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从工具层面提高培训效能
美国有一家大型交通客运企业,其主营业务是负责城市公交车和地铁的运营。该企业曾经遇到过一个很大的问题。
很多乘客为了方便,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喜欢买月票,每到月初或者月底的时候顾客集中购买月票,售票窗口都会排起很长的队。而且售票员经常出错,比如算错票价、找错钱,因为类似事件引起顾客投诉而产生的负面新闻,这家企业还上过当地的报纸。
这家企业一共有400多个售票员,绝大部分是以前的公交车司机,因为年龄偏大、健康状况不佳等原因不能再开公交车了。但因为和工会有协议,企业不能轻易辞退他们。
现在的情况是:在不能换人的前提下,怎么改善这个问题呢?
该企业曾经为此组织了大量的内部培训,教这些售票员怎样准确、快速地卖票,怎么为顾客服务,但是培训完了之后没有明显改善。企业觉得一定是自己在组织培训的方式或培训内容上出了问题。
无奈之下,企业找来了一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咨询专家,想让这位专家开发一套培训体系或者再制订一个培训计划,好好培训一下这些售票员。
专家听完了整个情况后没有马上给售票员们做培训,他问:“是不是所有的售票员速度都很慢,或者都经常出错?有没有做得比较好的售票员呢?”
跟这位专家对接的企业经理说:“大部分都不行,只有一个叫圣利奥站的车站做得不错,那个站基本没有接到过投诉。”
这位专家来到圣利奥站,在售票窗口边上站着默默观察。
他看到一名乘客来到售票口,说想要买一张儿童月票、一张老人月票和两张成人月票。
售票员几乎是马上回答“您好,一共136美元”。
交通企业票价的设置是这样的:儿童月票和老人月票属于优惠月票,一张26美元,成人月票一张是42美元。
这位专家心算了一下,他大概也得用半分钟的时间计算和确认这个数字。可这位售票人员怎么能算得这么快呢?
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观察得就更仔细了。又来了一位买票的乘客,售票员也是几秒就搞定,很快速、很准确。
这位专家惊讶又好奇地走上前去观察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他发现售票员的工作台上放着一张硬纸板,上面是手工画的一张表格,如表1-6所示。
表1-6 圣利奥站售票员自制售票表格
这张表的顶端横向数字是0~8,代表正常票价购票数量,左端纵向数字是0~4,代表老人和小孩这种优惠票的购票数量,表格里面的每一个格都有一个数字,代表着买X张正常票、Y张优惠票,一共要花多少钱。
假如有位顾客要买两张儿童月票、两张老人月票、三张成人月票,一共应付多少钱呢?
售票员可以在这个表格的左端纵向找到4,在顶端横向找到3,表格里面对应的数字是230美元。只用几秒的时间,就能得到答案!
专家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件事情可以这么简单地解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以这个表格为模板,把它做得更耐用些、更大一些,印刷成彩色版本,塑封好了之后分发给每个车站;然后,把使用方法教给售票员。
结果,解决这个问题前后一共花了500美元左右的材料费,仅用了几天时间的指导,售票速度整体提升了70%。而且从此以后,售票员的出错率接近于零。
这个案例是对吉尔伯特行为工程模型比较好的诠释。解决企业的绩效问题,不应只从个体层面出发,而应当考虑企业的整体环境、工具、流程等方面。
另外,从这个案例也能够看出,培训管理者在进行培训需求调研时,不是部门提出什么样的培训需求都照单全收,而应当有所分析和选择,找到问题的根源,分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培训需求,什么不是真正的培训需求。
在确认培训需求时,培训管理者应注意如下两项。
(1)要求部门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提出培训需求。就像案例中的企业,一开始是想请专家给企业做培训,许多培训需求其实是管理层的主观想象,而不是客观判断。所以,让管理层提出问题比直接提出培训需求更有效。
(2)针对对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这个问题应该通过培训的方式解决还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提供工具或改善流程的方式解决。优先从吉尔伯特行为工程模型中的环境层面解决问题。
当培训管理者从工具层面解决企业问题,满足培训需求、提高培训效能时,可以按照图1-6的步骤进行。
图1-6 从工具层面解决企业问题的步骤
(1)情况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做详细的分析,而不是盲目地采取行动。
(2)寻找最佳实践,找到在这个领域当中做得最好的那个人或者案例。
(3)研究这个案例为什么做得好,他采取了什么方法,他的秘诀是什么。
(4)把这个方法和秘诀提炼出来,变成其他人能够学会的工具或者是模板,再开始推广。
(5)推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不断地修正,最终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