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张骞通西域之前、之后希腊的影响

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一个问题: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是否有交流?我们可以将秦始皇陵兵马俑当作一个切入点,考察一下中国的人物雕塑的变迁。

战国时期的人物雕塑比秦始皇陵兵马俑要早100年左右,很难说它们的技巧有多么高超,基本的比例都成问题,之后突然出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6000多个俑,它们的脸长得都不一样,这意味着什么?就是他们一定有实际的人物模特,否则凭空想象出几千张脸,这是很困难的。

秦始皇陵兵马俑大概出现在2200年前,你找不到任何一例同时期的中国雕塑能与之媲美,而且艺术水准相差很大,兵马俑似乎是横空出世。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的几百年也没有出现可与之媲美的人物雕塑,这就非常奇怪了,这又是为什么?再看离秦始皇陵仅几十公里的杨家湾汉墓兵马俑,它仅比秦始皇陵兵马俑晚了几十年,艺术水准与技艺突然大跌。当然有一个说法,汉朝初年刚经历长期战乱,国家、社会经济非常困难,因此雕塑变小了,但两者相比,不仅是形体明显变小,比例和技艺明显下降太多。再往后,汉景帝阳陵的兵马俑也同样如此,同是皇帝的兵马俑,形体和技艺都相距很远。

我们来看一看汉武帝的上林苑,也就是皇家御花园中的两个人物石头雕像,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但很难分辨男女。2000多年来当地人把他们当成“石爷”“石婆”祭祀,但非常不幸,性别弄反了。因为没有性别特征,实在很难分辨。那么后来为什么纠正过来了呢?因为后来发现了人像上面的刻字,石婆是“牛郎”,石爷是“织女”。

中国的雕塑水平为什么在秦始皇之后一下子又跌下去了?一个艺术如果是本土产生的,它一定会有一个慢慢提高的过程,即使水准跌下去,也不可能突然像断崖似的跌下去,而且整整跌了400年,整个汉朝,你发现不了任何一件雕塑的艺术水平能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相媲美的。

1800年前,大约在汉朝结束时,中国的雕塑又突然一下恢复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水平,这又是什么原因?

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贵霜帝国又开始扩张,占领了印度的西北部,迦腻色伽时期开始信仰佛教。为了利于传教,贵霜帝国利用希腊人的工匠和艺术家,把佛祖释迦牟尼及其他佛教人物雕刻了出来。其实佛教讲究四大皆空,佛祖本人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能雕刻佛祖人像,所以在印度,虽然有很多2000多年前的佛塔,但你找不到任何同期的佛祖的人物形象。

秦始皇陵兵马俑(罗维拍摄

杨家湾汉墓兵马俑(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武帝上林苑中的牛郎(右)、织女(左)(图片来源于网络

贵霜帝国的统治核心地区犍陀罗变成了佛教与佛教艺术中心,因此希腊化的佛教艺术被称为“犍陀罗艺术”。当然,在贵霜帝国之前的公元前,希腊—印度王国以及中亚的希腊人已经信仰了佛教,并创造了希腊佛教艺术,但迄今还没有发现佛祖雕像。约2500年前,释迦牟尼去世,到1世纪,这600年间是没有形象流传的,佛祖的形象当然也是后来想象出来的,从人物形象到衣服、装饰都带有浓厚的希腊风格。

犍陀罗对中华文明影响非常大,汉语佛经最流行的版本是由一位犍陀罗人鸠摩罗什翻译的,他是一个语言天才,母语是犍陀罗语,又精通汉语,所以翻译起来得心应手。而最早的成文佛经就是由犍陀罗语佉卢文书写的,并非人们通常以为的梵语。这是因为虽然佛教诞生于印度,但佛教讲究四大皆空,佛祖语录一直口耳相传,并无文字记录,直到几百年后才以佉卢文记录,然后翻译成汉语传到了中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很难想象这么优美的中文语句竟然是一位犍陀罗人翻译的。鸠摩罗什还创造了一些重要的汉语语汇:烦恼、苦海、未来、心田、爱河等。他的译本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希腊人非常擅长雕刻人体,所以虽然佛教不讲究偶像崇拜,未把佛祖雕出来,但是贵霜人和希腊人信仰了佛教以后,他们有技艺,为了便于传教,忍不住就把佛祖给雕刻了出来,这就是犍陀罗艺术,中心就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包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也是犍陀罗艺术。

不仅佛教雕像的技艺是希腊风格,甚至希腊神话人物也摇身一变成为佛教人物。佛祖身后有一个满脸胡子的壮汉,手里拿着一根木棒,他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勇士赫拉克勒斯。他担心佛祖一个人出去传教有人身安全问题,所以他充当佛祖的保镖,然后演化成汉传佛教中的金刚,赫拉克勒斯变成了金刚。我们中国的汉传佛教是从犍陀罗翻越葱岭,沿着丝绸之路东传的,所以它的源头是希腊化的犍陀罗佛教,并不是从印度本土直接传进来的。

犍陀罗艺术中的佛祖和赫拉克勒斯(图片来源于Wikimedia Commons

佛教东传必然要翻越兴都库什山脉、跨过阿姆河到达现在的中亚地区,所以在阿姆河边的铁尔梅兹(Termiz)附近,乌兹别克斯坦与阿富汗边界发现了佛寺与佛塔,出土了非常完整的佛祖以及他的两个弟子阿难、迦叶的佛像,还有两旁的科林斯柱。

佛祖与弟子阿难、迦叶及科林斯柱,出土于铁尔梅兹附近的法雅兹特佩

疑似宙斯像

在塔什干的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也有大量的犍陀罗艺术品,馆中有一尊残缺的人物雕像,关于人物身份,有两个猜测,一个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还有一个就是佛祖,脚上的凉鞋是典型的希腊式。

头戴希腊头盔的帕提亚武士,公元前2世纪,尼萨出土

这些都是在中亚和阿富汗出土的,是否感觉他们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风格有点像?我在土库曼斯坦拍下了一个战士雕塑,他戴的是典型的希腊头盔。

这是一尊中亚的维纳斯雕像,她是安息国王的女儿,就在靠近伊朗的土库曼斯坦出土。这就体现出希腊对整个中亚地区的影响。

当时的中亚就是希腊化地区,保留了大量的希腊遗址与文物。很多人想象中亚也是大漠黄沙,但根本不是这样。

中亚维纳斯:帕提亚国王的女儿罗德古娜(Rodoguna),公元前2世纪,尼萨出土

贵霜皇子头像

中亚的中国美男子

因此张骞到达并看到的中亚,是一个地中海文明的世界,有星罗棋布的城市,有剧场、浴场、宫殿……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博物馆里面有戴着尖顶塞种人帽的贵霜皇子头像。现代人一直猜测大月氏人是什么样的人种,看到这个头像就很清楚了,他们是印欧人,就是我们俗称的白种人。他们以前生活在“敦煌祁连之间”。在贵霜帝国皇宫的壁画中竟然发现了一位中国美男子,他很可能是中国使者,被希腊式的笔触描绘在了中亚的墙壁上。

所以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就是多种文明——中华文明、地中海文明、波斯文明以及中亚本土的文明交汇、交流,你能在中亚找到多种多样的文明地层、遗物、遗址。

1800年前,在中国境内,终于出现了可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媲美的人物雕塑,这就是中国的第一个佛窟,位于新疆库车(龟兹)的克孜尔石窟,其中早期的佛像与壁画是典型的犍陀罗风格。佛教文化和犍陀罗艺术沿着丝绸之路翻越葱岭到达这里,留下了辉煌的印迹。最精美的一些佛像、壁画当年被德国人盗走了,部分毁于“二战”中的轰炸。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到克孜尔石窟中间有400年的断层,这个断层就是在丝绸之路开辟、犍陀罗艺术传入后填平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长时间的断层?前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教授认为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波斯工匠制作的。但当时波斯帝国已经亡国,2200多年前波斯故土就已经被塞琉古帝国、希腊—巴克特里亚等希腊化国家占领,如果秦始皇陵兵马俑真的是外来的工匠制作或者有外来的艺术顾问,我觉得希腊人可能性更大一点。另外,古代波斯的雕塑风格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相差较大。

佛教与犍陀罗艺术继续东传,在新疆中部和东部也留下了一连串石窟,150年后,进入玉门关,终于在敦煌出现了丝绸之路上的最大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以及稍晚的麦积山石窟;再向东,1500多年前出现了大同云冈石窟,以及稍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佛教与犍陀罗艺术怎么传过来的,路线与遗迹非常清晰,和中国丝绸西传路线恰好方向相反。

犍陀罗佛祖像(图片来源于Wikimedia Commons

佛教与犍陀罗艺术传到中国内地后并未止步,继续东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所以你现在还能看到的奈良的法隆寺,这座建于1400年前、世界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以及其中同时代的佛像,它们的源头也在犍陀罗。

我们前面讲了“丝绸之路”是以西方人、地中海文明为本位命名的,我们汉朝的中国人不叫它“丝绸之路”,而是简单、直接、明确地以地理命名“西域南道”“西域北道”。那么对于后来的中国人或东亚人来讲,应该怎样命名才合适呢?我觉得完全可以称之为“犍陀罗艺术东传之路”或者“佛教东传之路”。

现代经常有人争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最常见的是长安、罗马,因为这两个城市都是东西方两大帝国的首都,洛阳有时也被拉入争论。丝绸之路毕竟不是现代的公路,有人为指定的起点和终点,但“佛教东传之路”的终点应该是日本的奈良和京都,这个没有疑义,因为再向东就是浩瀚的太平洋了。

这条连通东亚、中亚、南亚直至地中海的道路对中国以至东亚影响巨大,远远不只简单的物质层面,还影响了艺术与精神层面,而且一直持续到现代。

对于中国人来说,丝绸外运的意义并不十分重要,但这条“丝绸之路”却是中国人开辟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究竟是如何开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