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未病取得的经验及成效
(一)中医治未病取得的经验
1.国家对健康服务业和中医药事业的支持是政策保障
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涉及现有医疗卫生政策的调整及新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只有配套政策保障措施,才能有力促进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健康发展。通过系列国家文件的推动,使各方进一步对治未病工作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一些试点地区积极探索,推进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努力将治未病工作与现有政策有效衔接,逐步将治未病服务纳入到现有的政策框架体系,同时也积极研究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这些针对健康服务业和中医药事业系列文件和规范的出台是治未病行业取得快速发展的政策保障。
2.运行机制的创新与科室建设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治未病工作运行机制,明确“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的条件和开展业务的范围,建立定期考评制度,健全有关管理规范,制定运行规则,创新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行为,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发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治未病科室建设等文件的出台,使中医院设置和发展治未病科有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正因为治未病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科室建设又有章可循,把“治未病”的理念贯彻到诊疗服务全过程,科室设置、诊疗流程、诊疗行为都紧紧围绕治未病工作的特点制定,这为治未病工作在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完善治未病服务平台,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是建设治未病网络的有力武器
治未病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服务载体,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目前开展治未病工作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要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立治未病科室或治未病中心等方式逐步构建起治未病服务平台,利用现有的医疗服务政策和医保政策,将治未病服务在医疗服务体系框架下作为医疗服务功能的延伸,发展治未病服务;另一方面,要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紧密结合,将治未病纳入公共卫生工作范围,依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机构,以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和项目为保障,促进治未病服务向基层和不同领域渗透。各地将普及中医药文化、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作为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积极研究探索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有效途径,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促进中的优势和作用。
以三级中医医院作为“治未病”服务主要载体,借助其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其他资源进行探索,提供经验,并且将其作为服务提供体系的骨干结点,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二级以上中医院建设和“治未病科”或“治未病中心”的发展,并指导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治未病”服务,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广覆盖的治未病服务平台整体构建,这是治未病服务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
4.建立技术服务体系是“治未病”工作得以规范发展的保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常见疾病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指南》《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关于加强对医疗机构膏方推广应用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等系列规范文件,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或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名义发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部分项目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定的《第一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组织起草的25个疾病高危人群的调理方案为建立“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支持。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在全国各试点单位应用,为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5.多种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治未病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针对治未病服务所需的三类人才,国家和行业通过以下4种模式进行培养:①建立治未病培训基地,依托试点单位,特别是三级中医医院,实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业务骨干与管理人员专项培训;②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治未病”理念及其内涵的教育,治未病基本技术与方法的训练;③建立“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开展《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师》等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现有中等中医药院校发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④跨专业开展“治未病”健康文化传播、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6.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产品和设备
为了快速促进行业发展,在治未病行业战略规划中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把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技术及设备运用于治未病综合健管服务,带动各项中医药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运用,促进产业的创新、服务和发展。
试点单位和有关机构加强合作,积极创新,以中医学为主体,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紧紧围绕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干预各个方面,整理挖掘、发展创制了体质辨识仪、五脏相音辨识仪、证素辨识仪、经络诊断仪、舌象仪、脉象仪等中医“治未病”服务产品和设备。这些设备在“治未病”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增加了治未病服务的技术含量,丰富了治未病服务的手段和内容,在为治未病服务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把科研放在突出位置,发挥其对行业的强力带动作用
国家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之初,即认识到需要一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理论和方法的突破,需要加大对治未病的科学研究力度,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中医治未病事业的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治未病”科研规划纲要并组织实施专项计划,以“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方法为重点,以试点单位和地区为主体,实施科研项目。为了做好推进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3年发布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对中医预防保健的理论研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产品研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研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技成果的应用等四个方面展开科研支持。
通过国家和省市层面对中医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推动,相关重大科研项目陆续启动,推动了中医预防保健理论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提升,促进了中医预防保健实用技术规范性和创新性的进展,在标准、模式建设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提高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创新能力,发挥了对行业的强力带动作用。
8.交流推广平台的应用是治未病工作发展的加速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举办一系列“治未病”高峰论坛和“治未病”与疾病防治专题讲坛,创建了可持续发展的“治未病”健康工程主流传播平台,促进“治未病”理念指导下防治有关疾病的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技术应用,打造“治未病”理念指导下防治有关疾病的示范服务提供机构,建立治未病领域的专家团队,促进“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切实、规范实施;同时向大众传播“治未病”理念的精粹及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方法、技术,普及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满足各类人群的健康需求。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治未病”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社会对治未病的认知度、认同性和欢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明显扩大。与此同时,群众对中医治未病知识、技术、方法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各类服务提供机构治未病的服务量明显增大,社会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数量明显增多,中医预防保健产品不断涌现,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这一新兴产业也伴随中医治未病的发展而取得新的进展。
(二)中医治未病取得的成效
1.治未病改善居民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医治未病是以健康为目标,着眼于把握健康,防患于未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健康观和方法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8年以来,地区调研、文献调研的结果显示,治未病明显改善了居民健康状况。多家治未病中心在体检候诊室内悬挂内容丰富的体质辨识、四季养生等“治未病”宣传资料,让体检者认识、了解治未病的知识,深受体检单位和个人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报道,发现体质辨识成为治未病的核心内容和手段。中医体质辨识已纳入国家及各级政府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从2009年起,原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就纳入了九种体质辨识的内容,实现了中医药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2011年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1〕40号),在全国74个区、县应用体质辨识技术开展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试点。自此,依托“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政策,各地区开展了体质调查。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遴选确定了235家“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单位并建立体质辨识中心,体质辨识技术已在全国32省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使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235家“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单位,均建立了体质辨识中心,并制定有体质调养方案。广东省中医院成立全国首家治未病中心,已进行5万余人次体质辨识。浙江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体质辨识中心已对3万余人进行了体质辨识,根据九种体质研制出辨体调理膏进行干预,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青岛市选择黄岛、市南、李沧3个区开展“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公共卫生服务,为7万多名居民免费提供个性化养生指导,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率达58%。据佛山日报报道,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示范单位建设项目自2015年1月实施以来,受到了广大市民和基层医务人员的欢迎。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示范单位建设项目办公室副主任黎碧莹介绍,在加强基层中医文化和保健知识宣传中,三水市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医“治未病”健康讲堂和义诊,针对本地不同的群体及根据体质辨识结果,在不同时节拟定对应的养生保健知识,有兴趣的市民都可免费参加。目前,已开展健康讲堂31场,大型义诊5场,服务了7000多人次。至2017年10月,该项目共服务三水市30万人次。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开设体质辨识门诊,已对1万余人进行了体质辨识和健康指导。港台地区亦应用体质辨识开展疾病预防及健康管理。香港东华三院开设“上医馆”,开展体质辨识。2009年5—10月对829人进行体质辨识,发现香港男性多为湿热体质,女性多气虚体质,为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提供了依据。台北地区开展体质辨识,特别针对气郁质进行了分析,发现气郁质发生率接近10%;对气郁体质的判定及体质干预,可以对抑郁症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提供指导。全国4374例治未病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民众对“服务的总体感觉”满意率达90.64%(3764人),其中认为“非常满意”的有1047人,占25.21%,认为“满意”的有2717人,占65.43%。在38项不适表现(除去选项为“无”)中,选择“比半年前好多了”的比例为46.84%,选择“比半年前好一些”的比例为26.2%,总占比达73.04%。服务项目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对健康改善“重要的”的比例由高到低前5位是:健康指导、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档案建立、饮食调理、内服药物调理。这说明90%以上的人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表示满意,70%以上的居民认为通过治未病可以改善健康状况,而对“体质辨识”的服务满意度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综合的健康指导。
2.治未病为科室创收,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医治未病项目明显提高了基层中医药的服务能力,通过增加体质辨识、健康教育等项目,引进健康干预手段,如体质干预、药物熏蒸、足疗等,为科室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创收,降低了门诊人均投入,减轻了国家医疗负担。其中,体质辨识是重要的经济创收点和减轻医疗负担的重要手段。
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指出:要扩大中医体质辨识人群,在医改工作中发挥中医药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文件提出“运用中医体质辨识理论进行健康状态评估,根据不同体质和健康状态提供中医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作为试点地区的项目服务内容。确定74个试点地区,覆盖人口达6287万(图2-4)。浙江、山东、河北、甘肃等省及青岛、泰安、宁阳、石家庄等市将体质辨识纳入当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仅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为40余万社区居民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提供个体化的健康调养方案,使门诊均次费从114元下降到106.80元。
图2-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
广东省乐昌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继续在专科专病诊室增设“治未病”内容,利用专科门诊定期组织医生开展“治未病”咨询服务等工作。积极开展体检工作,通过健康体检,并予以相应的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一定的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学会预防疾病,同时早期发现疾病进行干预治疗。该医院目前拥有3台电脑治疗仪,2台中药熏蒸机,6台足疗机,10台高电位治疗仪,1套中医辨识软件。全年门诊3351人次,业务总收入139万元,其中全年共体检2010人次,中医辨识230人次,创经济收入63万余元,中医健康干预创收76万元。在体检候诊室内悬挂了内容丰富的体质辨识、四季养生等“治未病”宣传资料,让体检者认识、了解“治未病”的相关知识,深受体检单位和个人的好评,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胡彬.中医院应扶持治未病科建设.中国中医药报,2014-02-19.
[2]胡彬.国家中医药局明确治未病重点专科建设要求.中国中医药报,2014-02-19.
[3]胡彬.基层“治未病”服务有了指南.中国中医药报,2013-11-20.
[4]胡彬.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发布.中国中医药报,201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