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古兽大图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名字里的秘密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动物命名和分类系统是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创立的,不过大家更熟悉他的拉丁文名字“卡洛勒斯·林尼厄斯(Carolus Linnaeus)”,因为当时的学者都使用拉丁文写作。在1758年,林奈出版了他的第十版关于动物分类学的著作,这也成为后世所有分类系统的基石。地球上的所有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和其他生物都有公认的正式学名,这通常和当地群众为它们起的俗名不同。很多动物都有以发现国语言命名的俗名,例如西猯在南美被称为“javelina”,但在美国北部边境被称为“peccary”。即使是在使用同一语言的地区里,生物命名也会存在地区差异。“gopher”在美国的大多数地区都是指一种小型穴居啮齿类(囊鼠),但在有些地方却是指某种陆龟(穴龟)。

但是学名就避免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因为学名是被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承认并且使用的,无论这些科学家的母语是什么或者说什么语言。在学术上,囊鼠的学名为Geomys,穴龟的学名则是Gopherus。无论领西猯是叫作peccary(英语地区),还是叫作javelina(拉丁美洲地区),它的学名永远都是Pecari tajacu,大部分本书中提到的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都没有一个常用俗称的名字,所以我们在这里只用它们的学名来称呼这些动物。

地球上的每种生物都有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学名,也就是双名。学名的第一部分是属名,这部分很好辨认,因为其必须首字母大写且带下画线(手写)或为斜体(打印)。第二部分是属下的种名。种名不使用大写(即使是专有名词),但也有下画线或为斜体。例如,人类的学名由属名人(Homo)和种名智人(sapiens)组成,即Homo sapiens(智人)。在动物学里,属名只能用于一类动物,但种名可以在不同属的动物中重复使用。因此种名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属名结合才能产生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使用Homo sapiensH.sapiens,但不能单说“sapiens”。科学家们可以随意决定属名或种名,但不能将自己的名字用作种名。不过命名时可以用别人的名字作为种名,而对方也可以在发现新物种之后投桃报李。

一个属里必须至少有一个种。智人只是人属里的一个种,人属下还有尼安德特人、直立人、能人、新发现的纳莱迪人和其他多个种。属之上的分类为科,一个科里至少要包括一个属。动物的科名都以-idae结尾。智人属于人科(Hominidae),其中还包括乍得沙赫人属、地猿属、傍人属、南方古猿属等很多其他属。再例如狗属于犬科,猫属于猫科,犀牛属于犀科,等等。各科又形成了更大的分类:目。哺乳动物主要以目分类,例如灵长目(狐猴、猴子、猿和人)、食肉目(猫、狗、熊、土狼、鼬鼠、浣熊、海豹和海象等食肉类哺乳动物)和啮齿目(啮齿动物)等。

所有目的集合被称为纲。本书只讨论哺乳动物纲,动物的其他纲包括鸟纲、爬行纲、两栖纲和鱼纲等。纲又可以集合成门。脊索动物门包括所有的有脊椎动物(例如人类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也分在各自的门中,例如腹足类、蛤蜊、乌贼和章鱼(软体动物门);昆虫、蜘蛛、蝎子、马陆及其近亲(节肢动物门);海星、海胆及其近亲(棘皮动物门);珊瑚、海葵和水母(刺胞动物门);以及各种其他无脊椎动物。

最后,门组成了界。我们都是动物界的成员,地球上还存在植物界、真菌界和多个单细胞生物界。例如,人类和印度犀牛在林奈系统中的分类为:

界:动物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动物纲/哺乳动物纲

目:灵长目/奇蹄目

科:人科/犀科

属:人属/独角犀属

种:智人/印度独角犀

有关科学命名和学名含义的规则很多,本书不一一详细讨论。不过也有几条值得一提,因为它们会时常出现在化石的讨论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优先原则:生物首次得到的命名是唯一的有效命名,除非该命名有误。例如,古生物学家不再使用雷龙(Brontosaurus)一名,因为创造出雷龙一词的科学家在几年前就已经用迷惑龙命名了同种动物的另一具标本(最近有些古生物学家希望能复用雷龙这个名称,但此事仍有争议)。在确定哪些学名是具有优先权的有效命名,而哪些属于必须废弃的次定同物异名时,古生物学家必须对命名情况了如指掌,还得了解各种化石已经用过的所有学名。这个原则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论要废弃的名字多受大众欢迎,例如雷龙。虽然有一些少见的例外,但一般来说,只有请国际委员会裁决才能废除模糊又不方便的旧学名。

优先原则是为了防止大家为了哪个学名才是正统而展开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的争论。即使命名不太合适,这条原则也不会改变。例如,大劣地犀牛在1878年得到的第一个学名是副跑犀(Subhyracodon),会让人误以为它们属于跑犀科(Hyracodont)。跑犀科是犀科动物(真正的犀牛)已经灭绝的远亲。古生物学家多年来都更喜欢用1880年制定的名字新脚犀(Caenopus),但这也于事无补。根据优先原则,我们必须使用具有误导性的名称副跑犀,而不能使用新脚犀。同样,早期的科学家以为一具巨大的化石属于爬行类,于是将它命名为帝王蜥(Basilosaurus,中文意译为龙王鲸,但直译应为帝王蜥)。但后来发现它是一种早期鲸类,根本不是蜥蜴。

其他规则明确了学名生效的条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提出新学名时必须提交明确表明该物种有别于其他相似种的证据、该物种的详细描述、清晰的绘图、可能属于该物种的标本列表、确立该物种的模式标本、该物种的地理范围和时间范围以及一大堆其他证据。所有材料都必须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网页、没有发表的学位论文和其他地方都不算数。不达标准的新属名或新种名不能生效,得不到其他科学家的承认和使用。

这些规矩可能看起来又无聊又多余,但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科学命名系统才能稳定有序地运作。科学界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制定了这些规则,科学家都将它们奉为圭臬,科学杂志也对违背规则的文章关上了大门。将这些规则烂熟于胸和在路考前铭记交通法规并没有差别。机动车驾驶管理处和所有其他驾驶员当然都希望你已经熟知交通规则,因为谁也不希望你因为突然违规而引起交通伤亡。很多业余化石收集者常常想创造新的名字,甚至还要把它们发表在书本和网站上,但根本没有遵守正确的法则。有了规则,职业科学家就能迅速确定谁对谁错,谁的成果值得关注,而谁的成果又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