乱,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小小年纪的诸葛亮对教书先生说:“我长大之后,一定平天下,重整金瓯,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平平安安的日子!”
教书先生感慨地拍着他的头说:“但愿你长大之后,成个治世安民的栋梁之材!”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诸葛亮童年时的一个夏天,父亲诸葛珪死在任上,灵柩由泰山郡运送到家中。
母亲失去丈夫,犹如晴天霹雳,立时晕了过去,埋葬完丈夫后,就卧床不起了。没过两个月,母亲也追随丈夫而去。
临死之前,她把女儿和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乾坤一旅舍,日月两车轮。我死之后,你们要长志气,不要白白活一生!”说罢,恋恋不舍地断了最后一口气。
诸葛亮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后又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哥哥叫诸葛瑾,比他大几岁。弟弟叫诸葛均,比他小几岁。
父母双亡,家境立刻败落下来。五个年幼的孩子没有生计,被叔父诸葛玄收养,从此,诸葛亮过上了寄人篱下的日子。所幸,叔父待他们兄妹五人很好,仍旧供他和弟弟读书。
诸葛亮十四岁时,叔父诸葛玄接到皇帝的任命书,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任太守。这样,一家大小便都随着叔父到了豫章。
这个时候,汉朝天下更加动荡,战争连年不断,太守这个官职也不好当。因为征集军粮晚了一些,叔父诸葛玄被皇帝撤了职,皇帝另派了一个名叫朱皓的人去接替他。
叔父丢了官,不能在豫章待下去了,经人介绍,又携带一家老小,到荆州投奔了刘表。
诸葛亮就这样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颠沛流离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对于诸葛亮来说,却是一个极好的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课堂,从而使他一天天成熟起来。
公元197年,诸葛亮十七岁。他的叔父诸葛玄因吐血而亡。这样他们兄妹五人就不能住在荆州城里了。这时姐弟们年岁都大了,他们决计离开叔父家到别处去谋生。
荆州城西边二十多里处,有一个叫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的地方。这个地方风景秀美,依山傍水,是一个清静素雅的小山村。
诸葛亮选中了这个地方,兄长和姐弟四人都来到这里居住。不久,大哥诸葛瑾到江东做事去了。
谁知诸葛亮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年。
在隆中山村,姐弟四人开垦了几亩山地,植桑种粮,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因为经济地位低下,又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的磨炼,诸葛亮看到了汉末统治阶级的黑暗,并且深深体会到了军阀割据、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就为他以后树立远大抱负打下了根基。
诸葛亮在隆中,除了读书、劳作之外,十分注意研究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关注社会上各种政治势力的消长。
他自号“孔明”,过着貌似隐居的生活。实际上,他内心正积蓄着力量,准备有朝一日做一番治国安民的大事业。
襄阳是荆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发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当时中国北方的激烈争战,还没有波及这里。
这里集聚着一大批有识之士,像颍川(今河南禹州)的徐元直(徐庶)、石广元和汝南的孟公威等人。这些人的经济地位与诸葛亮基本相同,又都关心当时的社会形势,所以彼此很谈得来。
有一次,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在一起吟诗作赋,谈古论今,评论天下大事,抒发自己的政治胸怀。
诸葛亮对他们说:“如果三位向往仕途,凭你们的才华,都可以当上刺史和郡守。”
三人听了笑而不语。
过了半晌,徐庶问诸葛亮:“如果兄长要向往仕途,能有个什么前程?”
诸葛亮微微一笑说:“莫怪在下狂放。诸葛亮志在上追管、乐,下安庶民。”
三人听了,拍掌称赞,说:“依兄之才,应是当今的管仲、乐毅。如不得明主,只有安做庶民了!”
徐庶又说:“管仲辅佐齐桓公治国理政,使齐国迅速富强起来,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乐毅帮助燕国由弱变强,打败兵力强大的齐国,取得了连克七十余城的卓越战绩。这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已成既往。当今的管、乐应出在我辈,而我辈中的佼佼者,确属孔明兄了!愿你像管、乐一样,改变国家割据、混乱的局面,救民于水火之中,成为千古流芳的人物。”
诸葛亮谦逊地一笑,说:“在下自比管、乐,只是表明我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同管、乐前贤相比,还差得很远呢!”
四个人一边饮酒一边说话,直到中午才散。
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夜以继日地阅读大量书籍,对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做了深入研究,成了一个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人,从而在襄阳一带树立了威信。
襄阳城里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叫庞德公,他的好友司马徽和侄儿庞统都很有名气,诸葛亮就登门拜访求教。
庞德公见诸葛亮谈吐高雅、学识渊博,心里很喜欢他,便说:“先生高卧隆中,胸藏韬略,但等一朝风云至,便可腾云乘雾,大展宏图。”
于是,庞德公送诸葛亮一个雅号“卧龙”。
在此之前,他也曾称侄儿庞统为“凤雏”。
“卧龙”与“凤雏”,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治国安邦之才。
在频繁的交往中,诸葛亮与庞德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久,庞德公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姐姐做妻子,他们的关系便更加密切了。
随着诸葛亮的名气越来越大,襄阳周围的有识之士都来造访他。
河南有个出名的人物叫黄承彦,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字,便远道来拜访。二人一见如故。虽然他们的年龄相差甚远,却结成了忘年之交,常有来往。
一次,诸葛亮到黄承彦家中做客。酒席之间,黄承彦向诸葛亮说:“我有一女,名叫黄月英,虽然相貌丑陋,但对兵法、易经、诗词诸学,甚有见地,不知愿意切磋否?”
诸葛亮听了很高兴,于是与黄月英相见。黄月英生得粗手大脚,皮肤黝黑,但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二人谈了些对当今天下形势的分析,接着黄月英拿出自己的诗作,说:“先生,我近日写了一首《梁甫吟》,望多加指教!”
诸葛亮谦虚地说:“学生瓮天7小见,怎敢妄评小姐的大作!”
黄月英再三相求,诸葛亮也不好推辞,便接过那首诗,说:“学生却之不恭,先拜读大作,再发愚论。”
黄月英说:“望先生勿吝珠玉8。”
诸葛亮展开诗笺,只见娟秀的文字中透着一种阳刚之气。
诗中写道:
齐有三勇士,均具推山力。
昔日逢战乱,拼将生命争功绩。
如今社稷安稳狡兔绝,齐遭齐王忌。
齐国有晏子,深察齐王意。
殿堂运智谋,二桃杀三士。
只为报君王,功过何复计。
可惜三勇士,逞勇糊涂死。
千载有余哀,万古悲风继。
嗟夫,晏子有仁心,何不施化育?
诸葛亮读罢《梁甫吟》,心中暗想:此女子不但知识渊博,而且有自己的政治见识。
黄月英的《梁甫吟》,指出了齐王卸磨杀驴的不义,写出了晏婴处理此事之不当。诗中有责但不刻薄,有怨而不愠怒。全诗自然、朴实、明快。
诸葛亮不禁对黄月英产生了敬佩之情。但他不完全同意黄月英的观点,便说:“小姐之作,实臻佳妙,亮无疵可挑。但对‘二桃杀三士’,窃有愚见,愿作《梁甫吟》,呈于小姐,实属献丑,见笑了!”说罢,诸葛亮提笔写下《梁甫吟》一首:
齐有三勇士,接、开疆、古冶子。
力能摧太岳,身为万人敌。
鲸鲨在沧海,横波人愁制。
叹遭晏子算,二桃三命毙。
三士非有罪,晏子非暴戾。
远思民安社稷坚,权且行此计。
三士被杀害,如增三万敌。
齐国有晏子,可当百万师。
诸葛亮这首《梁甫吟》,站在治国安邦的高度,认为晏子杀三士正确,透露出他对晏子的赞许,抒发了他的胸襟。
黄月英看罢,格外欣赏,笑而不语。黄承彦说:“写《梁甫吟》,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公子之作以治国安邦立论,是难能可贵的!”
黄月英也说:“拙作与先生之作相比,只有自惭形秽了!”
诸葛亮谦逊了一番。
黄承彦欲将黄月英许配给诸葛亮为妻,诸葛亮很愿意。
黄月英得知消息,却说:“孔明先生英俊潇洒,才华横溢,黄月英岂能般配?!”
诸葛亮知道了黄月英的顾虑,写了一首小诗送给黄月英。诗中写道:
鸳鸯无彩羽,两情自欢悦,
连理无锦枝,两柯同交结,
常羡双飞燕,沧海比翼越。
黄月英读了此诗,深知诸葛亮的真情,遂愿意以身相许。
诸葛亮不以貌选妻,传为千古佳话。
2 苍天:指汉朝。——作者注
3 黄天:指黄巾起义军。——作者注
4 西园:东汉灵帝卖官的地方。——作者注
5 进贤冠:古时文官佩戴的帽子,前高约23厘米,后高10厘米,长约27厘米。——作者注
6 稳婆:旧时民间以替产妇接生为业的女子,即接生婆。(本书正文部分脚注无特别标注均为编者注。)
7 瓮天:瓮中所观的天,指住在极狭小的地方,见识短浅。
8 珠玉:比喻妙语或美好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