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考点5:教育与社会发展

内容提要: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考纲再现

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人口等的相互关系。

考点详解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人口等的相互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在同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不同国家的教育虽然有差异,但其教育的性质是相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都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为教育机会的均等提供了极大的可能,这是因为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主人翁地位,从根本上铲除了教育不平等的障碍。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社会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素质同样也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反过来,它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自古以来,任何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其次,教育通过促进个人社会化来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教育是一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播、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而且通过在校师生的言论和行动、学校的教材和刊物向社会宣传一定的思想意识,制造社会舆论,影响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面貌等,起着巩固现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人民的权利意识就越强,并由此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要不断推进我国民主化的进程,就要加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二、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又来源于生产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多少以教育经费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提出的需要,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总体来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关系,全日制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关系等,以及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如文科与理工科的关系等,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制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传播和继承人类已有的生产经验是教育活动最初的价值取向,由此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从而也要求教育内容不断调整与更新。同时,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今天,把新的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将大大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所掌握和运用,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劳动力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现新的科学技术,发挥、扩大其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功能。

拓展阅读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提高劳动者质量的关键,也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教育与文化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文化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如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的复合体,即社会的精神文化。通常我们所说的文化一般是指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受文化的影响。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首先,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其次,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一定的特色。

(3)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学方法的不同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人类积累的文化,为特定社会服务,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来选择教育的内容。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传播文化,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不断优化各自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对文化的更新和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为社会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并通过这些人才去推动本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及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二是教育通过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三是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异族文化的交融和优化过程中,激发出文化的生机和动力。

(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使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就使它成为文化本体。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虽然对学校文化的存在几乎没有不同的意见,但对于如何界说学校文化却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可为界说学校文化提供这样一些基点:一是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二是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

(1)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形部分。一方面,它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它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等。学校物质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作用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

(2)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规范总和,是构成学校的重要元素,是学校管理的杠杆。它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连接着学校师生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认同,能充分保障学校管理的有序高效。

(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学校精神文化的根本特征在于精神生活的陶冶,它从学生的心灵活动开始,重心是学生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感受,以及在这种体验和感受中学生获得的快乐和意义。

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会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整体优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教育与人口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的大小,因此也就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

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对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的影响。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人口的社会结构影响教育的分配;职业结构影响教育需求和学校类别;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

(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1.控制人口数量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育观。国内调查结果显示,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和人口出生率呈反比关系,这也足以说明教育可以通过影响人的生育观念来达到人口数量的改变。

2.改善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的提高依靠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可以显著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3.完善人口结构

教育可以改变人们“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进而调整出生性别比,教育也可以改变人口的城乡结构,通过扩大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以及职业技能。

例题精讲

判断正误: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专家详解】错误,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但是不能改变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良师点拨

这个知识点多以单选题、辨析题或者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