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幻境
人们一见“太虚幻境”之名目,立即被那“虚”“幻”二字拴住了,一心只认定此等文字明明是“虚构”“假语”“编造”等“文艺理论”的条条框框,而再不会转一个小弯儿,去想想雪芹笔下隐伏的是否还有其他内涵?有无重要文化意义?
从多方面思索一下,便会发现:中华语文的“太虚”,与虚幻、虚妄、虚假……毫无交涉。太虚本义即是最极广大、无以名状的空间——亦即今日科学术语依然承用的“太空”,亦即俗言口语中的“天”或“天空”。
诗圣杜少陵咏“云”的诗有句云:“溶溶满太虚。”正是好例,不必多举旁参了。
然后,还要懂一点儿中华民俗史。宋代大型小说集《太平广记》中就有一段故事,说的是西岳华山的女神,名称是“太虚……西王母”(中间还有很长的封号名衔字样,从略)。
西岳太虚圣母,与东岳女神碧霞元君是一对——巧极了,雪芹所写的这个幻景的建筑布局,又正与北京的古迹东岳庙一模一样。
(门外牌坊,庙内有“七十二司”,有正殿、旁殿、后宫……后宫有一百零八位侍女塑像,出于元代名手。)
西岳的太虚王母,管领天下“得道”的女子。而雪芹的警幻仙姑,也正是管领天下的“薄命”女儿!不必烦词赘语,雪芹的艺术联想,来自我们中华民俗中的文化思想,不是已然洞如观火了吗?
所以,这儿的“太虚”,与俗义泛词的“虚假”并非一回事。
至于“幻”,又是什么?
请看《戚序本》中的一首回前诗:“……总是幻情无了处,银灯挑尽泪漫漫(mán)。”在雪芹的用字上,情即是幻,幻即是情——皆以“假名”寓实际,有意“迷惑”读者的眼力与慧性。
总起来说,太虚幻境者,是指最极广大的“情”之境界,从入梦境者直到警幻、四仙姑、十二舞伎……,所有“境”中人,皆是天下多情薄命之情种情痴。
这当然不是“真”,但也不是“假”。雪芹一生亲历,如同身到此境中,与全属“假话”“虚构”者有其本质之不同。
文学理论上已有数不尽的这主义那主义,雪芹的“太虚幻境”,是“中华文化主义”吧?
在此“境”中,有册子判词,有歌舞曲文,有茶酒异名,有仙姑“情”训。其内容至丰至富,不虚不空,此境是全书的注解和“仙化”——超脱世俗的表现方法。
此法与别处无涉,仍是中华民族喜欢的,相沿承用的。雪芹并未“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