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鲁迅对乡土中国文化转型的三种思想认知及其形象谱系

乡土中国以其历史的悠久性、文明的成熟性和文化的深刻性成为人类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地球空间中区域影响最大、存续性最久、最具有独特精神品质的文化大国。毫无疑问,乡土中国曾经创造出地球上属于全人类的最璀璨的文明。但是,曾几何时,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开始衰落了,近代以来的乡土中国遭受一系列的失败,这让无数仁人志士苦恼不已、苦闷不已、困惑不已:为什么一个文化无比灿烂的国家却落伍了?为什么一个最为睿智的、最重视教育的民族却没有能够进行新的、成功的文化转型?没有能够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出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与文化?对此,晚清李鸿章发出“千年未有之剧变”的慨叹,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考,严复发出破除自秦代以来内化了的“奴隶根性”的洞见,梁启超大声呼吁一个“老大帝国”要蜕变为“少年中国”的精神变革,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大声疾呼有没有中国的王尔德、雨果、孟德斯鸠,力图推动一场发生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文艺复兴运动”。“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受到过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文化批判先驱者的影响”[1]。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在这样一种人类文明模式和文化范式变革、乡土中国文化革故鼎新之际,鲁迅作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精神界之战士”,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对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精神姿态、对时代文化的当下性深刻生命体验,出现于20世纪中国文坛。“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今天我们仍常谈现代化、现代性,其实可以从鲁迅这里获得宝贵的思想资源,包括他的探求,他的体验,他的焦虑”[2]。作为一位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鲁迅对乡土中国认知与文化转型问题思考的心路历程和文学审美创作中所建构的形象谱系,无疑对于思考乡土中国社会变迁、文化转型具有无可替代的、无比深远的巨大思想意义和精神价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