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开源同行:揭秘PingCAP七年创业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4 永远做“难而正确”的选择

我时常回忆起第一次和黄东旭见面的情景。那是2017年3月初的一个清冷的早晨,我约的时间太早,赶到PingCAP位于东升科技园最早的办公室时,只有东旭一个人在会议室等我。进门就是一张小会议桌,然后几乎就没什么空间了,我只能侧着身子进去坐下。

我并没有预料到这次见面就让华创资本(以下简称华创)从此与PingCAP结缘——东旭很成功地在一小时的时间里,让并非软件工程师出身的我,理解了PingCAP成立的背景、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非常令人激动的使命和梦想。

在和东旭见面之前,2016年下半年,华创企业软件小组认定“优秀的软件创业团队一定出自开发者社区的意见领袖(KOL)”。于是小组成员开始纷纷在认识的技术牛人里打听他们眼中的高手。华创几个被投公司的创业者不约而同地推荐了刘奇。借此机会,华创团队拜访了刘奇,并根据和刘奇的对谈写了一篇采访稿《刘奇:开源和精英,在创业中一个都不能少》,于2016年12月发布在华创的微信公众号上。

作为一家2014年才正式募集基金的早期风险投资机构,华创为了寻找自己的差异化,聚焦的投资方向之一就是企业软件。那时候,国内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正如火如荼,而软件行业相对冷清,此前还没有让风险投资机构赚大钱的案例出现。因此,聚焦投资软件的我们不免有些孤单。那时候我们的学习对象是国际上已经开始引起关注的云计算赛道上的公司和它们的投资机构,虽然国内大家的普遍疑问依然是:中国的企业客户愿意上云吗?他们会担心数据保密问题吗?他们愿意付费吗?……

我很庆幸,在见到刘奇、东旭之前,我们作为一个决定“聚焦企业软件”的投资团队,已经读过《大教堂与集市》,对“开源社区”并不陌生,对于“开源软件是否具有商业价值”这个问题也没多少疑问——“开源”和“商业价值”本来就是两个维度的问题啊!因此,我们和PingCAP团队一见如故,每次聊天都热火朝天。我们为国内居然出现一家致力于做下一代优秀数据库的公司而感到激动、鼓舞,投资决策前唯一的障碍就剩下估值了。

那时候的PingCAP成立刚满两年,公司已经融过天使轮和A轮,接下来就是B轮融资了。刘奇很谨慎地报了一个他认为合理的估值,但是这个数值对华创来说依然有不小的挑战。如果我们要在刘奇认为合理的估值上领投PingCAP,就会投出华创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钱,是我们舒适区域投资额的好几倍。怎么办?如果在平时,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和创业者再重新聊聊估值,不过我们太喜欢这个团队、这个机会了,担心议价会丢失投资机会;况且,说实话,我们内心里是觉得“值”的。

投资小组和华创的所有团队成员分享了对这个项目的看法之后,我就奔机场出差去了。刚下飞机,我就查看了团队成员对项目的意见反馈,令我感动的是,大家都投了赞成票,觉得我们可以为难得一遇的“激动人心的机会”突破投资金额或估值限制。我马上给刘奇打电话:“没问题的,我们来领投这一轮吧!”

后来刘奇说:“海燕下了飞机就给我打电话,说明这个投资决策是在‘云上’做的。”——看来我们就是和云有缘分!

此时回顾我们做出投资决策的时间点,也就是2017年4月,TiDB的1.0版本还没有发布,也没有任何商业化验证——没有合同、没有收入。我们看到的,是PingCAP创始团队的技术视野、对下一代数据库需求的敏锐判断,以及比较活跃的社区。当时,已经有100多家企业用户把社区版TiDB v0.5部署到自己的生产环境里了。我们在走访一些社区用户时得知,它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是没有其他选择了。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巨大而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以及TiDB作为先行者的优势。

华创当时还是一支规模比较小的早期基金,可是在投资PingCAP上并没有遇到激烈的同行竞争。那段时间,行业里的“风口”是以共享单车为首的各种共享经济,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订单呈指数增长的摩拜单车正是PingCAP的早期企业用户之一。刚完成投资的某天,我在咖啡馆偶遇几位同行,有人问我:“听说你们刚投了家数据库公司,估值特别高。”我问:“为啥你觉得估值高呢,它和刚刚我们聊到的共享充电宝公司不是也差不多吗?”同行说:“因为你们这家公司还没有收入,而共享充电宝公司的订单、流水都已经‘起飞’了。”

我心里想,数据库公司哪有这么快就能把产品推向市场、赚钱的?一家没有收入的初创公司,难道就等同于没有价值吗?开张就有流水的公司,正说明它的启动门槛低啊!

坚定了我对“云未来”的信心的,是投资PingCAP之后不久的一次硅谷之旅。那次旅途的安排之一是和几个国内投资机构的朋友一起拜访Sutter Hill Ventures,一家位于帕洛阿尔托的老牌硅谷风险投资机构。正是这家风险投资机构前瞻性地看到了云计算的未来,早在2012年就孵化了Snowflake公司(一家基于云的数据仓库初创公司)。Sutter Hill Ventures的一位合伙人接待了我们,他在这家风险投资机构供职超过10年,一直负责投资企业软件。在交谈时,我简单提及了几个我们投资的公司的名字。突然,对方说:“我知道PingCAP。”我不禁愣住了,心想是不是他听错了。毕竟,国内的很多同行都不知道当时名不见经传的PingCAP,何况这位从来没有去过中国的美国风险投资者呢。对方解释说,他在GitHub上关注到了TiDB,并通过邮件联系到了TiDB的创始人,还在线交流过。

这就是开源社区的魅力之一——有意义的工作,就会被关注这个方向的人们看到,不管他/她在哪里。成立才两年多的PingCAP,在硅谷已经有一小批用户和关注者了,几位创始人去硅谷办Meetup(聚会),参加的人可不少呢。

一转眼五年过去了,PingCAP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在2017年的认知和想象。过去风险投资者们认为,只有消费互联网行业才有“网络效应”,而企业软件公司的发展是线性的、缓慢的。但是,全面拥抱开源的PingCAP,在活跃的开发者社区的支持下,实现了一家软件公司的“网络效应”。

过去的五年,对我们早期投资机构来说是“意外之喜”,对PingCAP团队来说可能就是“波澜壮阔”了。从2017年的30多人、一小间办公室,到现在分布在全球数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人的团队,PingCAP逐步成为国际开发者社区里一家不容忽视的、具有领袖气质的公司。刘奇作为一位“CTO(首席技术官)出身的CEO”,也展现了不同寻常的领导力。伴随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说实话,我们并不缺乏顶级技术人员。但是,我们很缺乏具有前瞻性技术视野、懂客户需求、能领导一家国际化公司的CEO。这一切既出乎意料,其实又有迹可循——毕竟,从决定创立公司起,刘奇、东旭、崔秋三位创始人,他们要挑战的目标就是中国软件行业前所未有的,因此他们不断地做出了一个个“难而正确”的选择,这正好契合了直面商业本质的“第一性原理”。

与此同时,PingCAP还带动了国内企业软件创新的浪潮,它闯出的“开源之路”,以及因此而拥有的国际影响力,激励了无数中国开发者踏上云计算的征途。我们越来越确信:在云计算的时代,中国会延续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成功,涌现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公司。

路很长,很庆幸,我们都在正确的方向上!

吴海燕 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