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课
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后花园

从一个方向来说,这些对秘密花园的想象,造就了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从另一个方向来说,儿童是否拥有用文学想象来处理自己成长中的压力和情绪的能力,也决定着他能不能为自己造一个秘密花园。

在今天的城市里,拥有一个私人花园是件非常奢侈的事。但在我三十出头时,我常和朋友讨论今天的这个“我”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样发展出一套似乎挺有效果的方法来应对生活中的困惑。很多次已经记不清是怎样的缘起,回顾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江南小城生活的童年,每家的孩子都是脖子上挂着钥匙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我于此也不例外,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喜欢看书。许多无法与老师或父母道明的心事,靠读着那些莫名其妙的书而渐渐得到了化解。有一次一位朋友感慨说:“你小时候真是拥有一座后花园。”我才忽然意识到,读书对我的用处,远不止增长知识这么简单。在其实充满挑战的儿童时期,这些书给我提供了一个退守、缓冲和滋养的空间,恰如那个比喻——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后花园。

后花园这个比喻也使我想起一本儿童文学名著,美国女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的小说《秘密花园》。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女孩,带有很多成长创伤。后来,她被接到姑父的庄园,可是姑父也有自己的痛苦,根本无暇顾及她的感受。在这个庄园里,小女孩发现了一个秘密花园,当她进入这花园,神奇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她自己也渐渐变得开朗、成熟。所以“秘密花园”这个词,似乎带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地方,充满生机和滋养的可能,它代表了我们成长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第二个意思是说它的秘密性,这个花园的存在常常只有当事人本人知道,甚至连当事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到底是怎样在这个花园中为自己补充能量的。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有幸拥有一个这样的后花园,既充满丰富的资源,能够涵养心灵,又能让我们获得安全感和私密感,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克服成长中的伤痛,活得生机勃勃。

我们的生活中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后花园呢?在天然的情况下,这样的后花园是很容易打造的,几乎所有孩子都有一种天性,能够在自己的居住地周围找到一个小小的角落,有可能是一个树丛,有可能是一个沙坑,有可能是一个空衣橱。大人都不能理解这个角落有什么好,可是孩子就愿意到那个地方去,在那里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他们是在玩,但在玩的过程中,秘密花园就打造成功了。

很多儿童文学经典,都是在讲这样一个秘密花园的故事,比如《五个孩子和沙地精》讲的是一个沙坑,《纳尼亚传奇》讲的是一个衣柜,《爱丽丝漫游仙境》讲的是树下的一个洞。可是沙坑、衣柜、树洞并不能直接变成秘密花园。它能不能起到秘密花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孩子的想象力,尤其是孩子文学想象的能力。

从一个方向来说,这些对秘密花园的想象,造就了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从另一个方向来说,儿童是否拥有用文学想象来处理自己成长中的压力和情绪的能力,也决定着他能不能为自己造一个秘密花园。

所以我讲“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秘密花园”。诗词歌赋指代中国古代的文学。虽然我们现代人觉得读小说比较容易,读诗词比较难,但是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来说,是诗歌这种抒情的文体发生在前,小说这种叙事的文体发生在后。中国文学在最早的时候有两部著作,一部《诗经》,一部《离骚》,都是诗。而小说,其实要到汉代以后才渐渐发展起来。我们现在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种长篇小说,是到明代才发展起来。这和西方的情况不一样。西方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文学,最初是以叙事文学为主,而中国文学最初是以抒情文学为主。用专业的话来说,就是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特别强大。所以对于一个中国读者来说,如果想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学,先阅读小说是不大可能的。一般而言,他最早接触到的,肯定是那些诗词歌赋,尤其是其中的诗、词、歌这三个部分。诗、词、歌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它朗朗上口,有节奏,有音律,读起来很好听,比较容易记忆;其次,它有四大功能,分别是认知功能、情感功能、审美功能和道德功能。

什么是认知功能呢?比如说秋天到了,我们常常会让小朋友背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里面就涉及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风俗。你得了解重阳节、知道茱萸是什么,才能够理解这首诗。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重阳节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因为重阳节既不放假,也没有什么特定的仪式,甚至都没有什么特定的食物。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重阳节已经在日历上消失了。对于很多小朋友来说,他对重阳节产生印象的唯一机会,就是阅读了这首诗,并且通过想象体会到对于唐代的人来说重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就是诗的认知功能。

诗的情感功能在这首诗中也有体现。在学校里老师讲诗时就说:“这首诗表达了王维对于故乡亲友的思念。”可是这句话只是个中心思想,它是抽象的,而王维的思念本身是具体的。所以我们怎样才算拥有更好的情感能力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我们能够具体地感受到这种情感,而不仅仅是抽象地归纳。当我们感受到某种情感时,我们的心会一动,皮肤会麻酥酥的,鼻子会一酸,眼睛会湿漉漉的。读诗本身会有这一系列感觉,但读中心思想却不会。我们之所以说诗歌具有情感功能,就是因为优秀的诗歌能够创造出一个情境,让我们回到情感发生的彼时彼地,让我们重新鲜活地感受到。如果不去体验诗歌,只是抽象地总结中心思想,事实上是对诗歌情感功能的破坏。

什么是诗歌的审美功能呢?以前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时候,大家只追求温饱,现在比较富裕了,就会开始追求审美。比如说我奶奶就不能够理解我们去一个茶馆喝茶,一个人要花一百块钱。同样一杯茶,她在家里泡给我喝,只要五块钱,为什么要到茶馆去喝呢?可是当你走进茶馆的时候,你有可能觉得竹地板的质感很美,竹帘背后摇曳的光影很美,放在桌上的那个茶炉质朴的造型很美,你为这些美的体验支付了九十五块钱。而对一个在这方面没有审美能力的人来说,他花了一百块钱,只喝到了一杯五块钱的茶。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体验到,而另一些人无法体验到?因为审美是一种能力,需要训练才能得到。如果你没有学过“隔帘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唐·元稹《会真记》),你可能就无法体会竹帘背后光影摇曳的朦胧美;如果你没学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唐·白居易《问刘十九》),你可能就无法体验在一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找到一个小小的角落,凑在一起用陶炉煮一杯清茶或者浊酒,那种清静、温暖、节制的美。

在汉语语境下,进行审美训练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学,阅读中国的诗词歌赋。为什么是诗词歌赋呢?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原因,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人口识字率都非常低,而书籍都非常昂贵。昂贵到什么程度?在明代,书籍已经比以前便宜太多太多了,然而一个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也只能买两本书。所以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那些能够写作诗词歌赋的人都是社会精英;而那些能够被刊刻成书流传下来的作品,本身就代表了历代最高审美水平。所以我们现在学习汉魏六朝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其实就是在接触古代社会中最高雅的文化。

当然诗歌还有它的道德功能。但是因为随着时代发展,文体越来越多,学科越来越多,诗歌的认知功能渐渐分给了科学,而道德功能则渐渐分给了伦理学。所以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学习诗词歌赋,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能力。

为什么诗歌对于现代人,尤其是对于孩子,依然可以构成一个成长的后花园?这还是建立在诗歌的审美功能和情感功能上。首先,中国诗歌有非常大的情感涵容力。不管你有多么糟的情绪,打开一本中国诗歌集,总能在里面找到对应的诗歌。比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小朋友会背到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就出自这组诗,讲的是“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就是说举凡“工作上不得志、情感上不顺利、和朋友分别、待在他乡回不来、身边有人去世、自己也逐渐衰老”,这些情感都已经写在《古诗十九首》里了。这些诗歌的作者和你同样不开心,但不同的是,你的不开心可能是乱麻一样无边无际的一团,而这些诗歌的作者把自己的不开心变成了一个精美的形式。所以当你看到这些经典诗歌的时候,你不仅看到了其中幽约怨悱的部分,还看到了精美绝伦的部分。这两种感受是同时出现的,所以你悲哀的情感在一瞬间就被整理成了一个具象且有意义的审美形式,这种审美形式本身就可以带给我们愉悦和价值感。

所以,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原先那些悲哀的情感不仅得到了理解,得到了抚慰,还得到了转化,变成了一种更高级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家在无锡,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鼋头渚,是观赏太湖最好的地方。我小时候每年秋游都去鼋头渚。如果去公园看小朋友排着队秋游,往往会看到里面有兴高采烈、打打闹闹的小朋友,有抓住一切机会和老师说话的小朋友,还有垂头丧气、松松垮垮背着书包、落在最后的小朋友——我小时候就是这个小朋友。我不是很善于运动,跟小朋友“疯”不起来,而秋游的时候,如果不能跟小朋友“疯”起来的话,其实没有多大的意思,会有一种失落的感觉。有一次秋游,在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我觉得非常无聊,觉得被老师忽略了。坐在湖边等集合,要坐一个小时。可是我坐着坐着就看到了在天的尽头,在太湖的水和天交接之处的小岛,然后就想到了一首刚看过的宋词。这首词是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我当时并不知道这首词具体讲的是什么意思,感觉它就是在讲一个人寂寞离群、不知道何去何从、一切东西都跟他隔着一定的距离、什么都看似触手可得又什么都触不到。在这首词里,作者一个人在太湖边发呆,燕子和大雁来了又去,黄昏的雨也来了又去,自然界按部就班地运行,自己却好像被落下了。

我在湖边,开始的时候闷闷不乐,觉得整个世界都欠了我的。可是当把我的处境和这首词联系起来,觉得自己好像就是词中的这个人,面对的就是词中这个场景的时候,那种孤独无聊的感觉忽然间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变成自得其乐,就好像是“哇,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美,可是你们这些傻小孩光会打打闹闹,都没有看到”。这种感觉,就好像我在秘密花园中挖到了一颗宝石。于是等到集合时,我也就快快乐乐地回家了。这个秋游我也很有收获,虽然收获的点可能和其他孩子不一样。

这就是诗歌对于人的情感的涵容和转换。如果我们不把诗词歌赋当作必须学习的负担、当成炫耀自己有文化的符号,而是把它视为一种资源,把古人视为一些知己;当我们自己的情感不被他人理解,或者说也说不清时,就到这些诗词歌赋里去找一找共鸣,让诗歌细腻的情感来体贴它,用诗歌精美的形式来转化它,我们也许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成长。对我自己来说,我长大之后读中文系,一直和这些诗歌在一起,可能是因为它们比较容易走进我的内心。

有很多次,我都回忆起小时候一个人躺在窗前的床上读《唐宋名家词选》的场景:窗外是满天的晚霞,我读一会儿就有一群鸟从晚霞中飞过,读一会儿又有一群鸟从晚霞中飞过。自然、诗歌和我三者就构成了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所有的烦恼、忽略或不理解都被抛到了脑后。真幸运能有这样一个秘密花园,能够消化我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压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妨给你的孩子买一本精美的诗集,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去找自己最喜欢的那些诗词歌赋,开始建造自己的秘密花园。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那是孩子自己的世界,爸爸妈妈只要做好守门人,孩子不邀请你时,不要随便探头探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