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与妙玉
金陵十二钗中,二遭难(秦氏、元妃),二出嫁(迎、探),二夭折(黛、钗),还有二出家——妙玉、惜春。(剩下的两位少妇纨、凤,一位小姐湘,一位弱息巧,皆另论。)这样一列,立时显出,“薄命司”中之最奇的还要数二女尼。
尼是梵语“比丘尼”的省称,通常叫尼姑,文一点儿说作尼僧,老百姓俗话则曰“姑子”。
大观园中还有“应制”的小尼姑,不在话下。单说正钗二尼,就有很多事情不易尽晓。
妙、惜不同,差异也大。
妙玉是带发修行,惜春是“剃了头当姑子去”(早就向周瑞家的说了)。
妙玉是受逼避难,并非自愿得已。惜春是“将三春”“勘破”“觅那清淡天和”。
妙玉深于文化修养,心契庄子之文,联诗才情超众。惜春只会画“几笔写意”,不能诗,不会文,连酒令也没听她说过。
妙玉多情,惜春寡情(耿介孤僻)。她们二人日后是否有缘同在一处?很难揣断。
雪芹对尼姑的看法如何?
写老尼,没一个好的。善才(财)庵的老尼姑做坏事,凤姐上了当,破了人家婚姻,金钱犯罪。水月庵的老尼,见了宝玉驾到,当“天上掉下活龙”!后来把芳官骗了去,不过当“使唤”丫头一般用意,何尝与“慈悲”有涉?
尼庵里,圈禁着像智能那样的不幸少女——逃出庙去寻秦钟……
然则,妙玉之为尼,真真只是外貌瞒人避祸而已。她的“判词”说“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正是表明她想要高洁而那个世界不容她高洁,而所谓“空门”也并非真“空”之境,俗恶势力依然可以对她迫害欺凌,甚至诬谤谗毁。是悲悯之情,却被人歪曲为讥讽之意。
妙玉是奇女,品格最高,宝玉最敬慕,最崇拜,最感叹——“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所以“世难容”,其语沉痛之至,伤情之至。
妙玉后来如何了?在全书结构结局中起的什么作用?无人能言。
有一条假批说她“日后”在“瓜洲劝惩”……我不相信如妙玉之为人,竟会去做什么“劝惩”的俗事(劝是劝善,惩是惩恶。亦即“因果报应”的佛教说法)。
她是离尘的,抗俗的,受诬的,怎么去作那些俗态?若解释说成是有人拿她作“劝惩”的对象,那就更是污辱了她的品格,成了为俗人利用的工具。雪芹会这么“写”吗?
我十分怀疑。
惜春后来之事也不可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是悲悯她——那就是“清淡天和”之乐境吗?
我也怀疑。
剩下一个芳官,因不在正钗之数,故人们不大重视。然此女地位重要,看看前边为她所布置的笔意文情,就会知道不会是到被老尼骗去“使唤”为止。后文的事故还多,还更令人悲慨。
我的设想:在日后宝、湘重会的悲喜剧中,她是一个起作用的人物。
雪芹写她,和宝玉倒像一对双生子,她也适合女扮男装,性格颇似湘云:顽皮淘气,豪迈爽直,有英气,喜饮酒,受干娘的气(如湘云受婶子之气)……她入了尼庵,不会甘受摆弄,还会脱颖而出,还有作为。
可惜,佚稿尽泯,徒增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