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少年韩非

春天来了,冬日的寒气消却。洧河的水清了,溱河的水急了,韩国的都城—韩郑(今河南新郑)—染上了五彩的颜色。

层层叠叠的杨柳如同绿云一般笼罩在河水两岸,灿烂的桃花点缀其中,宛如片片朝霞。姑娘们脱去厚重暗沉的棉衣,穿上鲜艳的薄衣,结伴成群地在河边采菜、洗衣。小伙子们也趁着耕耘、樵猎的空闲,流连在水边。两岸常常飘散着或高昂或低沉的歌声: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战国时期,连年征战。韩国弱小,夹在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之间,只能如墙头草一般左右逢迎,因此得罪了颇有实力的邻国—赵国和魏国。几十年来,秦国的军队来过,楚国的军队来过,赵国的军队来过,魏国的军队也来过。出战、割地、纳贡,让韩国日益衰弱。百姓们珍惜短暂的快乐时光,只是笑着笑着,就会不可言说地悲伤起来。

一个小公子,趴在窗框上,伸着耳朵仔细听。

“娘……娘亲,这些歌,真好听。”

“非儿喜欢这些歌?好听是好听,不过,这是俗夫野人的歌,登不了大雅之堂。”

“咱……咱们家演……演奏的雅乐,我……我也不大喜欢。”

“尊贵便是尊贵,低贱便是低贱。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尊卑高下之分,是不会改变的。《诗三百》已经会背了吗?”

“嗯。《诗三百》已经会背了。《书》也会背了。”

“《礼》呢?”

“快……快会了。”

“一会儿要去给祖母请安。你要谨言慎行。”

小韩非小心翼翼地跟随着父母,走进祖母的住所,在堂下站定、行礼。

祖母问韩非的父亲道:“你的上书,大王接受了?”

“禀母亲,没有。”

“哼,他们只会耍些阴谋诡计。真正论起富国强兵,全都只会装聋作哑。我若是你,就不管他们的烂摊子,管好自己的封地就好了。终有一天,韩国要被瓜分殆尽,有些钱财在手里,后人还能安身立命。”

“母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毕竟是韩国宗室,自然还是要为国尽力,这才是忠义。”

“忠义?他们若讲忠义,你的父亲会客死楚国吗?他们若讲忠义,如今某人还能在王位上得意洋洋吗?你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冤屈!”

“小子不敢。但是,国之大义在前,私人恩怨在后。”

祖母瞪着眼睛不再说话。

小韩非十分紧张。他不喜欢父亲和祖母之间的这种气氛。

从小,他就知道祖母对王室非常痛恨。他也问过父母,为什么祖母如此怨恨王室,父母却从来不回答他的问题,总是说“小孩子不要多言多语”。其实,他从仆从的私语中也大致推断出了一点线索。他的祖父,是襄王的嫡子,本来可以做太子,却被兄弟算计,被送去楚国做质子。而当今的大王,他祖父的弟弟,好像请了什么叫做苏代的大人物出谋划策,用诡计让他的祖父再也回不了韩国。小韩非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就凭着嘴里说出的几句话,就能决定一个王族公子的命运。

堂中沉默许久,祖母才又缓缓开口问小韩非:“非儿,最近的学习如何啊?”

“孙……孙儿,已……已经背……背了《诗》……《诗》和……和《书》……《书》,《礼》……《礼》也快……快会……会背了。”

一紧张,他的口吃更严重了。

祖母叹了一口气:“非儿,你不要着急,慢慢说话就是。完璧不能无瑕,非儿从小聪颖过人,就是口吃让人着急。不过也好,自损者益,自益者损。有长处也有短处,方能长久。”

小韩非的父亲说:“母亲所言甚是。”

“我看非儿基本的经典已经读得不错。别的典籍,也该学学。你那里有的书,自当让他看看,我这里有许多书,他也应当来看看。”

小韩非和父亲一起答道:“诺。”

父亲的书斋,是小韩非十分敬畏的地方。

父亲的书斋里放着许多高高的书橱,即便是父亲这么高大的身形,站在这些木制的架子后也会完全隐去。书橱上堆满了书籍。除了他背过的《诗》《书》《礼》之外,还有很多书。这些书,有的写在竹简上,有的写在缣帛上。写在竹简上的书比较多,一卷卷的简册,堆在书橱的格子里。每一卷书卷紧的圆芯中央,都会坠着一个小竹片,上面写着书名或者篇名。写在缣帛上的书大都有很美丽的图画,它们被折得整整齐齐,放在或大或小的竹编的匣子里,匣子上会缝上一个小缣帛条,上面写着书名。

书斋里总会弥漫着墨的味道。小韩非平常在公学里读书。父亲说,公学里只教最基本的《诗》《书》,未免太浅显了些,治国安邦,还是要多读点书才好。于是,父亲又常常带着他在书斋里讲书、背书。父亲对小韩非说,他要读的书还有很多:《易》是最高的智慧,要先背下来,以后慢慢体会;《乘》是三晋的史书,《梼杌》是楚国的史书,《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读懂这些史书,才会明白当今各国纷争的来龙去脉;《太公》《晏子》《管子》《魏文侯》《李子》《商君书》《申子》《慎子》,都是讲解富国强兵之术的典籍,也要好好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