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货币、文化空间与人的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西美尔与社会学

西美尔曾说:“在人类精神的、文化的、政治的生活中,是那些日常小事的总量而非领袖特殊的个人行为决定了历史图画的全景。”[2]也正因如此,作为20世纪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家,他所做的有关社会学的研究,几乎都是从捕捉现代生活的瞬间图景开始的。在他看来,恰恰是这些碎片折射了现代性的永恒。

自1858年8月出生于柏林,西美尔在这座城市度过了60年。“充实的空虚、紧张的怠惰、好奇的厌烦”,这是19世纪末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留给居住在那里的人的心灵体验。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为都市人的冷漠、矜持、算计埋下了伏笔。作为社会学家的西美尔用他敏感的心感受到这一切,并开始将其带入学术研究。

1887年西美尔开设了一门名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伦理学”的课程,七年后“社会学”在柏林大学开课,这个诞生于19世纪的年轻学科在这一年的德国被西美尔正式引入了大学的科研教学之中。1900年,西美尔的《货币哲学》出版,虽然这部介乎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著作未能改变他学院“局外人”的身份,却使他同韦伯和涂尔干共同成为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

西美尔的主要社会学著作包括《货币哲学》《社会学》《论社会分工》《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等。更多的社会学论著都以小品文的形式著称,这些有关都市、货币、时尚的研究为现代社会学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全新的视角。如1895年发表的《时尚心理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的《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以及1904年以英文在《国际月刊》发表的《时尚》,都为有关都市、时尚和现代性的研究开创了新的路径。

西美尔的都市、货币理论以及互动理论,深深影响了社会学界,特别是美国芝加哥学派。他将社会学从“一门无所不包的学科”的身份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种新方法,一种研究手段,一种研究探索所有这些学科的主题的新途径”[3]

在西美尔去世后,德国的社会学研究长期未受重视,他本人对于社会学的巨大贡献也没有得到关注,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学界“韦伯热”的兴起,西美尔在沉寂多年以后也迎来了迟到的复兴。代表性事件是1989—2004年德国的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了由拉姆施塔特主编的《西美尔全集》,共24卷。[4]

在国外众多对西美尔研究的著作中,一部分是偏重于对西美尔思想的整体概括:例如戴维·弗里斯比编撰的《格奥尔格·西美尔:批判性述评》、日本学者北川东子的《齐美尔——生存形式》、科勒的《格奥尔格·西美尔》。另一部分研究存在于有关现代性的著述中,如尼格尔·多德的《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弗雷斯比的《现代性的碎片:西美尔、克拉考、本雅明》、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此外,在生命哲学领域,例如费迪南·费尔曼的《生命哲学》也将有关西美尔的研究置于重要的位置。

而在几乎所有的社会学论著中,西美尔都会在奠基人的章节中出现。一方面因为他对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贡献——他的社会组织理论对后来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因为他对都市社会学的贡献(特别是在有关都市—货币的理论体系中西美尔占有的地位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著作都将他置于开创者的地位。由于他对于美国学生帕克[5]的影响,最终使社会学系在芝加哥大学扎根,而芝加哥学派对于城市社会理论的导向作用至今仍功不可没。此外西美尔的《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也直接影响了路易·沃斯[6]的思想,并成就了他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

西美尔开创了都市社会学研究的新角度,即更重视都市以及货币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在他对都市生活所做的分析中,心理分析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西美尔也被誉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

在国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文藻、费孝通等就将西美尔的部分社会学理论引入国内学界。1988年出版的《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苏国勋著)中,有关西美尔及其哲学理论的介绍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90年代以来,陆续有西美尔的著作被译成汉语,到目前为止中译本共9部。[7]1991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桥与门》。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货币哲学(英文版)》。2000年,为纪念《货币哲学》问世100周年,刘小枫编著的《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出版,其中包含部分《货币哲学》的选译。2001年,《货币哲学》中文版出版。随后相继出版了《时尚的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社会是如何可能的》《生命直观——先验论四章》《现代人与宗教》《宗教社会学》等。

1999年,南京大学的成伯清教授出版《格奥尔格·西美尔:现代性的诊断》,是国内研究西美尔的第一本专著。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李霞完成出站报告——《关于齐(西)美尔社会理论的思想基础研究》;2006年9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陈戎女教授在修改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西美尔与现代性》。

此外,一些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也推动了有关西美尔的研究,例如,《西美尔“艺术距离”的现代性解读》[8]《文化悲剧与审美救赎》[9]《西美尔的时尚观》[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