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金之先,出靺鞨氏”,指的是建立大金国的女真完颜部出于隋唐时期靺鞨七部的某部,他们演变成女真人的一部分。靺鞨与勿吉有联系,北魏时期,勿吉的居地在今嫩江与松花江交汇处,勿吉很可能是从阿尔泰山经贝加尔湖、黑龙江,迁到嫩江一带的部落。《魏书•勿吉传》记载:“其傍有大莫卢国、覆钟国、莫多回国、库娄国、素和国、具弗伏国、匹黎尔国、拔大何国、郁羽陵国、库伏真国、鲁娄国、羽真侯国,前后各遣使朝献。”(186)勿吉与其旁诸国分分合合,其中一部分很可能构成靺鞨六部雏形,不包括号室部,他们于494年前后迁徙到长白山以北、以西的地域,在隋唐时期称靺鞨七部。另一部分女真出于黑水靺鞨,是女真主体,在契丹东北,被称为虑直、女直、朱里真等。在契丹东北的地域范围追踪到乌洛侯,乌洛侯人在黑水靺鞨地域内,风俗与靺鞨同。乌洛侯人“乐有箜篌”,箜篌源自中亚以远,乌洛侯人可能是“西海之别族”(187)。
(1) [元]脱脱等:《金史》卷1《世纪》,第1页。
(2) 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35页。
(3) 陈连开:《在肃慎挹娄史研究中独树一帜——评〈肃慎挹娄合考〉》,《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2期。
(4) 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77页。
(5) 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第176页。
(6) 李德山:《东北古民族与东夷渊源关系考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48页。
(7) 李德山、栾凡:《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8) 李德山、栾凡:《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第34页。
(9) 林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页。
(10) 石兴邦:《中国人种与族系的形成和发展》,石兴邦:《石兴邦考古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17页。
(11)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勿吉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219页。
(12) [唐]李延寿:《北史》卷94《勿吉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123—3124页。
(13)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358页。
(14)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77页。
(15) [元]脱脱等:《金史》卷1《世纪》,第1页。
(16) 林沄:《肃慎、挹娄和沃沮》,《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创刊号。
(17)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克尔木齐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出土石镞“十八件。都是硬度较大的石料制成,相当锐利。以桂叶形较多(图四:1)”。
(18)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勿吉传》,第2221页。
(19) [唐]杜佑:《通典》卷185《边防一》,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第4985页。
(20) [唐]李泰:《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第251页。
(21)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58页。
(22) 提甫•托乎提主编:《阿尔泰语言学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08页。
(23) 萧放:《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4)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97《四夷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535页。
(25)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784《东夷五》,中华书局,1960年,第3472页。
(26)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勿吉传》,第2220页。
(27)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97《四夷传》,第2535页。
(28)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勿吉传》,第2220页。
(29)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58页。
(30)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78页。
(31) 关于肃慎起源有诸多说法:今山东半岛,为东夷之夙沙卫说,以金毓黼、凌纯声为代表;燕山山脉说,以傅斯年为代表;今吉林市附近松花江流域说(即认为西团山文化是肃慎文化),以薛虹为代表;今松花江以东的牡丹江流域说(即认为莺歌岭文化是肃慎文化),以孙进己为代表;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说,以张博泉为代表。笔者倾向于迁徙说,即从山东半岛,转徙到燕山山脉,再徙东北白山黑水之间。
(32) 中国诗经学会编:《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69—170页。
(33)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784《东夷五》,第3472页。
(34)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勿吉传》,第2219—2220页。
(35) [唐]李延寿:《北史》卷94《勿吉传》,第3123—3125页。据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去洛阳五千里。自和龙北二百余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洛环水,水广里余,又北行十五日至太岳鲁水,又东北行十八日到其国。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其部类凡有七种:其一号粟末部,与高丽接,胜兵数千,多骁武,每寇高丽;其二伯咄部,在粟末北,胜兵七千;其三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其四拂涅部,在伯咄东;其五号室部,在拂涅东;其六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其七白山部,在粟末东南。胜兵并不过三千,而黑水部尤为劲健。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东夷中为强国。所居多依山水。渠帅曰大莫弗瞒咄。国南有从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汙,行经山者,以物盛去。上有熊罴豹狼,皆不害人,人亦不敢杀。地卑湿,筑土如堤,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延兴中,遣乙力支朝献。太和初,又贡马五百匹。乙力支称:初发其国,乘船溯难河西上,至太沵河,沉船于水。南出陆行,度洛孤水,从契丹西界达和龙。自云其国先破高句丽十落,密共百济谋,从水道并力取高丽,遣乙力支奉使大国,谋其可否。诏敕:‘三国同是藩附,宜共和顺,勿相侵扰。’乙力支乃还。从其来道,取得本船,泛达其国。”
(36) [宋]范晔:《后汉书》卷85《东夷传•夫余》,中华书局,1965年,第2810页。
(37) [晋]陈寿:《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中华书局,1982年,第841页。
(38) [日]池内宏:《夫余考》,《满鲜史研究》(上)1951年5月号。
(39) 冯家昇:《述肃慎系之民族》,《禹贡》1935年第7期。
(40) [日]白鸟库吉:《弱水考》,《史学杂志》1890年第7编第11号。
(41) 张博泉:《夫余史地丛说》,《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6期。
(42) 李健才:《夫余的疆域和王城》,《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
(43)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0《东夷传》,第6210页。
(44)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高句丽传》,第2216页。
(45) [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19《高句丽本纪第七》,孙文范等校勘,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32页。
(46) 金毓黻:《东北通史》,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年(翻印本),第173页。
(47) 魏存成:《靺鞨族起源发展的考古学观察》,《史学集刊》2007年第4期。
(48) 范恩实:《勿吉兴亡史探微》,《北方论丛》2010年第1期。
(49)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58页。
(50) 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20—421页。
(51) [唐]杨炎:《唐赠司空李楷洛碑》,[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62《唐三十四》,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25页。
(52) 罗福颐辑校:《满洲金石志》卷1《唐•井栏题名》,罗振玉:《罗雪堂先生全集续编(九)》,大通书局,1989年,第3595页。据载,“敕持节宣劳韎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53) 范恩实:《靺鞨族称新考》,《北方文物》2003年第3期。
(54) [南朝梁]萧子颐:《南齐书》卷44《徐孝嗣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771页。
(55) 薛宗正:《突厥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8页。
(56) 薛宗正:《突厥史》,第49—50页。
(57) 钱伯泉:《乌揭——阿尔泰历史和草原丝路的早期主人》,《西域研究》2000年第4期。
(58) 转引于林树山:《苏联学者论通古斯满语民族起源》,《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3期。
(59)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永吉查里巴靺鞨墓地》,《文物》1995年第9期。文中写道:“查里巴M10的木炭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14C测定,其年代距今1545±95年、树轮较正1480±105年(AD470年),以此数据作为参考,初步推断查里巴墓葬的年代,上限应为隋末唐初,下限为唐代中叶。”
(60) 冯恩学:《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的陶器来源》,《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61) [晋]陈寿:《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东夷列传》引注《魏略•西戎传》,第862页。
(62)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勿吉传》,第2220页。
(63) [唐]李延寿:《北史》卷94《勿吉传》,第3124页。
(64)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校正》卷13“北史魏书多以魏收书为本”,王树民校正,中华书局,1984年,第269—270页。
(65) [唐]魏征:《隋书》卷84《铁勒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880页。
(66)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961《外臣部(六)》,中华书局,1960年,第11312—11313页。
(67) [唐]李延寿:《北史》卷94《勿吉传》,第3124—3125页。
(68)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6《四裔考三》,中华书局,1986年,第2566页。
(69)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78页。
(70)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58页。
(71) [苏联]Е•И•杰烈维扬林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林树山、姚凤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274页。
(72) [苏联]Е•И•杰烈维扬林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第275页。
(73)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4,曹中孚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5页。
(74) 岑仲勉:《突厥集史》下,《契苾嵩墓志拓本校注》,中华书局,1958年,第825页。
(75) 卢勋、萧之兴、祝启源:《隋唐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1页。
(76) 钱伯泉:《乌揭——阿尔泰历史和草原丝路的早期主人》,《西域研究》2000年第4期。
(77) [唐]杜佑:《通典》卷199《边防十五》,第5449页。又见第5461页“校勘记”“阿跌”条。“跌”原讹“跋”。据《太平寰宇记》卷198改。又按:《旧唐书•太宗纪下》第59页、《北狄传》第5343页、《新唐书•回鹘传上》第6111页、《唐会要》卷96、《通鉴》卷198第6242页均作“阿鉄”。
(78)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98《北狄十》,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3797页。“阿跌,铁勒之别部也。在多滥葛西北,胜兵千七百人。隋代号诃咥部是也。迁徙无常所”。
(79) [唐]魏征:《隋书》卷84《铁勒传》,第1879—1880页。
(80)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44《四夷考二十一》,第2699页。“阿跋亦铁勒之别部,在多滥葛西北。胜兵千七百。隋代号诃部是也,迁徙无常所”。
(81) 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31页。文中写道:“靺鞨文化是苏俄远东中世纪考古中的重要考古学文化概念之一。这一考古文化名称的最早提出者奥克拉德尼科夫院士,后被其他研究中世纪远东考古和历史的学者接受……(前)苏联和俄罗斯考古学者把早期铁器时代之后到女真文化之间的分布于以黑龙江中下游为主的口下有附加堆纹的平底罐为特征的遗存认为是靺鞨人的遗物,所以定名为靺鞨文化。”
(82) 朱泓:《靺鞨人种研究》,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
(83) 张全超、朱泓:《靺鞨人种考》,《史学集刊》2010年第1期。
(84) 冯恩学:《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的陶器来源》,《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85) 冯恩学:《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的陶器来源》,《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86) 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第537页。
(87) [俄]O•B•吉亚科娃:《苏联远东中世纪的考古学问题》,宋玉彬译,《博物馆研究》1994年第4期。文中写道:“特罗伊茨基墓地出土了金属饰件(特罗伊茨基墓地出土了突厥类型的带扣、牌饰,以及马镫、装饰品、串珠),E•H•杰烈维扬科推测靺鞨遗存的时代为公元四至八世纪。”
(88) 何明:《查里巴墓地》,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田野考古集粹: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70页。文中写道:“查里巴墓地是唐渤海早期粟末靺鞨的一处公共墓地。地处永吉县乌拉街镇查里巴村南约1千米处的漫岗上,近临第二松花江。”
(89) 林树山:《苏联对靺鞨——渤海——女真陶器的研究》,孙进己、冯永谦等主编:《东亚文库: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两晋至隋唐(三)》,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0页。文中写道:“奥克拉德尼科夫通过陶器分析指出,后贝加尔地区的布尔霍图伊文化(奥氏所定)遗存,十分近似于早期的靺鞨遗存(见《奥洛维扬纳亚站附近的考古调查》,1959年,《西南后贝加尔地区铁器时代的布尔霍图伊文化》,1960年)。因此,陶器成了他关于布尔霍图伊文化居民不是从满洲(我国东北)而是从北方沿黑龙江入居远东的重要依据(见H•H•扎别利娜的《关于远东同后贝加尔地区古代联系的新资料》,1963年)。由奥氏提出的扎别利娜赞成的这一观点,同Э•B•沙弗库诺夫早些时候通过文献史料研究所提出的有关主张也十分吻合(见《公元一至三世纪滨海边区及其毗邻的中国东北与北朝鲜地区》,1959年)。苏联学术界认为,这是一项颇有成效和易被接受的学术成果。为此,季亚科娃在《苏联远东的早期中世纪陶器》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靺鞨陶器同布尔霍图伊陶器的相互关系,并且得到了E•И•杰烈维扬科的完全支持(见《阿穆尔河沿岸地区的部落》)。”
(90) 罗福颐辑校:《满洲金石志》志1《唐•井栏题名》,罗振玉:《罗雪堂先生全集续编(九)》,第3595页。
(91) 杨军:《渤海国民族构成与分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2页。作者认为,“不论是从地理方位上看还是从相关记事上看,可以肯定,《三国史记》所载靺鞨,就是中国史书中的秽貊”。
(92) 陶晋生:《女真史论》,食货出版社,1981年,第7—8页。
(93) [唐]李延寿:《北史》卷94《勿吉传》,第3123页。
(94) [唐]李延寿:《北史》卷94《勿吉传》,第3123—3124页。
(95)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勿吉传》,第2219—2220页。
(96) [唐]魏征:《隋书》卷81《靺鞨传》,第1821页。
(97)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勿吉传》,第2219—2220页。
(98)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58页。
(99) [唐]魏征:《隋书》卷81《靺鞨传》,第1822页。
(100)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1《燕州》,第1436—1437页。
(101) 韩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作者认为,“大业六年(610)炀帝在启民可汗帐内发现高句丽使节,表明高句丽与突厥在炀帝抵达前要共商对策,进而说明其潜相勾通的关系非止一日”。
(102) [唐]李延寿:《北史》卷94《勿吉传》,第3126页。
(103) [朝鲜]徐居正:《东文选》卷33《表笺•谢不许北国居上表》,韩国庆熙出版社,1966年,第429页。
(104)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59页。
(105) [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7《新罗本纪第七》,第97—100页。
(106)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0《东夷传》,第6197页。据载,唐高宗总章元年(668),于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剖其地为都督府者九,州四十二,县百。复置安东都护府,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与华官参治,仁贵为都护,总兵镇之”。
(107)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1《唐纪十七》,[元]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2013年,第6559页。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四月,“高丽之民多离叛者,敕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留其贫弱者,使守安东”。
(108)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79—6180页。
(109)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60页。据载:“万岁通天年,契丹李尽忠反叛,祚荣与靺鞨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保阻以自固。尽忠既死,则天命右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率兵讨其余党,先破斩乞四比羽,又度天门岭以迫祚荣。祚荣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楷固,王师大败,楷固脱身而还。属契丹及奚尽降突厥,道路阻绝,则天不能讨,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遣使通于突厥。”
(110) [唐]杨炎:《唐赠司空李楷洛碑》,[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62《唐三十四》,第425页。
(111)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第6750页。
(11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79页。
(113) [唐]杨炎:《唐赠司空李楷洛碑》,[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62《唐三十四》,第425页。
(114) 孟达来:《北方民族的历史接触与阿尔泰诸语言共同性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7页。作者认为,“自从绍特发现楚瓦什语的r和l对应于其它突厥语的z和š以后,兰司铁又把这一对应扩展到蒙古语中。他第一次注意到蒙古语的r与突厥语的z、蒙古语的l与突厥语的š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认为蒙古语和楚瓦什语的r和l比突厥语的z和š年代上更早,也就是说z和š分别来源于早期的r和l”。
(115) [元]脱脱等:《金史》卷3《太宗本纪》,第64页。
(116) 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61页。王国维认为,“鸭子河泊在今松花江之西科尔布察罕泊”,即前郭县境内的查干泡。
(117) [清]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嫩江陀喇河喀鲁伦河黑龙江考》,《辽海丛书》影印本,辽沈书社,1985年,第19页,总2254页。曹廷杰认为,“今通呼月亮泡,与《营卫志》所载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县东北三十五里,适相符合”。
(118) 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13页。作者认为,鸭子河泺当是今黑龙江省肇源县境内的茂兴泡。
(119) 贾敬颜:《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7页。
(120) [高丽]一然:《三国遗事》卷1《靺鞨渤海》,孙文范等校勘,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34页。据载,“按上诸文,渤海乃靺鞨之别种,但开合不同而已”。
(121)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59页。
(12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78页。
(123) 贾敬颜:《记游牧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124) 李德山:《黑水靺鞨史论》,《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作者认为,“黑水靺鞨是靺鞨族七大部之一”。
(125) 蒋秀松:《女真与靺鞨》,《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126) [唐]李延寿:《北史》卷94《勿吉传》,第3123—3124页。
(127) 王禹浪:《靺鞨黑水部地理位置分布初探》,《北方文物》1997年第1期。
(128) [日]鸟居龙藏:《东北亚搜访记》,转自孙进己等:《勿吉和靺鞨的物质文化》,《博物馆研究》1985年第1期。据载,“1919年鸟居龙藏首先认定哈巴罗夫喀(即伯力)博物馆陈列的黑龙江架桥时附近墓葬出土的文物属靺鞨”。
(129) 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第239页。
(130) 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第238页。
(131) [宋]王溥:《唐会要》卷96《靺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40—2041页。
(132)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6《嗢热国》,贾敬颜、林贵荣点校,中华书局,2014年,第276页。
(133)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7《长白山》,第286页。
(134)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卷18《世宗圣明皇帝下》,崔文印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第249页。
(135)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78页。
(136)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59页。
(137) 孙进己、张璇如、蒋秀松等:《女真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48页。
(138)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77页。
(139) [元]脱脱等:《金史》卷1《世纪》,第1页。
(140)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59页。
(141) [宋]王溥:《唐会要》卷96《靺鞨传》,第2041页。
(14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7《回鹘传下》,第6144页。
(143) [唐]魏征:《隋书》卷84《铁勒传》,第1880页。
(144) 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历史研究所编:《达翰尔 鄂温克 鄂伦春 赫哲史料摘抄》,1961年,第9页。
(145) 刘义棠:《维吾尔研究》,正中书局,1977年,第84页。
(146)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0《东夷传》,第6209页。
(147) [唐]杜甫:《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1444页。
(148) [宋]王溥:《唐会要》卷96《靺鞨传》,第2041页。
(149)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75《勿吉国》,第3344页。
(150)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七下》,第1147页。
(151) [元]脱脱等:《辽史》卷60《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930页。
(152) 张博泉:《肃慎、燕亳考》,东北考古与历史编辑委员会编:《东北考古与历史》(丛刊)第1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6页。
(153) [日]和田清:《东亚史研究》(满洲篇),东洋文库,1955年,第99—100页。
(154) 黄维翰:《渤海国记》中篇《地理》,唐晏、黄维翰、金毓黻:《渤海国志三种》,王承礼、张中澍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5页。
(155) 孙进己、冯永谦:《东北历史地理》第2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45页。
(156)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78—6179页。
(157)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78页。
(158)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59页。
(159)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80页。
(160)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80页。
(161)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七下》,第1147页。
(162) [宋]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前集卷16下《北番地理》,陈建中、黄明珍点校,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268页。
(163)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82页。
(164)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北狄传》,第6181页。
(165) 金铸、李龙:《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现“魏丁零率善佰长”印》,《考古》1988年第2期。
(166)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0《政宣上帙二十》,[宋]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页,总145页。
(167)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2《四至邻国地理远近》,第238页。
(168) [元]脱脱等:《辽史》卷85《奚和朔奴传》,第1318页。据载,辽圣宗统和“十三年秋,(和朔奴)迁都部署,伐兀惹。驻于铁骊,秣马数月,进至兀惹城”。
(169) 李德山、栾凡:《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第231页。
(170)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乌洛侯传》,第2224页。
(171) [北齐]魏收:《魏书》卷108《礼志》,第2738—2739页。
(172) 李志敏:《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魏发祥地问题》,《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73) 曹永年:《关于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问题——与李志敏先生商榷》,《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3期。
(174) 傅朗云、杨旸:《东北民族史略》,第95页。
(175) 周维衍:《乌洛侯民族试探——兼谈鄂温克、鄂伦春族源》,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历史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47页。
(176)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64页。
(177)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99下《北狄十一》,第3816—3817页。
(178) [宋]王溥:《唐会要》卷96《室韦传》,第2037—2039页。
(179)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第5357页。
(180) 爱新觉罗•瀛生:《满语杂识》,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181) [宋]王溥:《唐会要》卷99《乌罗浑国》,第2101页。
(182) 王国维:《黑车子室韦考》,金昭、阿勒得尔图编:《蒙古民族发祥地考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101页。
(183) 杨军:《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辨误》,《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
(184) 郑英德:《乌洛侯地理位置再探》,《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第1期。
(185) 张久和:《关于乌洛侯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82年第2期。
(186)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勿吉传》,第2221页。
(187) [宋]陈准:《北风扬沙录》,傅朗云编注:《金史辑佚》,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