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文学、史学
诗、词、曲、赋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哪部作品?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原三百一十一篇)。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诗经》为孔子编订。《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词。《诗经》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 孔子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先河,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殷周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形态,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如何辨别赋、比、兴这三种艺术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南宋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朱熹曾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赋,即为了突出主题对象所作的描写。通常是一系列排比句式,而且多用骈文,看上去非常绚丽夺目。比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起着将情感扩大或者缩小的作用,又或者是以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不方便直接表达的感情。比如,李白的《蜀道难》中:“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采用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以兽行来比拟人的作为,在略有夸张的同时,充分宣泄着诗人内心的愤懑。
(3)兴,即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具体来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触物以动情)两种形式。起兴主要有两种效用:一是提出中心,奠定全文的基调;二是“引起”读者的“兴趣”。
被称为“乐府双璧”的是哪两首诗歌?
继《诗经》和《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称为“乐府”。北宋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是一部最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热烈质朴。
◇ 花木兰
北朝民歌中的《木兰诗》与汉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合称长篇叙事诗的“乐府双璧”。
《木兰诗》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班师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孔雀东南飞》则叙述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荡气回肠的生死之恋。善良而勤劳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焦母却百般刁难儿媳,威逼焦仲卿将她逐出家门。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刘兰芝暂避娘家。谁知刘兰芝回到娘家后,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最后刘兰芝与焦仲卿二人履行“黄泉下相见”之约,双双殉情。
“赋”这种文学体裁有几种基本样式?
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那就是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通常认为,赋有“骚体赋”和“散体赋”两种基本样式。
(1)骚体赋,直接由楚辞发展而来。它采用骚体句式,不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抒情为主,因而更接近于诗;它的结尾往往有“乱”“讯”“歌”等更富于音乐性的部分,显示了它本来的音乐背景。
(2)散体赋,由隐语和战国散文演变而成。它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句式灵活,韵散相间;以描写为主,也有理性部分;在段落开头常用“于是乎”“尔乃”“若夫”等标志性词语,显示出它的散文化特点。上述特征又决定了它在表现手段和审美方面的特征,如长于铺陈、文辞华美、篇末寄讽等,但这只是其次要的特征,不是判断文体的标志。
《离骚》为何又被称作《离骚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里所说的“赋”,就是先秦典籍中谈到的赋诗。所谓不歌而诵,就是不配乐歌唱的口头诵读形式。所诵之诗赋,可以是即兴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是《诗经》中现成的诗篇。
西汉的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如果单从语言形式上看,《离骚》和楚歌没有什么区别。但楚歌是可以唱的,所以称作“歌”,而《离骚》是用来诵读的,因此称作“辞”或“赋”,而不称作“歌”。再者,屈原的《离骚》和《九章》等作品在汉朝都被称作“赋”,因此,后人有时也将《离骚》称作《离骚赋》。
◇ 屈原
汉初贾谊模仿楚辞而作的凭吊屈原的作品,名为《吊屈原赋》。后来还有不少汉朝人也采用这种形式写赋。由于这些作品与《楚辞》(《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有渊源,因此被称作“骚体赋”。
《楚辞》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刘向把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王褒、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编辑成集,名为《楚辞》。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并增入一篇《九思》。如今,刘向编订的《楚辞》十六卷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十七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
《楚辞》是继《诗经》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其他人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文章西汉两司马”中的“两司马”分别指的是谁?
西汉文坛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散文和赋。当时散文以司马迁的成就为最高,赋以司马相如的成就为最高,故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一说,以此表达二人在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
◇ 司马迁
晚清名臣左宗棠在《题卧龙岗诸葛草庐》一诗中写道:“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意思是说,文章写得最好的要算西汉的司马迁与司马相如,而经邦济世的人才就当首推南阳的诸葛亮了。再有,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列了“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一篇,并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文学史上“建安风骨”有什么内涵?
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其诗文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代表作有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美女篇》《赠白马王彪》、王粲的《七哀诗》等。
◇ 建安七子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代,它一直是品评文学作品风格的主要标准。“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指骨骼形态。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骨”,指文章的语言应准确、简练、明晰,从而使文章刚健有力。
建安风骨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家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建安诗作的华靡之风自曹植始,七子滥觞于后,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
为什么宫体诗常被称为“亡国之音”?
所谓“宫体诗”,是指南朝梁后期、陈后主时期和隋炀帝时期所流行的一种诗歌流派。其肇始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风格通常流于浮靡轻艳,大多以宫廷生活、闺阁情怀为题材,述女性之美,形式工巧,声律严整。
宫体诗虽出现于南朝梁,却源于晋宋以后的吴歌西曲。吴歌西曲颇多艳情之作,而由于播于管弦、流在人口,于是成为流行一时的歌曲。当时的上层贵族和文人耳濡目染,便竞相模仿,竟蔚为风气。轻艳的市井歌曲与浮华放浪的宫廷生活相结合,便产生了宫体诗。
宫体诗的主要作者为萧纲、萧绎以及聚集于他们周围的一些文人,如徐摛、庾肩吾、徐陵等,陈后主陈叔宝及其侍从文人,荒淫享乐的隋炀帝也可归入此类。由于宫体诗流行于三个短暂的王朝,而陈后主和隋炀帝又是所谓的亡国之君,故宫体诗也常被称为“亡国之音”。
古代哪三位作家被称为“北地三才”?
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他们模仿南朝诗文进行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他们的创作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其中的佼佼者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从“北地三才”的现存作品来看,三人的创作明显表现出模仿南朝文风的共同特点,但其艺术成就远不及南朝文人。
“初唐四杰”是哪四位诗人的雅称?
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熠熠生辉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世称“初唐四杰”。《旧唐书》中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是唐诗史上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多为风花雪月之作,齐梁宫体诗色彩非常浓厚。大臣上官仪亦秉承陈、隋遗风,诗作风靡一时,致使士大夫们争相效仿,世号“上官体”。在齐梁形式主义诗风在唐朝诗坛仍占据统治地位时,王勃首先挺身而出,反对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纷纷响应,并肩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试图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改变齐梁时遗留下的不正诗风。四杰的诗文虽未能摆脱齐梁以来的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当时的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王勃: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其渡海省亲,因溺水受惊而死。
卢照邻:代表诗作有《长安古意》《行路难》。其先后居太白山、龙门山、具茨山中学道服饵,终投颍水而死。
骆宾王:代表诗作有《在狱咏蝉》,骈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人改题作《讨武曌檄》)。檄文采用抑彼扬此手法,很有战斗力和号召力。相传武则天读此文亦大加赞赏。
杨炯:代表诗作有《从军行》。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什么是古体诗?《蜀道难》是古体诗吗?
古体诗是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的通称。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从诗句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
四言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潜的《停云》都属于四言诗。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朝。《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朝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朝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到了唐朝,七古大量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六言诗。六言诗在《诗经》中已有萌芽,但都是散句,有单句,也有偶句。而《离骚》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辞》中大量出现的整齐的六言句,为六言诗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直到建安时期,才出现了完整规范的六言诗,孔融、曹丕、曹植都曾写过六言诗。
杂言诗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一,有一字也有十字以上,一般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相杂,但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言、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言、三言、四言、五言乃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言、六言、八言为主杂以五言、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 李白
◇ 杜甫
什么是近体诗?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吗?
近体诗,是在唐朝时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律诗和绝句中又各包括五言和七言。近体诗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还有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见,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不过也有超出此数的。
近体诗除在字数和句数方面有限制外,在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方面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律诗的八句可分为四联。首句与次句合称为首联,三四句合称为颔联,五六句合称为颈联,七八句合称为尾联。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要对仗。对仗细分的话,有工对(词性、词类和句型都相对)、借对(借音、借义相对)、扇面对、流水对等。唐诗中,以杜诗最工。
除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外,称号带“诗”的还有谁?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因此李白有“诗仙”之称;杜甫的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世人称杜甫为“诗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诗人被誉为“诗骨”“诗杰”“诗狂”……
陈子昂的诗句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之风骨,因此他被誉为“诗骨”。
王勃的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世人称其为“诗杰”。
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王昌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因而被时人推举为“诗家夫子”,又称“七绝圣手”。
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元好问(金末元初人)曾称其为“诗囚”。
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们称其为“诗奴”。
刘禹锡的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其“诗豪”的美誉。
王维的诗中有佛教意味,加之王维在唐朝诗坛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因此人们称他为“诗佛”。
白居易写诗刻苦至极,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由于过分地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的地步,所以人们称他为“诗魔”。
李贺的诗词采诡丽,驰骋想象,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鲜明形象,人们称他为“诗鬼”。
苏轼的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独树一帜,人们称其为“诗神”。
此外,还有些诗人因作诗别具特色亦赢得一些有趣的雅称。比如,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们称其为“杜紫薇”;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温八叉”;崔珏曾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 贺知章
◇ 白居易
唐朝有“五言长城”称号的是哪位诗人?
唐朝诗人刘长卿擅长写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占其全部诗作的十之七八,号称“五言长城”,意思是说别人难以胜过他。
刘长卿的五言诗中最为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文字省净优美,意境幽远,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清、寂寥的情思,透露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
当时有位年长的隐居之人秦系与刘长卿关系极好,两人常常以诗相赠答。
有一天,一位朋友读了秦系应答刘长卿的五言诗之后,感到他们的诗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便打趣地说:“长卿自以为是‘五言长城’,坚不可摧,而秦系率部队从侧面发起了进攻。虽然他人老了,但威力不减壮年,还真够长卿抵挡一阵的。”
除高适和岑参外,唐朝哪些人还擅长写边塞诗?
唐朝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前者代表诗作有《别韦参军》《别董大》《燕行歌》等;后者代表诗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除高适和岑参外,王昌龄、王之涣、卢纶、王翰、崔颢、李颀的边塞诗也比较有代表性。
王昌龄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有《从军行》《出塞》等。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芙蓉楼送辛渐》,为传诵名句。
王之涣的《凉州词》,流露出征人久戍思乡的哀怨;《登鹳雀楼》则暗含人生哲理。他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给人以无限的启示。
唐朝哪八位学者名人被誉为“饮中八仙”?
“饮中八仙”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新唐书·李白传》记载,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为“饮中八仙”。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李琎):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主将吗?
乐府自西汉设置始,就具有多种功能:以诗合乐,以诗观风。“风”通过声诗的乐音感染,达到讽喻目的。古乐府(唐朝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为“古乐府”)确实都是些讽喻色彩强烈的作品,但自六朝以后逐渐消亡。唐朝贞元、元和之际,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或“寓意古题”,或效法杜甫“即事名篇”,以乐府古诗之体,改进当时民间流行的歌谣,发起新乐府运动。
所谓“新乐府运动”,指的是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发生的用通俗化的乐府体写时事和社会生活的诗歌运动。乐府诗的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等。白居易的代表作为《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代表作为《田家词》《织妇词》《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白居易和元稹二人世称“元白”。李绅的代表作为《悯农》诗二首,张籍的代表作为《野老歌》《筑城词》《贾客乐》,王建的代表作为《水夫谣》《田家行》《簇蚕辞》。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新乐府序》中,白居易全面提出了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原则:文辞质朴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说的话要直截了当,切中时弊,使闻者深诫;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词句通顺,合于声律,可以入乐。他宣称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人,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诗歌形式上,他还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元稹的诗中最有特色的是悼亡诗。此外,元稹还写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其叙述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成为唐人传奇中的名篇。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新乐府运动因之受挫。不过,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所继承。皮日休的《正乐府十篇》和《三羞诗》,聂夷中的《公子行》以及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揭露了唐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腐朽和唐末农民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唐朝的“大历十才子”都有谁?
“大历十才子”指的是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的十位诗人,他们代表一个诗歌流派,其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的形式与写作技巧。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记载,“十才子”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其中钱起、卢纶成就较高。
他们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也多半是权门清客,因而他们不像盛唐诗人那样有着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其诗作多为投献应制之作(古代臣属奉皇帝之命而作的应酬诗称“应制诗”),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主旋律。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的生活中也偶尔写些反映现实的内容真实的诗作。他们都擅长写五言近体诗,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乡情旅思,语词优美,音律和谐,但题材风格比较单一。
“郊寒岛瘦”中的“寒”和“瘦”怎么理解?
“郊寒岛瘦”,是指唐朝两位著名的诗人孟郊和贾岛,二人以“苦吟”著称,因其平生际遇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人并称为“郊寒岛瘦”,又作“岛瘦郊寒”。
更明确地说,“郊寒岛瘦”形容的是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诗风。“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硬,两者含义相似。孟郊、贾岛的诗风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缺乏韩愈、李贺等人的诗作的气势,破碎急促,且注重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故得此称。
早在宋初,欧阳修就在《书梅圣俞稿后》中说道:“孟郊、贾岛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气。”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评价元稹、白居易、孟郊、贾岛四人的诗风时指出:“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轼之论一出,遂成郊、岛诗风之定评,且往往加以疵病。
后来,朱熹则作诗《次韵谢刘仲行惠笋》,诗中有“君诗高处古无师,岛瘦郊寒讵足差”二句,对孟郊、贾岛二人的诗风作出了和苏轼一样的评价。
清人郑板桥在《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中也说道:“郊寒岛瘦,长吉鬼语,诗非不妙,吾不愿子孙学之也。”
◇ 孟郊
◇ 贾岛
以“孤篇盖全唐”的唐朝诗人是谁?
唐朝诗人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他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 春江花月夜景色
张若虚的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他的诗常显露人生无常之感。其诗作大部分散佚,《全唐诗》仅录有两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孤篇盖全唐”之誉。闻一多在评价该诗时说:“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俗文学“打油诗”的创始人是谁?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即俳谐体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
打油诗相传为唐朝人张打油所创。明朝杨慎的《升庵外集》中记载,唐朝张打油的《雪》诗中,有“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几句。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而出;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所用的都是俚语,且颇为诙谐。
张打油的《雪》诗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打油诗体,后人遂将这类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的诗歌称为“打油诗”。
“泰斗”最初称颂的是哪位唐朝文人?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泰”指泰山,泰山为中国五岳名山之首,其主峰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斗”指北斗,即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因七颗星排列成斗形(斗,古人舀酒用的一种长柄的勺),且终年见于北天极,故称为北斗。“泰山北斗”一般用来称颂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杰出人物。《新唐书》中用“泰山北斗”称颂韩愈:“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骈文是什么文体?它有哪些别称?
骈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唐朝柳宗元在《乞巧文》中形容以四、六字句为主的骈俪文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而李商隐则称自己的骈文集为《樊南四六》,这样骈文又有了“四六文”之称。
骈文代表作家有徐陵(代表作《玉台新咏序》)、庾信(代表作《哀江南赋并序》)、谢伋(代表作《四六谈麈》)、王勃(代表作《滕王阁序》)等。骈文出现在汉末,形成于南北朝;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朝成为绝响;至清初,文人接踵而起,以晚清诗人王运为最后一个骈文作家。
骈文的主要特点有: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凡用骈体写的赋、箴、铭、赞、颂、诔词等,一般都是有韵的;在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的作者往往是出于使文章典雅或彰显自己知识渊博的目的,而肆意追求多用典故,因此人们读起骈文来易产生如坠云雾之感。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作品的作者是谁?
诗话是评论诗人、诗作、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
南朝钟嵘的《诗品》评阮籍的诗的特点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评陆机古诗的特点时说:“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些印象式的品评随意即兴,多真知灼见与真情实感。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北宋欧阳修的《诗话》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诗话作品。
因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因此后人也称《诗话》为《六一诗话》《六一居士诗话》《欧公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阳文忠公诗话》等。全书共二十八条,以漫谈随笔形式评论诗歌,记录轶闻趣事和瞬间感想所得,有对诗歌规律、特性的探求,也有佳句赏析、掌故介绍、谬说更正等。
词为何又被称为“长短句”“诗余”?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诗余、近体乐府、乐章、琴趣等。词起源于南梁,形成于隋唐,流行于宋,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词是配音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称为“长短句”。后来词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而成为诗的别体,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一般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用韵一般较疏。
为什么温庭筠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
花间派是产生于中国晚唐五代时期的一个词派,也是中国第一个词派。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十八家作品五百首编成《花间集》(十卷),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花间集》所收录词人的词风大体相近,多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因而后人称之为“花间派”。
温庭筠作词,以浓艳之色彩、华丽之辞藻构成其“香而软”的写作风格,因而他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据说,温庭筠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称之为“温八叉”“温八吟”。其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大概温庭筠长相较为丑怪,所以时人亦称其为“温钟馗”。
苏轼是发豪放词之先声的第一人吗?
豪放派是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
范仲淹写《渔家傲》,发豪放词之先声。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岳飞、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幹(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其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凉口北固亭怀古》等。
豪放派词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苏词《贺新郎·夏景》《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辛词《粉蝶儿·和晋臣敷文赋落花》《青玉案·元夕》等,均是可与婉约词相媲美的名篇。
◇ 苏轼
◇ 陈亮
◇ 李纲
哪四位词人被誉为“婉约派四大旗帜”?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綖()。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承其余绪,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婉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形容这一类型的词风。
婉约,顾名思义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李清照(其词多抒写闺情绮怨,又被称为“易安体”)、晏殊(其词多抒写离愁别恨)、柳永(其词多抒写儿女情长)、李煜(其词多抒写亡国之悲)被誉为“婉约派四大旗帜”。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婉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词的观念。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风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等。
“江西诗派”的成员全是江西人吗?
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而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刘克庄《江西待派总序》作何颙,今人或以为即何颉)、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共计二十五人。吕本中认为这些诗人与江西人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但“江西诗派”的成员并非都是江西人,而是分属江西、江苏、湖北等地。后被人们归入“江西诗派”的诗人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稍后,曾纮、曾思等人也被补入“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师承前人之辞意,崇尚瘦硬奇拗之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该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黄庭坚(提倡“以俗为雅、以故为新”)、陈师道和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在“江西诗派”中,除了黄庭坚,就数陈师道的成就为最高了,因此,后人将二人并称“黄陈”。
北宋初刮起的学“白体”之风是怎么回事?
“白体”是北宋人的说法,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宋代学“白体”之风,始于太宗朝而盛于真宗朝,至仁宗朝前期余波尚存,后来“西昆体”渐成诗坛主流,“白体”消失。仁宗朝西昆体诗人中,杨亿、舒雅、刁衎、张咏、晁迥、李维、李宗谔、张秉等早年都曾学“白体”。
北宋人所谓学“白体”,其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学白居易作唱和诗,切磋诗艺,休闲解颐;二是效仿白诗浅切随意、不求典实的做法;三是效法白居易旷达随性、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以及借诗谈佛、道义理。白体诗的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主要代表人为李昉、徐铉、王禹偁。其中,李昉主编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与《册府元龟》合称“宋四大书”);徐铉与弟徐锴专于篆书,时称“二徐”,校订《说文解字》;王禹偁初写闲适唱和之作,后侧重写讽喻之作,写现实诗篇。
为什么说丞相诗人寇准是“晚唐体”诗派的盟主?
“晚唐体”是宋初的一个诗歌流派的诗人模仿唐朝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种诗体。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岛、姚合看作晚唐诗人,因此名为“晚唐体”。
“晚唐体”派诗人中最恪守贾岛、姚合门径的是“九僧”。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记载,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和惠崇。当时西昆体盛行,九僧不满西昆体的浮艳诗风,崇奉晚唐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互相唱和,作品多描绘清隽清幽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其中惠崇不但能诗,画亦有名,世称“惠崇小景”。
另一个“晚唐体”派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人,他们并不囿于贾、姚一体,学习的对象还包括白居易、韦应物和晚唐诸家。其诗歌主要吟咏湖山胜景,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比如林逋的《秋日西湖闲泛》《小隐自题》。长于五律的林逋,写有八首咏西湖孤山梅花的七律,宋人称之为“孤山八梅”,其中最有名的是《山园小梅》二首。
“晚唐体”派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官至丞相的寇准,他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因此成了晚唐体的盟主。
师法李商隐诗风的“西昆体”为何昙花一现?
“西昆体”是中国北宋初年出现的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历代君臣事迹》,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西昆体”由此得名。
《西昆酬唱集》收集了十七位诗人的250首近体诗,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的诗作就有202首。因此,最能代表“西昆体”的是杨亿、刘筠、钱惟演。“西昆体”诗人师法李商隐,兼学唐彦谦。“西昆体”诗的内容,有反映诗人们流连光景、优游岁月生活的,如《别墅》《夜燕》《直夜》;有咏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的,如《始皇》《汉宣》《宣曲》;有咏男女爱情的,如《代意》《无题》;更多的是咏物诗,如《鹤》《梨》《柳絮》《萤》。
“西昆体”派诗人多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以求意旨幽深。然而,由于他们大多社会地位较高,所写之诗多为酬唱之作,且刻板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辞藻,在当时引来不少文人的攻击。待欧阳修、梅尧臣等开创新诗风后,“西昆体”乃告衰歇。
“永嘉四灵”是指哪些人?其诗作有何特点?
“永嘉四灵”,指的是南宋四位浙江永嘉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由于四人字或号中都带有一“灵”字,故得“永嘉四灵”之名。这一诗派又称“四灵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该派写诗专攻近体诗,尤其是五律,并以晚唐姚合和贾岛的苦吟创作为依据来反对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专在书本上找材料”的风气。
赵师秀在四灵中声望、地位最高,被推为四灵之冠。赵师秀与其他三人一样,在炼句炼字上颇下功夫。“独、寒、苦、孤、冷、病”是四灵诗歌中最常用的字。四灵的得意之作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不过,四灵类似这样的佳作不多,大都平淡无奇,但诗中的警句却有不少,从而出现“有句无篇”的现象。
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回文诗有哪些形式?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它是中国文人墨客卖弄自己文采的文字游戏,并无重大的艺术价值,但也不失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开始逐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环复回文”是指一首诗的词语先从开头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
中国第一个作回文诗的是谁?
朱存孝在《回文类聚·序》中指出:“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盘中诗》是否就是回文诗人肇端,说法尚且不一,但如果说回文诗因《璇玑图》而“大备”,却是古今文人公认的事实。《璇玑图》摘录如下,从首至尾正读,从尾返首倒读,皆可成诗。
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词牌名有哪些来源?
关于词牌名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源于人名。例如:“念奴娇”,“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她的歌音调高亢悦耳,这个词牌为纪念她而创;“虞美人”,为歌咏西楚霸王项羽宠爱的虞姬而创制。
(2)源于地名。例如:据说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有座园林,曲径通幽,亭台轩榭,名为“沁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去,有人作词咏此事,词牌“沁园春”也就产生了。
(3)源于故事。例如:“浣溪沙”,亦作“浣溪纱”,以春秋时西施浣纱的故事为背景而得名。
(4)源于诗词。例如:李白的《苏台览古》诗中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句子,因而产生了“西江月”这个词牌;“满庭芳”出自晚唐吴融的诗句“满庭芳草易黄昏”;“如梦令”出自后唐庄宗所写的“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子。
(5)源于乐曲名。例如:汉朝乐府有《采桑曲》,唐朝教坊有《采桑》,于是后来有“采桑子”的词牌;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颠沛流离,曾在蜀地栈道中遇雨闻铃声,悼念起杨贵妃,不由悲从心来,作《雨霖铃》曲,后来“雨霖铃”成了词牌名。
(6)直接用词的字数来命名。例如:“念奴娇”共有一百个字,因而又名“百字令”;“苍梧谣”共有十六个字,故又名“十六字令”。
(7)原来就是词的题目。例如:“浪淘沙”是咏淘金人的劳动生活的;“踏歌词”是一种合着脚步歌唱的曲调;“渔歌子”本来就是吟唱渔夫生活的词。它们后来都成了词牌名。
“元曲四大家”中包括王实甫吗?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这四位元朝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朝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明朝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元曲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说。清朝李调元的《雨村曲话》中则有“马、王、关、乔(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指出:“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 元曲四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是: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明朝的七子派倡言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吗?
明朝七子派,又称“前后七子”。“前七子”是指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中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最为著名。明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外患日益深重,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激化,明王朝的统治更是腐败不堪,于是,在文学上又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为代表的“后七子”。
七子派为扫荡台阁文风,振兴散文诗歌,标榜所谓的“复古”,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写文章要模仿秦汉时期文章的风格,作诗歌则要遵照盛唐时代诗歌的气象。不过,他们的目的并未达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们以模仿为创作法门,因此作品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二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目空一切。洁身自好的人士对他们感到不满,甚至厌恶,又因前后七子的作品与古人雷同,缺乏新意,故在公安派、竟陵派的攻击下,渐渐失去驾驭当时文坛的能力。
明朝公安派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
公安派,是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兴起的以袁宏道(字中郎)及其兄袁宗道(字伯修)、弟袁中道(字小修)三人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三袁”中,以袁宏道最为著名。这一派文人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
公安派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针锋相对,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不同的时代,即有各种不同的文学。因此,他们反对贵古贱今,反对模仿古人。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触开拓了中国小品文的新领域。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对清朝文学如郑燮的散文、袁枚的诗和诗论均有一定的影响。
明朝竟陵派有着怎样的创作风格?
竟陵派是明朝后期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主要人物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故被称为“竟陵派”,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明朝中叶后,前后七子拟古之风甚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他们评判诗文的准则。“竟陵”“公安”“唐宋”三派均对其给予抵制和抨击,反对拟古之风。此外,竟陵派又认为公安派作品俚俗、浮浅,因此他们倡导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匡救。他们宣扬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但他们主张的“性灵”和公安派的不同。
竟陵派所谓的“抒写性灵”,指的是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他们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的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这也导致竟陵派的文章语言佶屈聱牙,内容艰涩隐晦。
清朝诗坛上的“江左三大家”有什么来历?
诗人钱谦益(号牧斋)、吴伟业(号梅村)、龚鼎孳(号芝麓)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他们诗名并著,故时人称他们为“江左三大家”。所谓的“江左”,便是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名江左。
钱谦益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曾用“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梅村诗集》钱谦益序)来形容吴伟业诗歌的风华绮丽。钱谦益、吴伟业当时在文坛上影响很大,龚鼎孳的成就和影响都不如他们。
钱谦益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俗称“探花”。吴伟业是明崇祯四年(1631)一甲二名进士,俗称“榜眼”,又是该科会试的第一名贡士,俗称“会元”。龚鼎孳则是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辈分较后,但官运却最亨通,入清后仕至左都御史、尚书,谥号“端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