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献探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清华简与今、古文《尚书》

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尚书》最为重要,我们不妨就以《尚书》为例,具体阐释上述理论。不过,《尚书》的形成过程最为复杂,其文献可靠性争议也最大,因而这需要我们首先对相关问题加以说明。

自清以来,学者们论定《古文尚书》为伪作,称之为《伪古文尚书》,似乎已成铁案。二十世纪末郭店楚墓竹简公布后,有些学者,包括笔者本人,试图根据其中的种种迹象,为《古文尚书》不伪之说辩护[4]。不过,清华简公布后,波澜又起。竹简整理者称,清华简才是真正的《古文尚书》,它再次证明传世的《古文尚书》确系后人伪作。尽管如此,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清华简恰恰证明《古文尚书》不伪。有意思的是,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所依据的资料往往是相同的。现仅举一例,以概其余。

主持清华简整理工作的李学勤先生认为“清华简足以说明东晋以后的古文《尚书》没有历史根据”,其主要证据是被整理者命名为《尹诰》的简书。该篇的首句“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不仅见于《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作“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也见于《礼记·缁衣》,作“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郭店简《缁衣》简和上博简《缁衣》则皆作“惟尹允及汤咸有一德”。据郑玄《礼记·缁衣》注:“《尹告(诰)》,伊尹之诰也,《书序》以为《咸有一德》,今亡。”另外,《礼记·缁衣》多引《尹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一段也见于清华简此篇,作“尹念天之败西邑夏”,紧接在“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之后。李先生由此推断:“可见清华简这一篇就是《尹诰》。如果以上的论证无误,那么东晋本的《咸有一德》完全不对。因为除了这几句引语,二者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这个例子非常清楚地推翻了东晋本。”[5]

然而,根据共见于不同文献的这句话,黄怀信先生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认为,清华简《尹诰》并非真正的《尹诰》。一方面,清华简《尹诰》、《缁衣》和《咸有一德》三者基本相同的文字,毕竟只有一句,且不完全相同,所以还不能证明简书《尹诰》就是《缁衣》所引《尹诰》,更不能证明简书《尹诰》就是真《咸有一德》。另一方面,他通过仔细校读发现,清华简《尹诰》为隐抄伊尹事语而成,并非专文,亦非诰体。接着,黄先生指出,该句在《咸有一德》中为全篇的核心,前后逻辑严密,具有原创性,而清华简《尹诰》既去“躬”字,又衍“及”字,且独立一句,与下文没有逻辑关系,应为取用。因此《咸有一德》当不晚于清华简的时代即公元前305±30年,不可能是魏晋之人伪造。由此推论,《古文尚书》之时代,当不晚于清华简[6]

可见,根据郭店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尚不足以判定今传本《古文尚书》的真伪,它就是“真正的《古文尚书》”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清华简及其与《尚书》的关系呢?据李学勤先生介绍:“我们初步估计全部清华简有64篇或更多一些书,内容和《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有一些关系,但与《书》的关系更重要。按照后世的分类,一种是真正的《尚书》,见于在今天传世的《尚书》,或者由其标题或内容可以推定是《尚书》的;第二种是不在《尚书》,可是见于传世的《逸周书》的;还有一些,是我们从来不知道的,可是从其体裁来看是和《尚书》、《逸周书》是一类的。这三部分总共有20多篇,是清华简的主要内容。”[7]从这个情况看,在清华简和《书》有关的这20多篇中,除了第一种之外,其他并不是《尚书》,当然也不是所谓“真正的《古文尚书》”。从整体上看,这20多篇或见于《尚书》,或与《尚书》性质相当,按照《汉书·艺文志》的义例,应该属于《尚书》类文献。从下文的论证看,今传《尚书》除了《周书》的《秦誓》成于春秋中叶以外,其他各部分至迟在两周之际已经成书。清华简既然与《尚书》有交叉,说明其中和《尚书》重合的部分来自《尚书》。当然,考虑到今传本《尚书》可能只是孔子整理的百篇《尚书》的一部分,所以清华简的20多篇中到底有多少篇和原本《尚书》重合,已经无法确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