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舞蹈文集:古典舞新论(古典舞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本著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的演变及成长,通过分析和论述对中国古典舞在古典化的过程上所取得的巨大建树及其变迁,借助其他世界著名古典舞的发展过程所赋予的比较意义,来尝试着探讨中国古典舞在未来发展走向上的必然性。

当代的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当代舞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舞种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个舞种从创建确立的那一刻起,到今天的这种发展态势,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五十余年来,中国古典舞历经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富有历史意义的巨大成就。这一路走来的不断探索的过程,正证明了中国古典舞的一个生生不息的特质: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因而,在我们考察中国古典舞成长的全过程时,会发现,探索与成长,是中国古典舞发展之路的主旋律及双重变奏。探索,意味着要甘冒风险,因为任何探索都不会一帆风顺。然而只有勇于探索、善于探索,才有可能成长。因此,探索是中国古典舞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成长才会成为必然。

本着积极探索、着眼成长的发展观,本著将对当代的中国古典舞这一中国当代舞坛上十分醒目的舞蹈现象展开研究,以期对这个中国所独有的舞种的健康成长,作出一点思考和探研。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舞蹈文化自古有之,古代舞蹈的长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从未中止过,中国历代都曾形成过各自具有古典风范的古典舞文化。然而,在当代中国舞坛上具有主流话语意义的所谓“中国古典舞”,作为一个十分醒目的舞种,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从戏曲及武术的系统中创建并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五十余载的建设史。在五十余年的建设过程中,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在其审美态势上已经初步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独立审美品格。

我们所认知的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风格,最典型的体现是《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问世的一系列作品,可谓是中国古典舞的奠基之作。然而,一个鲜明的事实是,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审美风格,显然已经不再是今天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审美范式和品位了。

一个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美学追求的舞种,在短短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居然在风格上发生如此位移,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人开始产生疑惑。当然,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古典舞在发展上的矢志追求,笔者从不持任何否定态度,因为笔者并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笔者深深地懂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不发展的,也就是说,发展是回避不了的。笔者从没有希望中国古典舞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从没有不希望中国古典舞开创出一个健康而令人信服的完满结局。在这里,笔者所要表达的是: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在于应该如何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有自己的历史逻辑和变异底线,特别是像艺术的风格性这类关乎审美产品运命及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更是小觑不得的。在这些问题面前,绝不可以迷失方向。如此看来,中国古典舞在审美形态及风格上出现的某些变化,就不再是一个小问题了。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过程,关涉着这个舞种的未来走向及其存在的命运。

既然我们已确定:发展是必需的。那么要寻求发展,变化自然在所难免。如何让发展之后的变化更趋合理并富有可操作性,更能令人信服并让人心悦诚服地首肯并接受,同时在发展这个不能避开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更合乎历史逻辑和趋势、更合乎现实需求的发展之道。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古典舞领域不能回避而必须面临并认真对待的大问题,也是本著试图作出探索和努力的领域。

北京大学有“布衣学者”美誉的大学问家张中行先生,与季羡林先生、金克木先生一起被并称为“北大三老”,他对于学术工作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训言:因为怀疑而思考,因为思考而进一步怀疑。这为本著的出发点,提供了视点上的支撑:由于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心存疑虑,所以展开了本著的思考;而这个思考或许会引发出更进一步的疑惑。果若如此,那将是笔者的一大心愿,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怀疑——思考——再怀疑——再思考”的过程,进入到对于问题实质认识的纵深,从而最终获取有效的答案。真理并不容易觅到,但真理并不拒绝人们向其无限地靠拢与接近。正是怀着一颗无限热爱中国古典舞事业的心,笔者开始了本著的跋涉。

(二)发展中国古典舞,乃是一种现实及历史的需求

就舞蹈文化而言,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厚的大国。从渊源上看,中国的舞蹈文化可谓是历史悠久,这一点毋庸讳言,也不必赘述。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舞蹈品种,以“中国古典舞”这个特定概念形成的特定舞种,其被创建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创建至今,不过有半个多世纪的光景。虽然与国外一些成熟的古典舞体系相比,中国古典舞的创建史并不长,但没有人否认,这样一个新创建而成的被定名为“中国古典舞”的舞种,其历史根源完全承接了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文化内涵。这一点,是需要在本著的开头便首先予以明确并表明立场的。尽管与今天世界上各大古典舞体系相比,中国古典舞的成型历史并不太长,然而在今天的中国舞坛上,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最具标志性、最具重要性的中国当代舞种之一,正在绽放着其独具魅力、融通古今的艺术光华。

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获得如此高的成就,积淀在舞种背后的深厚历史意蕴和中华艺术品格及气质,是中国古典舞强有力的依托。同样,在它几十年的发展中,它的身体上也深深地镌刻着许多当代中国古典舞人的智慧和心血。当人们看到一批又一批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方法培养出来的优秀舞者,用他们成熟而独特的肢体和动作语言撼动了中国舞坛,同时在国际舞坛上熠熠生辉时,人们对辛勤浇灌中国古典舞这棵树苗的园丁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正是由于他们共同的努力,这棵小树苗才会一步步壮大,枝繁叶茂并代有才出。中国古典舞的创建者和发展者们,为发展中国舞蹈事业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卓绝贡献,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这一点必须予以不断地重申。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转型,中国当代舞蹈的生态在人文环境、艺术标准和社会审美感知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小的嬗变。处于中国舞蹈前沿领域的中国古典舞,走到今天也处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新审视自己、审慎考量自己未来走势的关键时刻。在今天的中国古典舞领域中,思想空前的活跃,某些新的探索对固有的认识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然而思想活跃的同时,也带来了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困惑。在新的历史条件中,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应该走向何方?这成为当下中国舞蹈学界热论的一个重点问题。

2007年伊始,由迅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掌门人王伟挂帅的北京舞蹈学院(以下简称“北京舞院”)中国古典舞系,为积极探索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主持召开了“首届中国古典舞高峰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古典舞与美学。随后,中国舞蹈界的专业刊物《舞蹈》杂志,也相继刊发了与此相关的讨论文章。从这些举措中,可以折射出在中国古典舞这个领域中的理论躁动。迅速发展着的现实,正在有力地推动着这个领域在理论上的渐趋成熟。

如何在发展之路上更好地建立和发展自己、树立起更加富有中华气派的中国古典舞形态,成为上述这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的出发点。而以学术的姿态和方法对这样一个讨论进行理性言说,显然是现实领域的迫切需要。作为一个刚刚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新兴舞种,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它应该在世界的舞蹈格局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它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和今天社会的精神需求?它究竟应该究竟成为一个怎样的舞种?所有这样一些大问题,都摆在当代中国古典舞人面前。在这样一些大问题面前,不能忽视的还是最为核心的关乎存在的两大问题:它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

本著的探研,正是基于这样两个方面而展开论述视野的。对这些问题研究的需求,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

(三)研究中国古典舞,是实践和理论并重的问题

为什么当下中国古典舞的舞种属性开始变得模糊起来?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古典舞演员如此热衷于展示其在技术层面上的成就?中国古典舞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颇耐人寻味。比如,从中国古典舞体系中走出来的一些优秀舞者,后来都成为其他舞种(如现代舞)的佼佼者。这说明了什么?那些经由中国古典舞体系培养出来的优秀舞者,怎么可能如此直截了当、如此轻而易举地成为另一个舞种的极为优秀的合格人才?这一现象能告诉我们什么吗。

如果不深究,这似乎看上去是一件颇让人骄傲的事情。不是吗,我们的中国古典舞系统拥有一个多么令人自豪的训练体系,所培养出的演员可以驾驭和胜任世界上任何一个舞种,其演员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是如此之强,它显示出我们的古典舞教材拥有着多么骄人的训练价值。而且,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对于任何一个教师而言,这样的结果绝对是对他或她的一个最有力的肯定和褒奖。因为他或她培养出来的舞蹈演员,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适应能力,这自然会让人飘飘然。

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试想,任何一个舞蹈动作系统的肢体语言,当然都是专为这个特有的动作系统服务的,比如日本的雅乐(舞)演员所接受的身体训练,当然是为了表演好雅乐(舞)而设计的,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完成雅乐(舞)的表演任务,而不是为了表演其他的舞种。这并不是一个对于某其他动作体系在价值上所作的好或坏的价值判断,而是要说明,对于任何一个舞蹈动作体系的风格而言,肢体语言是具有独特性、专有性和排他性的。而中国古典舞系统在后来的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在动作语言上存在着的这种极高的普适性,是不是正是这套语言在风格上的独特性不高、专有性不纯、排他性不强的一种具体表现呢?

在创建之初曾经有着鲜明动作和动势特征并具有明确美学追求的中国古典舞,后来发生了在风格上的变异。特别是技术至上的发展观,逐渐湮没了其在审美层面上的价值追求,这可能是造成这个舞种在后来空前地乐于展示自己在技术层面上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的直接结果。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不禁让我想到以下这些问题:

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已经开始变异了吗?

如果是,那么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变异是可取的还是不可取的?是沿着一个怎样的方向向前运行的?

中国古典舞为什么会在其创建至今短短五十余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在风格上的变异,而印度古典舞历经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却始终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如果中国古典舞后来的变异在价值判断上是正面的并进而应当予以肯定的话,那么中国古典舞在创建之初的原初风格是不是必要的?

如果是必要的,那中国古典舞应不应该继续变异下去?

上述问题,似乎都是反映在中国古典舞创作实践中的问题,其核心无非是关注: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古典舞文化?什么样的舞蹈方式有可能代表中华主流肢体文化从而昭示于全世界?实际上,看似出现在“创作”领域的问题,其实质离不开在“教育”领域上的指导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像中国古典舞这种完全是在课堂中成长起来的舞种,更脱不了教育影响着一切的干系。

同时,沿着这样的思路会发现,研究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问题虽然都是从实践的角度切入的,但其在理论上的指归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理性的梳理和分析,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建设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从舞蹈学术的角度着眼,中国古典舞本身所提供的,同样也是一个难得的研究对象。它所拥有的文化含量、精神内涵、艺术品质等,都为中国舞蹈学的研究框架,带来一个具体而切合中国舞蹈理论及实践意义的切实视角和理想空间。而本著正是着眼于这样一个从实践中切入、从理论上考索的角度来写作的。

二、研究状况

(一)研究对象、范围及视角

本著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对古典舞的综合考索,来研究中国古典舞的演变过程——即:中国古典舞的古典化过程。

本著将从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成因及其沿革,来考察中国古典舞在其古典化过程中的走势及其本质意义,从一个较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来为中国古典舞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找寻到尽可能合乎历史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发展目标及线索。本著将以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宏观的思考背景框架,在梳理中国古典舞蹈的历史走向的同时,整理和把握它的形成脉络及历史必然性,从而为找到中国古典舞所应该具有的真正独立的品格而作一些探索性研究。

本著将着眼于中国古典舞在成因上的过程化研究,并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舞在古典化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来透视“古典舞的古典化过程”这一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笔者希望,能通过对这个概念的解析及其分析,对正在实践着的和正在争论着的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及其美学建设,作出带有一定探索意义的理论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的古典舞虽然有很多品种,然而每一种的形成过程都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的,不可同日而语,这里体现出来的是它们各自的个性因素。然而,所有的舞种都同样经历了一个“古典化”的过程,这是它们的总体共性特征。这里所谓的“古典舞的古典化过程”这个概念,就是指古典舞之所以成为古典舞的完善演进经历。这即是本著要重点探讨的主要研究对象。另一方面,既然中国的古典舞有着自己的形成特质,那么在全球范围内,这个特质有着怎样的意义呢?因此,本著会把视界放宽,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西方芭蕾舞和印度古典舞来作一比照研究,通过对它们的古典化过程的研究,来反视中国古典舞之古典化特质的意义。

本著的研究范围锁定于古典舞领域,主要剖析古典舞的古典化过程这样一个问题。在研究视角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将为本著提供具体而有力的指导,本着既放眼大处又着眼细部的做法,以全局的视野来审视具体的问题,这将是本著在论述和行文上依据的具体准则。

(二)研究现状评述

在中国,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工作,首先是体现在实践领域上的,无论是教学还是创作,都一直是业界非常重视而且取得累累硕果的重要领域。这样的发展态势,是舞蹈这个职业的专业特点所决定的。舞蹈是一门关涉人的肢体及其动作的艺术。这需要从两方面来进一步深化认识,首先,说它是肢体及其动作的艺术,意味着“动”是这项艺术方式中最根本的本质属性。任何一项求发展的举措,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为前提。其次,也正是由于这个“动”,形成了舞蹈这门艺术的研究门槛过高的情况,从而让这门艺术在实践上的发展相对更容易展开、更成熟一些。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态势中,这个现象当然存在,因此其在实践上的发展高度,令其理论研究领域很难望其项背。

然而,这并不是说,在中国古典舞领域没有什么理论建树。事实正相反,发生在中国古典舞领域中的研究工作,是始终伴随着这个舞种创建五十余年的脚步而一路走来的。这应该说,是中国古典舞事业的一大幸事。因为在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始终都有理论的眼睛在注视着、观照着实践的过程,成为实践与理论彼此相长在舞蹈界的一个典型。我们现在回头看,从50年代初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的眼光与思路到朝鲜舞蹈家崔承喜初步而扎实的工作,从主要创建人之一叶宁的苦苦探索到李正一、唐满城桃李芬芳的成功实践,从孙颖的悉心思考到高金荣的成功积累,可以说,每一个走过的脚步都始终不乏来自理论的反诘和思索。这些出自实践家们具有相当理论高度的成果,成为我们今天回首这段历程的重要坐标。如叶宁在《舞论集》中的关于中国古典舞建设的思考及其心得,就让我们如实地看到了一代富有开创精神的前辈是如何思考关乎中国古典舞的命运这类大题目的;唐满城在《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思考及其精辟的论述,也展示出中国古典舞创建者们的切肤认识和富有远见的发展思路。

从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建设这个角度来观察,2005年无疑是一个大年,中国古典舞创建者之一李正一和老一辈中国古典舞建设者郜大琨、朱清渊合著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以及唐满城、金浩合著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等中国古典舞研究的重量级著作,都是在这一年相继问世的,这些较有分量的著作,对我们认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过程具有空前的参考价值。孙颖先生的重要著作——《中国古典舞评说集》,于2006年问世,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富有启发性的理性认识,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丰富我们对于中国古典舞建设和发展的观念。敦煌舞的积极倡导者和教材创建者高金荣,曾创作过许多敦煌舞作品,由她著写的《敦煌舞教程》则让我们看到了该领域在教学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最令人高兴的是,富有理论才气的年轻一代的中国古典舞人才也在迅速结出研究果实,北京舞蹈学院的苏娅博士和金浩硕士都拥有各自具有独特见解的理论著作问世。这些论著及其相关思考,都为我们在审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时,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持。不难看到,上述这些成果,都是一些实践出身的舞蹈工作者们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捧出的理论果实,极具针对性和深入性,这一点极其难能可贵。

另一条理论线索,自然来自舞蹈理论界自身。舞蹈学术界在长年的积累中,亦有许多成果问世。比如,吴晓邦的相关文章及关于对古典舞认识的论题、从实践领域进入理论队伍并写出论述中国古典舞发展重要文章的付兆先,以及对古典舞的性质及其范畴有过很深入研讨的刘青弋等专家学者,都给人以很重要的理论启迪。于平的《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是一本很有见地的论述中国古典舞的专著,罗斌的《中国古典舞蹈的“和”品格》也对中国古典舞蹈的研究具有较深的认识。此外,一批博士、硕士的论文,都对这一领域作过深入的探讨,如苏娅、韩瑾等人的博士论文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舞蹈学院的一大批硕士论文等。所有这些,都让中国古典舞获得了在理论上处于较为活跃的局面。

此外,我们要研究中国古典舞的成因及其过程,就不可能掠过中国舞蹈史的发展前提,而在舞蹈史学这个领域中我们当然已经拥有了相当成熟的理论成果,如王克芬先生的《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华舞蹈图史》,以及由她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等颇有分量的许多舞史著作,这类著作都会为本著的舞史追踪带来高屋建瓴式的眼光和高度。此外,散见于《舞蹈》《舞蹈论丛》《舞蹈艺术》等专业学术杂志上的大量与中国舞蹈现状研究方面的成果,也都会丰富本著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认识和进一步深入探研的眼光。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研究现状是较为可喜的,而且在材料上是较为充实的。相关的外国材料,也是非常充实而丰富的。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前述关于舞蹈艺术特质自身的制约,对于中国古典舞这个中国当代非常重要的舞种在发展上的学术认知及其理性整理,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在宏观理论上缺乏目的明晰、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和步骤,从而让这个领域始终处于一种低位运行的不愠不火的状态之中,这较为严重地影响了理论在中国古典舞这个领域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和所应该起到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在实践领域中许多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其次表现在,由于在这个领域中的研究尚处于散兵游勇式的状态,每个研究者的积累、兴趣点、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方法和高度都各不相同,缺乏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有效平台和机制,致使理论研究工作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打了些许折扣。

有鉴于此,本著希望通过笔者在以往学术积累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中国古典舞这个有着极强实践性质的实体,予以一定的理性分析,希望能总结出一些问题,并让这些问题在沿着健康而顺利的道路发展的过程中找寻到让人较为满意的答案。因此,本著将尽可能多而广地收集并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分析和整合资料的基础上让自己的观点获得一定的理论意义。提出问题,找寻答案,从而服务于正在蓬勃发展着的中国古典舞事业。

三、研究途径

(一)研究思路

本著在写作中,将力求平衡三对关系:1.理论与实践。本著将坚持问题从实践中来,借助大量在实践中已经发生了的鲜活材料,佐以理论的视野使之融入理性的审视和分析之中,尽可能地为解决实践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理论步骤和框架的设计,从而以最大的限度找到理论与实践问题之间的平衡点。2.历史与现状。以现实中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深入到历史及其演变的过程中去找寻具有逻辑意义和启迪的相关答案,古为今用,让历史成为当代建设的一种依托,并为其未来的走向指明逻辑的归依点,让历史和现状之间产生唇齿相依的平衡关系。3.中国与外域。本著虽然会涉及国外部分具有针对性的古典舞现象,但其实质仍然还是为了要更好地解释和解决中国古典舞自身的问题,利用国外的经验为中国自身的建设服务,洋为中用,落点仍在中国的现实本身。

本著的写作思路,建立在一个较为宏观的历史背景下,从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设为核心,上溯中国舞蹈的历史深处,去探掘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及历史根由;同时,又把目光投向国际,在世界范围中找寻可以为中国古典舞定位的参考坐标。

力求理论与实践相契合,尽可能地做到古今通融、中西对鉴,为本著的问题寻求答案。

(二)研究方法

中国古典舞体系的创建已达半个多世纪,关于该舞种的讨论也呈林林总总之势,所涉及的人和事甚多。本著首先采用问题先行的方式来提出问题,进而沿着史的线索来梳理和阐释这个过程,并最终就“古典舞的古典化过程”这一本著的核心创新点,给出笔者自己的分析及其结论。

科学的、规范的、正确的研究方法,将是本著在学术理念和论文写作上坚持的目标和诉求,反过来这样的方法也将会为本著提供有力的方法论保障。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本著方法论的立足点,本著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史观立场和眼光,从一个较大一点的宏观视角,来观照中国古典舞在建设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其次,借助历史学的方法及其眼光来看待历史以及现实问题,也是本著的一个方法论基础。本著坚持,历史性的问题一定要采用历史性的眼光来看待,实事求是。同时,本著将力求做到采用真实可信的材料和史实,来诠释笔者的论点。当然,本著借助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出发点,并非为了历史探讨和研究本身、并非为了证史,而是在借助历史学研究方法所提供的线索及其眼光,来理清本著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宏观走向,从而为本著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对象在历史发展轨迹及其自身所自然呈现出来的历史必然性上,揭示出一个具有框架和空间意义的线索,以使论述部分的立论得以成立。因此,历史学的方法及其视野,是本著的又一个基础方法。在梳理历史线索和走向的同时,本著最常用的研究手段,是以史带论的方式,从史上着眼,在论上展开视阈,因此本著在总体上是重论性质的。同时运用现代阐释学的主张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科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如归纳、演绎等方式,从中再提炼出笔者个人的观点作为本著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述方式。本著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古典舞的特征问题,是从文化比较学的研究角度展开的。此外,美学、文化人类学等基本方法的研究视角,也会为本著提供研究古典舞文化状态的学理支撑,从而让本著在开拓眼界和思路的同时,对所论述的问题企获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诚然,中国古典舞由于在上世纪中叶创建之初,曾受到芭蕾的影响,在训练体系及其实施模式上长期以来形成了风格特征越来越容易混淆和不够明晰的不利结果,这的确是其现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然而,不能不正视的是,无论我们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措施,它都已经是一个不能改变的既定历史事实。因此,我们只能丢掉思想上的包袱,轻装上阵,在充分尊重既往历史的前提下,来考虑它的大局、它的未来、它的发展。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获得一种冷静地面对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平和心态,而只有在这样一种理性的心态下,实践才会有方向。回顾历史,我们温故而知新;环顾左右,我们知彼而正己。发展中国古典舞,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给中国舞人提出了一个时代的要求。只有真正做好这一点,才能不辱历史赋予今天这一代中国舞人的艰巨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