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内与场外金融市场
一说起金融市场,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股票市场和证券交易所。事实上,证券交易所只是金融市场的极小部分,金融市场就其组织形式、交易的具体产品而言,实际上纷繁多样。在组织形式上,金融市场就有场内与场外市场之分。打个比方,你可能经常在地铁出口附近,看到有流动的商贩卖水果,这就是场外交易;农贸市场集中了大量的商贩,他们租得摊位后,在那里摆摊设点做买卖,这就是场内市场。
场内金融市场
场内金融市场就是有组织的、集中化交易的市场。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都是场内金融市场。场内金融市场提供的一般是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进入门槛较低,往往采取集中竞价、撮合交易。比如,在典型场内市场的沪深证券交易所,投资者买卖股票的最小单位是“一手”,一般“一手”是100股,只有科创板“一手”是200股。当然,全球不同的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最小单位并不一致,即便同一个交易所,交易的最小单位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别。中国香港联交所,“一手”为多少股,由上市公司说了算。不足“一手”的股票,在中国香港叫“碎股”,在内地叫“零股”。交易所的证券成交后,由证券登记结算中心进行集中清算,一般不会发生交易对手违约的情况。
场内金融市场标准化的金融工具,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参与,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场内金融市场集中了大量买家和卖家,可很快达成一笔交易,只要价格合意,买卖双方是不用花时间和成本去寻找交易对手的。一旦成交,便不可撤销和反悔,因此,场内交易不会出现交易对手在成交后爽约的信用风险。标准化、高流动性、容易找到交易对手等,是场内市场最明显的优势。
场外金融市场
场内金融市场是从场外金融市场发展起来的。
在伦敦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建立起来前,英国和美国的股票交易是在咖啡馆之类的休闲场所进行的,这也就是场外金融市场。场外金融市场通常也叫柜台市场,简称为“OTC”。但现在并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场外市场就一定有“柜台”摆在那里,这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称呼罢了。不过,柜台交易的得名,的确是因为早年在美国,银行买卖债券与股票时,是在柜台完成的。
在20世纪初,纽约布罗德街有一个毫无组织的场外金融市场,通过绳子圈地而成一个交易场所,这是不是跟中国的街头杂耍很相像?由于地方太小,又没有城市管理人员,交易就经常被挤到马路上,严重阻碍交通。那时,每天都有人在路边交易,营业员和信差手握证券,大声喧哗。一些交易员还充当证券专家,提供咨询。
实际上,这个场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全是因为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则有一个漏洞。纽约证券交易所禁止其会员在其他证券交易所从事交易,但场外市场不是交易所,不在该禁令约束之内。到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有超过5万家未上市公司的股票,它们对交易和流动性有巨大的渴求,场外金融市场经纪人负责的交易,就满足了它们的交易流通之需。纽约场外金融市场在1923年建立了交易所,并在1929年更名为纽约场外交易所,1953年再度更名为美国证券交易所。
后来,美国场外金融市场演变出了粉单市场和另类交易系统。粉单市场的得名是由于原来股票报价用粉色的纸张印制,它实际上是一个电子系统,发布股票报价,以便人们从事股票交易。在粉单市场交易的公司规模极小,换手率极低。这些公司都不能满足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最低要求。
另类交易系统也是美国有名的场外金融市场,其中包括暗池和电子通信网络(ECNs)。“暗池”是一个神秘交易网络,不直接向交易所发送交易指令,也不直接在限价指令账簿中显现,交易者既可与潜在交易对手议价,也可通过暗池匹配;暗池以机构投资者的大额指令占主导。ECNs是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为经纪人、交易员的另类交易系统,参与者包括机构投资者、经纪人、交易员等,主要从事股票和货币交易;交易指令通常为限价指令,按协议撮合买卖双方达成交易。
很多中国投资者对美国的粉单市场、暗池和ECNs闻所未闻,这很正常。但不知道纳斯达克(NASDAQ),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纳斯达克是全球声名显赫的场外金融市场,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公司——微软、苹果、特斯拉、谷歌等,都在这里上市交易。
1934年,美国颁布《证券交易法》后,便成立了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和自律组织(SRO),借以监管美国证券业。1971年,NASD发起成立了全美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协会,这就是纳斯达克,宣示美国迈入新经济时代。它是过去场外金融市场的延伸,据此,纳斯达克就一直被称为场外金融市场。
一开始,纳斯达克只是上市股票的计算机报价系统,并没有将买卖双方连接起来,交易只是通过电话进行的。但纳斯达克后来建立了一个自动交易系统,到20世纪80年代,它就演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股票交易所。直到2000年,它才成为一家注册的美国全国性股票交易所。
如今,纳斯达克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的另一个象征。就促进技术创新而言,它甚至比纽约证券所交易更重要。在纳斯达克前,纽约证券交易所一直垄断着大公司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由经纪人组成的非正式交易网络,为那些市值较小、未在交易所挂牌的股票提供交易。随着新经济的兴起,许多新技术创业企业都在纳斯达克上市,现在许多知名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企业,也在这里上市。今天,全球市值最大的前十位公司中,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知名科技巨头占了半壁江山,让昔日处于垄断地位、风光无两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黯然失色。
在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金融市场中,在成都有一条长200米左右的街道,叫“红庙子”,它一度成为热闹非凡的场外金融市场。从1992年起,人们手持股票,往红庙子聚集,寻求变现,在股价上涨中赚得一笔。那时,股票是纸制的。人们就手持股票,在那里吆喝着,人声之嘈杂,可想而知。一些人在红庙子街上摆起摊子(因此也可叫“地摊市场”),一边炒股,一边以四川人不急不慢的性子,呷茶摆龙门阵(聊天),交易则像在菜场买菜一般,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发行股票,在红庙子买卖股票的人越聚越多,让红庙子及附近街道格外混乱和拥堵,不堪重负。人们买卖股票高涨的热情,就让一些企业打起了歪主意,私自发行股票,印制假股票,骗取钱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随即,有关部门开始整顿红庙子。1993年3月,红庙子被强制搬至城北体育馆内,当地人称“白庙子”。在国人的观念里,由“红”转“白”,实在不是吉利的事,因此去那里的交易者逐渐减少,到年底,“白庙子”交易基本停止了,并于1994年年初寿终正寝。
虽然成都的红庙子关闭了,在那之前就建立了沪深证券交易所之类的场内金融市场,但场外金融市场仍然是金融市场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场外金融市场一般是分散的,有的甚至无组织,提供非标准化的交易,可由买卖双方达成意向后直接成交。相对于场内金融市场而言,场外金融市场更加灵活,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少。在场外金融市场中,买卖双方可以讨价还价,在谈拢价格后直接成交。但寻找到合适的交易对手,费时费力。于是,在场外金融市场中就出现了专门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的掮客,他们在市场上收集买卖双方的信息后,促成交易,从中抽取若干点的“中介费”,这与城市遍布的房产中介别无二致。
场内金融市场受到的监管更加严格,企业要在场内金融市场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有苛刻的准入限制;相比而言,场外金融市场则比较灵活,监管环境相对宽松,因此十分活跃。在中国,那些无法通过沪深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的企业,通过场外股权融资筹集到了必要的资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常常在报端、网络看到的某企业A轮融资、B轮融资等,都是场外金融市场的功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小名“新三板”)就是中国的场外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中的远期交易、互换等也都属于场外金融市场,它们为企业或金融机构提供了灵活的风险管理手段。不过,场外交易可能有一大弊端,当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动时,就可能出现交易对手违约的风险。鉴于此,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场外金融市场的集中清算体系也在逐步发展之中,中国的上海清算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