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常识速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小说、史学

“小说”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

“小说”的名称最早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把小说修饰一番用来求得高名和美誉。不难看出,这里的“小说”指的是卑微琐屑的言谈,含义与现在所说的“小说”并不相同。

汉朝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同时,他在书中还列出许多他认为是小说的作品。班固所说的“小说”含义与现在的小说含义相近。不过,汉朝的小说作品大都是“残丛小语”。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作品才有了初步的人物性格刻画和情节,结构趋于完整,从而独立于文学之林。小说在唐代叫作“传奇”,此时的小说题材广泛,篇幅加长,故事完整,情节委婉曲折,人物性格刻画细致鲜明。

现在的小说,一般采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按其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按其内容的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侦探小说等。

汉魏六朝的《搜神记》属于哪种文学体裁?

《搜神记》是直承《穆天子传》《山海经》影响而出现的一部记录古代民间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书中共搜集了古代的四百多篇神异故事,开创了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先河。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从体裁上讲,《搜神记》属于志怪小说。所谓“志怪小说”,指汉魏六朝时期带有神怪色彩的小说,它们大多来源于巫师和方士的奇谈怪论。汉代以后,道教和佛教逐渐盛行,鬼神迷信的说教广为流布,所以志怪类型的书特别多。六朝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志怪”命名的,东晋初年干宝的《搜神记》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唐传奇有哪些代表作?

传奇本是传述奇闻逸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朝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唐传奇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逸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初唐、盛唐是唐传奇的发轫时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小说过渡到唐传奇的时期,作品数量较少,现存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的《游仙窟》。

中唐是唐传奇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作品颇丰,如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内容题材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志怪、神仙等。

晚唐是唐传奇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虽然作品数量不少,并出现了专集,如牛僧孺的《玄怪录》、皇甫枚的《三水小牍》、裴铏的《传奇》等,但内容较为单薄,艺术上也较为粗俗,不过豪侠题材的作品成就较高,如无名氏所作的《虬髯客传》(一说唐张说作,一说为裴铏《传奇》中的一篇)。

何谓章回体小说?何时出现首批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首批章回体小说出现在明代初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著作。

章回体小说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所谓“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讲述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艺人必须通过若干次讲述才能将故事讲完。每讲一次,就相当于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讲说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此即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章回体小说中常见的“话说”和“看官”等字眼,便反映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称为“回目”。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每回末有“……如何,且看下文分解”。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三言二拍”包括哪些作品?

“三言二拍”,指的是明朝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的合称。

“三言”是明朝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三言”每集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序》中曾这样评价“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三言”是一部辑录宋、元、明三代以来的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以及社会传闻,经冯梦龙再创作而成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三言”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三言”中为人们所熟悉的篇目有《施润泽滩阙遇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在“三言”的影响下,凌蒙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各四十卷,人称“二拍”。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吗?

“明代四大奇书”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所谓“奇”者,不仅指其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代表;《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代表。由于下文对前三部有简要介绍,现仅扼要阐述《金瓶梅》。

◇ 《金瓶梅》插图

《金瓶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它的成书年代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的故事由《水浒传》中的“武松杀嫂”一节内容演化而来。全书以土豪恶霸西门庆发迹、淫乱、暴亡为中心情节线,多方面地描绘了上自封建最高统治机构,下至市井无赖构成的一个鬼蜮世界。遗憾的是,由于小说中淫秽描写太多,使其美学价值受到严重损伤,并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开不良之先例。

哪四部小说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清朝末年,国势衰微到了极点,民族危机愈加深重,广大民众对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已感到极度失望。具有改良思想的小说家纷纷通过撰写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国家的主张,人们把这一时期出现的小说称为“谴责小说”。

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代表了这类小说的最高成就,被鲁迅合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样的书?

“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国四部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统称。

其中,《三国演义》着重表现的主题是“智”,《水浒传》着重表现的主题是“义”,《西游记》着重表现的主题是“奇”,《红楼梦》着重表现的主题是“情”。

(1)《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古典小说,也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明朝人。该书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初年全国统一止笔,前后近一百年。它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形象。

(2)《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为罗贯中所作。该书通过叙述北宋末年一百零八条好汉聚义梁山泊与腐败政府对抗的故事,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身份不同、性情各异的梁山英雄形象。

(3)《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作者一般认为是吴承恩,明朝人。该书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的基础上创作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等故事,之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宣扬了惩恶扬善的永恒主题。

(4)《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前八十回由清人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由高鹗所作。该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叙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败过程。《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并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 贾宝玉

◇ 林黛玉

中国四大名著的开篇词分别是什么?

中国四大名著的开篇词精美至极。

(1)《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水浒传》:“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4)《西游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红楼梦》在清代有哪些抄本和印本?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传世最早的抄本(用手抄写下来的版本)有:“甲戌本”,题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题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冬月定本》;“庚辰本”,题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最早的《红楼梦》印刷本是1791年的“程甲本”和1792年的“程乙本”,都是由程伟元印的,书名是《绣像红楼梦》,萃文书屋活木字本。由程伟元作序,高鹗作跋,扉页上题有“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萃文书屋”字样,全书最后页上又有“萃文书屋藏版”字样。保存至今的“程甲本”,有青石山庄影印本流传。印本是经高鹗整理了前八十回,又补写了后四十回的完备本子,故又称为“一百二十回本”。

◇ 曹雪芹

什么是通史?它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吗?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通史也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从最早文明到作者生存年代的历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可称为通史,因为该书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认为通史有“六便”和“二长”八个优点。“六便”是:“免重复”“均类列”“便铨配”“平是非”“去抵牾”“详邻事”。“二长”是:“具翦裁”“立家法”。但也有“三弊”:“无短长”“仍原题”“忘标目”。

什么是国别史?具代表性的国别体史书有哪些?

“国别史”是国别体史书的简称,是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也称国别体,是史书的一种体裁。《国语》《战国策》《三国志》都是比较著名的国别体史书。

(1)《国语》。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个国家的史事,时间上起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史,大概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后人根据当时各国史官的记载整理加工而成。该书的显著特点是以记言为主,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论(如对话和辩论等)来反映历史事件。它和以《春秋》为纲而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因此后人将其与《左传》看作姊妹篇,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2)《战国策》。由西汉末刘向编订。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五万字。它实际上是当时的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也是中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3)《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的历史。该书以曹魏政权为正统,所以将魏志排在第一。《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什么是纪传体?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哪部书?

纪传体是通过记述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体裁,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和史论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史表,有世表、早表、月表、世系表、人物表等多种名称,用来记述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裁记,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史论,大多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包括卷首序和卷后论。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该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录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载各诸侯国和汉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什么是断代史?为何说《汉书》开创了中国断代体史书的先河?

所谓“断代史”,指的是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即记述一个朝代历史的史书。

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又称《前汉书》),仿照《史记》的体例记事,开创了中国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在它之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这种体例,可见它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之大。后人常将《汉书》与《史记》并提,称为“史汉”。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班彪为续补《史记》,曾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班固决心继承父业,在《史记后传》基础上编撰《汉书》,后得到明帝的准许与支持。班固前后经过二十余年勤奋不懈的努力,到章帝建初年中大体完稿。班固死后,他未完成的八表和《天文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该书记叙的史实上起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各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汉王朝二百三十年的社会面貌。

什么是编年体?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哪部书?

编年体是一种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其为“古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为春秋末年的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记国史加以整理修订而成。《左传》则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著的,名为《春秋左氏传》,汉朝以后才称《左传》。它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 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长篇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从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公元959年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止笔。它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而编撰成的一本巨著。

“二十四史”指的是哪二十四种史书?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由不同的历史学家撰写的,被封建朝廷列入正史的二十四种史书的总称。

三国时期,社会上就已有了“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人编撰的《东观汉记》。范晔的《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陈寿的《三国志》,就有了“前四史”之说。

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和《晋书》,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就出现了“十三史”之说。到了宋朝,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就形成了“十七史”之说。明朝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上先前的各史,总名为“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学者们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也被列入正史,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1739)至四十九年(1784),由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二十四史”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总计三千二百一十三卷,约四千万字,都是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而成的史书。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又把《清史稿》容纳其中,于是,“二十四史”就又变成了“二十五史”。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怎么来的?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最初书名并不叫《资治通鉴》。事实上,早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司马光就已把自己编写的史书《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了八卷本的《通志》。英宗看后颇为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通志》的编写工作。

宋神宗即位后,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说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并亲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还亲自为书作序。

《资治通鉴》编修期间,宋神宗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参考,司马光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朝廷供给,这给司马光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同时也促进了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终于完稿。

“春秋”“战国”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把当时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记载下来,一年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编写,简单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称为《春秋》。孔子又对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大事。

由于《春秋》一书所记历史的起止年代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大体相当,所以历史学家们就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春秋时期始于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的那一年(前770),止于公元前476战国开始前夕。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争战,后人将这七大国互相混战的时期称为“战国”。西汉刘向编订《战国策》一书时,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75年,止于公元前221年。

孤本、善本、珍本分别指什么书?

孤本是仅存一本的图书,也包括仅存一份的某书的某种碑刻的旧拓本和未刊刻的手稿等。唐代刻板印刷的《金刚经》卷本就是孤本,也是现存世界有年代可考的最早印刷物。

善本指精刻、精印、精抄、精校的难得的古书、珍贵的手稿、罕见的文献等。

珍本指具有文献、艺术价值的古代珍贵图书资料及稀见难得的近代文献。

至于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家所争论。清末张之洞曾给善本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足本”,即无缺残、无删削之本;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本;三是“旧本”,即旧刻、旧抄本。张氏关于善本的“足、精、旧”三定义,归纳起来还是两条——无讹脱、传世旧本,与古人关于“善本”的概念并无本质区别。宋效先曾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

中国古代四部分类法中的“四部”是指哪四部?

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是分类大部分中国古籍的方法,分经、史、子、集四类,也有称为“甲、乙、丙、丁”四部的。“经部”指的是儒家学说,因为封建社会尊儒,视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所以儒家的著作被称为“经”,如“四书”“五经”“十三经”等;“史部”指的是记载历代兴废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如《史记》《汉书》之类;“子部”指的是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如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一类;“集部”指的是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司马相如集》《漱玉集》等。

经、史、子、集只是四个大的部类,每个部类还有隶属于它的若干子目。作为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四部分类法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的分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经、史、子、集有哪些隶属子目?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经典图书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依照清朝《四库全书》的分类,经、史、子、集分别有以下隶属子目: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经部收录了儒家的典籍及相关著作,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收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以及释道宗教的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部收录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