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医治未病的背景与意义
一、中医治未病实施的背景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发展趋势由“以治病为目标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此引发的群体健康问题与疾病高发趋势不容忽视。党的十七大确定了“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及“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再次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为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中国战略”离不开中医药的参与,中医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保健的特色和优势。
(一)医疗卫生改革成为世界性难题
全球医疗卫生遇到健康管理个体化、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医疗经济负担重、医疗保障覆盖面不足等五大问题,促使世界各国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但一次一次的改革并没有带来显著的成效:美国医疗支出还在上升之中,已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重要问题;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使得日本医疗保险资金屡屡出现入不敷出。面对全球医疗卫生问题,如何找到突破口成为破解医改难题的关键点之一。针对这些问题,《2013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提出“全民健康覆盖”的新概念。英国国家健康服务体系(NHS)始终坚持“治病不如防病”的观点,而成为全世界健康服务的典范,对解决基本医疗服务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综合我国医疗卫生现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巩固全民基本医保,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补助标准、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等,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纵深发展,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显然,“中国方式”离不开中医药的参与。2015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健康时代、健康医学、健康服务的时代大背景,给中医治未病这一古老命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领导人深刻地认识到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提出在全社会实施治未病工程。
2007年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我们现在讲如何治病,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我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可以先选几个中医院进行试点探索。”2008年1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标志着由政府主持的治未病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工作正式展开。
(二)世界与中国正面临老龄化,老年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全球的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发展趋势都是在不断上升的,从1950年的8.4%上升到2010年的12%左右,而且预计这一比率将在2050年上升到约25%,到时老龄人口将可能超过儿童人口,成为抚养比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而由此导致的健康管理个体化、慢性病高发、医疗负担重、医疗保障广覆盖及养老等医疗卫生问题突出。尽管世界各国医疗体制改革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但这一世界性难题未能找到较好的出路。
在我国,据民政部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02亿,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8亿,占全国人口的1/3。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抚养比增速明显快于世界及其他欠发达经济体的同期平均水平,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呈现明显“未富先老”的特征。在老龄化进程方面,法国115年,瑞士85年,英国80年,美国60年,而中国仅仅用了18年。在人均GDP方面,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而2003年我国“未富先老”,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
伴随我国老年人口井喷式增长的同时,老年人健康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也不容乐观。全国老龄办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将达4000万人,占老年人口19.5%。《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报告显示: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56%,女性发病率为60%~70%,其中骨折发生率接近1/3;老年人口平均健康余寿仅为9年,其余时间基本处于患病、失能或半失能状态;全世界痴呆病人已达2400多万,平均每7秒增加1个,中国老年痴呆患者约占全世界病例总数的1/4,平均每年增加30万的新发病例。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老年人健康快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及合理用药等知识。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目前,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点已从以往的单纯追求寿命长度转向“健康老年”,即寿命长度加生命质量的综合要求。因此,在面对庞大老年群体健康问题时,更应该注重健康老年服务的预防性管理、分层管理及慢病管理,最终实现健康老年的目标。
(三)中国人的大健康数据不容乐观
根据近期公布的《2015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报告显示,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问题。
1.慢性病高发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污染、人口老年化,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高血压人口有1.6~1.7亿人,高脂血症患者约有1亿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肥胖症人群7000万~2亿人,血脂异常者约1.6亿人,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平均每30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或有1人罹患糖尿病,或至少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原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慢性病亟须早干预、早截断的管理手段。《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万及以下和8.1/10万及以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
2.疾病呈现年轻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才发展报告》显示:约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如果中国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中青年女性更容易受到妇科、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男性则面临猝死、过劳、癌症等问题。2013年,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2013~2014年,35~46岁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中国是22%,美国是12%。在过去10年,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前一年的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病例增加了近1倍,肥胖人口即将达到3.25亿。而未来20年,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同前一年相比预计将会增长1倍;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而腰围只要增长一英寸(2.54厘米),患癌风险也将提高8倍。
3.青少年健康状况堪忧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调查显示:目前中国2.7亿在校生的蛋白摄入量仅为标准的65%,铁、钙、锌的摄入量严重不足,维生素A的摄入量仅为标准的15%。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2013~2014年度,北京中小学肥胖检出率为19.5%,其中10%出现脂肪肝,而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达40%~50%。2型糖尿病发病率20年间增长了11~33倍。教育部《2013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小学生近视率32.5%,初中生59.4%,高中生77.3%,大学生80%;沿海城市高中毕业生视力低下率85%,高度近视率呈急剧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