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演村文化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开展百村社会治理调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魏礼群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和行动纲领。开展“百村社会治理调查”要全面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并以此为遵循,认真总结、深入调查、深入研究,提出有效对策。

开展“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党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服务于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与建设,服务于学校交叉学科的创建。“百村社会治理调查”将产生五大成果:一是为党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二是推进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三是在交叉学科建设上做出成绩;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五是搭建广泛和密切联系的合作平台。

做好“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需要把握七个方面:一是调查点选择要兼顾典型性和普通性;二是调查内容要做到“四个结合”;三是调查设计要精心细致;四是调查工作要力求全面系统和可持续;五是调查团队要组织落实;六是调查成果要多样化和高质量;七是调查活动要做好统一保障工作。

我们决定开展百村社会治理调查活动,并作为一个重大研究项目,目的在于深入、全面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趋势,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学校的学科建设,促进社会治理智库建设与交叉学科创新建设密切结合,协同发展。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选择。实施好这一战略,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加强乡村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全面推进国家建设和治理的现代化至关重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以下简称“中社院”)作为服务于国家战略要求的社会治理智库,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历史使命并有所作为。

在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局的2016年,为了深入、全面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趋势,服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我们中社院提出深入研究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决定开展“百村社会治理调查”活动。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与论证的基础上,2017年,“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培育国家高端智库的重要抓手,被列入学校交叉学科创新工程总任务,旨在做出有深厚度、有时代感、有应用性的科研成果,既服务于党和国家战略决策、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又助力于北师大创办新兴学科,加强交叉学科平台建设。

现在看来,我们决定开展百村社会治理的调查活动,与党的十九大精神高度契合,是十分正确的。这个项目上接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下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初步成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要认真梳理与总结项目进展的情况,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推进。

一 开展“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拉大,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趋势,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一体化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是终极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将其置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办了很多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解决了很多农民群众牵肠挂肚的难事,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回答了新时代乡村为什么要振兴、振兴什么、如何振兴、依靠谁振兴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和行动纲领。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是首位,发展是第一要务,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要加快建立与完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宜居”是核心,不仅要求环境美,更要求生态美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高度统一。“乡风文明”是境界,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这是乡村永续发展的支撑和智力支持。“治理有效”是关键,不仅要求加强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更要求治理效率的提升,要紧紧抓住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建设,把自治、法治、德治结合起来。“生活富裕”是根本。说到底,乡村振兴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使农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由此,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推动,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过去一个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快过于城市化,在一些地区城市繁荣与乡村衰落并存,乡村发展滞后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中国现代化不能走一些国家曾经走过的以乡村衰落换取工业化城市化突飞猛进的道路,而要开创一条城乡融合发展、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新路。这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搞好“百村社会治理调查”要全面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并以此为遵循,认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年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深入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中,各领域、各方面变革发展给乡村基层社会带来怎样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深入调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农民的要求是什么,农村发展趋势又会怎样,如何正确引导乡村振兴,这些都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

二 “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的主要任务和做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当代中国乡村已经和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村落的布局与环境,村落的形态与结构,村落的人口与教育,村落的组织与秩序,村落的文化活动与生活方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本项目通过对一些乡村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着重调研不同地区特定自然条件、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的乡村,调查历史传承发展与当代社会治理结合的情况,要全面掌握调查对象的历史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和现状、成绩与问题。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探讨乡村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解决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的对策,着力研究基层现代社会治理变革的特点和规律。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社会对接、融合的途径,探索民族文化在基层传承的有效方式,探索传统文化资源、传统社会治理对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构建有利于现代乡村文明的治理模式。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项目组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经验。

(一)合理组建调查团队,充分发挥中青年作用

研究团队的组建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要优化调查力量,建立项目责任制。前期阶段,一方面邀请了社会学、历史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具有深厚研究功底的专家学者参加项目组;另一方面注重发挥中青年教学、研究人员的重要作用。在首批研究团队中,青年力量占70%以上,吸收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11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作为研究队伍的重要力量,通过参加项目工作,既丰富了对乡村变革发展实际情况的认识,又提高了进行具体调查研究的本领,增强了全面发展进步的素质与能力。

(二)精心选择调查地点,注重调研实际效果

项目调查工作本着积极进取、逐步推进的方针,2017年在全国选择了26个村落,涵盖北京、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湖北、四川、贵州、江西、浙江、广东13个省(市、自治区),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优秀民俗传统与乡风文明建设、灾后重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多个有特色的村落。调研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了解实际情况,实地考察村落变化的面貌,倾听各方面人员的意见和诉求。一年多来,参与调研的校内外专家百余人,共进行田野调查50余次,形成一批重要成果,包括调查报告26份,发表研究论文17篇,还有20余篇调研成果有待印发。在一些特色乡村设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百村社会治理智库基地”,为深入、持续开展乡村治理调查建立了稳定的调研基地。

(三)重视数据收集管理,确保调查可持续性

当今社会变革广泛深刻,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普遍运用,全面、系统、即时掌握相关数据至关重要。我们中社院社会治理创新信息库建设,紧密配合,致力于打造原创的乡村大型统计数据库。项目组数据库开发团队将百村社会治理数据库规划为两个子系统,分别对项目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调查问卷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文档、图片、音视频)进行统一存储、管理和应用,既可满足本院本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使用,还可以服务社会各界和服务国家乡村治理的需求。所收集的数据库将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信息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的预期目标和成果

开展“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党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服务于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与建设,服务于学校交叉学科的创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中国农村成为现代化进程中问题最集中、最复杂的地域。基层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入调查才能真切认知。例如,如何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如何把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空心村”如何治理,资本进入村庄后如何治理,村庄合并后如何治理,有传统文化特色和优势的村落如何继承创新发展,党的组织如何做到全覆盖和有力发挥作用,如何才能使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好,等等。这些问题已有不少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经验,新生事物大量涌现,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

开展“百村社会治理调查”将产生以下重要成果。

一是为党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要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形成一批有价值、高质量的资政建言成果,向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建议。我们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已经成为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的重要组成,国家高端智库的核心要务就是为党和国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二是推进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是建设高校智库的重要任务。社会治理既涉及社会学科,又涉及公共管理、民俗学、人类学、法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运用多学科视角观察和研究问题,将会有效地推动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

三是在交叉学科建设上做出成绩。新时代的社会治理需要发展交叉学科,包括推动社会学科、公共管理学科,以及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交叉学科建设致力于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产生新学科。期望通过百村社会治理调查在交叉学科建设创新上能够作出积极探索。

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通过开展乡村社会治理调查,引导教师和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培养认知社会、洞察社会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通过实施这一项目,吸引汇聚校内外教研人员特别是地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人才,在共同调查中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五是搭建广泛和密切联系的合作平台。在开展百村社会治理项目活动中,将推动学校社会治理智库密切联系部门、地方、企业,聚力聚智,优势互补,平等合作,建立稳固联系,共同促进发展,携手助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四 做好“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的希望和要求

搞好“百村社会治理调查”,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近年来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问题意识和应用导向,深入乡村作全面、系统、翔实的调查,并作出科学分析和研究,务求产生一批多样性有价值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成果。为此,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查点选择要兼顾典型性和普通性。中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历史文化传统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村落选点要紧紧围绕本项目实施的目的,通盘考虑、审慎确定。着力研究当前中国乡村变革中的热点问题和普遍性问题,以发现、反映和解决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为目的,特别要考虑村落的地区布局和类型,尽可能兼顾到不同地区、各类村庄特色。本着“积极作为,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选择好调查的村落。

第二,调查内容要做到“四个结合”。即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相结合、静态调查和动态调查相结合、人的调查和物的调查相结合、有形调查和无形调查相结合。在实际调查中,有的村落在改革开放前后有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单纯的数据分析可以体现的,要通过深入调查全面了解村落历史和变迁的过程。静态的调查内容包括历史遗留和传承下来的各类事物;动态的调查内容包含村庄人口流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等。人口结构变动是社会变动的重要体现,要重点调查分析。通过深入调查要能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整个国家发生变化,各类村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时代变迁对村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有形调查可以是能够看到的村史、具体制度;无形调查针对的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价值理念、宗族、民俗文化等,这些方面都要考虑到。不能仅仅搞信息数据调查,更要着眼于认识规律、把握趋势。

第三,调查设计要精心细致。只有做好整体设计,调查的方向、对象、重点内容、方法等才能清晰。百村社会治理调查不是一般的调查,要为国家、民族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证性研究成果。因此,必须全面设计相关调查内容。比如,社会建设中的平安社会、小康社会、法治社会、健康社会、智慧社会、和谐社会、环境社会等,都要考虑到。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村史和乡贤人物的作用,都要考虑到。人口变化方面,可以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空心村”,调查其成因和对策。村史馆、文化站、信息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都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通过调研,对每个调查的村庄都应撰写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历程、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做法经验、对策建议等。项目组还可以帮助有条件的村落设计并推进村史馆、文化站等建设。

第四,调查工作要力求全面系统和可持续。调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做到传统调查方式与现代调查方式相结合。一方面,传统的调查方式不可少,包括田野调查、走访、个别座谈、问卷调查、文献收集、不同时段的对比调查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包括录像、录音、统计、微信、微博互动,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要重视走访不同阶层人员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对村落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把握。调查问卷也要反映全面的动态情况,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要注重搞好具有社会治理典型经验的村落调研,注意发现新事物和新经验,通过举办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总结和推介新经验。要建立动态调查机制,入选百村调查项目的村落,要实行跟踪调查,持续提供新情况,不断产出新成果。

第五,调查团队要组织落实。这个调查项目主体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智库团队,也要组织多方面人员与力量协同参加。要吸引校内外专家学者和青年研究人员参与。同时,可以与企业合作,包括利用他们已经在一些村里建立好的调查系统,请企业协助调查;企业可以在技术手段方面为社会治理调查提供有益的帮助;也可以接受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招募本地人员协助调研,也可以考虑建立长期联系的调查基地。各方面调查人员要合理分工、密切合作,共建共享调研成果。

第六,调查成果要多样化和高质量。一是要紧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抓紧形成一批决策咨询成果。决策要反映普遍规律和趋势,不能只反映个别现象。二是撰写村落调查综合报告和系列专项报告,包括综合性成果,以及针对具体村落的若干系列研究成果。要系统总结调研村落的基本情况与分析报告,对每个调查村都应写出综合调研报告。三是举办研讨会、论坛和出版专著等。中国社会治理论坛每年举办一届,已经举办七届了,参加者既有党政干部,也有学界研究者,还有来自基层社区的工作者和一些企业家,大家围绕社会治理这个主题,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来讨论和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2018年7月将举办第八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百村调查项目可以设一个专题分论坛,组织大家讨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提出建议。要提倡搞专题性、接地气的问题研究。四是在公开刊物和报纸上发表调研报告等文章。《社会治理》杂志将开辟专栏,百村调查项目组有什么成果,可以随时发表。族谱、家训,地方乡贤发挥的作用等,都是用传统文化助力当代社会治理的好做法。可以研究建立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引导各类人才返乡,服务乡村振兴,反哺农村现代化建设,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所追求的现代化,必须是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繁荣的现代化,绝不是城市锦上添花、乡村凋敝衰败的城乡分化景象。五是充实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信息库建设,提供丰富扎实的基础数据。可以把调研成果纳入已创建的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信息库,作为以后调查、研究、教学的参考资料。

第七,调查活动要做好统一保障工作。搞好调查研究工作,是智库研究的基础,也是智库建设的基石;同时,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平台,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我们中社院领导成员、各职能部门都要积极支持调查项目工作。要加强组织协调,智库研究和教学人员要尽可能多地组织起来,还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学生主要是研究生参加,参加调研的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到一个村里去搞社会调查,这会对他们成长进步更有帮助。还要从多方面争取支持,提供各种条件,保障调查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关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与进程,基层治理如果出现问题,国家发展就会遭遇挫折。本项目要致力于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的主旨,做好长期打算,持续不断搞下去。虽然项目调查初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大家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认真搞好乡村社会治理调查,就一定能够在中国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大有作为,作出积极的贡献。

(原文刊发于《社会治理》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