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导技术的工作坊设计(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何有引导师这个角色

我们经常用“内容+过程=好的结果”来描述如何做好一件事情,然而,很多时候并不是方案本身有问题,而是人们在推进和落实方案的过程中并不理解和支持方案,这导致方案推进困难。反思一下就会认识到,人们对方案缺乏共识性理解、没有参与方案内容的产出过程是重要原因。让人们的观点和想法都融入方案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有一种担心,那就是人多嘴杂、人多瞎胡乱,甚至导致最终的方案无法达成共识。另外,人们还会担心一旦所有人都加入,工作效率就会变得低下,而方案质量未必会有大幅的提高。面对这样的两难处境,兼顾平衡、统筹兼顾和寻求第三方支持成为必然的选择,由此,引导师登上舞台。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决策与执行是严格区分的,管理者负责决策,员工负责执行,然而这样严格的角色边界经常导致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相互抱怨和指责。例如,决策执行不下来,管理者就会认为员工执行能力有问题。引导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管理模式,让员工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让管理者思考如何执行,如此之后大家再依据各自的责任分头去推进。管理模式的升级,不仅需要管理者有自我反思和觉察的能力,也需要员工来推动。前者需要意识到群策群力不仅能调动群体潜能、不会影响自己的权威,还能帮助自己节省力气和精力;后者需要不断地表达参与的意愿,展示能够参与决策的能力及参与给组织活力和效益带来的变化。引导技术的出现,让管理者引导群体参与的想法有了技术支撑,也让管理者看到了人多力量大的效应。

引导师就是那位关注事情达成全过程的人,内容的输出和贡献则交给引导对象。例如,在一场研讨会中,引导师关注会议的主题、目标的达成、研讨的进程、参与者的参与度、会议的时间管理、现场气氛和能量状态等;会议内容则由参与者产出,引导师对产出内容并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倾向,而是不断鼓励大家贡献更多。引导师与发起人、集体参与者相互配合,可以让会议的研讨效率和成果质量更高。

引导师能不能既管理研讨过程,也参与研讨内容呢?显然这一挑战巨大。关注什么?能量流向哪里?引导师一旦参与内容贡献,就很容易给其他参会者带来困扰,因为管理过程给予了引导师特殊的影响力,参与者在表达真实想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引导师观点和倾向的干扰,而这又不是引导师所期望的。因此,对没有经过刻意学习和专业训练的大部分人来说,尽量不要让某个人在负责引导过程的同时,还让其贡献观点和想法。

◣ Facilitation的关键词

依据关键特征和区别特征抓取关键词,是理解Facilitation的方式之一,以下是我选取的关键词,供大家参考。

1个关键词:共识。

2个关键词:中立、共识。

3个关键词:中立、目标、共识。

4个关键词:中立、对话、目标、共识。

5个关键词:中立、对话、目标、成果、共识。

6个关键词:中立、参与、对话、目标、成果、共识。

7个关键词:中立、参与、对话、群策群力、目标、成果、共识。

◣ 一句话描述Facilitation

【示例1】引导师激发团队智慧,推动团队成员达成共识。

【示例2】引导师像助产士一样,协助团队更加轻松地产出成果。

【示例3】引导师像导游一样带领团队完成一次次的爬山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