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教育与个人发展
内容提要: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考纲再现
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考点详解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也可称为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是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是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传统观点主要有两种,主要内容见表1-5。
表1-5 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传统观点
除了上述两种传统的理论观点之外,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也是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来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就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教育工作。遵循并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学生的发展。
(一)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他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
(二)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当然,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
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不平衡性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如下两种表现: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期。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如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靠后。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发展期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得到补偿。因此,教育活动首先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才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四)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互补的可能,互补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一致,从而为人的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可以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性的,培养自信和坚持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五)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着。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例如,人们常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儿童四五岁时运算能力就很强,有的人则对数字一直不够敏感。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并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也称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进而也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个体的发展便无法实现。如一个先天双目失明的人,就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家。个体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的先天的心理特征,也会对其后天的学习和社会成功产生很大的影响。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个体的遗传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成熟。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及其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有些早期运动机能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只要机体某一部分达到成熟,某种技能就能出现,如抓握动作。有些机能是靠学习获得的,但也受成熟水平的限制,如让小学生学高等数学显然是不可取的。教育必须按照遗传素质发展的水平进行,超越或落后于遗传素质成熟水平的教育都不利于人的发展。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等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在每个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个体的特点,不管是智力、体形还是特长,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遗传素质的影响。一个先天禀赋优异的儿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就比较容易教育成才;一个天生有智力障碍的儿童教育起来就比较困难。我们必须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更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4)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所以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成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人的智力、能力和个性都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的。他们否定教育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二)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通常指社会环境,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遗传素质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的影响则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都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和困难的工作。教育需要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从而形成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正向合力。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环境虽然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就会陷入“环境决定论”的错误之中。
(三)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对人进行系统的培养。
(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中,如按性格分班、按智力分班等。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成长。
(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任务,熟悉教育的内容,掌握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能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因而可以确保教育工作的效果与效率。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从总体来看,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不外乎体质、道德、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几个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这些规范的具体内容对学校教育来说,又随着社会性质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而变化,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标和目的的形成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所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与未受过学校教育的人相比,在接受人类积累起来的各种文化上,不仅具有数量、质量和程度的差异,而且具有态度与能力上的差异。可见,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个体的身心同样会发展。学校的作用在于尽可能加快这一发展的速度和缩短实现发展目标的时间。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学校教育能帮助个体形成对自身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提高到自觉阶段。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而专门学校对这些才能的发展、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个性发展方面,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是关键因素,它决定教师是否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及其价值,是否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积极地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和提供活动的舞台。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因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身心才能起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教授只是一种外在因素,这种因素能否起作用,取决于受教育者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能动性。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只有变为自我教育,变为受教育者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
例题精讲
1.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专家详解】D。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每个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到达程度等均存在着差异。苏霍姆林斯基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就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同,说明人具有个别差异性。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夸大了()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学校教育
【专家详解】B。这句话强调了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但是如果用在人的身心发展上,则又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因为人还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身心发展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
3.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
B.学校教育
C.环境
D.家庭教育
【专家详解】B。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
4.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家庭背景
C.社会环境
D.个体能动性
【专家详解】D。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个体能动性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良师点拨
这个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多以选择题、简答题或者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熟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般规律及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