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发展中的导师制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切实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1]新生代员工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他们是我国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动态环境与变革背景下,如何实现新生代员工组织社会化、提高适应性,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议题。新生代员工作为职场的主力军,一方面给组织带来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成为企业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新生代员工工作资源与工作要求严重不匹配,他们具有与以往代际员工不同的性格特征和需求特点,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与工作行为,这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新生代员工的开发与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经过近40年的企业导师制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了指导关系得以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因素,也找到了一些关系停滞或功能失调的新解释。随着导师制新形式的出现,指导理念不断扩展,例如,同伴指导、跨性别指导、跨文化指导、指导循环和电子指导,等等。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导师制的概念已经从“星群关系”(Constellations of Relationships)拓展至强调“发展网络”(Developmental Networks)。与此同时,诸多研究进一步关注了企业导师制的环境诸如全球化、日益多样化的劳动力、扁平化的层级、基于团队的组织、新技术以及持续快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动因如何深刻地影响指导关系的本质和发展潜力。
企业导师制作为一种广泛运用的人力资源开发工具,在新生代员工的组织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指导效用在动态变革时期日益凸显。曾颢博士自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就一直关注企业导师制这一议题,并据此展开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她的这本《企业导师制与新生代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关系》著作,首先,基于烙印理论,围绕新生代员工的组织社会化问题,对中国企业导师制的管理实践进行了多案例的质性研究。其次,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一方面,探讨了企业导师制的指导关系(职业支持、社会心理支持、角色模范)为新生代员工提供、补充工作资源,促进员工工作繁荣,实现适应性绩效的过程机制;另一方面,考察了导师帮助徒弟获得积极的工作体验,促进其在非工作时间里的积极工作反思,从而保存资源、积极认知,维持身心健康,最终达成家庭角色绩效的机理。这本著作,在理论上,立足于组织员工社会化的结果,从案例研究中建立了中国企业导师制的发展阶段模型和烙印机制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综合考察了导师制对新生代员工工作与家庭两个界面的影响,对企业导师制的防止资源丧失和获取、补充资源增值的路径机制进行了全面揭示,是对企业导师制和组织社会化理论的完善与拓展;在实践上,培养高适应性人才也呼应了当今时代及我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转型的发展需求,可为企业实施导师制提供理论支撑,也为新生代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策略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书是在曾颢博士的毕业论文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的,总体上看,结构严谨,数据翔实,研究方法规范,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理论创新在于:第一,基于烙印理论剖析了中国企业导师制发生作用的过程机制;第二,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从工作和家庭两个界面,探讨了企业导师制对徒弟的积极效应。其中,在工作界面,以工作繁荣为中介,从认知和情绪两方面揭示了企业导师制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机理;在家庭界面,从认知评价的路径打开了工作界面对家庭绩效影响的“黑箱”,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企业导师制对员工工作和家庭平衡方面的认知。此外,该书还考察了本土构念“向上”悟性对企业导师制与积极的工作反思关系强弱的边界性影响。实践意义表现在:从组织、导师、徒弟三个角度提出在中国实施企业导师制的具体建议,包括组织应全面认识企业导师制的作用,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和企业实际建立导师制;制定政策,保障导师制运行;导师应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尊重新生代员工的需求并与新生代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徒弟应积极构建高质量的指导关系,促进个人的工作和家庭绩效,并磨炼自己的“悟性”等。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人才是组织生产和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资源,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如何帮助新生代员工实现组织社会化、提升适应性绩效,并兼顾新生代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曾颢博士的企业导师制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启发。
总之,本书基于丰富而翔实的资料,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形成了一个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研究框架,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并验证了企业导师制对新生代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影响路径,为企业导师制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且值得借鉴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本书既适合关注企业导师制发展的学者参考借鉴,也可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者阅读学习。
受作者之邀,特做此序。

赵曙明 博士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
行知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2020年12月27日于北京大学
[1]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全文)》,央视新闻网,https://news.cctv.com/2020/11/25/ARTIBwGLXccAMyxkyhVbgqIB201125.shtml.
[2] 《习近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华网,2018年3月7日,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3/08/c_137023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