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立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慢病诊疗模式
第一节 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
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继承了中医药学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及五脏六腑的整体相关,将人置于天地之间、置于时空之中进行辨病与辨证,同时充分吸收并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了以辨证论治为主导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预测、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的疾病诊疗模式。
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符合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理论框架。根据该理论框架,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主要分为三层:基础理论层次、技术科学层次、工程技术层次。
第一层次的基础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之下,宏观地、综合地把握某一科学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一个学科的理论基础。第三层次的工程技术,就是关于技术方法的具体理论,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理论指导,是对具体技术的阐发。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技术科学层次,则是较基础科学层次更为具体的、对于学科领域内的次级分科的阐述,同时在技术方法上给予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指导,较之工程技术层次则稍显概括与宏观。
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源于中国传统医学,而中国传统医学是对我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极为丰富的医疗经验的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学科门类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所推动的认知进步而形成的。每一个哲学的问题,在分清其内涵和外延后,都会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而从哲学体系中派生出来。而每一门学科,都可以在钱学森“科学技术体系”的理论框架指导下,划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也不例外,也可进行三大层次的划分。
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在宏观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生命实体层面的指导作用,显然,它属于基础理论层次;它的各种诊法、治法及保健理论属于技术科学层次,直接指导着临床和研究工作,扮演着行动纲领和标准的角色;它的具体的临床或科研技术则属于工程技术层次,如刺法、灸法、推拿方法等,这些技术直接作用于研究对象,具有明确的作用目标,在操作层面上给予实施者具体的指导。
一、医道之理——基础理论层次
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发源于中医药学,而中医药学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源远流长。从春秋时期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出现了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流派。
《尚书·洪范》中记载了殷周之际提出的五行说,以水、火、木、土、金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易经》以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种元素说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并形成了阴阳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形成了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著名的哲学流派,分别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中国传统思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仁”“礼”,以此推衍出一整套的社会政治学说和伦理道德学说,形成了人文主义、个体人格、注重血亲关系、讲求实践理性的文化心理,从而奠定了中国政治、道德、历史、哲学的基础。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崇尚自然,开启了中国哲学的自然主义先河,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辩证法具有较大贡献,与阴阳五行思想一起奠定了中国自然哲学的基础。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崇尚功利,倡导“兼爱”“非攻”,他们对同、异等概念的辨析,对中国的分析逻辑学说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除此之外,法家的治术、礼法观念,名家的名实关系辨析,阴阳家的“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迁之变”等理论,对中国传统思想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汉武帝时,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文化政策,使先秦诸子哲学转为两汉经学。所谓经学即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是汉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东汉以后,经学没落,代之而起的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魏晋玄学,脱胎于道家,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从东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哲学的表现形态主要是佛教哲学。这一时期,佛教虽曾表现出一定优势,但终被中国社会环境所限制,最后以儒、释、道三家并存共荣的格局,融入中国文化大体系中。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具体形式之一,它体现了朴素的哲学观,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简单的解剖学知识。由于中国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发源于中医学的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其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基础而建构理论体系,并使这些古老学说成为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关于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它认为,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精气是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易经·系辞上》说“精气为物”,即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精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生成人的本源物质。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所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精气学说对中医学中精是人生命之本源,气是人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均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气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中的精气充塞于各个有形的物体中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这些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的体系中,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万物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说明人体自身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
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中的“世界的根本是物质”的观点,与精气学说的物质观有相似之处。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使用的概念。两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元气一气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
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接纳了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加以引入,与自身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二)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概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源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指导着中医理论,并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在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养生防病,须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情况,“法于阴阳”。治疗疾病,则要根据病证的阴阳盛衰等情况,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者,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者,补其不足。然后,再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选择适当的药物,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使之向着恢复平衡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愈疾病和减缓病情的目的。
(三)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通过事物的结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探索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及动态平衡。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书中对五行的特性从哲学高度做了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此时的五行,已从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概念。
五行学说是研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功能活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进而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建立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以五行的乘侮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之,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用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防治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措施等,建立了中医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把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中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医道之法——技术科学层次
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的技术科学层次,体现于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针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进行检查、诊断和干预的理论,包括诊法、治则治法、养生康复等理论。这一层理论较具体操作的技术性指导更宏观,同时较第一层的基础理论层次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更为具体。
在诊法方面,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重视时空因素对自然生命的影响,将人置于天地之间,主要运用“四诊”的方法以及五运六气理论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时运、体质、证候,对疾病做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在治则治法方面,从整体观念出发,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根据“三因制宜”原则,结合时空概念,将四诊所得进行分析归纳,在分析和总结人体生理、病理和病因病机等的基础上,指导辨证论治,根据辨证结论制订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它与治疗原则不同,原则是指导治法的,治法是原则的体现。如脾气虚证,首先确立扶正以祛邪的治疗原则,然后在此原则指导下采用补气治疗。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又称基本治法,概括了具体治法中共性的东西,在临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具体治法是对具体病证施行的具体治疗方法,如风热外感病,施用辛凉解表法等。
在养生保健方面,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生、长、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国传统养生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易经·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道德经》云:“道法自然。”这些就是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其目的是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
中医学把人体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易经》《道德经》里面已经包涵了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充分吸收了这些思想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独具中医特色与优势的慢病管理理论。
三、医道之技——应用技术层次
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的临床具体应用,属于应用技术理论层次,它是指导临床诊疗或研究工作的直接理论,是对具体操作环节给予的详细说明或具体阐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说明书”性质的材料,依据应用技术理论,我们可以直接从事临床、科研的具体操作。
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指导临床操作的理论很丰富,如刺法、灸法、推拿手法、情志疗法等。其指导养生的理论亦有很多种,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概而言之,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由基础到应用的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研究的不断深入,推动着技术层次的发展;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深化上层的指导理论,帮助进一步阐明理论的内涵;同时,在宏观层次的基础理论,则对研究思路的拓展和创新有着指导作用。这三个层次是上下交流的开放系统,而非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关系。
这样一个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完全可以置入整个大科学的体系中去。同时,由于与现代医学的理论背景不同,多维立体系列疗法理论体系的存在可以进一步丰富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这也为学科间互相学习和借鉴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