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性格我在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越精心细养,孩子越容易被养坏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没什么,于是不断纵容和迁就。结果,孩子在没有得到指引和纠正的情况下,变得越来越“熊”,最后成了一个性格乖张,被宠坏的孩子。到那时再后悔,真的什么都晚了。

宠爱无限,孩子性格越过红线

现在的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护和物质享受。然而孩子们的要求却越来越多,花样层出不穷,让父母们着实有点难以招架。父母们爱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一味顺从孩子只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和贪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一点好处。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爸爸:“豆豆,吃饭了。”

孩子:“今天吃什么?”

爸爸:“米饭、红烧鱼。”

孩子:“不,我要出去吃肯德基。”

爸爸:“可是饭菜妈妈已经做好了,我也累了,明天再去吃,不行吗?”

孩子:“不,我今天就要吃。”

孩子又哭又闹,最后爸爸屈服了,带他到街上吃肯德基。

在这个故事中,孩子对爸爸提出了极不合理的要求,爸爸怕孩子生气竟然顺从了孩子的要求,他这样做既损害了自己的权威,又降低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这位爸爸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孩子是没有自律能力的,他的需求很自然要靠父母来满足。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们不仅从父母身上,也从电视中,从大街上看到这多姿多彩的繁华世界,他们的视野随之变得宽广,他们的欲望也变得更强烈。而父母们常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要求,千方百计予以满足。可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小孩亦是如此,甚至更为强烈。不要说以有限的精力、财力、时间去满足孩子无休无止、花样翻新的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连对孩子的需求全部都予以满足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大错特错。过于迁就孩子,等于间接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势必导致他们在日后迈入社会,进入实际学习、工作、交往中碰得头破血流,甚至误入歧途。

因此,在生活中,家长们千万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那么对孩子正当的要求,有时基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或者出于教育孩子的目的,也未必一定全部满足。但是,不迁就孩子必须讲究方法。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要试图安抚他,事后再把自己的理由坦率认真地告诉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认知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不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自己的要求太过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促使孩子做到这一步,自幼明白道理与克己节制,心理承受一定的挫折,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亦是大有裨益的。

这是一位年轻妈妈的教子心得:我的儿子叫图图,今年9岁,既聪明又漂亮,从小就受到家人的宠爱。然而这两年,我们越来越觉得这孩子太任性了:走在街上看到什么就要什么,不给买就连哭带闹,因此我们只好一次次迁就他。半年前,我去听了一个教育专家的演讲,他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不讲原则的迁就孩子就是害孩子。”因此我决心要改变孩子乱要东西的坏习惯。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在儿子的要求下,我答应带他去逛街。出门前,我跟儿子约定:只看不买,否则就不去。儿子满口答应:“行!”不过在我以往的经验里,带儿子逛商店,儿子的眼睛一旦瞄到玩具柜台上,不管合适不合适,只要他看中就一定要买。

到了商城,像以往一样,儿子照例要光顾一下四楼的玩具区。由于有约在先,我便放大胆子带他去了。儿子兴奋得东张西望,没一会儿,一种可以远程遥控的玩具汽车便引起了儿子的注意,他便缠着我要买,我说不买。这下可不得了了,他顿时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边哭边说,他最喜欢小汽车,一直想要小汽车,如果不买就回去告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要买了他就听话,以后什么也不要……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给他买了,但今天我却站着不动,告诉他不能买的道理。

可他根本不理这一套,咬紧牙关一个字——买!并且越哭越凶,最后,索性赖在地上不走了。这时,服务小姐及许多顾客都围了过来:“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就给孩子买一个吧。”你一言他一语的,说得我真是尴尬极了,真想一买了之。可是一想起自己的计划,便又横下一条心:不买!我用试探的口吻对儿子说:“你走不走?你真的不走?那我走了。”边往前走,我顺势躲在楼梯口偷看,很久才见儿子抹着眼泪跟了过来。

回到家里,我开始告诉儿子,他什么样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什么样的非分之想会被拒绝。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

有了这第一次成功的拒绝后,我就继续实行我的计划,孩子爸爸也站在我这边,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律冷淡地拒绝。半年下来,孩子果然改变了不少,他的不合理要求、不良习惯少了,家长会上老师告诉我图图是个既懂事又独立的孩子。

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冷淡地予以拒绝,这正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而一味地言听计从,就是溺爱孩子、害孩子的表现。

我们还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父母,他们当时不迁就,可是经不住孩子的纠缠,或是由于心软,过一会儿又予以满足,这是最失败的。这样出尔反尔,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认知:即通过死缠硬磨的手段,无论什么样的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也有些父母不注意相互之间的沟通,没有默契,爸爸不迁就,妈妈却迁就了。又或许父母达成一致意见,爷爷奶奶却悄悄地予以满足,当父母提出批评时,老人又说这是孩子自己的积蓄,他可以自由支配。所以,提醒父母们一定要与家庭成员之间达成默契,共同引导孩子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无限度满足,孩子责任感缺失

“不懂事”“对家庭缺少责任感”是人们对一些孩子的评价。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宝贝,从小就得到四位老人和父母的关爱,因此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体贴父母、不关心家庭的习惯。作为父母,你有必要让孩子明白,家庭有时也需要让孩子做出牺牲与付出,父母没有能力无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一位父亲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的儿子是一个很不错的孩子,至少在学习上没让他费过心,只有一件事让他为难:孩子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每隔几天就向父母要钱,夫妻二人怜惜孩子,几乎每次都满足他的需要。可最近一段时间妻子下岗了,自己单位的效益也不是很好,一天,孩子向他要500元,说是要买一双运动鞋,另外还要请同学吃麦当劳,他觉得不能再对孩子予取予求了,于是就委婉地向孩子解释家里的情况:“你妈妈下岗了,爸爸挣钱也不是很多,所以你要懂事,花钱别大手大脚了!”“这关我什么事!”儿子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这位父亲目瞪口呆,他实在想不到孩子对他们竟然这么冷漠,对家庭竟然没有一点责任感。

听了这个故事,不知家长朋友有什么感受?生活中,像这样对家庭缺少责任感的孩子并不少见。那么,孩子如果不尊重父母的劳动,缺少责任心该怎么办呢?下面是一位妈妈巧施扮弱计,改变儿子的例子,各位家长不妨借鉴一下。

林女士家境富裕,一天她的儿子向她要300元办生日聚会,她开玩笑地问了一句:“儿子,你总向妈妈要钱,花起钱来也大手大脚,可有一天妈妈没钱了怎么办?”11岁的儿子回答说:“那你就去赚啊,这不是我该关心的事吧?”林女士大吃一惊,她发现儿子丝毫没有为家庭着想的概念,她认为自己必须改变这一点。林女士向公司请了三个月的长假,然后对儿子说:“妈妈失业了!从今以后爸爸要一个人供你上学、供车子、供房子,还要养妈妈和奶奶,你也长大了,该学会帮爸爸妈妈分忧了!”为了让儿子相信,她还陆续向儿子借了几次钱,因为她“没钱买菜”。一个月后,她发现儿子彻底变了,见到儿童玩具他不再缠着妈妈买,一起逛街时,如果林女士对哪件漂亮衣服多看几眼,他还会安慰妈妈:“别看了,看了又买不起,等我长大赚了钱,一定会买很多衣服给你,但现在不要给爸爸增加负担了!”还有一次,她手边没有零钱,就给孩子一张50元的钱,让他自己去吃早餐,结果孩子含着眼泪问她:“你把钱给了我,还有钱买菜吗?”看着孩子一天比一天懂事,很多时候还主动询问爸爸工作的情况,林女士很欣慰,不过她也在想是不是应该提早结束假期了,因为儿子渐渐有点吝啬的倾向了。

林女士使用的方法很有趣,在增强孩子责任心方面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这招儿以富扮穷,由强扮弱看来还是相当有效的。如今,我们绝大部分家庭都有比以往更好的生活条件,大多数的父母都喜欢对孩子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不需要你为家庭操心,只要你做个好学生,将来有作为,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父母们认为: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为孩子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待遇,使孩子能出类拔萃……其实,这样的情况,往往会事与愿违。越是怀着这种心态对待孩子,孩子越有可能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他对家庭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瑞恩夫妇是一对在读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前他们已经有了一个8岁的儿子吉姆。吉姆聪明伶俐,唯一的“毛病”就是喜欢吃零食,在他还不满4岁的时候就知道拉着爸爸妈妈到不远处的百货店去买。

每次遭到爸爸妈妈的拒绝,小吉姆就哭闹不止,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势头,瑞恩夫妇纵然是满腹经纶也奈何不得他。有一次,小吉姆又要让爸爸给他买糖果,爸爸说:“亲爱的吉姆,爸爸可以答应你的要求,但是你也要答应爸爸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小吉姆满脸疑惑。

“你现在买糖果的钱和你在幼儿园上学的钱都是属于爸爸妈妈的,可我们以后也要上学,所以你每花费一分钱爸爸都会记下来,等你长大后还要还给我们。”爸爸说。

小吉姆似懂非懂地答应了。从此,吉姆每花费一分钱爸爸就提醒他一次“这些钱以后你要还给我们”。7岁的时候,小吉姆已经不再乱花钱了,他的小脑袋里除了功课外,已经开始琢磨怎样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挣钱,将来供爸爸妈妈读书了。

很快小吉姆8岁了,瑞恩夫妇开始攻读博士学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吉姆的思维也开阔起来。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奶奶曾经说过:“小孩子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后,就可以找寻打零工的机会了,诸如帮社区邻居送报纸、铲除车道上的积雪等。”吉姆想到这里兴奋不已,因为这里刚刚下过一场大雪,而且他已经会使用铁锹了。

第二天一早,小吉姆就按响了一对老夫妇家的门铃。

老太太打开门后,发现门口站着一个小男孩。

“你好,”小男孩有礼貌地说:“我叫吉姆,我来帮你们铲雪好吗?这么早就过来,会不会打扰到你们?”

老太太亲切地说:“不会!我们也是很早就起来了……”说着,对着屋内喊道:“老头子!我们的车道铲雪工作,就交给这位小男孩喽!”

“你年纪这么小,就这么积极地打工,将来长大一定会有成就的。”老太太说,“你怎么利用自己赚来的钱?是要把它们存起来吗?还是拿去买糖果?”

小吉姆兴奋地说道:“我赚钱不是要买糖果用的。我爸妈都还在念书,我赚的钱,先赞助他们交学费!等我将来长大,他们答应也会帮助我读大学。”

小吉姆工作结束后得到了10美元报酬。

瑞恩夫妇对孩子的教育是十分成功的,他们让孩子参加到具体的家庭事务中,还给他设定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供父母上学”,结果吉姆小小年纪就具有独立能力和责任感,而这两个特征对每个孩子都非常重要,也恰恰是很多孩子都缺少的。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过去艰苦的环境中,孩子普遍知道生活的不易,自己必须替父母承担一部分责任,尽自己的义务为家庭减少生活负担,从而感受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希望有一天能够为父母解忧去烦,这一切都使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的影响,感到自己是有用处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而现在,我们的家庭已经没有了这种艰苦的环境,孩子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何而来。

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从而失去努力取得成就的动力,因此更容易为其他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所吸引,进而沉溺其中。因此,我们要巧妙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现在的“富孩子”也能早当家。

滥用物质奖励,孩子“唯利是图”

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运用鼓励的手段可以促进孩子进步。于是五花八门的“鼓励计”被用到了孩子身上,有些是精神上的,但更多的是物质上的。教育学家建议:教育孩子要以精神鼓励为主。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儿子,这次你要能考一百分,爸爸就送给你一辆最棒的模型车!”“你争气点儿,要是能进前三名,我就带你去游乐园玩!”这样的对话继续下去,若干年后,也许就会发展成这样:“我要是进了前十名,你们怎么奖励我?”“乖儿子,你要真进前十名,爸爸就带你吃麦当劳,随便你点!”“没意思!我不吃麦当劳!我要耐克球鞋!”“可是,你不是已经有一双了吗?”“我不管,我就要!不给我买,我就……”多么可悲!奖励变成了贿赂,孩子却反过来勒索父母,这就是滥用物质奖励的结果。家长们要知道,奖励是对孩子行为的积极评价,是教育孩子的一种重要手段。奖励运用得好,不但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可鼓励孩子不断进步。但这种奖励孩子的前提却只能是“当孩子有了某种具体的、实质性的积极行为,而父母又希望孩子持续下去的时候,才给予孩子物质奖励”。那种随便许诺,张口就要请孩子吃麦当劳的做法,实质上不是在奖励孩子,而是明目张胆地贿赂孩子!

鼓励对孩子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家长们必须明白,对孩子的鼓励并非一定都是物质上的、金钱上的,精神上的鼓励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邓超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市重点高中。接到通知书的那天晚上,邓超问爸爸说:“爸,你和妈妈都答应过我,考上重点高中就给我个惊喜。怎么样?惊喜是什么呀?”

爸爸回答说:“我和你妈妈对你的确有那样的承诺。原来的计划是要去北戴河旅游,但现在我们要和你商量一下,是否可以不去旅游,把那笔钱省下来,以你的名义捐赠给希望工程……”邓超对爸爸的提议有点犹豫,妈妈接着说:“你能考上重点高中,我们都替你高兴!也觉得应当带你出去旅游一趟,表示我们的奖励。但我们慎重地想了想,觉得你刚上中学,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尤其是想到我们自己的孩子能上重点中学,而一些贫困的孩子却连上学的权利都难以实现,因此……”

“我们不强迫你,你可以考虑一下,哪个更有意义!”

“好吧,我们还是省下钱来捐赠给希望工程吧。今后我还要帮助更多的人!”

这种精神鼓励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包含了激励因素,又不会让孩子产生唯利是图的不良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无害。

但儿童心理学家也指出,精神鼓励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鼓励发挥最大效用。那么,鼓励孩子进步时,我们应当记住哪些原则呢?

1.对孩子的鼓励要有针对性

教育学家认为,如果父母的鼓励具有针对性,孩子们就能够学习到什么是好的表现,并将继续发扬这种好的东西。这就要求爸爸妈妈应该做到,只表扬孩子具体的好的行为,而不是随意表扬。比如,孩子在考试中得到好的成绩,有些家长会这样夸奖孩子:“我早就说你是天才。”其实,这种鼓励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负担,把孩子的成绩归结于孩子的天赋,而不是孩子的努力,有可能会泯灭孩子勤奋努力的精神。因此,这种随意的表扬是不可取的。

2.对孩子的表扬应当实事求是,讲明道理

一个能大胆学习走路的孩子,第一次学习用筷子吃饭的孩子,家长对他进行表扬是恰当的。如果这个孩子都已经10岁了,家长还能去表扬孩子的这些行为吗?所以说,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切合实际,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的表扬是真诚的。另外,在表扬孩子时讲明道理也很重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为什么是好的、对的,培养孩子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

3.把握鼓励孩子的时机

当孩子第一次做出过去所没有的好行为时,要及时表达出高兴和赞赏,但是当孩子不断地表现出同样的行为时,就应该隔几次给一次表扬、鼓励,且间隔时间越来越长,不要每次都给予鼓励,这样有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4.对孩子的改正要予以鼓励

在孩子决心改正错误,或者已经改正了错误时,爸爸妈妈只要发现他们的优点或长处,都要及时进行客观的鼓励。尤其是对于那些意志薄弱、自制能力较差的孩子进行“及时鼓励”更见效果。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摆脱自卑感,恢复自信心。

家长们要注意:太过注重物质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奖品当成追求目标,而适当的精神鼓励更能满足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的需要。

赞美过度,孩子越来越自负

教育学家认为,一些孩子自负,是由于受到了过多、过高的表扬,这使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因此一些信奉赏识教育的家长要注意了,不要无限度地、片面地表扬孩子,偶尔也要给孩子降降温,太多的表扬会让孩子得意忘形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子方法:

一天,卡尔·威特带着他的儿子到一个朋友家参加聚会,而此时,他的儿子已经因为他的超常智力被广为传诵。一位擅长数学的客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想考考小威特。卡尔·威特答应了,但他要求那位客人不管小威特表现多好,都不可以过分地表扬自己的儿子。因为老威特认为,自己的儿子受到的赞赏已经太多了,他很担心过分的赞扬会滋长孩子骄傲的情绪。

这位客人一连给小威特出了三道数学题,小威特的聪明越来越使他感到惊异。

每一道题小威特都能用两种以上不同的方法去解答。此时,客人已不由自主地开始赞扬小威特了,老威特赶紧转移话题,这样客人才想起了两人的约定。

但客人出的题越来越难,并最终达到他也难以驾驭的程度。客人非常兴奋,又拿出更难的题来“难为”小威特:“你再考虑考虑这道题,这道题是一位著名数学家考虑了3天才好不容易做出来的。我不敢保证你能做出来。”

那道题是一个农夫想把一块地分给3个儿子,分法是要把它分成3等份,而且每个部分要与整块地形相似,这确实是一道很难的题。

对小威特说完题后,客人就拉着老威特走到走廊里,安慰他说:“别担心,你儿子再聪明,那道题也很难做出来,我是为了让你儿子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难的题才给他出的。”

可是,没过半小时,就听小威特喊道:“做出来了。”

“不可能。”客人说着就走了过去。

但事实不得不令人叹服,于是客人赞不绝口地说:“真是天才,那么你已胜过大数学家了!”老威特连忙接过话说:“您过奖了,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对数学很有心得。”

客人这才领会到老威特的意图,点着头说:“是的,是的。”

不要认为卡尔·威特对孩子太严苛,事实上他是非常赞同赏识教育的。只不过他认为,表扬不可过多过高,不能让孩子情绪过热,过多的赞美会让孩子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要出色,将来他们就会无法经受挫折和批评。

卡尔·威特给父母们的忠告是: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受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整天浸泡在赞美里。卡尔·威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使小威特学得非常好,他也只是说到“做得不错”的程度,从不表扬过头。只有当小威特取得特别大的成就时,父亲才抱着亲吻他,但这是不常有的。因此,在小威特心目中,父亲的亲吻对他来说是非常可贵的赞扬。通过这种不同程度的表达方式,威特让小威特深深懂得获得赞扬的不易,也因此更加努力学习,而不是沉浸在赞赏声中得意忘形。

还记得《伤仲永》吗?据专家们研究发现,不是经过早期教育而是靠天赋产生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一些潜质很好的孩子之所以没能如愿地成为人才,正是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世上再没有比骄傲自大更可怕的了,骄傲自大会毁掉英才和天才。

我们可以看看卡尔·威特写给儿子的一段话:

知识能博得人们的赞赏,善行能得到上帝的赞誉。世上没有学问的人是很多的,由于他们自己没有知识,所以一见到有知识的人就格外赞赏。然而人们的赞赏是反复无常的,既容易得到也容易失去;而上帝的赞赏是由于你积累了善行才得到的,来之不易,因而是永恒的。所以不要把人们的赞扬放在心上。喜欢听表扬的人必然得忍受别人的中伤。被人中伤而悲观的人固然愚蠢,稍受表扬就忘乎所以的人更是愚蠢的。

除此之外,他还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的儿子:一个人无论怎样聪明,怎样通晓事理,都不应该骄傲自负,因为他所拥有的知识与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相比,只不过是九牛之一毛,沧海之一粟。

威特就是用这种冷处理的手段来教育儿子防止他骄傲自满的,尽管这样做要花很大的工夫,但他最终还是获得了圆满的结果。

卡尔·威特做得最好的,也正是现实中一些家长做得最差的一点,这些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尤其是知道了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后,更是无限度地赞美孩子,比如:“孩子,你真是太聪明了!”“孩子,你的作文写得真棒!比你爸爸现在写得还要好!”等对孩子滥加表扬。然而当赞美之词成为极为常见的日常用语时,赞美的意义也会随之褪色。过滥的赞美如同甜得过分的糖果,吃多了,就会让孩子生腻。

所以奉劝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赞美一定要就事论事,而赞美优点的同时也要适当泼点冷水——提醒孩子改正缺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进步,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孩子过分顺利而变得自负。

现在让他吃苦,将来他才会幸福

现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于是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小时候吃了不少苦,现在有经济能力了,就一定要让孩子生活得舒舒服服,然而,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如果孩子只知道花钱,不懂得节约,更不懂得靠劳动去挣钱,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恐怕很难取得什么成就。

人人都说张航生活在蜜缸里,他的爸爸是某纺织品厂老板,妈妈是个医生,家里有别墅、汽车,从小张航就要什么有什么,爸爸妈妈都觉得自己就这么一个孩子,家里条件又好,千万不能委屈了孩子。张航8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开玩笑地问他:“张航,你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你的钱哪儿来的呀?”“爸爸妈妈给的呗!”“那你可要好好学习呀!将来工作了,挣钱养爸妈!”张航却眨眨眼睛,一撇嘴说:“你不是说咱家有好多钱吗?那就一起花呗!我长大了就去旅游,自己买玩具,还要天天玩!”爸爸有点不高兴了:“你要当米虫啊!我又不能养你一辈子,反正长大了就得自己工作挣钱去!”张航转身就跑出去玩了,爸爸的话根本就没听进耳朵里去。张航13岁时,已经成了班里的小财主,花钱如流水,可爸爸妈妈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是这样,反正家里有钱。有一天,老师向他的爸爸妈妈反映说,同学们写作文描述自己的理想,有的要当科学家,有的要当飞行员,还有的要当工人……只有张航写着他要当米虫,每天吃、喝、玩。这下子爸爸妈妈可着急了,张航为什么会这么“堕落”呢?

这个问题,张航的父母恐怕要先问问自己,因为正是他们的娇惯,让张航只知道舒服地花钱,却不知道赚钱的辛苦。而骄奢就会使人失去进取心,只懂得享受,不懂得奋斗。

我们不妨来看看富豪们是怎样对他们的孩子厉行训俭计的:

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富翁。尽管他富甲天下,但他从不因此放任孩子们。

俗语说:富到穷,三代中。洛克菲勒意识到:富家子弟之所以浑浑噩噩,是因为他们不必为挣钱而发愁,为职业事业拼搏;终日锦衣玉食,腐败堕落,到头来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因此,他只给孩子很少的零花钱,让他们经常处于经济压力之下,让他们注意节俭,并希望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去赚钱。孩子们都学会了靠劳动赚钱,如拍死一百只苍蝇,可得一角钱,捉住一只老鼠得五分钱,背柴火、垛柴火或锄地、拔草都能挣到钱。

三儿子劳伦斯7岁、二儿子纳尔逊9岁时,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清晨六时起床就开始擦皮鞋,擦皮鞋每双五分,长筒靴每双一角。

有一年,男孩们创办了一个菜园,他们种的西葫芦、南瓜等获得丰收。小洛克菲勒便按市场价格向6岁的四儿子温思洛普买他种的南瓜。而其他的孩子则把他们的产品用儿童车推到市场上,卖给当地的食品杂货店。这些劳动使孩子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他们绝不会像一般的富家子弟那样挥霍钱财,因为他们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赚来的。

洛克菲勒甚至亲自教男孩们自己缝补衣服,正因为有了这种艰苦的训练,半个世纪后的1968年,二儿子纳尔逊的一件小事曾令美国人大开眼界:那时,纳尔逊正在竞选美国总统,一天他坐在竞选飞机上,碰巧他的裤子后缝裂开了。这位家财亿万的总统候选人,竟不慌不忙地从自己的旅行袋中取出针线包,自己动手将裤子缝好。

小洛克菲勒对子女们严格的节俭教育,使子女们养成了很好的习惯,他的五个儿子个个事业有成。

而香港富商李嘉诚的儿子,同样生活得不那么舒服。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在美国读中学,毕业后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计算机工程。读书期间,李嘉诚没给他任何经济资助,他一直靠做杂工、侍应生挣零用钱。他曾经在高尔夫球场做拾球小工,一做三年,每逢节假日,就背着装满高尔夫球棒的大皮袋在宽阔的球场上跑得汗流浃背。富豪子弟住高楼、坐名车、出入豪华场合的生活与他无缘。而这样的生活经历也让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他尽可能地存钱,并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大学毕业后,李泽楷自谋职业,在多伦多最大的投资银行哥顿资本有限公司当职员。两年半后,李嘉诚才把他召回香港。

当然,让现在的孩子去做这些工作来赚取零用钱,可能不太现实,而我们举这两个例子,也只是为了向家长们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有钱也不能让孩子太“富裕”,让孩子只知花钱却不知人间疾苦就是在害孩子。因为一些权威的教育学家已经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没有俭朴习惯的孩子,一个只知道舒舒服服地享受生活的孩子,长大后可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吗?”在这些专家眼里,俭朴与勤劳是密切相关的。很难想象一个不爱惜东西、不珍惜金钱的人会热爱自己的工作。

因此,家长们在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比如要求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而零用钱就按他完成任务的质量好坏来适量给予,如果家庭富裕的话,就要让孩子知道钱并不是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的,每一分钱里面都凝结着父母的辛劳,因此,一定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逐步克服骄奢之气。

成由勤俭败由奢。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不能只顾让孩子现在生活得舒服,而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勤俭的美德,这才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的承受力远比你想象得大

很多家长因为过分宠爱孩子,所以会对挫折教育抱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们担心孩子无法承受挫折的打击,因此宁可小心翼翼地守护孩子。然而,我们能守护到几时呢?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找不到一个没遇到过挫折的人,而且常常是受挫折越多的人越成功。因此,奉劝家长们,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适当地让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孩子会变得更坚强。

班纳特已经8岁了,但还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上学时还经常忘记带午饭。这样一来,担心儿子挨饿的爸爸妈妈只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儿子送饭。他们并不想总是这样做,爸爸曾几次提醒班纳特,但他老是记不住。后来,爸爸去向一位学教育学的朋友咨询,这位朋友给了他一个建议,那就是当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时,可以暂时不要去管他,让孩子自己尝尝错误的结果。

爸爸以前也曾想过这个办法,但总害怕班纳特会饿坏了,因此一直没有这么做过,不过这一次他和妈妈商量了以后,决定试一试。回家以后,爸爸把班纳特叫到面前,平静地对他说:“班纳特,你已经上小学了,有些事情应该不用爸爸妈妈操心了。以后可要记着带午饭。爸爸妈妈每天都很忙,不可能总是给你送饭。今后,我们都不会再到学校给你送饭去了,如果你再忘记带午饭,那就只好饿着了。”

班纳特点了点头。但是,这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因为看到班纳特没带午饭,他的老师就借钱给班纳特,让他自己去买吃的。为此,爸爸又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老师赞同他的做法,答应不再借钱给他买午饭了,让班纳特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不久后的一天,班纳特又没有带午饭,他向老师去借钱。老师看了看他,说:“很抱歉,班纳特,我答应了你爸爸不再借钱给你,这个问题你必须自己解决。”班纳特给爸爸妈妈打电话,问他们谁有空来给他送午饭。但爸爸妈妈都提醒他遵守约定,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最后,班纳特向同学借了一个三明治,但他还是被饥饿折磨了一个下午。他因此体验到了不带午饭会给自己带来的后果。从那以后,班纳特再也没有忘记带午饭了。

在这个故事中,班纳特的父母因为担心儿子挨饿,常常跑去给他送饭,一再姑息班纳特粗心所造成的错误。如果事情一直这样继续下去,那结果会怎样呢?班纳特会认为自己有对好父母,是可以完全依赖的,因此以后他还可能会忘记带作业、带钥匙之类的东西,反正他需要的这些东西爸爸妈妈都会给他送去。令人高兴的是,爸爸终于改变了做法,他决心给儿子一点教训:他和妈妈不再给儿子送饭,并阻止老师借钱给儿子。结果班纳特整整饿了一个下午,不过他再也不会犯忘记带饭这样的错误了。

让孩子在挫折中变得坚强,而不是让孩子在挫折中消沉、沮丧,教给孩子正确做法,从而让孩子学会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不断的改变中积累经验与勇气,这样看来,谁说孩子遇到挫折或经受一点失败的考验不是一件好事呢!

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孩子对事物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的影响的。比如在班纳特的例子中,爸爸妈妈一开始的做法实际上就是降低了孩子对失败与挫折的承受力。我们应当锻炼孩子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勇气,而不是让孩子养成依赖别人的坏习惯。

很多时候,当父母的总是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太小、太柔弱了,根本无法独立应对生活中的难题,父母的这种态度将使孩子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判断——我没有能力应付困难和挫折。另一种情况是,面对种种挫折和打击,如果父母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他的怜悯的话,孩子就不会对自己的处境产生错误认识,他们就能学会如何去接受失败和挫折,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奉劝家长们,尽早树立这样的观念——不要认为孩子做过的任何事情都是失败的,要把我们的关心转变成对孩子的期望和激励,使孩子知道通过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了什么经验、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不要担心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子女对失败的坚忍态度,能在失败的泥潭中跃身而起的豪迈性情,是爸爸妈妈的重要职责之一。当然,在孩子受挫之后,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原因,乐观地弥补过错,不要给孩子留下任何阴影。

点醒孩子,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孩子很容易骄傲自满,盲目的自高自大,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自负会让孩子放弃努力,而且自负会让孩子孤立自己,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因此,家长一定不能让孩子变得目中无人,在孩子表现得过于自满时,向他泼盆冷水,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就是纠正孩子自负性格的一个不错的办法。

生活中,一些父母过于强调自信,不断地给孩子灌输“你是最优秀的”这一思想,结果一些孩子变成了盲目自大的令人讨厌的人。

在深圳某重点中学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音乐课上,实习老师刚走出教室,“啪”的一声脆响,一本书被狠狠摔在桌上,“有几个音弹错了,颤音也没唱出来,这样的水平还来教我们!”惊愕的目光都聚集在她——田宁的身上。她是学校的艺术骨干,从小深受执教于音乐学院的爸爸的影响,弹得一手好钢琴,在声乐、舞蹈方面也不错,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文艺演出或比赛并获奖。

田宁不仅有文艺特长,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就是这样一个好学生,同学们都不太喜欢她,背地里都叫她“冷血公主”。为什么呢?原来除了几个亲密的伙伴,她不大爱同其他同学讲话。当有同学问她问题时,她总是很轻蔑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需要问吗?!”久而久之,没人愿意搭理她了。

另外,田宁的家境非常好,爸爸甚至带她去香港买衣服,因此打扮入时的她很有优越感,经常挑剔讥讽其他同学。一旦某位同学打扮得漂亮一点,她就会很不屑地说:“地摊儿货,瞧那穷酸样儿。”她也有自己的弱项——体育运动。但她不仅不力求改善,反而认为有体育特长的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并对他们嗤之以鼻。

生活中,像田宁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这些孩子通常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得多,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在人际互动中,自负的孩子不懂得交往应以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为原则,总是表现出一种优越感,盛气凌人,只强调自己的感受。

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自大必然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骄傲自大的孩子常在自己的周围树起一道无形的“城墙”,形成与外界的隔膜,这使他们的心胸变得很狭窄。他们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往往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只满足于眼前所取得的成绩。而且,他们看不到别人的成绩,只会“坐井观天”。骄傲自大的孩子很难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因为他们不能做到平等相待,而总是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别人或指挥别人。骄傲自大的孩子情绪也不稳定,当人们不理睬他时,他会感到沮丧;当他遭到失败和挫折时,又会从骄傲走向悲观、自卑和自暴自弃,否定自己的一切,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因此,父母们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自负性格,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妨用冷处理的手段帮孩子走出这个误区。

雷迪克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聪明好学,勤奋向上。在一次朗诵比赛中,他又获得了班上的最佳朗诵奖,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回到家后,他把朗诵稿交给女佣,得意地对她说:“玛丽,你念一段给我听听,怎么样?”

这个善良的女人拿起朗诵稿,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结结巴巴地说:“雷迪克,我不认识这些字。”

雷迪克更加得意了,他快速地冲进客厅,得意忘形地对父亲喊道:“爸爸,玛丽不识字,可是我这么小,就得了朗诵奖状,这是多么了不起啊。再看看玛丽,拿着一本书却不会读,这太可怜了,我不知道她心里是什么滋味。”

父亲皱着眉头看了看雷迪克,没有说一句话,他走到书架旁,拿下一本书,递给他说:“你看看这本书,就能体会到她心里的滋味了。”那本书是用拉丁文字写的,雷迪克一个字也不认识,他的脸涨得通红,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爸爸仔细地看了看他,然后严肃地说:“没错,玛丽不认识字,可是请记住,你不会念拉丁文!”

雷迪克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次的教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想在别人面前吹嘘的时候,他就马上提醒自己:“记住,你不会念拉丁文!”

这位父亲是非常明智的,他没有纵容儿子的自负心理,而是适时地向儿子泼冷水,让儿子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然而生活中,有多少父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自负性格呢?一些父母甚至本身就对孩子的优越感负有责任。比如,有些父母由于自身条件比较优越,总是表现出一副扬扬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经常会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如他们经常议论同事的缺点,某某不如自己。孩子听到这些话,也会仿效父母,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嘲笑别人的短处。因此,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教育孩子回归理性,正确评价自我。

要让孩子回归理性,爸爸就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对克服自负性格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