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调研篇
积极发展家庭经济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1]
1988年4月,响水县在被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之后,坚持从本县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农村家庭经济。到1989年底为止,全县已出现各类家庭经济专业村21个、专业生产基地5个,有11%的农户投入专业化、商品化生产,从事家庭经济专业性生产的劳力已达1.8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9.4%,年收入超万元的农户有1055户。1989年,全县家庭经济总收入达2.42亿元,占整个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6%;家庭经济纯收入达1.45亿元,人均334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61.9%。家庭经济的迅猛发展,初步改变了响水县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第二步改革。
澄清模糊认识,自觉发展家庭经济
响水县农村经济历来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民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为了寻找一条引导农民尽快从温饱走向小康的新路子,响水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把发展家庭经济作为振兴响水县经济的突破口”,对此,一些干部认识模糊,有的担心家庭经济会以小挤大,以个体冲击集体;有的顾虑重重,害怕搞家庭经济会再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针对干群的思想实际,响水县委、县政府一方面采取会议、参观、集市宣传、展览、录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反复讲明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发展家庭经济的好处;另一方面通过表彰先进典型,推动家庭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家庭经济能够大规模发展并形成气候,也为了保证其健康发展,响水县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县家庭经济领导小组,县委农工部增设家庭经济科,全县16个乡镇也相应成立家庭经济领导小组和家庭经济办公室,为家庭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广大农户逐步提高了认识,在发展多种传统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又开拓了农副产品加工业、以蘑菇和蔬菜为主的种植业、以畜禽鱼为主的养殖业,以及建筑建材业、劳务运输业等。响水县家庭经济方兴未艾,可望在短期内形成建材、运输、林果、柳器编织、中药材种植等9个家庭经济小区,组建水果罐头、木材制板、家禽屠宰分割等8个加工销售企业,筹建海产品、山羊、蔬菜批发等4个专业市场。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家庭经济
为切实鼓励扶持家庭经济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响水县大胆突破,大胆探索,制定各项优惠政策,进行政策引导,为广大农民撑腰壮胆。1989年,响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鼓励和扶持两户企业、庭院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放宽工商管理,除经营食品项目外,允许一照多点;经营纯商业的,除国家规定不准经营的品种外,可以批零兼营、代购代销;纯工业的两户企业,一年内可以减半收取工商管理费,效益不好的,可以继续减半征收;新办的两户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乡镇企业的同等照顾;工业性生产的两户企业,纳税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享受免征产品税一年、所得税三年的优惠;凡在流通领域的企业,开办初期缴纳营业税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以给予照顾;两户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需征地,可以经管理部门批准办理征地手续;农业贷款,可按一定比例,重点用于扶持两户企业,等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保护和调动了农民发展家庭经济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家庭经济的发展。
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发展家庭经济
一是在全县建立了8个家庭经济服务体系:响水县计经委牵头的信息服务体系、县科委牵头的科技服务体系、县农行牵头的资金服务体系、县工商局牵头的市场服务体系、县供销社牵头的购销服务体系、县畜禽食品总公司牵头的家禽养殖服务体系、县交通局牵头的运输服务体系和县司法局牵头的法律服务体系。每个服务体系由一个部门牵头,县、乡、村相互配套,形成网络。做到有服务阵地、有服务内容、有服务目标、有服务手段,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二是分类指导,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服务。几年来,响水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地为发展家庭经济排忧解难、保驾护航。(1)对想发展家庭经济但有顾虑的,提供政策服务,满腔热忱地鼓励其致富。之前,一些干部群众担心政策会变,发展家庭经济的势头有所减弱。响水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各级领导深入农村组户,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没有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没有变;允许一部分人经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没有变;发展家庭经济的战略部署没有变;扶持家庭经济发展的措施没有变。农民吃了“定心丸”,坚定了发展家庭经济的信心。南河乡农场及合兴、太平等村的农民顾虑消除后,一下子发展了小土窑20多座,获得纯收入20多万元。(2)对想致富仍旧无门路的,提供信息服务,引导致富。(3)对有项目但发展有困难的,提供资金服务,支持致富。仅一年,响水县计经委、乡镇企业局等部门共为农民提供各类致富信息1000余条;县农行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发展家庭经济的农户提供贷款800余万元。(4)对遭到威胁恐吓、敲诈勒索的,提供法律服务,保护致富。响水县司法局采取配套得力的措施,严密防范、坚决打击侵犯家庭经济的合法权益、威胁经营大户人身安全等不法行为,使全县农民放心大胆地发展家庭经济。三是帮助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服务组织,引导农民自我服务。目前,响水县已建立68个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和110个专业性合作社,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内部紧密分工协作、产供销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新格局。
加强供销队伍建设 提高供销工作水平——对响水县22个重点企业供销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2]
在当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供销工作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这项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而供销工作水平的高低,又与供销队伍的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切实加强响水县供销队伍建设,对于提高响水县供销工作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1991年,响水县22户重点企业有专职供销人员233人。在这支队伍中,绝大多数同志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有小部分同志已有20多年从事供销工作的历史。从年龄结构看,也比较合理,人员平均年龄在33岁左右,大多都是年富力强。但是,有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程度不高。在233名专职供销人员中,小学毕业的15人,占总人数的6.4%;初中毕业的88人,占总人数的37.8%;高中毕业的120人,占总人数的51.5%;中专毕业的3人,占总人数的1.3%;大专毕业的7人,占总人数的3%。这些统计数字表明,响水县供销队伍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小学、初中文化的人员占相当比例,大多数人员是高中毕业,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员寥若晨星,所占比例太少。有一家企业的7名专职供销人员中,4人小学毕业,2人初中毕业,仅有1人高中毕业。
二是业务素质较差。在233人中,受过供销方面专门知识培训的有31人,仅占总人数的13.3%。现在从事供销工作的同志主要是从本厂工人及少数财会、科室人员、部队退伍转业军人中选拔的,绝大多数是直接上岗,没有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定期轮训,缺乏应有的营销知识和技巧,有的甚至对本企业的产品性能、特点、构造、维修等也一知半解。在22家企业中,有13家企业未培训过一名供销人员。其余9家工厂中,中轴厂培训10人,占该厂供销人员总数的66.7%;轴承座厂培训5人,占该厂供销人员总数的53.6%。另外几家企业的受训人员都是凤毛麟角。
三是男女比例失调。在专职供销人员中,女性供销人员只有20人,占总人数的8.6%。能够大胆使用女性供销人员的企业只有8家,具体是:农机厂6人,水泥厂5人,制线厂3人,宏达公司2人,麻纺厂、陈港织布厂、酒精厂、第四针织厂各1人。其余14家企业的供销工作都是由男性承担。
四是部分供销人员年老体衰。响水县供销人员中,50岁以上的有15人,年龄最大的已有56岁。其中,有的已年老体衰、精力不济,难以继续胜任繁重的供销工作;还有的观念陈旧、信息不灵,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
二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看,响水县供销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在认识上存在重生产、轻销售的倾向。有些企业抓产值的劲头很大,抓销售则不怎么热心,很少研究销售工作,舍不得把优秀人才投放到销售上去,总认为什么人都可以对付销售工作。二是在用人上把关不严。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企业在选拔供销人员时随意性很强,标准太低而且重男轻女。大多数企业满足于按30万—50万元的产值配齐供销人员,至于其素质如何,能不能适应供销工作,则考虑不多。有的企业领导人不能秉公办事、唯才是举,而是从一已私利出发,搞亲亲疏疏,使得一些品德差、能力低的人也混进了供销队伍。三是在培训上不愿意花时间、花本钱。供销人员上岗后,只知道一味给其压任务、压担子,不知道组织他们学习业务知识,掌握必要的供销技能。供销人员全靠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跌跌撞撞、蹒跚学步,如此,怎么能尽快提高供销工作水平?四是在管理上没有建立健全必要的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有些企业还存在大锅饭现象,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有的企业有奖惩制度,但考核兑现不及时,当奖不奖,当罚不罚,使供销人员缺乏风险意识、竞争意识,没有优胜劣汰的进取心和危机感。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响水县供销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供销队伍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已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响水县一些企业产品积压,三项资金居高不下,经济效益呈滑坡趋势,原因固然很多,但供销队伍素质不高,应当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一些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经常受骗上当、蒙受损失,则更是因此而造成的直接后果。
三
供销工作是企业产供销三个链条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供是生产的前提,销是实现生产价值的保障。没有供与销,就不会有生产,更不会有效益。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发展下去,就必须牢固树立供销意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供销队伍建设,提高供销工作水平。针对响水县供销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要提高供销人员素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当务之急。
一是及时调整。要像调整产品结构那样,调整供销队伍的结构。在调查的233名供销人员中,事业心不强、不愿继续从事供销工作的有近30人,首先,应将这批人调整出去。其次,对文化程度低、业务能力差、年老体弱的同志,也应加以调整。尽管这些同志有干好工作的良好愿望,但实际能力已经不适合继续从事供销工作,应该将其调换到适当的岗位上去。最后,对一些有严重经济问题或私心贪心太重,对企业不够忠诚,甚至违法乱纪的人,则更应当坚决地清除出去,否则等于养痈遗患,后患无穷。调整上述三种类型的人员,企业领导人一定要当机立断,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从维护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从大局出发,紧抓好这项工作。“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
二是严格选拔。把好选拔关,是提高供销队伍素质的重要一环。在选拔人员时,应注意这样几个条件:(1)思想素质。供销人员应具有文明经商、为用户服务的思想品德,能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对本企业竭尽忠诚,注意维护本企业声誉。(2)业务素质。供销人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至少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首先,应基本掌握本企业生产的技术知识;其次,对本企业产品的功能、特点、构造、维修等要比较熟悉;最后,应具有一定的市场学、推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展业务。(3)公关素质。供销人员应具备从事公共关系活动的各种能力。如机智灵活,有应付不同顾客要求的能力;忍耐力强,勤勉过人;懂礼貌,有风度;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强的识别客人、记忆客人的能力等。此外,还要考虑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总之,供销工作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必须唯才是举,千万不能任人唯亲、滥竽充数。为了让真正符合条件的人才脱颖而出,在选拔方式上有必要采取公开招聘、竞争录用的方法,改“相马”为“赛马”,打破偏见,选贤任能。要特别注意选拔符合条件的女性充实到供销队伍中来,改变响水县供销队伍男女比例失调的状况。现代心理学与社会学证明,女性感情细腻、柔和,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与信任。女性语言表达温和、委婉,易让人接受。同样一段话,女性能表达得很亲切、可信,而男性则达不到这种效果。另外,女性的灵敏性、精细程度亦高于男性,这使得女性更善于协调联络人际关系。可见,女性供销人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业务活动中更能发挥所长,应当大胆选拔任用。选拔供销人员,眼光不应仅仅局限在本企业内部,可以跨企业、跨系统、跨行业招聘,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是注重培训。响水县供销人员绝大多数未经专门培训,他们自身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工作本身也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培训工作,舍得花时间、花本钱,要在提高供销人员素质上下功夫。培训的重点内容应当是有关政策法规、本企业专业知识、基本推销技术、销售管理业务及经营知识、公共关系基础知识、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方法等。要通过培训,使每个供销人员树立“五种精神”: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一尘不染的廉洁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兢兢业业的“五千五万”精神。还要具备“五种能力”:搜集、整理、使用市场信息的能力,安装、调试、修理产品的能力,成本核算的能力,新产品开发的能力,联络企业感情、树立企业形象的公关能力。对新选拔的供销人员,在上岗前就应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使其能达到上述要求。上岗后,可请老供销人员采取“传帮带”的方法,指导新供销人员尽快熟悉供销业务,进入角色。对现任供销人员,可以采取定期集中轮训的方式,分期分批进行轮训。培训最好按行业或按系统进行。当然,像麻纺厂、酒精厂等供销人员较多的企业,也可以自己单独组织培训。如果有条件将供销人员送到一些专门院校去深造一番,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则效果更为理想。总之,培训方式应当灵活多样,讲求实效。
四是强化管理。首先,要建立约束机制。供销工作是分散进行,独立完成的,必须制定严格的纪律制度,实施有效的监督措施,以保证供销人员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以正当手段开展业务活动,不做损害国家、损害顾客、损害企业利益的事。其次,要建立竞争机制。解决好无利益的风险和无风险的利益问题,打破“大锅饭”模式,调动供销人员的积极性。要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地区、不同市场情况,制定和实行比较科学合理的供销定额包干奖赔责任制。对能力一般、成绩平平的供销人员,要及时淘汰。最后,要建立激励机制。供销人员应按时汇报工作成绩,主管部门应对其工作定期评估,使其工作实现责、权、利结合。对业绩显著的人员应有适当的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并在入党、提干、晋级、调资、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生活上尽量解决其后顾之忧。为进一步调动供销人员积极性,经济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各行各业紧缺原辅材料和滞销产品名录、规格、数量与价格表,提供给全县供销人员使用,在同行业、同系统或全县范围内实行“三联”制度,即:联供、联销、联酬,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供销队伍的群体优势,推动响水县工业经济发展。
陈家港:一个亟待开发的天然良港[3]
据专家介绍,日本沿海共有大小港口1000多个,平均不到30千米,就有一个港口。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一般40千米左右也有一个港口。而我国沿海中部,从长江口北上到苏北灌河口,在这段长达385千米的海岸线上,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海港。是不是就没有值得开发建设的海港呢?不是。位于苏北响水县灌河口的陈家港,就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天然良港。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口海岸学家陈吉余教授曾把待开发的陈家港喻为亚洲的“鹿特丹”。荷兰的鹿特丹在莱茵河与马斯河河口,河口水面不足,采取围海造陆等措施后,使河宽水深,航道优良,年吞吐量达三亿吨左右,成为当今世界港口城市的明星。苏北的陈家港在气候条件、灌河流域面积等方面与荷兰的鹿特丹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陈家港在连云港、南通港之间,正好是苏北地区的腹地,居灌河下游,离河口11千米,北距连云港53千米,南到上海港683千米,东到日本长崎913千米,其方位是东经119°48′、北纬34°22′。小蟒牛港区是规划开发港区,在陈家港港区下游5千米处;响水港区处于县城,在陈家港港区上游33千米处。灌河是江苏唯一在干流上尚未建闸的天然入海河流,被国内众多专家誉为“黄金水道”“苏北的黄浦江”,可以与莱茵河媲美。灌河全长60千米,河宽200—500米,流域面积达6200平方千米。河床具有较强的抗冲能力,河床位置十年来变化甚小,系淤泥质海岸带中比较理想的口岸。灌河河面宽阔,河势顺直,有众多的微凹地段适宜建设码头。陈家港、响水、小蟒牛等港口岸线,累计总长度达几十千米,仅小蟒牛一处岸线,即可建十几个万吨级泊位。灌河所辖各港区均背向常、强风向,避风、泊锚条件十分优越。
通航历史悠久
陈家港历史上就是对外通商口岸,1919年,青岛、烟台、大连等港口的千吨级货轮“泰生”“华安”“瑞祥”“亨太”号曾到这里装卸过货物。20世纪30年代,美、德、英、日、意、葡等国的6000吨级货轮往来于此,畅通无阻。50年代,苏联5000吨级“友谊”号货轮经常到陈家港装运海盐。60年代以来,上海港3000吨级的“和平”号以及营口、丹东等港口千吨级的货轮经常到这里装卸货物。
港口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
1991年,陈家港、响水港已建成1000吨级码头5座、3000吨级码头2座、5000吨级码头1座。港口年吞吐量达到200万吨。建设以陈家港为主的灌河口港群,形成以连云港为主港,陈家港、响水港以及射阳港为辅助港的大、中、小港口相互配套的合理格局,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据权威人士称,开发陈家港,建造万吨级码头,比正在扩建的山东省石臼港具有更为优越的条件。只要将灌河口的拦门沙稍加治理,万吨货轮即可长驱直入。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水深原仅2米,经过治理达到12米。黄浦江与长江的汇合处,原先也有拦门沙,1906年起,修筑导堤90多米,借海潮造成环流把泥沙掀起,由长江水冲入东海,之后水深达8米以上。灌河口拦门沙的规模要小得多,稳定得多,而且比黄浦江的拦门沙要好治理得多。河海大学已经完成了灌河口拦门沙物理模型试验。
具备一定的集散条件
灌河上游与京抗大运河相通。通榆运河开通后,可直接与苏、鲁、沪三省市内河运输联网。1987年建成通车的灌河大桥,把被阻隔的204国道连接起来,与沿海开放城市连成一片,海上可与广州、上海、青岛、大连以及日本、韩国各大商埠通航。借助盐城、连云港的空运,可以形成陆海空立体运输网络,物资集散条件十分优越。
经济腹地广阔
通过对在港口吞吐的货物流量、流向分析,陈家港目前的经济腹地范围包括盐城、淮阴(现为淮安)、连云港、徐州四市的响水、滨海、阜宁、灌南、灌云、涟水、泗阳、沭阳等县和淮安(现为淮安市楚州区)、东海、新沂以及连云港市郊一部分,面积达1万多平方千米。通榆运河开通后,港口的经济腹地可扩大到盐城、南通、淮阴、扬州、徐州、连云港等市的大部分县,总面积约等于苏南的面积。这里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优质棉基地,拥有全国最大储量的地下盐矿、凹凸棒石、兰晶石。这里的石灰石矿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全国名酒“洋河”“双沟”“高沟”“汤沟”“五醍浆”,也诞生在这块土地上。灌河口有全国著名的灌东、灌西盐场以及江苏最大的地方盐场之一——响水盐场。灌河口沿海滩涂有数百万亩,已初步开发建成江苏省最大的海珍品养殖生产基地。陈家港开发以后,预计年吞吐量在1500万吨左右,到2000年可达到3000万吨。
开发陈家港,不仅条件已经具备,而且开发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第一,开发陈家港,有利于振兴苏北老区经济,加快脱贫步伐。灌河流域的十多个县在战争年代都是革命老区,这里的人民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区人民一直未能摆脱贫困,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开发利用。陈家港一旦开发,通过灌河与即将开挖的通榆运河相沟通,进而把盐城、淮阴(现为淮安)、连云港、徐州四市与京杭大运河、洪泽湖、淮河、长江连接起来。陈家港开发还可与苏北铁路建设结合起来,以组成陆、海、江、河、湖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河流、海港联运网络。这样可直接中转苏北及整个淮海经济区乃至皖北、豫东等地区的农工商物资的运出调进,对于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开发陈家港是盐城、淮阴(现为淮安)、连云港、徐州四市及十多个县的迫切要求,是千百万老区人民的殷切期望;开发陈家港是改变苏北落后面貌、治穷致富的具体办法,是调整产业结构,振兴苏北经济的有力措施;开发陈家港也是苏北沿海经济适度、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对外开放、对内搞活,适应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客观要求。
第二,开发陈家港,有利于带动苏北大电厂的建设。位于陈家港下游5千米处的小蟒牛,岸线的陆域宽阔、平直,周围有5万多亩荒地,一般高程在故黄河零点以上2.5米左右。这里是国家打算建立苏北大电厂的理想之处。沿海尚有100多万亩滩涂,可供电厂做灰场使用,据估计能满足240万千瓦容量的机组储灰50年以上的要求。该地没有拆迁工程量,既可缩短相应的施工周期,又可节省拆迁费用,水源充沛,水文、气象、地质等条件均较为理想。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马宾,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原院长、高级工程师汤蕴琳以及华东电力设计院、南京水利科学院、江苏省电力公司、河海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考察后一致认为,小蟒牛是在苏北沿海建设240万千瓦容量大电厂的最佳选址。陈家港如果得到开发,万吨运煤船可从灌河口直驶厂区,可为大电厂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第三,开发陈家港,直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苏北地区每年有600万吨煤炭、10万吨石油、95万吨建筑材料、60万吨原盐,要从上海港转运,然后经长江、京杭大运河从南倒运到苏北。如果开发陈家港,建设万吨级码头,将这些货物流向调整至灌河港口中转,可以收到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是运输费用低。每吨煤和石油可降低运费9.69元,每吨原盐降低运费4.75元,全年各种物资可节约运费共6683万元。二是油料消耗省。煤炭经灌河中转,周转量减少39.04吨/千米,一年可省油42944吨。原盐运输省油455吨,其他物资运输省油2874吨,累计各种物资运输可省油46273吨。三是货物损耗少。由于货物逆向运输,增加了中转环节,加大了货物的损耗率。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原盐货损率高达4.6%,其他物资,特别是散装货物,平均货损率在1.5%—3%之间,每年因此而损失价值2000万元的货物。大批货物如果改由陈家港中转,则会大大减少损耗。四是淮盐销售多。灌河港口开发后,淮盐的外销量将每年增加96万吨,可为国家增收节支2000万元。
总之,开发陈家港,条件具备,效益巨大,势在必行。早在1916年,一位荷兰专家在考察陈家港后曾写道:“灌河口为南北洋之中心点,形势上占天然优胜,卑为国人所公认矣。惜乎!因拦门沙阻,大船不能驰进也……而拦门沙可不浚自去矣,他日巨轮驶泊无阻,实为天然之佳港,铁路一通,并成一之商,极佳之口岸也。”
外国人对陈家港的开发,尚有如此之见地,作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如果我们听任滔滔灌河白白流淌,岂不是愧对列祖列宗?
醒来吧,陈家港!
服务:一个紧迫的课题——响水县发展多种经营情况调查[4]
随着全县多种经营热潮的兴起,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已经摆在各级领导面前,这就是:服务。虽然各地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与农民的迫切需求,与全县飞速发展的经营形势相比,还很不适应。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迫切需要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服务
有较大一部分村组干部和群众由于所在地偏僻、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仍处于想致富却无门路的状态。有的人对发展多种经营热情很高,却苦于找不到好项目;有的人靠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搜集信息;有的人盲目地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有的人不知市场行情,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凡此种种,都说明一个问题:发展多种经营,农民首先需要的是信息服务。如何提供信息服务?我们认为,响水县涉农部门应有针对性地搜集、研究、筛选多种经营方面的信息,并利用有效的信息载体及时传递到村组和农户,使群众能够运用市场信息指导多种经营生产。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建立专门的信息服务组织,抽调专人办公,在大中城市聘请兼职信息员,也可聘请乡镇企业的供销人员当兼职信息员,形成信息网络,为农户提供迅速可靠的信息服务。
资金服务
做工业项目,需资金投入;搞多种经营生产,同样离不开一定的资金投入。有许多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心有余而力不足,资金问题已经成为不少地方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一大难题。据张集乡测算,如在近两年内实现全乡规划7000亩桑、7000亩浅水藕、7000亩中药材、2000亩果树的目标,约需投入300多万元,即使群众想方设法自筹50%,也还缺150万元。陈港镇新河村新建了16个高标准塑料大棚,每户集资1000元仍不够,村支书急得将自家的几间楼房作抵押,贷款3万元才解了燃眉之急。要解决资金问题,首先,农行部门责无旁贷,应强化服务意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多种经营生产。其次,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作用,筹集民间闲散资金,扶持一些重点项目。再次,对农民一时无力购买的种苗、饲料、化肥、柴油等物资,服务部门可先允许其赊欠,待售出农副产品时再结账,以缓解农民的资金压力。最后,要保证收购农副产品时不打白条,使农民及时回笼资金再投入。
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是当前发展多种经营面临的又一现实问题。响水县农民大多仍习惯于老品种、老经验、老方法,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指导,结果往往是高投入、低效益,甚至产生负效应,最终导致一些项目夭折。有的地方搞菜牛养殖效果不佳,就与群众未掌握菜牛的配种繁殖技术有关。还有的农民因不懂技术,导致小蚕共育失败,蒙受了不应有的损失。这些事例说明,我们需要提供技术服务。县、乡、村三级科技网络应当充分发挥作用,根据各地多种经营生产的特点和技术要求,为群众提供各种科学实用的技术服务。科技人员可通过科技咨询,编印科技资料,向群众普及推广实用技术;也可走村串户搞科技讲座,放映科教电影、录像,办技术培训班等,向农民传授知识;还可发挥科技示范户、专业典型大户的科技辐射作用。
购销服务
当前农民最关心而又普遍担心的就是销售问题。由产品到商品是“惊险的跳跃”,跳跃得不好,摔倒的只能是商品生产者。过去,响水县一些地方的农民在这个跳跃过程中摔倒了,而且跌得很重,痛定思痛,至今仍心有余悸。所以搞好销售服务已经成为发展多种经营的关键。张集乡姜塘村去年仅种40亩丹参,今年中药材面积一下子扩大到160亩,品种也增加到9种,种药材的农户已占全村总户数的52%。这个项目之所以发展得这样快,主要是村中药材协会起了关键作用。该协会负责内购外销本村药材,农户无后顾之忧,发展药材种植的积极性大增,接下来计划发展300亩。事实说明,购销服务搞得好,才能加快多种经营产品向商品的转化过程,农民才能在经济上得到更多实惠,从而激发其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搞好购销服务,不应由国合商业包下来,必须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国合商业要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和市场信息灵活、组织健全等特长,为农民提供高效、及时、优质的服务。产品收购旺季,要增设收购网点,延长收购时间,方便群众,不压级压价,不打白条。国合商业还可通过兴办综合市场或专业市场,吸引外地客商和本地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易。乡、村两级应积极兴办各种专业购销服务公司,组建各种专业协会,明确专人为农民提供购销服务。此外,还应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流通,搞批发,搞加工,搞长途贩运,勇敢地投身商品经济的大潮。这样在全县形成县、乡、村三级购销服务组织以及国家、集体、农户三种流通渠道,把千家万户的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方便群众,搞活流俑,促进多种经营生产健康发展。
治安服务
发展多种经营生产需要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农民提供好的治安服务。少数地方多种经营发展不快,与那里的治安环境恶劣,特别是偷盗之风盛行大有关系。有的地方,一些不法之徒或单枪匹马,或结帮成伙,横行乡里,滋事生非,搞得鸡犬不宁。群众提心吊胆,有的农民不敢养鸡、养羊、养鱼,不敢放手大搞多种经营;有的农民怕饲养的大牲畜被偷,竟然睡在猪圈旁、牛棚里,人畜共眠;还有一些集贸市场有欺行霸市现象,少数地痞流氓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农民吓得不敢去做生意。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迫切希望公安及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不法之徒,严格市场管理,坚决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为全县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加强财务管理 促进经济发展——响水县海安集乡六港村的调查[5]
响水县海安集乡六港村共计有2386亩土地、2300人口。近几年来,这个村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粮棉油产量,1991年分别达到1199吨、54.6吨、22.3吨,比上一年增长13.9%、17%、114%;人均纯收入稳步上升,已达到607.43元;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组拥有积累已达45489元;农民负担增长过快的势头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统一思想,形成严抓财务管理的共识
在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一些地方往往因为财务混乱,引起群众不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农村工作难以开展。六港村村支部的一班人对此深有体会。过去,六港村由于忽视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种开支加大,仅吃喝招待费一项最高时一年就达6000多元,群众反响强烈,干群关系受到损害。现实使六港村村支部清醒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村支部书记谢应石同志多次在村组干部会上强调抓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引导大家意识到财务问题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大问题。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六港村列出群众反响最大的三个问题:一是吃喝招待费用太高;二是现金管理比较混乱;三是杂工开支有不合理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六港村逐一落实解决措施。
制定制度,做到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制度不健全,是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解决财务混乱的问题,首先必须抓好制度建设。六港村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在1989年出台了三项财务管理制度:一是来客招待制度。该村专门建立来客登记簿,村会计、村炊事员各执一本,何时何单位来何人办何事,均按严格手续进行登记。关于来客招待标准,该村规定:一个人的,每顿不超过10元;二至三人的,每顿不超过15元;四至五人的,每顿不超过20元;五人以上的,每顿不超过30元。如需突破标准,必须由村支书、村主任联名签字批准。实行对口陪客,陪客人员不开支伙食费,不管什么情况,一律不准喝酒。本村干部外出办事开会,如需在外就餐的,实行每人每天定额伙食补助,一律不再报销伙食费。二是现金管理制度。钱、账分开,会计管账,出纳管钱,库存现金不准超过100元,坚决实行“五不准”:(1)不准出纳员用白条抵库;(2)不准以私人名义存款;(3)不准私人借款动款;(4)不准用公款请客送礼;(5)不准无会计现金付据的出纳员支付现金。三是杂工开支制度。主要内容有三点:(1)建立杂工登记簿,村主任、村会计各执一本,派工由村主任、村副主任根据需要决定实行谁派工谁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派工人、做什么工、是否包工、金额等,每月1日、15日开村两委会时核实,年终会计开据,村主任签字。(2)组里也建立杂工登记簿,组长、组会计各执一本,登记内容同上。每年的四个“民主理财日”时由理财组核实,年终组会计开据,组长签字。(3)出河工不许开杂工,一律在上交土方款中开支。
严格执行,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制定制度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六港村的来客招待、现金管理和杂工开支等几项制度,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说了就做,而且持之以恒,不是在墙上挂挂,流于形式,也不是紧一阵,松一阵。无论是谁,只要违反了制度,都要严肃处理。有一次上面来客,村里负责接待的同志准备“表示一下”,酒杯已经摆好,书记谢应石同志闻讯后立即赶去撤下酒杯,并对接待的村干部进行了批评。1990年,该村的一名组长违反现金管理制度,私自挪用800多元公款,被撤销职务。之前有群众反映,有两名村干部到组里吃喝,开杂工条低算,经查实后,除费用自理外,两名村干部还在村组干部会议上作了公开检讨。为了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村主要领导干部廉洁自守,以身作则,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村组会计严格把关,细致审核,不合理的开支坚决不报,使一些想钻空子的人也无机可乘。
强化监督,使财务管理正常化、制度化
六港村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走上正轨,取得成效,不仅得益于制度的建立、执行的严格,更得益于各种监督措施的有力。他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自内而外、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一是自身监督。成立了以村主任丁永露为组长的村民主理财领导小组,成员由村会计和两名组会计组成,负责每月检查一次全村各种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情况在村组干部会上予以通报。二是党内监督。由四名党小组长和两名党员村干部成立村民主理财小组,每季度义务地对村级财务清理一次,结果公布上墙。所有党员都有义务检举揭发违反财务制度的人和事。三是群众监督。全村12个村民小组普遍成立由3—5名群众代表组成的理财小组,每年对本组财务清理两次,清理结果公之于众。
除了上述三种监督体系外,村两委会每年都要召开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群众代表座谈会,主动征求他们对村组财务管理和其他方面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不断完善各项财务制度,使全村的财务管理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向前发展。
三年来,六港村狠抓财务管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第一,清正廉洁,已成风气。六港村大吃大喝现象已经绝迹,各种招待费用从1989年的6000多元,下降到1991年的4000多元,其中本村吃喝费用从1989年的900多元,下降到1991年的90多元;另外两项计划生育招待费用和来客招待费用也都有显著下降。组一级已基本没有招待费开支。村组干部开人情杂工的现象基本杜绝。全村27名村组干部无一人贪污或挪用公款,43名党员无一人拖欠“两上交”。
第二,账目清楚,群众气顺。由于几年来一直坚持民主理财,六港村的账目一清二楚,群众心里没有什么怨气,“两上交”等比较棘手的事情,在这个村却比较容易完成,很少有什么阻力。这次民主理财,大多数小组只花个把小时就完成了任务。该村三组的群众干脆说:“账目我们不要看了,就列列以后的发展规划吧。”
第三,干部群众,关系融洽。该村三组组长陈广彩遇事总爱找群众商量,之前组里建电站还缺资金12万元,他和群众商量后决定自筹资金解决,几个群众主动帮助筹款,很快建成了电站。按村里考核,陈广彩可以在组里得奖金95元,他分文不取,群众一致要求给他,他只好收下,却又把这笔奖金用来为集体买涵洞管子。八组组长高功田,在“两上交”中拿出为家属看病的200元卖猪钱替困难户垫交,使群众深受感动。后来其家属做手术,群众自发捐款300多元。干部一心为群众着想,不谋私利,得到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响水县确定多种经营发展新思路[6]
如果说多种经营千元工程是一条巨龙,那么龙头就是多种经营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龙身就是各具特色,形成规模的多种经营专业生产基地;龙尾就是千千万万多种经营专业大户。让龙头昂起来,让龙身壮起来,让龙尾甩起来,实现巨龙腾飞,致富千家万户,这是响水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多种经营发展新思路。
1993年,响水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实施市委提出的多种经营千元工程战略决策,取得明显成效。预计全县多种经营总产值可实现4.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5.7%;多种经营人均纯收入由上一年的382元提高到502元,全县4个乡镇、46个村可实现多种经营人均收入超千元的目标。1994年,响水县按照“昂龙头,壮龙身,甩龙尾”的发展思路,继续把多种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生长点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全年力争实现多种经营总产值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4.2%;多种经营人均收入超千元村发展到120个,占全县行政村的比例由19%提高到50%;千元乡镇发展到9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比例由25%提高到56%;全县多种经营人均纯收入达到871元,比上一年增长73.5%。
搞加工,抓流通,让龙头昂起来
一是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全县将重点建设五条龙:以屠宰分割为龙头的畜禽生产加工一条龙;以丝绸服装为龙头的茧丝绸一条龙;以脱水加工为龙头的蔬菜、浅水藕生产加工一条龙;饮料加工一条龙。二是千方百计搞活流通,为多种经营产前产后服务,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力争基本实现家禽、家畜、水产品幼苗、林桑果苗县内自给。大搞生猪、家禽、肉鸽、食用菌等养殖,为农户提供种源。在进一步完善全县现有的八大专业批发市场的同时,因地制宜建设浅水藕、兔毛、中药材等新的交易市场,搞活流通,方便购销。
建基地,上规模,让龙身壮起来
积极鼓励农户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充分利用全县现有资源条件,建立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多种经营生产基地。全县重点建设大棚蔬菜、蚕桑、果品、浅水藕、杜仲、绵柳六大特种种植业基地和瘦肉型猪、家禽、山羊、毛兔四大养殖基地。力争实现30万亩效益千元田,其中桑园7万亩,新增3万亩;果园7万亩,新增3万亩;蔬菜9万亩,新增3万亩;特种经济作物7万亩,新增2万亩。充分利用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扩大精养比例,下决心建成1.3万亩精养鱼塘,亩产量达到500斤以上。在传统项目瞄准市场上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各乡镇都集中精力抓一批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积极引进技术,引进良种,发展绿头鸭、山鸡、甲鱼、牛蛙、螃蟹、长鱼等特种经济动物和特种水产品养殖,提高市场占有率。
抓大户,带多户,让龙尾甩起来
全县现有种植、养殖、运输等各类专业大户15万户,占总农户的12.5%。1994年,响水县大力大面积推广典型,到1995年底,发展户平均收入超万元的大户有5万个,其中特种经济作物大户有2万个,畜牧业大户有1.5万个,第三产业大户有1.2万个,林业大户有0.1万个,渔业大户有0.2万个,占总农户数的25%。
创名牌 抢市场 争一流——响水县纺织厂开发新品色纺纱纪事[7]
1993年,响水县纺织厂由于县内原棉较少,该厂70%使用外地高价棉,并经常停工待料,增本减利400多万元。尽管如此,由于该厂抢先一步、棋高一着,及时开发出名牌产品色纺纱,全年仍实现利税600多万元,生产能力、可比效益连续三年位居同行业前列,产值和销售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响水县历史上第一家亿元企业。
找准开发点,研制新品创名牌
色纺纱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流行的新产品,它改变传统先纺纱后染色的工艺,用其加工的服装色彩奇特、风格独特,适应世界服装市场回归自然的新潮流。开发色纺纱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但是生产色纺纱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管理要求严,国内仅有浙江一个厂家试生产,只有少量品种,而且实行技术封锁。在一无技术、二无资料、三无经验的情况下,响水县纺织厂硬是靠自己科技开发人员的艰苦摸索,闯过了色纺纱开发中的原料染色关、纱线色谱关和异性纤维混入关。在试制开发色纺纱过程中,全厂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风雨同舟,不分昼夜地泡在车间里一起攻关。生产科有位技术人员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累出病来,但他仍坚守岗位,与工人一起攻克一个又一个工艺、技术难关,待问题解决了,他人也彻底病倒了。由于缺乏经验,一度发生了异性、异色纤维相混的质量事故,省内外十几家用户来电索赔。顿时,一片乌云笼罩全厂。继续研制,还是就此罢休?在这关键时刻,厂长洪登荣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经过冷静分析,大家一致决定,开发色纺纱的脚步坚决不停止,建立大色纺基地的决心坚决不动摇。接着全厂统一思想,同时在管理上、技术上、工艺上采取了一系列组织、技术措施,终于解决了“两异”相混的质量问题。一项填补省内空白的新产品“金兰”牌朦胧彩色纱终于在响水县纺织厂诞生。在成功开发出多色彩朦胧纱线之后,该厂不自满、不停步,把开发新产品的思路进一步拓宽扩展,延伸开发层次,积极研制第二代、第三代产品,相继开发成功单元彩色纱、多元混色纱,实现了同一根纱线在同一区位纺制多种单元颜色的技术突破,完成了色纺纱从麻灰纱到彩色纱再到混色纱的三次跨越,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从而使色纺纱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这种产品荣获江苏省科技新产品称号,被授予1993年中国高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
扩大覆盖面,抢占市场树名牌
新产品有一个被市场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为了尽快树立新产品形象,扩大名牌效应,抢占市场,响水县纺织厂着力采取三条措施。一是抓质量树名牌。企业命系产品,产品魂系质量。该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国际标准,把产品质量牢牢摆在第一位。每周派专人送样到市质检所进行全项检测,随时把握质量态;班班设立质量纠察队,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处处设立专职质检员,实施全方位质量检测;前后选择28种质量控制岗,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从而保证了色纺纱质量始终稳定在A级以上水平,在客户中赢得了“响水色纺纱,质量顶呱呱”的信誉。二是抓营销树名牌。他们采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厂领导和市场开发总公司领导、各营销部门负责人亲自跑市场、走客户,搞活动、写文章、出点子,以“三千三万”精神把产品打出去。以老带新——为了打开浙江市场,该厂以浙江的一个老客户为依托,设立办事处,请老客户介绍、宣传、推荐自己的产品,开拓了三家色纺纱新用户,从而挤进了色纺纱的源头市场。以点带面——有一次,该厂了解到上海一厂家需要色纺纱,立即带着纱样登门拜访。在了解了客户资信后,该厂主动提出安排第一批货试用,先用后给钱,不好不要钱;第二批货继续试用,如有损失全数赔偿;对方确认后,第三批货正常交易、互惠互利。对方被该厂的热情和信心所感动,改变态度,同意试用,结果十分满意。这家客户成了该厂的义务宣传员,在其影响辐射下,上海有十多个厂家争相与该厂签订供货合同,色纺纱在上海市场的销售已占该厂产量的三分之一。以少带多——深圳有一用户,为了试用色纺纱织色织布,只需100千克色纺纱,并求援到该厂。该厂不怕麻烦,照样安排生产,满足客户需求。后来这家客户接到外贸色纺坯布生产订单,认为该厂色纺纱品种齐全质量高,服务周到信誉好,不到浙江订货,舍近求远,与该厂联系,预付货款50万元,首批订货100吨。三是抓公关树名牌。该厂向各省重点厂家发信宣传,召开用户联谊恳谈会,在第七届全运会开幕式上制作大型广告牌,在《江苏纺织》杂志上刊登封面广告,在《中国纺织报》《日本纺织新闻报》等十几家国内外报纸上做专题介绍。通过多种公关手段,该厂“金兰”牌色纺纱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1993年底,在中国高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该厂参展的多色谱、多成分色纺纱一露面,就引起国内外客商的极大兴趣,纷纷洽谈订货。日本一家株式会社的客商惊奇地说:“我做了几十年的纱布生意,还没见过像响水县纺织厂这么多的色纺纱品种。”当即提出长期合作、包销产品的要求。在这次展览会上,该厂的色纺纱被授予银奖,是所有参展纺织品中获得荣誉最高的产品。
组建联合体,扩大规模扬名牌
名牌新产品是市场的宠儿。只有利用名牌效应,不断扩大名牌影响,走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之路,才能牢牢占领市场制高点,进入“一览众山小”的境界。1993年下半年,响水县纺织厂抓住市场机遇,果断决策,以低投入、高产出的要求,适当新增色纺纱生产能力,扩大色纺纱生产基地,并革新体制,动员职工集股筹资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合作制,目前已有4000纱绽达产,年增加色纺纱产量将达1500吨。该厂还与连云港达成协议,合作经营灌云纺织厂,以软件作为资本输入,转让部分品种的色纺织技术,包销产品,使之成为该厂朦胧纱附属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总厂的混色纱、股份有限公司的彩色纱、灌云纺织厂的朦胧纱“三位一体”的具有近7万纱锭的内外联合体,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色纺纱基地。在扩大规模、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他们还加快外向开拓,努力把色纺纱打入国际市场,使“金兰”名扬四海。该厂曾先后两次组织人员到罗马尼亚考察,与罗马尼亚合资建立以彩色面料为主的制衣厂,前期准备工作已就绪,1994年上半年正式投产。他们还在布加勒斯特开办了贸易公司,以此为窗口,打开欧洲市场。不久后,以响水县纺织厂为核心企业,由国内外11个厂家参与,集色纺纱、色织布、制衣、服装贸易于一体,多种功能、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跨国纺织制衣集团——江苏金兰集团公司将在黄海之滨崛起,它会为振兴盐城、建设响水作出应有的新贡献。
巧妇“借”为无米之炊——贫困地区发展乡镇工业的一条新路[8]
响水县周集乡地处苏北盐阜老区,有2.8万人口、耕地3.3万亩。1990年,该地区工农业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其中工业产值不足1000万元,是盐城重点扶贫乡镇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周集乡却在遇到办工业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之外,在“借”字上巧做文章,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周集特色的乡镇工业发展新路,促进了经济发展。1993年,周集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近60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2045万元,这两项指标均比1990年翻了一番。
借地育人,能人办厂
贫困地区发展乡镇工业首先遇到的难题是缺人才,这几年周集乡在实践中找到了一个“借地育人”的办法,就是通过劳务输出,培训本地急需的技术人才。从1991年开始,他们针对苏南一些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紧张而本地剩余劳力较多的实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大搞劳务输出。乡里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专门负责调查劳务市场、签订劳务合同、管理劳务人员的培训与输出。1994年,全乡在北京、四川等地务工经商的有4000多人,占全乡剩余劳力的一半以上。乡丝织厂从筹办开始,就将劳务输出与培养技术工人同步规划,选送100多名有文化的青年到苏南“留学”,结果工厂未花一分钱,一开工就拥有一大批技术熟练的工人。现在全乡企业300多名干部职工中,有70%的技术骨干和熟练工是通过劳务输出培训出来的。
劳务输出不仅为兴办工业提供了一大批技术人才,而且还为这个乡培养了不少管理能人。他们注重从劳务输出的队伍中选拔学业有成、管理有方的能人挑大梁。乡工办室原有8人无所事事,该乡先后把他们送到苏南培训,学成归来后,派出6人到企业,有的当厂长,有的下车间当主任,虚职变实职,闲人变忙人。分管工业的副乡长到常熟挂职锻炼一年后,乡里立即派他到针织厂去兼任厂长,仅半年时间,就一举扭亏为盈。
借地生财,财再生财
资金紧缺是贫困地区发展乡镇工业的又一个制约因素。如何克服这一难题?周集乡通过探索找到了一条捷径,就是通过劳务输出,借地生财,为发展工业积累资金。周集乡每年仅劳务输出一项就增加收入700多万元,农村储蓄比上一年净增加400多万元。两年来,全乡累计向技术改造投入360多万元,有60%以上是靠劳务输出积累的资金。1993年乡里准备新开丝织厂,资金不足,乡领导和劳动服务公司的同志立即前往北京、常熟、吴江等地,争取劳务人员支持,仅十多天就筹集50多万元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该乡在借地生财、解决乡办厂资金紧缺问题的同时,十分注重通过办厂以财生财。为此,他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吸取了过去一哄而起办了14个厂、倒掉6个厂的教训,捏紧拳头抓重点,集中资金投放到市场前景广、竞争实力强的化工、针织两个骨干企业上,扩大规模,开发新品,提高效益。化工厂先后投入27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1993年就实现产值820万元、利税41万元;针织厂新开发的丝织项目投入90万元,提高了产品档次,即将实现产值500万元、利税30万元的目标。
借脑办厂,办厂换脑
科技是贫困地区乡镇工业走上快车道的“推进器”,周集乡经济薄弱,科技落后,如何依靠科技办工业?他们的办法还是“借”——借助外力,借脑办厂。这几年他们宁可在其他方面勒紧裤腰带,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也绝不在引进智力、发展科技上省钱。他们通过高薪聘请,使一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外地大厂的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陆续为其所用。该乡化工厂原来的设备只有几台小钢磨,产品只有一种田菁胶粉,用户只有一个大庆油田。自从请到了两位专家担任科技顾问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设备鸟枪换大炮,由小钢磨发展到半自动、全自动流水生产线;产品纵向延伸,由普通田菁胶粉发展到物理改性胶粉、化学改性胶粉、瓜尔胶粉、印花糊料胶粉;用户逐步增多,由大庆油田一家扩展到胜利、辽河、克拉玛依等八大油田,而且由石油行业渗透到纺织印染行业。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乡办小厂,如今已一跃成为全国品种、规模、效益、市场覆盖面四项全能冠军。1992年获得国家石油管理部门颁发的“援油群星企业”称号,成为全省同类厂家中唯一的定点生产厂家。
借脑可以办厂,但不是长久之计。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最终必须实现由“借脑”向“换脑”的转变,必须大力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培养出一批自己的“土专家”。周集乡注意充分利用聘请的技术顾问、兼职工程师来厂指导的机会,请他们办讲座、搞培训,进行“传帮带”。已有10多个工人达到中级技术水平。化工厂开发新产品瓜尔胶时,遇到结晶水技术难题。北京的技术顾问几次来厂都没有解决。厂里的“土专家”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继续攻关,最后一举攻克了难题。顾问听说后,高兴得直竖大拇指。
加快发展苏北扶贫县农村经济的探索——关于响水县发展产加销一条龙农村经济的调查[9]
江苏省响水县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着力构建农村经济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龙”型经济新格局,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结起来,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出现了群龙飞舞的局面。1993年,全县各种类型的“一条龙”经营组织已发展到297个,涉及各类企业191个,联合全县6.2万农户。1994年,“一条龙”经营组织共创产值69亿元,税利2346万元,分别占全县农村工农业产值和税利总额的54.8%和51.5%。
“龙”型经济是发展苏北农村经济的好形式
响水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扶贫县,农业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当地人思考如何才能抓住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这一机遇,努力把本地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经过实践探索,他们感到“龙”型经济这个格局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全新的经济模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从组织形式看,“龙”型经济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那种“乡村加农户”的唯一形式,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破了所有制性质的界限,突破了行政地区的界限,突破了行业的界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生产要素的较佳组合,因而解决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无法解决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连结相配合。从“龙”头组织的经济成分看,目前全县“贸工农、产加销、种养加、内外贸”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由国营经济技术部门牵头的。目前这类经营组织有38个,1994年创产值21.8亿元。二是由集体经济牵头的。目前这类经营组织有5个,1994年创产值1.63亿元。三是由民间专业技术协会牵头的。目前这类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9个,1994年创产值0.85亿元。四是由专业大户牵头的。即以有某种专长的能人为骨干,联合周围农户生产加工同类产品,集中组织运销,形成专业化生产、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目前这种经营组织共有135个,1994年创产值12.7亿元。五是由中外合资企业牵头的。如县粮食总公司与台湾一元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1099万美元,合资兴建盐城一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莲藕条、冬瓜条、胡萝卜汁、草莓汁等100多种食品饮料,可就地消化县内浅水藕等原料2.5万吨。
从利益机制看,“龙”型结构是靠利益机制调节各方关系的,经济利益把大家捆在一起,基本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格局。过去市场风险都是农民独自承受,生产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实现一体化经营以后,能够把农业市场风险内部化,使“龙”头企业和农民一起分担市场风险,让农民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有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价格。
从管理体制来看,“龙”型经济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村经济单纯靠行政命令的管理方法,而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市场需求,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组织协调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
“龙”型经济对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响水县“龙”型经济及其组织的发展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深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把农业及其农产品推向市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已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在种植业结构中,全县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已由1988年的29.5%提高到1994年48.6%;在农业结构中,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8年的24.5%提高到1994年的45.7%;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中,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8年的28.9%提高到1994年的43.2%。
二是加速了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全县蔬菜、蚕桑、浅水藕、林果等农副产品已经由初级原料生产基地向商品基地发展。黄圩等四个乡镇已各拥有5000亩以上的成片桑园或果园。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67万亩,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1万亩。响南乡各种大、中、小棚种植面积就有7000多亩,陈港镇建成冬暖式大棚70多个,周集等七个乡镇都种植有5000亩左右的连片浅水藕。全县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1万吨棉花、1万吨油料、25万吨粮食、23万吨肉类、1万吨禽蛋、2万吨水产品、1千吨蚕茧、2万吨果品、25万吨蔬菜、5万吨浅水藕、0.5万吨绵柳、1千吨中药材、0.5万立方米木材、20万吨原盐的商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外滩地区木材、蚕桑、果品生产—加工—销售,里滩地区畜禽、粮油、荷藕生产—加工—销售,沿海滩涂的海盐、对虾、紫菜、近海捕捞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区域性生产经营的新格局。
三是带动了农村一大批各类专业大户。全县农村现有种植、养殖、运输等各类专业大户18000多户,占总农户的10.1%。南河乡王集村的黄德茂、运河乡周圩村的张仁春等饲养蛋鸡都在5000只以上,年产值近10万元,纯收入4万元。运河乡周才英家用0.7亩鱼塘养甲鱼,年纯收入达3万元。
四是提高了农民、农业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1988年以来,全县一条龙经营组织累计与农民签订各种农产品购销合同1242万份,逐步与全县农户建立了稳定的契约关系。1994年,全县农产品商品率已达68.7%,农民纯收入达996元,分别比1988年增加11%和93.8%。
五是促进了经济与科技的结合。全县一体化经营组织主动与江苏农学院、江苏工学院、江苏农科院、苏州大学、沿海地区农科所、盐城农校等10多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先后引进和推广了40多项新技术和新成果,引进了30多个农畜产品的优良品种,举办了180多期适用技术培训,使全县5万多农民、1万多名企业职工分别掌握了1—2门适用技术。不到三年时间,仅推广水稻高产节本栽培新技术、精米加工新技术、低级棉废棉加工新技术、油脂加工新技术四项新成果,就使农民及粮棉油加工一条龙经营企业直接收益2.8亿元。同时,还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1994年,全县生产发展中的科技进步份额已由1988年的26%左右提高到40%左右。
大力发展“龙”型经济必须把握的几个原则
发挥资源优势原则。发展“龙”型经济必须坚持辩证法,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又要遵循自然规律,适宜什么就发展什么,有什么优势就发展什么,使农业资源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得到优化配置。
循序渐进原则。“龙”型经济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就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一下子要求过高,要分步骤、有重点地发展。首先要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然后再抓加工增值。
效益优先原则。发展“龙”型经济之初,一些地方局限于对本地现有资源的加工增值,加工、销售的产品没有自己的特色,效益较低。针对这个问题,响水县要求发展“龙”型经济必须把效益放在首位,在创特色上下功夫,即在养殖业上大力发展特种畜禽、特种水产品的养殖加工,如绿头野鸭、七彩山鸡、罗氏沼虾、文蛤、紫菜等;在种植业上大力发展特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加工,如杜仲、银杏、绵柳、蔬菜等,并要求不断扩大规模,尽快占领市场。
宏观调控原则。农业生产风险大,比较效益低,要承担自然条件、市场竞争等多重风险,而相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加工经营企业风险较小利润比较高。因此,政府必须运用利益杠杆,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切实加强对农民和农业的保护和扶持。响水县采取调节和扶持的方式主要有六种:一是为农民生产提供贴息贷款。二是发放农产品预购定金。三是赊销种苗、饲料等生产资料。四是负责提供生产技术培训和生产保险等服务。五是投资兴建种苗及副产品生产基地。六是收购农产品时实行“价外加价”制度。几年来,各种龙头加工企业和组织平均每年为农民提供贴息贷款560多万元,发放农产品预付定金240多万元,赊销种苗、饲料等生产资料贷款450万元,提供技术培训40多期,给农民的“价外加价”款达120多万元,免费为植棉大户提供生产保险。仅1993年,响水县棉麻公司一次就为全县3000多个植棉大户提供生产保险费30多万元。这种多渠道、多形式扶持农业生产的举措,与农民真正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从而增强了“龙”型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双向辐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之路[10]
响水县近10年来,通过接受高等院校和苏南的技术、经济辐射,全县经济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八五”规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速度达到22.6%,比“七五”规划期间上升12.5%;1995年预计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可比上一年增长30%。可喜的是,今日之响水在某些方面也初步具备了向外辐射的能力。
依托高等院校,迎受智力辐射
响水县地处淮北,人口只有四五十万,截至1995年,仍是江苏省13个财政补贴县和重点扶贫县之一。响水为什么落后?交通闭塞、经济结构单一、思想观念落后,这些都是原因,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常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不易接受新事物,想不出好点子,形不成好思路,最终就会导致经济的落后。改变这一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探索一条借助“外脑”、引进智力、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为此,响水县委、县政府提出“依托高等院校,加快经济发展”的口号,先后与江苏农学院、江苏农科院、苏州大学、江苏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系,共同探讨、联合发展。
江苏农学院是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农业高校,人才济济,技术雄厚。响水县为对方提供科研、教学的实验与实习基地,请对方为本县培训人才,推广技术。响水县先后从农业、科技等部门选派了几百名得力的干部和科技人员,配合农学院的老师到实验区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的试验、示范活动,他们甘当小学生,自始至终参加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从而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各种实用技术。响水县还利用农村工作会议、现场会等机会,请农学院的老师讲授生产技术课,培训各级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兴办农民技术学校,采用田头咨询、上门辅导和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培训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农学院的老师编写的《响水县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教材,发给了响水县各初、高中毕业班,已有上万名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培训,走上农业生产第一线。此外,响水县每年从高考落榜生和农村干部中选送一批人员到农学院代培、进修。全县已有40%的劳力和85%的村组干部通过各类培训,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与农学院联合的其他收获是,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普及推广,全县耕作制度变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良种普及率大大提高,水稻、玉米、棉花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三麦良种覆盖率达85%;全县建立了畜禽良繁体系,畜牧业比重上升;全县四分之三的耕地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县粮食生产连续11年获得丰收,长期受到困扰的温饱问题终于得到解决。1994年,响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96元,先后被国务院、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粮棉生产先进县”“夏粮生产先进县”“科技兴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响水县由此“响”了起来。
组织劳务输出,换取技术信息
如果说与江苏农学院的合作使响水县农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那么,与常熟市的挂钩协作则使响水县的乡镇企业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1986年,江苏省实施“南北挂钩”后,响水县与常熟市建立了紧密协作关系,经历了“三步走”。第一步为支持援助阶段。常熟市把扶持响水县作为政治任务,需要什么就帮助什么,不计报酬,倾力支持。响水县服装厂原是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厂,与常熟市服装一厂挂钩后,从管理到生产,从技术到销售,都得到了对方的无私帮助,工厂迅速崛起,被誉为“南北合作一枝花”,后来成为江苏省服装进出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骨干成员企业之一。第二步为经济协作阶段。响水县制药厂、合成纤维厂、染料助剂厂等企业从项目论证到上马投产都是常熟市慷慨帮助的结果。第三步为优势互补阶段。我们感到第一、二阶段大都是行政行为,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市场经济讲究等价交换、互惠互利,“南北挂钩”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才能持久、巩固,卓有成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响水县有近10万人口是剩余劳力,这是优势。而苏南由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用工紧缺。响水县办乡镇企业有的是人,缺的是技术、信息,所以发展不快;而苏南有的是技术、信息,缺的是劳动力,发展也受到制约。于是响水县从1991年开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常熟市输出劳务,并以常熟市为中心逐步向苏南劳务市场扩展。1995年,全县已累计输出5万多人次。
劳务输出为农村经济发展集聚了大量资金,缩短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初步统计,全县近三年来靠劳务输出累计获取资金近3.5亿元,在农村银行新增的2亿多元储蓄中,外出劳务人员的直接存款占三分之一以上。周集乡兴办针织厂,需投资70万元,听说资金有缺口后,该乡在常熟、北京等地务工人员集资40多万元帮助家乡办厂,解其燃眉之急。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劳务输出为归而出,借地育才,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人才。周集乡丝织厂从筹办开始,就将劳务输出与培养技术工人同步规划,与吴江市丝织厂建立劳务输出合同关系,选送一批有文化的青年到吴江市“留学”,工厂未花一分钱,1993年一开工就拥有一大批熟练工人。近三年,全县乡镇企业新增15000多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劳务输出后的返乡人员。在全县新办的缫丝、织绸、服装、编织等6个乡镇企业近2000名干部职工中,60%以上技术骨干是通过劳务输出的途径在常熟、苏州、无锡、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培养的。劳务输出还在反馈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周集乡在北京的劳务人员主动出资为村里安装直拨电话,经常为村里传送各种信息,为乡邻介绍致富门路。通过他们牵线搭桥,一批又一批周集人到北京安营扎寨,已经初步形成了“周集面食品一条街”。徐洪村一名在常熟的劳务人员,得知常熟一家毛纺厂想在苏北办分厂、搞联营,就立即联系挂钩,在他的介绍下,该村派人前往徐洪村洽谈,双方一拍即合。对方提供设备、技术、流动资金,徐洪村出厂房、出劳力,现在这个工厂已正式投产。
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既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一条金色通道,也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一所没有高墙的大学校。数万名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所大学校里,学习技术,更新观念,积累实力,经受磨炼,一方面为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和智慧。这样,劳务输出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缩短了响水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了与发达地区经济的接轨。响水县16个乡镇,家家都与常熟劳务输入乡镇结对挂钩、联办企业,双方结成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形成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的利益共同体。
创造特色,向外辐射
欠发达地区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这是长期战略,但并不等于说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如能组装自己的优势,创造出人无我有的东西,也可以向外辐射。在某些方面做到能超则超、后来居上,会使别人刮目相看。
响水县实施“创名牌、上规模、建支柱工业”的发展战略。“八五”规划以来,累计为技术改革投入4亿多元,新上20多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江苏灌河集团是在响水县水泥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建材为主的省级企业,年生产“灌河”牌水泥25万吨。集团拥有成员企业39个,主产品远销海南、浦东等地。为了建立稳固的原料供应基地,1993年,该企业出资200多万元,在宜兴市兴办石灰石厂,开创了从响水县到苏南发达地区异地办厂的先例。此举成功之后,这家企业又到安徽和县办起了响和采石场,以股份投入的形式获得开采权。县轴承座厂生产的“海欧”牌系列轴承座90%以上出口,产品远销西欧、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其生产规模、品种、年出口量均名列前茅。该厂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到韩国兴办境外企业,让“海鸥”在韩国翱翔。以“金兰”牌色纺纱产品名闻全国的江苏金兰集团,是响水县在纺织厂基础上培植起来的又一家省级集团,1993年首次突破产销双亿关,成为响水县历史上第一家亿元企业。他们自行研制开发的色纺纱新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第二。该企业凭借雄厚的实力和技术力量,积极向外辐射,以技术输出的形式,兼并了灌云县纺织厂,使这家连年亏损的企业起死回生,当年实现利润200多万元。他们抓住浦东开发的机遇,果断地把中外合资针织有限公司迁往浦东,接受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成为苏北在浦东兴办的少数工业企业之一。金兰人又把触角大胆地伸向国际市场,跨国办企业。他们先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市设立了经贸公司,经销国内纺织品、服装等产品,继而又在罗马尼亚兴办实体企业,组建了罗特斯针织制衣公司,就地加工,扩大销售,立足东欧,辐射欧洲共同体(后被废止,其地位与职权由“欧盟”承接)。1995年,江苏金兰集团已经成为拥有29家成员企业,跨国界经营、跨行业发展,集生产、贸易、科研、开发为一体的集团。这些外向开拓的企业大长了响水人的志气,使响水县可以在国内外市场的双向辐射中加速进入小康社会,进而走向现代化。
建设徐连经济带:响水县加快发展的又一良机[11]
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建设徐连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快苏北经济发展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更是响水县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又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自改革开放以来,响水县与徐连经济带地区优势互补、双向幅射,经济和社会交往十分频繁。连云港一直是响水县外贸出口的重要口岸。响水县每年所需的煤炭、液化气等能源供应,主要来自徐州、连云港。连云港每年有近千万吨砂石通过响水县灌河沿岸砂石市场批销到苏北、苏中地区。响水县每年有近万人次劳务输往徐连地区。连云港曾先后投入资金数百万元与响水县合作开发对虾、紫菜养殖。响水县早在1994年就在连云港设立了办事处。现在每天都有开往徐连地区的直达班车,年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响水县是全省重点扶贫县,面临调整结构的第三次机遇,现在徐连经济带进一步开发、开放,为响水县与之进一步加强经济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积极主动迎接幅射,推动响水县发展。
利用连云港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大力发展响水县的对外贸易
随着徐连经济带的加快建设,连云港将成为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形成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1996年,响水县外贸出口供货值达3.69亿元,其中约有三分之一通过连云港口岸外销。今后应当继续利用连云港商流、物流集散中心的地位,接受幅射,实施借船出海战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出口创汇产品比例,进一步扩大响水县外贸出口规模,1997年力争使供货值达到4.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4.7%。
依托连云港国际枢纽港口优势,加快响水县的港口建设
连云港因大陆桥的开通营运,其国际枢纽、东方大港的地位已经确立。与连云港相比,响水县陈家港通过灌河连接的内河运输体系更健全,更四通八达。西北和内地的物资从陈家港中转出口,比经上海、青岛港都近400千米左右,每吨可节约运费200元,按年进出口货物1000万吨计算,每年可节约运费20亿元。如果太平洋经济圈的货物从陈家港上岸通过欧亚大陆桥运往欧洲,比绕道印度洋海运节省运费20%,节约时间50%。陈家港目前是较为理想的小型港口,近期内可建成与连云港相配套的中型港口。响水县应当积极争取陈家港二类开放口岸早日获得批准,增加与周围及东南亚地区各沿海港口的贸易往来。“九五”规划期间,响水县力争兴建一个300万吨量级的储煤场地、年周转量20万立方米的石油中转库和年周转量20万公升的液化气中转站,以及20多个与大小港口码头相配套的物资储仓和冷库,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使陈家港尽快成为连云港的配套港、卫星港。
抓住徐连经济带建设的机遇,争取陈家港大电厂早日上马
响水县陈家港境内小蟒牛地段是华东地区兴建360万千瓦大电厂的最佳选址,这一总投资达200亿元的项目,国家已基本同意将其列为“九五”规划的开工项目。响水人应当继续不遗余力、不惜代价,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力促大电厂早日上马。完全可以断言,电厂兴建不仅对响水县经济发展有利,而且对徐连经济带建设都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策应“海上苏东”战略,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响水县地处苏北沿海,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十分优越。继续加快实施“海上苏东”工程是徐连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响水县应当继续以优惠的政策,吸引连云港等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来本地投资开发海洋资源。今后响水县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海洋盐业和海洋医药工业。即通过几年努力建成15万吨粉洗盐和10万吨加碘盐生产线,扩大苦卤化工生产;建成15万平方米的螺旋藻养殖、加工、精制生产线。二是海洋运输和船舶修造业。即利用港南乡两对渔轮的外捕外销权,不断扩大规模,组建万吨海运公司。同时,力争在陈港镇、港南乡、海安集乡建成普通渔船、大马力渔轮的生产维修基地。三是滩涂农牧业。即以实施“引淡工程”为手段,围滩造地,造林种草,改造中低产田和中低产盐田,加大投入力度,把响水县沿海建成外向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四是海涂水产业。即依托浅海滩涂,以海水养殖为重点,坚持海淡水养殖并举,到“九五”规划末期,建成紫菜养殖基地5万亩、对虾养殖水面3万亩、贝类护养面积6万亩、沙蚕养殖面积1.5万亩、淡水养殖面积5万亩、特水养殖面积1.5万亩。同时,稳定近海捕捞,积极发展外海捕捞,采取代理、自营、合作等多种经营方式,逐步实施远洋渔业工程,挤身国际远洋捕捞行列,力争在两三年内使大马力渔轮发展到20对以上,并取得50%以上外捕外销权。
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树立盐城“北大门”形象
响水县是盐城市唯一与徐连经济带接壤的县域,地处徐连经济带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联系的交通要道。响水县的形象关系到盐城市的形象,响水人应当一手抓硬环境建设,尽快打通西出口接上宁连路,搞好陈李线、黄海路、响港线三条沿海公路主干道建设,抓紧开挖通榆河县城段,不断改善邮电通信和供电设施,高起点搞好县城的规划和建设;另一手抓软环境建设,讲文明,树新风,制止公路“三乱”现象,加强县城管理,提高全民素质,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努力把响水县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县城。
从中部崛起 在全县争先[12]
2002年以来,响水县老舍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盐城市委“驻响扶促”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从中部崛起,在全县争先”的目标,组织带领全乡广大干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创业,跨越发展,九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2002年上半年GDP完成实绩同比增长17.2%,占计划的54.6%;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3.4%,占计划的57.6%;引进县外资金、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定报企业等指标同比大幅度增长,已接近或完成了全年任务。其他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项目突破势头强劲
老舍乡坚持两个“三分之二”,舍得花本钱,下苦功进行大招商、广招商、常招商。一季度集中签约项目13个,开了乡镇招商引资的先河。2002年上半年实施项目16个,总投资1.1亿元,浅水藕加工、棉花综合加工、纺针织服装、电容器及电脑板、芦荟种植加工等一批超千万元的项目先后落户老舍乡。引进县外资金1480万元,占计划的80.2%,任务完成率名列全县第二。
结构调整更具特色
在种植业上,老舍乡大力种植红镶边绿扁豆,争做全国扁豆第一乡。扁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占全乡耕地面积近五分之一,并全部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使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老舍乡与超大集团合作建立扁豆生产基地,引进防虫网新技术,覆盖200亩扁豆种植地,生产“绿色”扁豆进入超市销售。目前,这些扁豆的田头收购价格已达到16元/千克,加上间套种蔬菜收入,预计扁豆亩平效益可达5000元,扁豆将名副其实地成为老舍乡农民的“摇钱树”“小银行”。在养殖业上,老舍乡继续扩繁苏太母猪,已繁育推广母猪500头。
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
按照“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要求,老舍乡大力鼓励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广大干群转变观念,创新创业,积极支持他们上规模、扩总量、办大事、成大业。2002年上半年,全乡新增个体工商户97个,同比增长56.5%,占计划的53.9%;新增私营企业15家,增长150%,占计划的83.3%;新增注册资金486万元,增长168.5%,占计划的80.7%。
环境变化成效显著
老舍乡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狠抓软环境建设。营造政策环境“洼地”,大胆承诺,只要到老舍乡投资办项目,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一切条件都可以谈,一切手续都包办;营造服务环境“高地”,实行“诚心、热心、决心、信心、贴心”的“五心级”服务,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地为客商服务;营造创业环境“净地”,排除一切干扰,让客商在老舍乡创业安心、赚钱放心。
2002年下半年,老舍乡将继续按照县委提出的“四项重点工作”要求,思想再解放,力量再集中,重点再突出,发展再加快,全力主攻项目大突破,继续推进结构大调整,积极促进私营大发展,努力实现环境大变化,确保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富民强县、跨越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老舍: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乡镇[13]
在中国的文坛上,曾经出现过一位文学巨匠,他就是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苏北的大地上,正在崛起一个年轻的乡镇,这就是被江苏省授予“群众文化先进乡镇”称号的老舍乡。
老舍,是一个年轻的乡镇
该乡位于响水县中心腹部,全乡南北长10.5千米,东西宽7千米,总面积70多平方千米,总人口3.3万人,下辖10个村居。1983年9月建乡以来,老舍乡的人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经济工作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招商引资硕果累累。2002年,全乡GDP达1.39亿元,财政收入473万元,比20年前分别增长了26倍和300倍。其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观,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集镇建设初具规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4元,比1983年增长了25倍,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初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此外,这里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进步,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工作成绩显著。老舍乡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
老舍,是一个扁豆之乡
建乡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老舍乡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1999年开始,老舍乡引进红镶边绿扁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开始的20亩发展到2003年的近万亩。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又投资兴建无公害扁豆生产基地,同时采用科技含量较高的防虫网覆盖技术,目前基地面积已扩大到3000亩,防虫网覆盖面积扩大到500亩。2002年,“老舍”牌扁豆商标已得到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其种植基地被江苏省、盐城市分别批准为“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和“三放心生产基地”。目前,老舍乡正在争创省级绿色食品品牌。
老舍,是一方投资的热土
老舍乡强势推进项目大突破工作,不断提高工业份额。乡政府相继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和《奖励引资有功人员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全乡上下形成了恪守诚信,言必行、行必果的良好风气,先后从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吸引了一大批客商在此投资兴业。仅2003年,协议利用外资就达1.9亿元,何祥纺织、绿福食品、龙腾棉业、宝吉纺织、苏源电器、台舍化工等企业初具规模,工业已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老舍,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乡镇
老舍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方便快捷。307省道、双六路县道与盐连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通过,融入长三角辐射圈。老舍乡的人民热情好客,项目投资条件优越。老舍乡政通人和,环境优美,富有特色。
老舍乡,一个正在向“扁豆之乡、工业强乡、私营大乡、文化名乡”的目标快速奔跑的年轻乡镇,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将来一定会成为苏北一颗璀璨的新星。
架设合作金桥 推动优势互补——赴常州市钟楼区挂职工作小记
2004年7月,为加强盐城市、常州市南北挂钩合作,推进响水县经济加快发展,根据盐城市委部署,响水县委委派我为组长,县扶促办、招商局、环保局、开发区各一名负责同志为成员,赴常州市钟楼区挂职。常州市委发文明确我挂任钟楼区委常委,时间一年。其他同志由区委安排,分别到街道和机关挂职。两个多月以来,挂职同志珍惜机遇、虚心学习、用足精力,挂职工作紧张有序,取得了初步成效。
学习调研,全身心投入
挂职同志充分利用常州市具备的学习型城市优势,认真学习苏南同志拥有的市场经济先进理念和思维方式,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调研。
一是组织网络调研,发掘合作领域。为了把整个调研工作落到实处,在排查论证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项目突破”“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一系列研究课题,精心编织调研网络,寻求两地合作的切入点,为扩大合作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是强化专题调研,拓展合作空间。我本人在钟楼经济开发区、溧阳经济开发区进行驻点调研,认真学习研究发达地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挂职同志还先后到西林街道凌家塘农贸市场和迎春花卉超市、五星街道禽蛋养殖加工基地、红梅乳业等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宣传响水县特色农副产品,邀请钟楼区的农业龙头企业来响水县开展合作。
三是开展前瞻调研,理清发展思路。2004年7月30日至8月1日,挂职同志先后参加了钟楼区“争创发展新优势,再创发展新业绩”专题学习会、清华大学教授主讲的“领导行为与团队建设”讲座,听取了有关负责同志关于“优势如何再创”等内容的报告,受益匪浅、深受启发。我们认为,不仅要学习钟楼区的现有经验,更要用超前意识和前瞻性眼光,研究他们经济快速发展所蕴含的科学规律,以此推动响水县经济大发展。
合作挂钩,全方位展开
以推动项目合作为挂职工作的主要落脚点,挂职同志广泛联系钟楼区干群,努力扩大两地合作范围,合作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多层次合作。两个多月来,两地合作的触角延伸到了部门、街道、乡镇等,促成了钟楼区的镇、街道与响水县的乡、镇结对,有关部门特别是经济部门与响水县对口部门挂钩,进一步提高了合作挂钩的实效性。2004年8月,钟楼区北港开发区与响水县陈家港化工集中区成功携手,两地相继组团互访;9月,钟楼区五星街道办事处组织了街道办主任、村支部书记等多层面代表近30人到响水县双港镇参观考察,签定了友好合作协议;两地劳动、文教等部门也都纷纷开展有关对接工作。
二是多领域合作。双方在科技、开发、劳务输出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形成了合作共识。9月21日,两地政府在响水县迎宾广场联合举办“2004秋季盐城市、常州市劳务输出大型招聘洽谈会”,现场办理劳动手续的有863人,使两地劳务领域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在文教方面,两地教育主管部门先后组织钟楼区骨干教师到响水县开课示教,响水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到钟楼区参观交流。
三是多形式合作。双方积极开展协助招商引资、捐赠资助、项目对接等多种合作形式,畅通了合作渠道。8月、9月,钟楼区北港开发区、五星街道办事处相继以捐资的方式支持响水县陈家港化工集中区和双港镇的发展;新闸镇和相关部门、单位先后向响水县提供招商信息近20条;经贸局、发展局等在协助培育市场、产业转移等方面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项目信息,全面性搜集
挂职同志把搜集项目信息作为合作对接工作的重要举措,两个多月来,计获取有价值的招商信息28条,其中,正式签约项目3个、在谈项目5个。
一是全员发动,全面出击。我们结合年初县委提出的招商任务,自定目标,自加压力,全员发动,全面出击,整合钟楼区一切有利因素,搜集各级各类项目信息,专门拜访15名在响水县投资的常州市客商,请他们利用自身优势为响水县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
二是全部落实,全权负责。对于搜集到的项目信息,挂职同志一一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到人,由责任人全权负责摸清项目详细情况,并做好与响水县有关部门的衔接工作。9月中旬,我们与钟楼区招商局等部门的同志座谈,协商部分重点项目洽谈工作,请求他们给予支持。
三是全力以赴,全程跟踪。在信息落实过程中,挂职同志除了保证落实既定政策外,还承诺只要是到响水县投资,他们都将当好项目“监护人”,全程跟踪,保护好客商在响水县的合法利益。钟楼区经贸局、发展局的负责同志纷纷表示,愿意为响水县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部分客商不但自己来响水县投资,还陆续介绍其他客户来响水县创业。
立足新起点 再作新贡献[14]
响水县老区开发促进会(以下简称“老促会”)成立以来的20年,是紧紧围绕响水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积极促进老区工作的20年;是组织不断健全、促进能力不断增强的20年;是为全县经济发展尽心竭力、作出贡献的20年。
20年来,县老促会作为县委、县政府做好老区工作的参谋助手,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大家不辞奔波辛劳,坚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先后提出了灭荒扩大盐田、低产虾池改盐田、沿海滩涂开发、发展银杏生产、开展“场乡共建”“村企共建”、推动农业产业经营等重要建议,都为县委、县政府所采纳实施,取得很大成效,有的还在继续实施。县老促会作为老区人民的知音,常年听民声、察民意、访民情,积极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并积极参与“扶贫到户”活动,参与送“科技”、送“卫生”下乡活动,开展会员“两带”活动,协调帮助困难村居和群众解决住房、通路、上学等具体问题。县老促会作为革命老区的宣传者,在弘扬老区精神上做了不懈努力,充分利用《中国老区建没》等刊物来宣传响水县,从而让老区通过传媒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区的历史,铭记老区的功绩,知晓老区腾飞的现状,既壮大了支持老区发展的力量,也激励了全县人民继承光荣革命传统的昂扬斗志。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县老促会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和进取,已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工作局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推进响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革命老区,响水县在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盐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怀和政策扶持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县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大力实施“以工强县、沿海开发、城镇崛起、外向带动”四大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呈现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连续两年有10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列全市第一位。2009年上半年,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各项经济指标都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外贸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项指标增幅位列全市第一,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位列全市第二,综合排名位列全市第一。(1)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与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之和。此外,全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上市企业已达3家,占盐城市的一半。2009年以来,全县新开工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申报国家扩大内需投资项目42个,己获批项目20个,争取国家和省投资9272万元。(2)沿海和灌河开发加快推进。响水县经济开发区、陈家港沿海经济区和陈家港化工集中区“三驾马车”你追我赶,竞相发展。造船、能源、环保化工三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一是造船产业发展逆势上扬。落户的16家造船企业有14家开工建设,9家投产造船。此外,还有9家造船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家竣工投产。二是能源产业项目加快推进。火电项目第一台机组将于2010年上半年并网发电,风电项目部分机组可望在最近并网发电,海上风电场项目已正式签约,3座海上测风塔已建成测风。三是环保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6个重点项目已竣工投产,新引进的10个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没。同时,还积极发展新产业,石油储备项目已经开工,钢铁项目拆迁工作基本结束,造纸项目正在办理相关手续。(3)城镇面貌不断改善。响水县县城和陈家港港城定位科学,特色鲜明,推进有力;集镇建设稳步推进。(4)交通重点工程快速发展。326省道东延段、续建海堤海防战备公路建成通车,204国道响水段改造工程接近竣工。(5)“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积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09年以来,全县已落实新增高效农业面积48万亩,新招引农业项目47个,完成投资4.2亿元,新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5个,新增流转土地28万亩。农村劳动力转移达12.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8%。农村“三大会战”领先全市,“绿色响水”建设考核名列全市第一,夏季粮食喜获丰收。(6)民生改善成效明显。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教育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得到改造,新建村级卫生室54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此外,农村公路建设、饮水安全建设等15件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也在有序推进。(7)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平安响水”“法治响水”建设扎实推进,信访、稳定工作全面加强,安全环保工作常抓不懈。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局面,这是全县人民艰苦创业的结果,同样也凝聚着各级老促会的老领导、老同志们的心血和汗水。
我们充分肯定成绩,是为了坚定信心,开创未来。我们绝不能满足于既得的成绩,而要咬定“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响水”的奋斗目标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持续稳定地发展。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加速,这为我们接受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增创新的发展优势提供了难得机遇。特别是江苏沿海地区的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又为我们加快对沿海和灌河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发扬老区精神,乘风乘势,抓牢机遇,以攻坚克难的勇气、拼搏争先的信心、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实现响水县老区的振兴。
在推动响水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中,我们希望全县各级老促会组织一如既往地帮忙出主意、想办法,推动社会各界投身老区建设,为老区的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希望各级老促会在加快老区发展中继续发挥参谋作用。重点在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大力兴办农业龙头企业、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扶贫攻坚等方面,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调查研究服务,如实反映民情、民声、民意,真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希望各级老促会在推动农民增收中继续发挥促进作用。坚持开展会员“两带”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送科技、送卫生、送文化”下乡的活动,激励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增收致富。
第三,希望各级老促会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继续发挥稳定作用。积极协助各级党委、政府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疏导情绪,稳定人心,促进和谐,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常解民忧,善解民难,共同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风尚。
第四,希望各级老促会在宣传老区、弘扬老区精神中继续发挥示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进一步宣传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激励全县人民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不等不靠,埋头苦干,尽快改变家乡面貌;激励社会各界更多的人关注老区、支持老区的发展。要不断充实、丰富老区精神的内涵,把老区精神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结合起米,使老区精神永远充满时代的活力。
加快老区的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更好地发挥老促会的作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老区工作和老促会工作的重要性。老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响水县先后应征入伍的青壮年达4000多人,其中有600多名优秀儿女壮烈牺牲。此外,派出支前民兵、民工4万多人次,随军南下开辟新区的县区乡村干部有225人。老区的各级党委、政府有责任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幸福生活,否则,就无法向革命烈士交代,无法向人民、历史交代。中央的领导同志曾多次强调,加快老区建设,回报老区人民,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是各级党委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一项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老促会是政治性很强的社团组织,在促进老区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老促会中有许多老同志德高望重,他们长期在老区工作,对老区人民和老区工作有着特殊感情。他们既能体察民情、善解民意,又能理解党政领导的难处。他们工作的宗旨就是为了振兴老区经济,使老区人民走上致富之路。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充分认识老促会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做好老促会的工作。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对老促会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明确领导成员指导老促会工作,并要有工作人员负责与老促会具体联系办理有关事宜;要认真处理老促会提出的调查报告和意见。
二是要对老促会的工作进行适当的宣传鼓励。既要加大对老区建设的宣传力度,又要宣传老促会工作中涌现山来的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营造全社会关心老促会、支持老促会的良好氛围。要积极为老促会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统筹解决好老促会办公地点和适当活动经费的问题。
三是要指导老促会加强自身建设。当前正在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老促会也要结合自身特点,联系老区工作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自身的组织建没、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要注重理论学习,确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学习新知识、吸取好经验作为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习惯,一种需要。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并且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要不断完善基层组织网络,继续发挥老促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我们相信,响水县老促会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为老区的发展和振兴,为“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响水”作出新的成绩,作出更多贡献。
对响水县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15]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响水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县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民营经济内在活力不断增强,呈现出规模扩大、总量扩张、质量提升、贡献增加的良好态势,为带动全县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县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新跨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特点
第一,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增长。2008年,全县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62亿元、利润20亿元、税收6.6亿元,其中列入全县定报的175家企业获得工业增加值40亿元、利润16亿元、税金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0%、115%。截至2009年3月底,全县民营企业总数已达2799家,个体工商户达15241户,累计注册资本达55.6亿元,从业人员近9万人。其中,1—3月新发展私营企业236家、个体工商户2671户,新增注册资本5.56亿元,实现首季开门红。目前,响水县裕廊化工、联化科技、大和氯碱、新金兰、题桥纺织、亚邦爱普生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已成为全县龙头骨干企业,其中裕廊化工、联化科技先后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成为全市为数不多的上市民营公司。
第二,民营经济经营领域不断拓宽。截至目前,在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中,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经营的分别达75家、654家、1857家,比2006年分别增长1.5倍、2倍、2.5倍;其中,个人独资企业1128家、合伙制企业69家、股份有限公司1667家、中外合资企业7家。民营经济投资领域由传统纺织、维护服务、商业餐饮等为主向化工、电子、种养殖业、交通运输、科技文化、信息服务等产业延伸,呈现多元领域渗透、多方位发展的良好态势,经营形式日益多元化,形成自我发展、租赁承包、合资合作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第三,民营经济的社会贡献不断增加。2008年,全县民营经济对GDP贡献率达70.6%;上缴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50.9%;一大批利税大户不断涌现,其中纳税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43家、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6家。“十一五”规划开局以来,全县民营企业上缴税收年均递增49.76%,2009年第一季度民营企业提供财政收入21346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0%,吸纳的下岗职工再就业84176人。
第四,民营经济的品牌战略初见成效。为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响水县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补贴,推动企业加快实施品牌战略进程。截至2008年底,全县除裕廊化工、联化科技两家企业完成上市外,中意农化、雅克化工、大和氯碱等多家企业正积极准备上市,在企业产品中,荣获省市级著名、知名商标6个,其中,“龙达”牌传动件、“新金兰”牌色纺纱、“灌河”牌自行车三套轴、“泰隆祥”牌床垫为省级著名商标;“黄海”牌肉鸭、“西达”牌电子为市级知名商标。
存在问题
第一,民营经济规模较小、总量不大。近年来,响水县民营企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并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培植一大批投资超5000万元、超亿元的规模型民营企业,为带动全县经济上规模、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总体规模还不够大。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县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为131万元,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6家,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1.4%;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5家,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0.6%。个体工商户共15241户,户均注册资本仅5.2万元。
第二,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渠道不畅。由于响水县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优质企业偏少,导致金融部门惜贷心理较强,特别是对于管理不规范、风险不确定、经营状况一般的民营企业,金融部门更是无法从容放贷,由此形成了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境地。与此同时,响水县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尽管自身盈利水平不低,但企业信息披露、财务管理等制度不规范,企业统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时效性无法保证,给向银行贷款带来了难度和潜在风险,直接影响企业融资效果。
第三,创业起点较低,人员素质不齐。主要表现在:一是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投资盲目性较大,追求目标短期化;三是发展缺乏长期战略和长远眼光,企业发展往往呈现快速膨胀和快速衰退的现象,企业寿命普遍不长,特别是非定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寿命较短,如2008年个体工商户为7400户,到2009年只有3858户;四是大多数民营企业人才储备明显匮乏,缺管理人才、缺技术人才、缺营销人才的“三缺”现象突出。
第四,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层次不高。除少数民营企业外,响水县大部分民营企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技术门槛低,投资成本低,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大路货产品多、特色产品少,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粗放型和资源型产品多、精细型和深加工型产品少的“三多三少”现象,普遍不具备非价格性竞争优势,尤其是技术创新、品牌服务、设计制造、营销策略等决胜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导致响水县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抢占制高点、打出决胜牌。
第五,管理方式落后,面临困难不少。在创业初期,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家庭、家族式管理是我县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产权制度具有明显的家族化倾向。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也许是可行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阻碍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策思考
第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打造民营经济最优服务平台。民营经济就是环境经济。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环境能改善到什么程度,民营经济就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为此,全县上下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发展民营经济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重抓环境优化,打造服务平台。要根据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要求,大力清理整顿有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要继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健全制度,加快构建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开公正、简便快捷的专业服务;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要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减少各种检查活动,变检查为指导服务,彻底杜绝“三乱”现象。
第二,积极培育规模型企业,促进民营经济扩总量、升水平。首先,要进一步放开放宽投资领域。只要政策上没有明文限制或禁止的领域,都应允许民营经济主体介入投资,鼓励民营企业从事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建设项目,在安排财政贴息或补助资金时,使其与其他经济主体享受同等待遇。其次,要强化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通过政府引导,进一步扩大政策性担保机构建设规模,放大信贷比例,信贷资金主要投向民营企业;要加快社会性、企业互助性担保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企业融资平台,为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兼并收购、技改扩能乃至上市发展等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最后,要保障民营企业建设用地需要,支持民营企业与县城和集镇近郊农村集体组织合资合作,合理开发利用村组发展用地;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以解决企业“用地难”问题。
第三,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形成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优势。首先,要规划建设好企业园区。应本着规划先行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好产业园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就目前来讲,要继续按照“资源节约、产业集聚、服务集中”的要求,重点抓好中小企业园建设,确保全县一年内新建标准厂房达30万平方米,其中响水镇、小尖镇要在原有中小企业园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建设力度,确保创建市A级中小企业园;其他乡镇也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进中小企业园建设。要重视抓好产业定位,有意识地根据产业关联度引进培植企业群,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主导产业区。其次,要开展聚集整合。综合运用市场、产业政策、法规等手段,加强产业的空间整合,构建产业的整体规模优势,更好地发挥产业群体的规模效益;要突出抓好能源、化工、纺织、造船等重点产业,根据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和吸引相关民营企业在园区集聚。最后,加强产业配套建设。鼓励重点企业尤其是品牌企业、龙头企业在园区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作为支撑,通过加大招商力度,广泛吸纳集聚一批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产品、加工原料和零配件等,促进形成产业链、企业群。
第四,全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强民营经济市场竞争力。首先,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要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开发力度,对民营企业的重点技术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激发民营企业技术改革的积极性。此外,还要积极鼓励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民营科技企业间的合作,加强企业科学技能培训,解决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力量不够、科技人才匮乏及技术工人不足等问题。其次,重视利用外资,增强企业竞争力。利用外资是我县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县对外招商过程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全县上下大招商、广招商,不断招引大客商、引进大项目;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如裕廊化工、联化科技、大和氯碱、宏铭造船等积极利用境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探索与国际知名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途径,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最后,培育优势产品,塑造知名品牌。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的名牌优质产品,逐步使企业产品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积极支持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注册商标、创优创牌,推动更多企业和产品进入知名、著名、驰名商标行列,打造品牌产品,并通过加大宣传攻势,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扩大企业知名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第五,强化管理创新,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快制度创新,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从家庭经营管理走向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嫁接外资、联合兼并等形式,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壮大经济实力。要推动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完善内部运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此外,还要加快建设民营企业信息化工程,推动企业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发展电子商务,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东台阜宁旅游发展情况考察报告[16]
为加快推进响水县云梯关旅游度假区建设,2016年3月7日至8日,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响水县政协组织考察团赴东台市西溪旅游文化景区、阜宁县金沙湖旅游度假区考察旅游景区的建设和运行工作,经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我们受到了很多启发。
两地景区概况
西溪旅游文化景区位于古运盐河畔,是东台市的文化之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发祥地。据考证,西溪于公元前117年建镇,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人才辈出、文化厚重、遗存丰富。近年来,东台市先后投入近15亿元,建成董永七仙女文化园、海春轩塔、西溪植物园等一批重要景点。该景区已于2014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6年2月,入选江苏省“十大新景区”。景区游客接待能力明显提升,2016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居盐城市各大景区之首。
金沙湖旅游度假区位于阜宁县城南,区域规划面积为22.61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域为8.09平方千米,水域面积为58平方千米。金沙湖历史悠久、交通便捷、资源独特。自正式启动建设金沙湖旅游度假区项目以来,截至2016年,累计投入人民币近20亿元,实施了万亩湖型整理工程,相继建成了淡水沙滩浴场、沙雕艺术园、沙画中心、欢乐滑沙场、喻口古镇、宝岛风情园等旅游项目。2012年9月,该地获批江苏省级旅游度假区;2013年9月,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5年,获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和“江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
两地主要经验
第一,规划具有全局性和连续性。景区项目设立初始阶段,两地政府就进行了高起点规划,将景区规划纳入全市(县)整体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进行有效衔接。东台市还将西溪旅游文化景区规划提交市人大审议批准,增强其法律效力,从而保证了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二,领导组织框架健全。两地党委、政府对景区开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都明确“四套班子”领导专门负责景区开发和建设工作。东台市于2008年成立西溪旅游文化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2010年成立西溪旅游文化产业园管委会,2011年12月正式设立西溪旅游文化景区党工委、管委会,下辖5个村居。无论是初期成立领导小组,还是后来成立的党工委、管委会,都由市委常委挂帅,并从全市抽调专业人员,驻点办公。阜宁县于2009年底成立金沙湖党工委、管委会,由县长任党工委书记,副县长任管委会主任,全面负责金沙湖的开发建设工作,还专门召开了全县“聚焦金沙湖、实施大开发”动员大会,出台了《关于全县聚焦金沙湖、实施大开发的意见》,对涉及金沙湖开发建设的财政、国土、住建、水务、交通等15家单位所承担的任务进行了具体明确的分工,并且定期召开县直相关部门单位的联席会议,专门解决景区开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015年,阜宁县专门划了20个行政编制、23个事业编制,设立江苏省阜宁金沙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和阜宁县人民政府金沙湖街道办事处,实行“街区合一”的管理模式,并明确了具体职责,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景区的开发建设,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社会事业与项目服务工作。此外,在全县范围内选调旅游方面的人才组建度假区管理团队。
第三,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一是政府直接支持。东台市政府对西溪旅游文化景区投入1000万元启动资金搭建好开发平台,为依托董永七仙女文化园、海春轩塔、西溪植物园等景点成立的6家公司融资提供政府担保。阜宁县政府在城区划两块土地给金沙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共计170亩,拍卖所得的3亿多元直接用于度假区建设。二是向上争取资金。东台市文广、旅游和农委三个部门包装景区文化旅游和植物园项目,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金沙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组建“三争”工作小组,对照省市水利、环保、体育、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三是用房产、土地等进行抵押融资。西溪旅游文化景区和金沙湖旅游度假区都以公司的名义用土地房产抵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
第四,优先保障土地指标供应。东台市利用第二轮土地规划调整的机会,将西溪旅游文化景区的大部分农用土地调整为景区建设用地,并将全市拆迁和变更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优先供应给景区,东台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到省国土厅协调解决士地调整中的问题,确保景区用地。阜宁县政府在金沙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期间,除了建设用地调整转换外,拆迁置换新增土地指标全部归金沙湖使用。
第五,稳妥处理拆迁户安置工作。相对于东台市西溪旅游文化景区而言,阜宁县金沙湖旅游度假区拆迁安置的工作量较大。他们先后投入的20亿元中有13亿元用在度假区农户拆迁和安置上。考虑到拆迁安置工作面广量大,容易激化矛盾、影响社会大局的稳定,金沙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在靠近城区的教学区附近配套兴建了近50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使拆迁安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启迪建议
第一,做好云梯关旅游度假区规划的衔接工作。将云梯关旅游度假区规划与黄圩镇发展规划乃至全县发展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将其列入响水县“十三五”规划中。同时,还可以根据盐城市政府乃至江苏省在黄河故道沿线所作出的关于旅游景点的规划,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规划。将完善后的云梯关旅游度假区规划提交县人大审议批准,赋予其法律效力。
第二,尽快成立云梯关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建议县委委派一名常委以上的领导,全面负责景区的开发建设、组织协调等工作。根据景区建设推进情况,适时成立云梯关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和管理委员会,在全县范围内选调和招引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组建度假区专业管理团队,为早日实现景区自主管理和运行做好准备。
第三,围绕云梯关旅游度假区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对口资金方面,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近几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包装云梯关旅游度假区项目,完善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和手续,达到项目应满足的标准,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扶贫资金方面,要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市的扶贫政策,集中力量将建设云梯关旅游度假区这一民生实事做好。在投融资方面,发挥云梯关旅游度假区项目进入国家PPP项目库的优势,适度筹措资金用于景区建设。
第四,尽快将云梯关旅游度假区内的土地规划调整置换出来。抓住新一轮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调整窗口期,积极与省市国土部门对接协调,把度假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性质调整好。当务之急是将度假区一期建设的入关服务营、海神庙主体工程、黄河故道生态文化长廊、湿地公园、景观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及绿化、杨氏民俗文化村、四方公馆、新农村示范社区等项目用地调整出来,抓紧报批相关手续。同时采取拆建同步进行的方法,尽快启动拆迁、征地和安置小区建设,确保云梯关旅游度假区建设快速有序地向前推进。
赣榆如东港口开发情况报告[17]
为加快推进响水县三港联动建设,在专题协商会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响水县政协组成考察团,分别于2016年4月27日和5月5日,先后赴赣榆区、如东县实地考察学习两地港口的建设和运行工作。现将考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两地港口概况
赣榆港地处苏、鲁交界处,位于连云港港区北侧海州湾内,是中国沿海的主要港口、重要港区。近年来,赣榆港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依托临港工业起步,逐步成为腹地经济发展和后方临港工业服务的综合性港区,以干散货、液体散杂货运输为主,兼顾集装箱运输功能,年吞吐量在1亿吨以上。2013年5月,赣榆港区口岸临时开放获批,实现国际航行船舶顺利进出赣榆港区。2014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赣榆港对外开放请示报至国务院,标志着赣榆港区口岸开放进入国家审批层面。投资13亿元、总面积3万平方米的口岸联检中心建成投用,海关、海事、国检和边检4家查验单位陆续入驻,码头电子监控、检验检疫实验室等查验设施相继投用,初步实现口岸通关本地化。
如东县洋口港位于长江口北翼,利用古长江入海口水道通向黄海国际航路。近年来,洋口港口岸临时开放13次延期获批,一类开放口岸于2014年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2015年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并经交通运输部公告成为对国际航行船舶开放的口岸,标志着洋口港名正言顺地迈入沿海港口行列。洋口港临港产业方向主要是石化新材料、新能源、国际石材及特色物流。近几年来,相继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约60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中石油为龙头的LNG产业、以台中化为龙头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以爱森絮凝剂为龙头的化工原料产业、以洋口港石材产业园为龙头的石材产业、以风电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和液化品物流6条产业链。
两地港口特点比较
(一)相同点
1.港口建设的时代背景相同。为了促使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就提出建设“海上苏东”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构想。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将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列为国家战略。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定位是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以及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在这一大的沿海开发形势下,江苏沿海各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兴建了一批港口,赣榆港、洋口港也位列其中。
2.在规划建设之初,都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2016年,赣榆港已建成10万吨级航道、4个5万吨级码头泊位,但工程施工标准如码头泊位的水工结构均是按照15万吨级预留的。洋口港已建成10万吨级LNG码头、万吨级重件码头、5000吨级液化品码头,15万吨级航道疏浚,未来可建20万—30万吨级码头,在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港城、港产发展上也充分考虑了与港口规模相适应的发展空间。
3.港区规划均优先于港产港城规划。虽然说港口、港产、港城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但其中关键要突出港口的龙头作用。港产、港城和港口是依托和被依托的关系,港口的建设规模决定了港产、港城的发展空间。同时,港口建设的独特地势和航道条件要求也决定了港口选址的不可逆性。因此两地在港产发展和港城建设方面都采取了审慎的态度。赣榆港规划码头岸线总长44.2千米,可建设码头泊位170个,未来将形成双口门双环抱的柘汪和海头两大作业区,形成陆域近80平方千米的港区。其柘汪临港产业区总规划面积42.1平方千米,2016年建成区面积为14.8平方千米。洋口港规划建设阳光岛、东太阳沙和金牛三大作业区,占地面积分别为3平方千米、8平方千米和80平方千米。阳光岛作业区主要规划发展液化天然气、燃料油、成品油、液体化工品、煤炭等物料的仓储物流,东太阳沙作业区主要规划发展矿石、原油仓储物流,金牛作业区主要规划发展临港装备制造、船舶修造和综合物流。港口新城区规划17平方千米,主城区规划10平方千米,先期启动核心区4平方千米,集商务办公、商贸休闲、生活居住、高档公寓、社会事业项目为一体,为临港工业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
4.同质化竞争现象难以避免。两地港口在业务方面都涉及油品、钢铁、化工产品等,配套设施建设中存在重复投资现象,这也是苏北三年来港口发展中的难点所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三港联动发展中需要加以解决。
(二)不同点
1.建设港口的目的不尽相同。赣榆港建设是在《连云港港总体规划》的总体规划下实施的,和徐圩港区成为连云港主体港区组建“一体两翼”大港框架的一部分,而且是先有临港产业的情况下为服务临港产业而兴建的;洋口港则是先整体规划港口发展,然后依规划招引项目,再根据港区功能需要发展临港产业。
2.港口建设周期不同。赣榆港于2010年8月19日启动建设,到2012年12月25日实现开港试通航,仅用了800多天;洋口港于2003年11月启动建设,一直到2008年10才实现初步通航。据了解,洋口港及港区临港产业在招引项目过程中,入港、入园的门槛很高,在项目规模、环境保护、产业配套等方面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招引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港口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3.港口建设规划起点、投资规模不同。赣榆港是根据2009年编制的《连云港港总体规划》要求和临港产业发展需要建设的,定位为连云港港区重要组成部分和北翼的主要港区。“十二五”规划期间,赣榆区举全区之力加快港口建设,累计吸引投资120亿元。洋口港紧抓“港口、港区、港城”三条主线,实现港口建设投入向港口引领发展的重大转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将洋口港建设成为苏东新型临海工业基地、江苏重要的出海大通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体系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以能源、石化、大宗物流为主体的综合性港口经济开发区。截至2016年,洋口港建设政府性投资已累计投入数百亿元。
启迪建议
通过比较,结合县情实际,综合起来看,响水港开发建设和赣榆港更为接近。比如,在港口功能定位上,赣榆港为连云港港区“一体两翼”的“北翼”,响水港建成后将隶属于盐城港区,地处于盐城的“北大门”;再比如,近十几年来,响水县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三大园区日益发展壮大,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对航运有着迫切需要,使得港口建设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这也和赣榆区情况类似:先有临港产业,然后才有对港口建设的需求。响水港建设起步晚,劣势存在有诸多客观原因,不可回避。但我们也要看到后开发的优势,即可以汲取其他港口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扬长避短。主要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明晰港口功能定位。作为盐城港“四区”之一的响水港区,主要以矿土、煤炭、化工品和散杂货等运输为主。因此,在论证建设10万吨级及以上码头的同时,尽可能地完善当前5万吨级码头运营所需的配套设施,提升配套服务水平,提高港口生产效率,服务好三大园区内有进出口需求的企业。另外,在港口建设过程中要给未来港口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比如在航道、码头的建设标准上,在港区土地面积的规划上等,可按照15万—30万吨级码头标准进行建设。还要科学规划港口、港城、港产的建设规模。港口、港城和港产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港口发展是核心,是龙头;港产发展是支柱,是实力;港城发展是配套,是服务。港城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要和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发展相适应,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港产的发展也会推动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临港产业的兴盛、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加,势必增加港城的常住人口数量和客流量,从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港城的发展。因此,在港口、港城、港产规划建设之初要留有余地。
二是逐步形成响水港区的建设特色。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沿海各地兴建了不少码头,同业竞争在所难免。为了避免港口发展的同质化,响水港区在服务好现有临港企业货物吞吐的基础上,更要开阔眼界,利用连盐铁路、沈海高速等沿海交通要道的优势,向内陆腹地和沿海其他城市进行辐射,或和邻近的其他港口进行合作互补,不断增加港口货物的吞吐量,提升港口规模和实力,从而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是港口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响水港区的几个作业区经营主体不尽相同,灌河航道管理还与灌云县存在竞争。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可以用开放性思维来加以思考。第一,整合现有的几个作业区资源,形成合力;第二,加强和灌云县的合作,建立和完善相关合作机制,实现灌河航道、港口的和谐开发建设,减少阻力;第三,与国内外大的航运公司进行合作,在筹集建设资金的同时,还可争取到更多的货运业务。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洋口港的运作模式,成立由政府控股、多方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化运作。
精准开展创业培训 力促农民增收致富[18]
盐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致富。大力组织开展创业培训,鼓励支持农民走上创业之路,以创业促就业、促富民,这是实现“两聚一高”最现实、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径和抓手。
然而,当前全市农民创业培训工作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力度不大,实际效果不佳等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培训对象面广量大、难以确定;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农民不感兴趣;培训方式单一,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机构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培训补贴方法需要改进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做好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须在“精准”二字上发力,回答好“培训谁”“培训什么”“怎么培训”“谁来培训”“怎么支持培训”这五个方面的问题。
深入排查摸底、精准锁定,增强培训针对性
2017年,盐城开展“万名党员干部进万家”大走访活动,可以以此为契机,把了解农民创业意愿和创业培训需求列为大走访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通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挨门逐户进行相关调研登记,特别是对农村的能人大户、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深入走访、调研,将愿意参加培训的人员及其建议要求详细登记,并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归类,建立动态台账和数据库,实现信息联网共享。这样才能将真正有创业意愿的人员筛选出来,使创业培训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丰富课程内容、精准施教,提高培训实效性
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结合农民实际需求,组织编写种植养殖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家庭农场、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实用培训教材,让农民易学、易懂、易会、易用。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色,精心设计培训课程,使培训工作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农民抱团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将培训课程菜单化,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分类提供培训内容,实现“点单”培训、精准施教。这样可以提高培训效率,帮助更多农民走上自主创业道路。
创新方式方法、精准对接,免费培训送下乡
农民群体存在面广量大、居住分散等特点,给做好创业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改变过去成班级建制的固有培训模式,可以采取免费送培训下乡的方式,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地,组织开展面对面教学,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接受较好的创业培训;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创业培训的视频资料上传,通过网站或微信等新媒介开展数字化培训教学,使农民突破时空限制,在生产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够接受培训;可以在各类创业园区或创业典型的生产经营场所建立培训实习基地,利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开展现场培训;对于培训内容需求相似且群体人数较多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集中到县城或镇区开展培训;等等。总之,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可以把最准确的创业培训内容最快速、最精准地传授给农民。
整合各类资源、精准发力,同唱培训一台戏
由各级人社部门负责农民创业培训的牵头组织工作,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开展各类农民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公办培训机构的主力军作用,组织师资力量,结合地方培训内容需求,开设农民创业培训课程,定期组织送教下乡。建立资格审查准入制度,选择具有一定实力的民办培训机构,作为下乡开展农民创业培训的定点机构,形成以公办培训机构为主、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民创业培训体系。探索建立创业培训师资的职业化发展通道,加强农民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农民创业培训师资库,强化对师资资格的考核,对师资队伍进行动态管理。制定师资培养的长期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提高培训、研讨交流观摩教学等活动,提升师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鼓励创业有成的农民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志愿组织,成立“创业导师团”,以自身创业的成功经验和现实体验言传身教、示范引领有志于创业的农民,增强创业的感召力,提高农民参加创业培训的积极性。
健全政策体系、精准扶持,促进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农民创业培训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公益性工作,各级政府可设立农民创业培训专项资金,制定出台农民创业培训扶持奖励政策。由省政府牵头、省人社厅具体组织,每年对各县农民创业培训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评比,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先进县和优秀培训机构给予奖励。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改变过去不问培训效果、简单按培训人数结账的奖补模式,要结合受训农民对培训机构的评价、农民创业办证率和农民创业成功率等因素进行定性定量考核,向培训机构发放相应的奖补费用。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完善培训定点机构进入退出机制。鼓励农村创业成功人士带头建设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对具有培训功能的农民创业孵化园,在其通过必要的资格审查后,将其优先列为定点培训机构,并给予其在信贷、税费等方面的优惠。通过政策扶持,保证农民创业培训机构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引导更多的农民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关于加快响水港口建设的建议[19]
完善港航设施
尽快启动双港作业区一期工程两个5000吨泊位岸线申报工作;建议盐城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规划,批准小蟒牛作业区内港池8个1000吨泊位的建设;加快大湾作业区3000吨液体化工码头建设,在唐榆河口、中山河与响坎河交汇处规划建设两个内河港口作业区;加快推进灌河口至通榆河口航道整治工程,将航道等级从三级提升至二级;加快连申线响水段航道提档等级;发挥江苏盐城港响水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作用,整合港航资源,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聚引项目带动
做强临港产业,加快培育临港产业集群;做大临港物流,建设一批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场地设施;做活港口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业、贸易业、金融业、中介服务业以及保险业。在灌河或通榆河规划建设水上服务区,完善响水港的服务功能。
突出机制创新
建议盐城市委、市政府帮助与连云港市协调,两市共同争取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专门建立灌河航道综合管理处的常设机构,将灌河航道治理和维护纳入公共财政序列;加快建设“一关三检”大楼,完善口岸单位的进驻和服务;加快一类口岸申报,目前响水港一类口岸开放申报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需要市里进一步的关心、支持;加快“平安港口”“绿色港口”建设,建立基于港口EDT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
注重政策扶持
逐步降低或取消船闸通行费;对集装箱业务达到一定标箱的物流企业明确奖励政策;对重点河海联运企业新增或更新的新能源船舶,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适当降低港口收费标准,对重点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加快人才引进,用优惠的政策、一流的待遇,吸引专业人才来响水县,营造聚集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
拉长板补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20]
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于盐城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苏中、苏北前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响水县作为江苏省12个重点帮扶县之一,是盐城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对象。响水县认真落实中央的要求,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8年底,全县已有4.3万低收入人口脱贫,脱贫率达84.5%,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以下;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已全部超过18万元,提前两年完成省定经济薄弱村达标任务,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但目前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特困群体脱贫任务依然艰巨。目前,在尚未脱贫、建档立卡的低收入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和60岁以上的,分别占38%、12.4%、44.2%,这部分群体脱贫主动性不高、劳动能力不强、脱贫难度大。还有600多户建档立卡的低收入户的危房亟须改造。二是部分低收入户持续增收困难。响水县出台政策,已扶持自主创业、产业带动脱贫4200多户,但持续增收仍然比较困难。有的为了获取奖补资金而盲目做了项目,脱贫后又终止了项目;有的实施了特色产业项目,一旦遇到市场风险即终止项目;有的安于现状,内生动力不强。三是部门扶贫相互协调不畅。在扶贫政策落实、产业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一些部门的工作针对性不强、相互协调不畅,部分因学、因残、因老、因灾致贫返贫的贫困户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实际帮助。
为坚持问题导向,拉长板补短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我有以下几方面建议。
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
结合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组织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研究出台我市的指导意见。加强技能培训,强化典型示范,开展扶志教育,增强自主脱贫信心;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开展转移就业,建设扶贫就业车间,开发扶贫公益岗位,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有一项稳定的脱贫项目;推进移风易俗,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
全面落实“三保障”措施
结合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机遇,对建档立卡的危房户、无房户统筹考虑,提高对这些群体的补助标准,给予其贷款利率期限、政府贴息等方面的优惠,解决其资金瓶颈问题,确保2019年底所有低收入户住房安全有保障。对建档立卡的残疾人自主创业和就业,加大专项补贴力度,提高其家庭教育、日常生活等补贴标准。探索分户老人供养新模式,坚持政府主导、教育引导、部门协作,将养老敬老与脱贫攻坚相融合,确保老有所养。对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回头看,确保大病保险、大病救助、教育资助、教育补助全覆盖,切实阻断因病因学返贫致贫问题。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集中资金、人才、技术,帮助建设一些优质的乡村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等有效做法,努力实现低收入农户与扶贫产业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同时,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动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
超前谋划、做好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确保脱贫的贫困户不返贫,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建立脱贫成效巩固提升监测机制,对脱贫户实施跟踪和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巩固拓展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脱贫成效巩固专项资金,采取兜底、精准救助、医疗保险、政府+保险公司+农户、学生低息或无息贷款资助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打造预防脱贫再返贫的“保险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在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帮助贫困户在脱贫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逐步走上致富路。
形成部门统筹推进
建立统一的部门扶贫管理机制,推动各部门全面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在资金投人、产业布局、项目安排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向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倾斜,切实把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指导各部门依托各自职能优势,着力解决低收入农户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让低收入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
[1]本文发表于《江苏改革》1990年第5期。
[2]本文发表于内刊《决策参考》1991年第29期。
[3]本文发表于《中国海洋报》1991年10月2日。
[4]本文发表于内刊《响水通讯》1992年第1期。
[5]本文发表于内刊《决策参考》1992年第5期。
[6]本文发表于《江苏农村经济》1994年第2期。
[7]本文发表于《中国乡镇企业》1994年第8期。
[8]本文发表于《现代领导》1994年第8期。
[9]本文发表于《宏观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
[10]本文发表于《群众》1995年第10期。
[11]本文发表于《宏观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12]本文发表于《盐阜大众报》2002年7月13日。
[13]本文发表于《盐阜大众报》2003年9月26日。
[14]本文发表于内刊《老区之声》2009年8月。
[15]本文发表于2009年4月《响水县四套班子调研成果汇编》。
[16]本文发表于《2016政协智库报告》,2016年内部出版。
[17]本文刊于2016年《响水政协智库报告》。
[18]本文发表于《江苏政协》2017年第6期。
[19]本文发表于《盐城政协》2018年第6期。
[20]本文由2019年1月22日在盐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的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