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中外文学与艺术研究丛书 总序
本丛书是我主编的“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丛书”之姊妹篇。前后两个系列丛书均有其特定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与研究关键。本丛书的研究范围仍然锁定在“英语世界”,这是因为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文化圈在目前世界文明生态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英语世界的研究可观西方学术研究之概貌。研究对象则由上一丛书的“中国文学”拓展至“中外文学与艺术”,一方面继上一丛书使命,继续梳理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查缺补漏;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英语世界外国文学与艺术研究成果,向国内学界引介英语世界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促进中西对话与文明互鉴。丛书研究的关键就在于清晰把握英语世界中外文学与艺术的研究规律与模式,具体涉及研究脉络梳理、研究方法提炼、研究对象定位、研究特征总结等方面。
学术的发展与创新并非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需要不断进行跨文化对话、相互影响与相互汲取养分,借异质文明因子以激活本民族、本文明中的文化、文论与文学因子,从而创造出文化新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明互鉴。目前,我已指导了50多部英语世界研究的博士论文,绝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高校科研与教学工作,并以此研究方向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出版了不少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英语世界研究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英语世界研究之研究有助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设。为什么这么说呢?自1996年我正式提出中国文论“失语症”以来,便带领研究生围绕“如何构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这一解决“失语症”的关键举措展开研究,逐渐衍变为四个方面的学术研究领域:一是围绕文论“失语症”本身进行话语建构的内涵与意义阐释;二是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在英语世界、法语世界、德语世界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多语种译介与传播研究,深入跟踪文化经典面向全球的译介、误读、变异、话语权、形象、文化软实力等的学术动向,并结合英语世界外国文学研究最新动态,促进国内理论体系建设;三是基于前两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比较文学变异学”创新理论,开创了中西文学交流与对话的系统性、延续性特色研究领域,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四是不断推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中国学派建设。而英语世界中外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是我们进行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研究与建设的关键一环。倘若没有追踪英语世界中国文学与艺术的译介与研究,我们就不会发现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形象扭曲、译介失落、文化过滤等传播与接受现象,就不会有中国比较文学新学术话语——变异学的诞生;倘若没有梳理英语世界外国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我们就不会发现相对于国内研究而言的新材料、新方法与新视域,就不会反过来促进国内研究;倘若我们没有进行英语世界研究,我们就不会去深入探究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接受问题、中西文学与艺术研究的比较问题、中国文论话语建设的他者视域问题,等等。
本丛书是当前国内学界较为系统地深入研究英语世界中外文学与艺术研究的学术实践,内容包括英语世界中国古代诗话研究、英语世界中国山水画研究、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英语世界弗吉利亚·伍尔夫研究等。从研究思路来看,这些研究首先历时性梳理英语世界研究之脉络,或分时间段分析研究历程、特点与难点,或以专题研究形式深入剖析各个专题的研究特征。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研究并未局限于英语世界研究学术史的梳理,而是以此为基础,从跨文明角度审视中国文学与艺术的海外传播,并从文明互鉴与对话的角度,结合英语世界研究状况,或进行中西比较,或对国内研究方法进行重估,其旨归均在于促进国内理论体系的完善。从研究方法来看,这些研究综合运用了比较文学、传播学、译介学、文化研究以及我近几年提出来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新话语——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一方面基于学术史的研究,总结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与规律,为我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海外传播战略提供可行性参照;另一方面清晰地勾勒出英语世界外国文学与艺术研究历程,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新材料与新视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仍需长期的推动与实践。发扬和传播本土优秀文学研究成果乃中国文学真正走进世界文学的秉要执本之举。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研究成果也要加强与异质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甚至通过变异和“他国化”互相吸收优秀文明成果,形成文学和文论的互补、互助,不断促进文学创新、文化创新。我们不仅要从西方文学宝库中“拿来”优秀作品和文学理论,更要主动“送去”我国优秀文化与文学瑰宝,在一“拿”一“送”的双向对话与互动过程中,从中总结并发扬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规律,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从而提升我国软实力。这是我们当前正在做的,也是今后我们将长期从事的事业。
曹顺庆
2021年4月于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