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醉美的古诗词里重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魏收《棹歌行》

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

桃发武陵岸,柳拂武昌楼。

北朝诗人魏收的《棹歌行》,诗句整练,疏朗有致,有奇逸之气。

诗作谓春来雪消滴汇,融融洋洋,而使春江水涨、新流增添,这是自然长消的奇妙变化。再者,阳春深入,落英缤纷,花香随飘,流于江上,于是这春天便变得曼妙而富有脂粉气。但桃红色的江流涌动,在视觉上,也应该浩大而深沉,场景也一定够壮观而冲击着视野。读前面的两句,即情即景,场景的变换里暗含了时间的作用,从“雪消”到“花发”,从“春浦”到江上的“新流”,让人感受到春融的变化、春天独有的花开花落的烂漫和雄壮的风情。

当然,江岸杨柳吐新、柳叶儿发青,映衬着高峻的楼光和深沉的山色,让沿江的春光再增添一分渲染的氤氲绿色,又让人感受到了勃发的春染的力量。这是诗作第四句所带给读者的惊叹。

我们看,诗虽小但所容者大,张力十足,确有尺幅千里之势。而在写作特色上,诗作虚实相生,以实带虚,由虚卷实,铺开了写作的大面,激发了空间里的时间意识。

本来,诗歌前两句写实,已经将春意写得很充分,但诗人觉得还很不够。因为眼前的景象触发了他的兴趣和想象。于是第三句拓开一笔,另起炉灶,说眼前的浩荡春江和涌动的洪流。源头在武陵的桃花源,在陶渊明《桃花源记》里就有“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精彩片段。多少年来,陶渊明的武陵溪,引发了无数人的想象和感慨。

然后,诗作又由花及柳,诗人带着读者一道,又来到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经任职的武昌城前,于是思绪绵绵,牵连深远。

陶侃武昌种柳,事见《晋书·陶侃传》。“(侃)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是说当时军营督促种柳,有下属夏施可能是图一时方便,盗移了武昌西门官柳,被聪慧明察、心思缜密的上司陶侃发现而加以训斥,结果让这名军官很是惶恐。自此,柳树、武昌便与陶大将军相联系在一起。

这后两句是说,因为陶渊明发现了桃花源,于是春江浩荡,洪流涌动,这是空间的开拓;又因为陶侃种柳,而今柳树高大,成林连片,登上武昌楼,伫立于山顶,远眺鄂黄一带,则将这洋溢舒展的生命和活力的春景,皆尽收眼底,这是时间的延长。这些都给人以无法言说的欣喜和激动。此情此景,让人浮想联翩,那些发现春色和助力创造的前贤们,一样让人景仰和缅怀。

我们看,只有在诗歌里,诗人才将一身北国的军国行头卸下,恢复了一个纯粹的诗人身份,向着包括桃花源的武陵和柳树连片的武昌等在内的南国,表达他心中的一份无法割舍的文化倾心。

【作者简介】

魏收(507—572),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累官至尚书右仆射,掌诏诰,总议监五礼事,位特进。曾参修律令。天保八年(557)迁太子少傅。去世后获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与房延祐、辛元植等“博总斟酌”,撰成《魏书》130篇。另存《魏特进集》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