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辨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巨大作用

毛泽东曾说:“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1]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2]这些论述强调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金冲及指出:中国最早起来抗击法西斯势力的武装侵略。中国的长期抗战,牵制并消灭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大量兵力,削弱了它的经济实力。中国抗战在战略全局上对法西斯侵略势力形成重要的牵制,如拖延了《德日同盟条约》的签订,把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牵制在中国,使之不能配合德军夹击苏联,使苏联得以将远东军队西调,集中主要兵力对付西线,将德国及其统率的550万大军牢牢地吸在那里,随后又由防御转为进攻。由于中国战场长期拖住日军超过一半的军队,因此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在太平洋地区作战的只有10个师团,不到日本陆军总数的1/5,而中国战场仍拖住它的35个师团;1943年11月,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开始全面反攻时,日本还有56%的陆军(39个师团)和近一半的空军陷在中国战场上;能投入太平洋地区作战的陆军只有23个师团,占其总数的32%。直到战争结束时,日军在中国战区投降的仍有128万余人,占日本在海外投降总兵力的将近一半。以当时中国那样一个军事、经济、文化落后的弱国能够顽强地抵抗住有现代化装备和精良训练的日本侵略军达14年之久,并且取得如此的战果,在世界战争史上并不多见。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它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对这场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世界规模的搏斗作出了重大贡献。[3]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江小惠认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抗日战争打破了法西斯势力的战争计划,有效地配合了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作战;中国抗日战争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4]韦国友具体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军逐年分布的情况,指出:从七七事变(其实应是从九一八事变——本书作者注)到欧洲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几乎一直孤军奋战,抵抗了日本百万大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主力仍在中国战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要战场。[5]李良志等持同样的观点。

(二)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

胡德坤、韩永利在所著《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书中,把中国抗日战争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局中考察,从中国抗战对日本世界战略的巨大影响和牵制作用,中国持久抗战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巨大打击和制约作用,中国战场对太平洋战场、北非地中海战场、苏德战场、西欧战场以及印缅战场的巨大支援,对美、英、苏等盟国的重大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在推动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中的作用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全面,颇有深度。[6]

彭训厚从6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贡献:第一,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第二,中国的持久抗战打乱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计划,支援与配合了欧洲战场、亚太战场等的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第三,中国持久抗战迫使日本放弃“北进”侵略的图谋,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创造了条件。第四,中国持久抗战遏制和迟滞了日本“南进”的步伐,对太平洋战争的整个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五,中国持久抗战及其付出的巨大代价,为美、英等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方针提供了前提,为同盟国先后解决二战主次要矛盾和确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六,中国始终是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7]

廉慧斌认为:1942年以前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从初期防御作战对整个战争的贡献而论,无疑应首推中国抗战。第一,中国人民的抗战打乱了法西斯集团的世界战略部署,延缓了法西斯集团的勾结和联合。第二,中国初期的顽强抗战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战略防御和美、英等“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第三,中国军民初期的顽强抗战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和伟大战斗力,以实力挫败了1938—1939年间国际绥靖主义者与日本策划的牺牲中国、纵容日本侵略的远东慕尼黑阴谋,使日本在亚洲未能像德国在欧洲那样如愿以偿,终究没能从中国脱身,从而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后胜利获得了一个重要保证。中国初期抗战不仅战绩明显、突出,而且最长时间、最大限度地牵制了一个主要的法西斯强国,打乱了法西斯集团的世界战略计划部署,对整个战争起到了最广泛的援助作用,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因此,中国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最大贡献的主要国家之一。[8]

沈建钢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突出贡献体现在7个方面:第一,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第二,开辟了第一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第三,避免了苏军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第四,消耗了日本法西斯的国力,促进了亚太战场的战略反攻。第五,支持了太平洋战争中盟军克敌制胜。第六,确保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现。第七,付出重大民族牺牲而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9]

杨正辉认为:中国战场有着与西方战场迥然不同的特点,中日战争的特性决定了中国战场的特点。它是一个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战场,是一场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性战争。应该从中国战场的特点来考察和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场的地位和作用。[10]

张卫军、祖蕾从日本战略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他们认为:第一,北进、南进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和争霸世界的战略。第二,使日本北进苏联的战略图谋彻底破产。第三,推迟了日本南进的步伐,减轻了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压力。第四,在日本冒险南进之后,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战略攻势,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1]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打败日本法西斯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王家福、徐萍指出: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展开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并承担了世界东方的战争重担。中国战场成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支点,继之在客观上又是美国得以推行“先欧后亚”的战略基地,两者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大战略支撑。[12]

陈景彦认为: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最多,日本的海外兵力在中国战场上被消灭得也是最多,所以说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战败过程中起到了首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是符合历史事实的。[13]

徐承发通过对反法西斯各个战场的比较,从主战场、主力军、贡献最大、重要力量等方面论证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不是苏联,也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他从这个角度论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4]

韦国友认为: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严重消耗了日军的主要陆军力量,中国战场歼灭日军的数量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死伤总数的8倍,是苏联红军击毙日军总数的31倍。这是迫使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15]徐玲也从这个角度论述说:中国人民和日本法西斯打了整整14年,而美、英对日作战不到4年,苏联则对日作战仅24天;到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为止,日军伤亡人数共计为287.4万人,而日军在太平洋和亚洲其他战场上的伤亡人数为89万余人,那么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应为198.4万余人,是其在太平洋和亚洲其他战场上伤亡人数的2.2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继续也不得不把陆军主力倾注于中国战场。1943年,日本陆军共有67个师团,其中39个师团用于侵华,占其陆军总兵力的58%;23个师团用于南方作战,占其陆军总兵力的34%。直到日本投降前夕,它的在华陆军兵力仍维持在28个师团左右,总兵力大约为105万。由此可见,中国战场对战胜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6]

(四)中国抗日战争与盟国战略的关系

韩永利指出:美国在日本侵略中国初期奉行对日绥靖妥协政策,而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启和坚持促使美国远东政策向积极方面转化,最终确立了对日抗衡政策。他进而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开启和发展时期,是西方国家推行对东西方法西斯局部侵略战争实施绥靖政策的关键性时期。这一时期,受到绥靖政策严重制约的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人民的反抗法西斯斗争相继失败,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则阻断了绥靖政策在远东推行的传统轨迹,改变了西方大国主导国际关系的历史轨迹。中国伟大的抗日战争既拯救了自己的民族,也推动了美国远东政策的转变,促进了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格局的最终形成。[17]

孙建杭也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日本的政策从绥靖到遏制的转变,以至于双方后来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如此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一方面,中国的全面抗战打乱了日本对外侵略和扩张的战略部署。日本的有限资源面临严重危机,不得不以南进战略来摆脱困境,最终与美、英等西方大国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另一方面,中国的全面抗战促使美、英等西方大国重新估价中国的实际力量和战略作用。它们逐步增加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各种支援,最终建立起世界范围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8]

党庆兰考察了中国抗战与美、英“先欧后亚”战略顺利实施的关系。她认为:欧战爆发后,南进政策逐渐演变为日本的主要国策。法国投降、德军逼近英伦三岛之时是日本南进的最佳时机,但由于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伤亡惨重,其不得不暂时放慢南进步伐,推迟了对太平洋战争的发动。当时,美国的战争准备颇为不足,中国抗日战争为美国的战争准备争取了时间,为美、英加强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防务争取了时间。此外,由于中国的抗战拖延了日本南下,减轻了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压力,使其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欧洲,使其“先欧后亚”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企图进攻澳大利亚,切断澳大利亚与美国的联系;西攻锡兰,并出印度洋,与德军在中东会师。但是,日本陆军由于主力被牵制在中国大陆,反对这一计划,主张留置少量陆军部队于南方占领地,其余部队迅速撤回,以加强中国战线。日本大本营因此否定了海军的建议,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即:把日军在太平洋的作战线限于北迄阿留申群岛,经中途岛至新几内亚,以东京为圆心,向东和东南扩展;作战重点是攻占南太平洋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岛屿,以切断美、澳之间的海、空交通线,孤立澳大利亚;在兵力使用上,留置7个师团于南方,其余撤回,并新调9个师团加强中国战线。当时,美、英海军已撤离澳大利亚,英国在印度、缅甸和马来亚都没有正式飞机和各种武装的充分配备。不仅如此,由于忙于与德国作战,英国始终无力给远东方面提供有效防御。若没有中国战场对日军几十个师团的牵制,日本就可以出动足够的陆军,配合海军,攻下澳大利亚,打下印度,冲向中东,与德军会师,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如此结果将是不仅苏联陷于孤立的境地,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而且英军在印度洋地区的地位也无法维持。这样一来,美、英的“先欧后亚”战略即无法实施,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也将发生巨大变化。然而,中国战场对日军的这种牵制,保证了美、英将其重兵首先用于欧洲。保卫缅甸是美、英“先欧后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南进之初,日本把夺取缅甸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作战目标。其动机是:首先,切断外界与中国西南的唯一陆路交通线——滇缅公路,断绝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军事物资运输,并从南部合围中国,迫使蒋介石政府投降;其次,直接威胁英国的最大殖民地印度,为在政治和军事上瓦解印度做准备;再次,将缅甸作为日本西南方面防卫的第一线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北翼根据地,以利今后对美长期作战。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和缅北反攻的胜利,不仅歼灭和消耗了侵缅日军的重要力量,牵制了日本缅甸方面军的预备军,使缅甸战场的日军陷于被动,而且为英印军在印度英帕尔地区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盟军在缅甸全境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有效地配合了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对日反攻,同时也使日军在心理上受到沉重打击。1944年以后,日军在太平洋上虽屡遭美军攻击,但对陆战尚存信心。缅北战役的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了日军的这种自信。这对美、英对日全线反攻的支援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使日本妄图攻占印度东部的计划终成泡影,有效地配合了美、英的战略。[19]

(五)中国抗日战争对战后世界形势的影响

岳思平认为:抗日战争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四大战胜国之一,加强了战后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持久抗战的胜利,不仅根本扭转了鸦片战争以来的远东局势,而且改变了战前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并统治世界的格局。不仅如此,中国抗日战争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政治觉醒,大大鼓舞了在殖民主义奴役下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

于沛强调: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一方面表现在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步;一方面还在于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为中华民族争取自由、独立、解放和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开辟了现实的道路,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拓了道路,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也在改变着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

注释:

[1]毛泽东:《抗战与外援的关系——〈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载《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45—146页,人民出版社,1993。

[2]习近平:《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载2014年7月7日人民网。

[3]金冲及:《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载《党的文献》2005年第5期。

[4]江小惠:《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5]韦国友:《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6]胡德坤、韩永利:《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彭训厚:《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载《政工学刊》2005年第7期。

[8]廉慧斌:《从战略防御看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9]沈建钢:《论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突出贡献》,载《唯实》2005年第1期。

[10]杨正辉:《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载《湖湘论坛》2005年第5期。

[11]张卫军、祖蕾:《论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战略选择的影响》,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2]王家福、徐萍:《热战、冷战、冷和:美国全球扩张的战略反思》,载《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

[13]陈景彦:《中国抗战与日本战败投降问题的再认识》,载《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6期。

[14]徐承发:《中国抗战是日本败降的根本原因——兼论美苏的作用》,载《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5]韦国友:《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16]徐玲:《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载《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7]韩永利:《中国抗日战争与美国远东政策的演变》,载《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8]孙建杭:《抗日战争与二战期间国际战略格局的转变》,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19]党庆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美英的“先欧后亚”战略》,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0]岳思平:《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几个学术热点问题》,载《军事历史》2002年第5期。

[21]于沛:《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