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女政治领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东南亚女政治领袖增多与相关研究的发展

有关东南亚女政治领袖的学术研究是与亚洲女领袖研究结合在一起的,随着亚洲女领袖人数的增加而增多,以世纪之交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 起步:20世纪末的东南亚女领袖研究

20世纪有关亚洲女领袖的学术研究较少,主流政治学研究几乎不关注女领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1978年出版的《领袖论》尽管指出像果尔达·梅厄、英迪拉·甘地、玛格丽特·撒切尔“这样的人物在政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认识到“当领袖渐渐被人们恰当地看作是领导者调动其追随者的自身需求和渴望的过程时,妇女被公认为领袖就会容易得多,而男性则会改变自己的领导作风”。[1]但他在具体分析政治领袖的起源、心理特点、执政方式、类型时,几乎都是从男领袖的案例出发,对女领袖极少关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涌现出众多女领袖,但一般民主化研究很少探讨这一现象,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在其名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轻描淡写地谈道:“还存在着一种寡妇女儿的现象。性质不同的反对派团体围绕在已成为烈士的国民英雄的那些仍然活着的女性亲属周围:如科拉松·阿基诺、贝娜齐尔·布托、微奥莱塔·查莫罗、昂山素季。这些领袖以戏剧般的手法展现了善的义举和现行政权之恶,同时提供了一种具有磁力般的象征和人格。而围绕着这种人格,各种持不同意见的团体能够团结起来。”[2]亨廷顿敏锐地抓住了女领袖的一些关键特点,但仅此而已,没有展开分析。

80年代东南亚出现女政治领袖,菲律宾的科拉松·阿基诺和缅甸的昂山素季登上政治舞台,有关她们的传记和研究大量涌现。1986年科拉松·阿基诺成为菲律宾和东南亚的第一位女总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仅1987年出版的有关她的书就有克劳德·A.布斯(Claude A.Buss)的《科丽·阿基诺与菲律宾人民》[3],伊萨贝洛·克里索斯托莫(Isabelo T.Crisostomo)的《科丽——一个总统的传记》[4],以及露西·科米萨(Lucy Komisar)的《科拉松·阿基诺:革命故事》[5]等,上述著作对阿基诺夫人生平及其登上政治舞台的过程记叙甚详,但因出版较早,对其执政表现着墨不多。罗伯特·里德(Robert H.Reid)与艾琳·格雷罗(Eileen Guerrenro)的《科拉松·阿基诺与小规模战争》[6]则弥补了这一不足,该书从阿基诺夫人登上政治舞台开始论述,以其执政过程为主脉,分析了军方、传统社会和西方民主在菲律宾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基诺夫人在这一背景下的执政表现。

昂山素季1988年登上缅甸政治舞台,有关她的传记很快涌现出来,有约翰·帕瑞特(John Parenteau)的《和平的囚徒:昂山素季为缅甸民主而斗争》[7],威特妮·斯特瓦(Whitney Stewart)的《昂山素季:缅甸免于恐惧的声音》[8],大石幹夫(Mikio Oishii)的《昂山素季的斗争:原则与策略》[9]等,主要论述昂山素季的生平、从政之路和政治理念。美国记者芭芭拉·维克托(Barbara Victor)的《昂山素季夫人:诺贝尔得主与缅甸的囚徒》[10]最为著名,该书以缅甸政治经济发展为时代背景,根据作者1996年对军政要员、民主人士、僧伽、学者和商业人士的采访,详细记述了昂山素季的家族背景、成长历程,以及其投身缅甸民主化运动的过程。昂山素季的思想也受到研究者重视,主要有《缅甸自由理念与昂山素季政治思想》[11]和《缅甸政治危机中的道德文化:昂山素季与民主联盟的民主斗争》[12]

梅加瓦蒂1993年成为印尼民主党主席,有关她的研究开始出现。《梅加瓦蒂的领导权与国家的干预》一文,主要分析苏哈托总统干预1996年印尼民主党大选以及梅加瓦蒂的应对。[13]在1999年大选后,瓦希德成为印尼第四任总统,梅加瓦蒂成为副总统,不少论著分析为什么在印尼获得最多民意支持的梅加瓦蒂不能当选总统,是选举制度的缺陷还是印尼民主政治的漏洞?其中《梅加瓦蒂的悲剧:变革印尼的公共政治》一书,从梅加瓦蒂的从政之路、印尼政治历史以及现实分析入手,探讨在印尼金钱政治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博弈下,民意基础最坚实的梅加瓦蒂最后会屈居瓦希德的副手,并预测了梅加瓦蒂未来的政治走向。[14]

90年代国外学界出现以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东南亚女领袖的论著。林达·K.瑞彻特(Linda K.Richter)的《对南亚和东南亚女领袖的理论探讨》主要分析亚洲女政治领袖现象的一些关键变量,如父权制、家族纽带、殉难、阶级、女性生活方式、文化、个人经历、选举制度等因素对女领袖的影响,评价女性作为领袖的优势和劣势等问题。[15]米切尔·A.格诺维斯(Michael A.Genovese)主编的《作为国家领袖的女性》是一本高质量的论文集,收入《动荡时代的柔性治理: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贝娜齐尔·布托与家族政治:父亲的女儿,人民的姐妹》《英迪拉·甘地与权力运用》等个案分析论文,还收入《女性国家领袖,我们知道什么》和《女性国家领袖:模式和前景》等宏观分析和理论探讨论文,提出女领袖的模式,形成初步的研究范式。[16]弗朗塞·阿米考和皮特·R.拜克曼(Francine D'Amico and Peter R.Beckman)主编的论文集《世界政治中的妇女:导论》收入《女性国家领导人》《英迪拉·甘地:社会性别与外交政策》《科拉松·阿基诺:社会性别、阶级和人民力量总统》等论文,提出女领袖的三种类型。[17]米娜·罗丝(Mina Roces)的《女性、权力和家族:战后菲律宾的女政治家》是研究菲律宾女政治家与家族政治的经典之作。她提出“非正式权力”概念,指出“在菲律宾文化环境下,非正式权力也是‘权力’,可以对妇女最大程度的赋权。在这个领域妇女的角色是男政治家的妻子、女儿、母亲和情妇,提供权力的基础来自家族政治”[18]。并深入探讨了科拉松·阿基诺和马科斯夫人的权力参与问题。

这一时期中国学界对东南亚女领袖研究极少,只有数篇论文,如陈岳、吴秀慧的《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19],曾莫休的《亚洲第一位女总统:阿基诺夫人的崛起》[20]和《科·阿基诺政府进入第三年》[21],罗梅的《浅谈阿基诺夫人》[22],以及林锡星的《缅甸著名政治明星——昂山素姬》[23],木生的《昂山素季在当前缅甸政治中的角色》[24]。传记只有陈岳、吴秀慧的《阿基诺夫人》和孙嘉莉的《科·阿基诺传》[25]。这些论文和传记只是简单描述两位女领袖的生平和从政之路,没有深入分析,没有与其他地区女领袖的对比,更没有从女性主义视角进行探讨。

二 发展:21世纪东南亚女政治领袖研究

这一时期有关亚洲女领袖的学术研究增加,也较深入,这与女政治领袖增多有关,也与前期的学术积累有关。

(一)国外研究

2001年阿罗约夫人成为菲律宾第二位女总统,执政时间长达10年,有关她的传记和研究较多。菲律宾传记作家尼克·华谨的《走进马拉卡楠宫: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传》[26],对阿罗约总统的生平和从政经历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很少涉及其总统生涯和执政表现。洁恩·希尔维斯特(Jaylyn Silvestre)的《菲律宾女领袖的崛起:科拉松·阿基诺与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研究》[27]一文从家族政治、天主教会的支持、前任总统的腐败、女性在菲律宾的重要象征四个方面来解释阿罗约夫人上台的原因。小山田英二(Eiji Oyamada)的《阿罗约夫人在菲律宾的反腐政策》[28]一文总结了阿罗约夫人在第一个任期内反腐的成果和不足,进而探讨阿罗约夫人在其第二任期内反腐面临的困难和对策。保罗·亨奇克罗夫特(Paul D.Hutchcroft)的《阿罗约陷入菲律宾的纷争中》[29]一文对阿罗约夫人接二连三的丑闻进行分析,探讨菲律宾民主制度的缺陷。帕特里西奥·阿比纳勒斯(Patricio N.Abinales)的《菲律宾:弱国家,强总统》[30]从菲律宾2007年11月29日发生的未遂兵变开始,探讨了阿罗约政府与反对派间力量的不平衡问题。指出她之所以经过多次兵变仍能安然无恙,并躲过一次次民众抗议浪潮,与其执政联盟有关,进而分析了阿罗约政权与地方势力非同寻常的关系。南森·吉尔伯特(Nathan Gilbert)的《菲律宾:政党与腐败》[31]对阿罗约任内菲律宾的修宪问题及其反腐措施进行了探讨。

梅加瓦蒂2001年接任遭弹劾下台的瓦希德成为印尼第一位女总统,有关她的研究大量涌现。许多论著分析印尼政局的乱象,以及梅加瓦蒂上任后面临的问题。《印尼的治理:梅加瓦蒂政权面临的挑战》一书,集中阐释了瓦希德被弹劾的原因和梅加瓦蒂上任后面临的挑战,包括伊斯兰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博弈、寻求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军队改革的困局、宪法改革、东帝汶与亚齐地方分离主义、恐怖主义与经济复苏等。[32]《梅加瓦蒂:从家庭主妇到总统》一书,详细记述了梅加瓦蒂的童年时代、教育背景、执政争议和社会名流的评论,作者希望通过为梅加瓦蒂写书立传,改变民众对其政治理念知之甚少的状况。[33]此外,还有不少论文评估梅加瓦蒂在任期间的政绩,预测其继续连任的可能性。[34]梅加瓦蒂2004年卸任总统后,依然是大党民主斗争党的领袖,对印尼政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关她的研究长盛不衰,研究角度和视野更为丰富。《领导魅力:梅加瓦蒂在民主斗争党中的政治领导研究》一文,从领导力的视角,分析梅加瓦蒂在组建和发展民主斗争党过程中所展现的政治谋略、领导力与号召力。[35]《70岁的梅加瓦蒂:印尼民主党与梅加瓦蒂的政治亮相》一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梅加瓦蒂在印尼民主党、民主斗争党和印尼政坛中扮演的重要角色。[36]《梅加瓦蒂:曙光之女》是一本传记,详细书写了梅加瓦蒂的生平,尤其是展现了大量梅加瓦蒂与其父苏加诺总统相处的细节。[37]《女总统的争议》一书,详尽分析了印尼社会对梅加瓦蒂出任总统的两极化声音,而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女性出任总统的人士,大都援引《古兰经》的相关经文,而且都能自圆其说,显示伊斯兰及印尼文化传统对女性担任领导人的有限制约。[38]《印度尼西亚妇女:性别、平等与发展》是一本论文集,有数篇论文研究梅加瓦蒂,指出她的从政之路饱受性别不平等的影响,认为部分民众的偏见主要来源于对女性的刻板印象。[39]《女总统在政治和社会实践中的意义:雅加达、茂物、德波和唐格朗地区中产家庭妇女对梅加瓦蒂的认知分析》一文,则从雅加达首都特区省、茂物、德波和唐格朗地区中产家庭妇女对梅加瓦蒂的认知和反应,展现其作为女性领导人的政治和社会意义。[40]

昂山素季历经长期软禁,仍然是缅甸民主运动的领袖。2012年被释放后,她参与选举,先后成为议员、外交部部长、国务资政,行使“总统之上”的权力。21世纪以来有关昂山素季的传记和研究一直长盛不衰,主要有英国记者彼德·波凡姆(Peter Popham)的《夫人和孔雀:昂山素季的生平》,[41]对其家庭、成长经历、从政经历和囚禁岁月进行详细描述。瑞纳·彼德森(Rena Pederson)的《缅甸的春天:昂山素季为民族精神的新斗争》[42]一书,除了探讨昂山素季的思想和从政之路外,还对其恢复自由后的政治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

英拉2011年才步入政坛并成为泰国总理,在任时间又短,对她的研究十分薄弱。国外研究以新闻报道为主,几乎没有学术论文,更没有专著。《英拉·西那瓦》[43]一文发表于英拉当选泰国总理之后,详细介绍了英拉的社会背景、家族关系与施政重点。《新手英拉》[44]一文主要分析英拉上台背后的他信因素和未来政府中可能有的他信元素,以及英拉政府如何与民主党反对派、执政联盟内部其他政党、军方等重要政治团体保持平衡稳定关系。

旺阿兹莎是马来西亚人民公正党领袖,2018年才担任副总理,对她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只有一本旺阿兹莎的个人传记《为公正奋斗:马来西亚旺阿兹莎的故事》[45],出版于2005年,只对旺阿兹莎早期政治经历有所描述,且多为人民公正党的宣传,谈不上是客观的学术研究。另有一篇论文《烈火莫熄与抑制:旺阿兹莎》[46],讨论旺阿兹莎作为政治替代者和反对党领袖的作为,但这篇论文只写到2012年以前旺阿兹莎的政治活动。

这一时期国外学界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东南亚女政治领袖的论著增多,且分析深入。有几本高水平的论文集代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达格玛·赫曼—拉加纳亚根(Dagmar Hellmann-Rajanayagam)和安翠·弗莱斯成伯格(Andrea Fleschenberg)主编的《女神、英雄、奉献:亚洲女领袖》是一本高质量的论文集,收入多篇探讨亚洲女政治领袖的论文,如《差异性造成何种差异?——亚洲顶级女领袖的政治领导类型》《神化我的姐妹:政治约束中的女领袖》《圣人还是罪人?道德资本与亚洲女领袖等》,这些论文引入主流政治领袖研究的类型分析、道德资本等分析工具,从女性主义视角深入探讨亚洲女领袖。[47]阿扎·阿亚日(Aazar Ayaz)和安翠·弗莱斯成伯格(Andrea Fleschenberg)主编的论文集《亚洲政治的性别面相》研究亚洲妇女的权力参与,其中包括研究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处于危机时的表现,对昂山素季的争议,等等。[48]克罗蒂娅·德瑞彻(Claudia Derichs)和麦克· 汤普森(Mark R.Thompson)主编《亚洲的王朝与女政治领袖:性别、权力与家族》一书[49],收入多篇研究东南亚女领袖的论文,包括《菲律宾总统与人民力量:科·阿基诺与阿罗约夫人》《真命天子还是战斗的孔雀?——昂山素季的政治领导与道德资本(1988—2008)》《梅加瓦蒂:印尼的民主转型与第一位女总统》《烈火莫熄与抑制:旺阿兹莎》等,这些论文运用女性主义观点,分析女政治领袖与家族政治的关系,探讨其执政表现,以及道德资本对她们从政的影响。米切尔·A.格诺维斯(Michael A.Genovese)等人主编的论文集《女政治领袖:性别与治理研究》[50],则是在1993年出版的《作为国家领袖的女性》基础上的修订本,增加了部分章节,着重探讨女政治领袖的从政路径、执政能力和执政风格,分析性别对其执政表现的影响。此外,卡伦·奥·丛诺(Karen O'Connor)主编的论文集《社会性别与女领袖》收入女性主义关于领袖的理论、全球环境中的女领袖、联合国中的女领袖、各大洲的女领袖等论文,该书对美国女领袖研究较多,对亚洲女领袖的研究比较空泛。[51]

还有一些论文运用性别视角对东南亚女领袖进行研究,如麦克·R.汤普森(Mark R.Thompson)的《亚洲民主转型时期的女领袖》探讨南亚和东南亚民主转型时期女领袖与父权制的关系,以及她们掌权后面临的问题,分析较为深入。[52]安翠·弗莱斯成伯格(Andrea Fleschenberg)的《亚洲顶层女政治家:怒吼母虎还是温顺小猫》探讨南亚和东南亚女政治领袖的产生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制度的关系,分析比较全面。[53]卡罗琳娜·鲁伊兹(Carolina S.Ruiz Austria)的《菲律宾原教旨主义背景下的教会,国家与妇女的身体》分析天主教会对菲律宾妇女权利的影响,认为阿罗约夫人用保守天主教会的教条来制定国家政策,极大地限制了妇女的性权利与生殖权利,女总统并不必然维护妇女权利。[54]

(二)国内研究

21世纪以后中国学界东南亚女领袖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

首先,媒体和学界对东南亚女领袖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有关她们的一般报道和传记较多,亦对其执政表现有一定探讨。

有关阿罗约夫人的传记有邢继盛的《阿罗约夫人——才貌双全的东南亚铁娘子》[55],该书对阿罗约夫人的家庭背景和早期经历进行了详细介绍;朱幸福的《风云诡谲的菲岛政坛》[56]一书介绍了阿罗约夫人上台的前因后果,叙述了其执政初期合法性受质疑,面临的困难等;王子昌的《权力的合法性:菲律宾政权更迭的政治学分析》[57]和沈红芳的《埃斯特拉达:菲律宾特色民主的产物和替罪羊》[58]两篇论文均对阿罗约上台的合法性进行了分析;方拥华的《阿罗约连任及菲律宾内外政策走向》[59]探讨了阿罗约获得连任的原因及其第二任期的政策倾向;此外,天桥的《梅加瓦蒂与阿罗约:谁更像谁?》[60]将阿罗约夫人与梅加瓦蒂的成长经历与从政之路进行对比,对两人的执政风格进行总结;赵洋的《阿罗约:菲律宾“铁娘子”的未来之路》[61]和储昭根的《“铁娘子”阿罗约的起伏人生》[62]叙述了阿罗约夫人从上台执政到下台后被逮捕的经历。

有关昂山素季的研究较多。林锡星对昂山素季与缅甸政治发展问题的关注最为持久、最具连续性,这些论文涵盖了90年代至2009年昂山素季对缅甸政局影响的分析,但总体而言,各篇章都没有聚焦,分析浅显。[63]李晨阳和陈茵合著的《影响缅甸民主化进程的主要政治势力》将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及其支持者定义为三股影响缅甸民主化进程势力之一,对昂山素季影响力下降和民盟政治斗争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缅甸军人政权仍将会是缅甸政局的主导。[64]昂山素季被释放及掌握政权后,对她的报道和介绍大大增加,[65]但更多的还是昂山素季对缅甸政治的影响,王子昌的《缅甸民盟的胜选及其执政难题》,分析民盟胜选原因,指出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政府面临的困难。[66]王趸兴的《缅甸民盟政府的国家治理及面临的挑战》一文主要探讨民盟政府上台后的施政,分析昂山素季在其中的作用。[67]

有关梅加瓦蒂的研究不多,只有数篇论文,如《梅加瓦蒂:沉默的雌狮》《梅加瓦蒂执政100天:印尼前途充满荆棘》《梅加瓦蒂政府的国内外政策走势》《维护国家团结 摆脱经济困境——梅加瓦蒂政府的政策走向》等,主要分析梅加瓦蒂面临的挑战及其政策。[68]

国内关于英拉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在其当选泰国总理前后所发表。宋清润的《泰国首位女总理英拉》[69]一文,在简单介绍英拉的家庭背景、求学与从商经历以及婚姻状况的基础上,从女性特有的美丽优雅及亲和力、他信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成功上台的原因。憬怡在《女总理代兄从政的乐与愁》[70]一文中,敏锐地看到英拉当选后的媒体热潮,并客观地描述了英拉一系列被称为“民粹政策”的惠民措施的利与弊,对英拉政府为迎接他信回国所可能采取的修宪或假借王室特赦机会等可能触怒反对派的举措表示担忧。周方冶则在《泰国首位女总理的三大考验》[71]一文中,从“反他信”阵营的夺权威胁、政治盟友的利益分配矛盾以及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压力这三个方面入手,预测英拉执政后所要面对的重要考验。在英拉解散国会乃至被撤销总理职位后,国内再一次引发英拉研究热潮。《环球人物》2014年第13期连登三文,[72]分别从英拉个人魅力、家族背景、泰国政局三个方面对英拉下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但分析力度不够,停留在现象评论层面。

其次,对东南亚女政治领袖的综合研究和对比研究较多,并不断深入。

陈文的《东南亚南亚为何频出女首脑?》一文,较早对东南亚、南亚的女首脑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时势、制度环境、家族影响、教育水平以及性格特点这五个方面分析这些女性政治家能够问鼎首脑宝座的原因。[73]孙小迎的《东南亚“水”文化承载着的两位女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和梅加瓦蒂主政随想》一文,在家族政治这一常用的分析工具之外,独到地探讨东南亚社会特有的“水”文化,亦即“超越男权社会特有的追求权力与物质财富、实现支配欲和占有欲的价值取向,尊重妇女,尊重母亲的特征”,[74]来解释东南亚女性领袖出现的文化和传统因素。庄礼伟在其《亚洲“政治”超女现象》一文中,用生动的语言尝试解释亚洲频频出女领袖的原因,着重探讨发展中国家和家族政治这两个因素对女性领袖当选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亚洲特有的“宿命”文化对其影响,以及女领袖风光执政背后的男性操纵。[75]但其所选个案多是南亚国家,对东南亚涉及不多。

再次,从性别或女性主义视角对东南亚女政治领袖的研究开始出现,并不断深入。

范若兰对东南亚女政治领袖的研究最为深入,她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发表多篇论文和专著探讨女领袖与父权制和民主化的关系。在范若兰和陈妍的《东南亚民主化浪潮中的女领袖现象探析》[76]及《掌权之后:东南亚女总统与民主转型的性别分析》[77]两篇论文中,从社会性别视角对东南亚女领袖上台原因和执政后面临的双重困境进行了深入探讨。范若兰的《政治替代者与党内攀登者:东南亚和大洋洲女首脑比较研究》从女首脑的不同类型入手,比较东南亚三国和大洋洲两国不同的经济、政治发展阶段、政治文化对女首脑上台路径和面临问题的影响。[78]范若兰的《东南亚女性的政治参与》一书,不仅对东南亚主要国家女性参政进行了梳理,还深入探讨了女性参政与威权政治、民主政治、政治文化、父权制的关系,并在第八章《东南亚女政治领袖研究》专门探讨女领袖的相关理论问题。[79]她还在《父权制类型与女性政治参与模式分析:一个理论思考》《父权制松动和性别秩序变化对女性政治参与的影响——以东南亚国家为中心》《当代菲律宾家族政治与女性权力政治参与的关系》等论文中集中探讨父权制与家族政治对女政治领袖上台路径和执政的影响。[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