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制夷”导致百年丧权辱国
成语 以夷制夷与虎谋皮
解释 前者利用外族和外国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力量。后者比喻跟恶人商量放弃他的利益是做不到的。
出处 宋·范晔《后汉书·邓训传》:“以羌胡相攻,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太平御览》:“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企图让国联去调解。鲁迅在《伪自由书》中讽刺道:“当去年中国有许多人,一味哭诉国联的时候,日本的报纸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中国祖传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
以夷制夷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外交策略,它是利用外族或外国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力量,为我所用。数千年来,汉族受外族欺负甚多,因为汉族官员大都不靠武功得到地位,而是靠儒家学问登上官位。对那些入侵的蛮夷,讲也讲不通,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呢?只得靠老祖宗留下的以夷制夷,以力借力,搞制衡那一套。权力制衡最早始于商鞅提出的“法者,国之权衡也”,搬到外交上,就是搞势力制衡,这办法开始时还有些管用。
约在 1500 年及 1200 年之前,那是晋末和唐末两个时期,蛮狠的外族侵略者在战场上连连取胜。汉族官员很快就屈膝投降,甚至被驯服了。他们告诉那些征服者,你们彼此之间就不要打打杀杀了,我们这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更是精深,无论治国治人,都有一套办法。我们教你们怎样用我们老祖宗的办法,治理被你们征服的汉族民众。几代下来,那些征服者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他们原来要征服的汉人,最后连征服者自己的家园,也变成华夏神州的一部分。在外族征服汉族的过程中,弄不清谁征服了谁,谁驯服了谁,由此,汉族官员十分得意,认为外族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而“以夷制夷”是再好不过的“传家宝”,可以一代代传下去,屡试不爽。
到了 19 世纪中叶,这办法就不那么乐观了。由于满族把持清廷,缺乏对世界各国“态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当英国人把炮舰开到门口时,好比是一只“领头狼”抢先闯入我们家园。昏庸的清廷还想“以夷制夷”的美梦,采用引“群狼入室”方法,将它们一起引进来,后再驯之。但因国力空虚,招架乏力,结果被“群狼”撕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这样的“以夷制夷”岂不成了“与虎谋皮”?当时有一位叫魏源的思想家,他是林则徐同僚和好友。林则徐把他编辑的《四洲志》交给魏源,希望他进一步了解“夷情”,制定御侮良策。魏源欣然答应下来,立即广泛收集资料,编写以“悉夷、师夷、制夷”三部曲为核心的《海国图志五十卷》本。在这里,魏源率先提出多管齐下的策略:“凡有两法可攻夷,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他似乎已经想出攻夷、制夷的好法子了。这是中国外交上的一大发明。“调夷之仇国”去攻打它(夷),就是以毒攻毒,多好听啊!在他看来,“以夷制夷”的祖传法宝还可以继续用下去了。
他考查了“使英夷惧怕的诸敌国”以后,认为“西方的俄罗斯、法国、美国”都可以作为“制英”的假想候发选人,可以用“以夷制夷”策略,调夷之仇国攻夷,来个“坐山观虎斗”,岂不美哉。但事实又怎么样呢?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面临来自三方面的外部威胁:第一是来自欧洲的西方列强,要求开放通商口岸,贩卖鸦片,获取经济利益,我们称之为“劫财”;第二是来自北方俄国,对中华北部领土垂涎三尺,总想挖下一块,我们称之为“劫色”。这两股势力还无意颠覆和取代清廷,认为那不符合它们的根本利益。第三是来自东方的日本,那可是潜在的更大威胁。它不仅要“劫财”,获取经济利益,还要“劫色”,对领土有更多更迫切的要求。更要命的是想用天皇赋予他的永恒的统治权,在文化上取而代之,让大和民族成为驾驭“大东亚新秩序”的主人。这几乎在“劫命”了。
在这样三股势力相逼的危险局势下,晚清还出现一大批宁愿放弃老祖宗转而吸收西方均势外交理念,并和“以夷制夷”及“合纵连横”本土思想结合的外交官僚。他们是以以恭亲王和总理大臣李鸿章为代表人物。“火烧圆明园”时的奕䜣,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上是这样写的:“太平和捻叛为我大清心腹之患,罗刹与我毗邻,蚕食我疆土,如芒刺在背。英国目的为买卖,举止凶猛,乃肋下之痛。应先平太平及捻叛之乱,再抑罗刹,而后制英夷。”
可见他在国家内外交困时,把太平军捻军视作“心腹之患”,把俄罗斯看作“如芒刺背”,把英国看成“肋下之痛”。在他眼里,心腹、背上、肋下,孰轻孰重,分得还是很清楚的。恭亲王这一政策的实施者,最后落到李鸿章身上。李鸿章是以“蛮夷管理者”身份浮出水面的。他是一品大员,身穿长袖蟒袍黄马褂,头上戴着双眼花翎,走起路来一摇一摆,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常年奔走于群“夷”之间,充当一个很不相称的蛮夷“调解员”角色。
在一个孱弱的中国,以夷制夷谈何容易。李鸿章不得不露出一副“痞子腔”外交风格,与“群狼”来回周旋,弄得气喘吁吁,疲惫不堪。一个脆弱大国的职业外交官,亏他还能想出一套自诩为“以毒攻毒、自污诱敌”并与之周旋的“拳法”,先玷污自己,再引诱“夷”国,心里还想着如何“与虎谋皮”,真是可笑极了!
为了不让英夷独占好处,他忍辱负重,敞开胸怀,对所有国家门户开放,把如同“群狼”的众夷,全都引入中国,防止任何一夷独霸中原。照这套拳路打法,李鸿章在马关与日本谈判结束后,又想促成“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引诱俄国,来一个“与虎谋皮”,迫使日本归还辽东给中国,让日本已经吃进去的骨头再吐出来,再让俄、德前来分一杯羹。这何止是一杯羹,其实是一大碗“肉”了。
果然,俄罗斯传唤李鸿章到莫斯科签署秘密条约。俄罗斯早就想建造横贯西伯利亚跨越满洲的铁路,中国与其毗邻,需要俄罗斯出面保护。短短几年内,俄罗斯趁机控制了日本被迫放弃的面积。李鸿章虽说阻止了日本扩张,但代价是让俄罗斯在满洲有支配地位;让德国占领山东青岛;让法国在广东获得一块领地,巩固其在越南的据守。英国在香港对面新界九龙也扩大了地域,并在旅顺港对面获得了一个海军基地。
没有一个“夷”能在中国完全占主导地位,想通过蛮夷平衡,在这狭缝中求生,盼能苟延残喘,但仍是枉然。1901 年,李鸿章去世前,用悲哀口气给慈禧太后上了最后一道奏折,奏折上写道:“我命垂危,终为乐见者,乃诸夷拜服于龙座。实不幸,中国不堪与其平等而事。我军力不举,关乎帝国完整……希朝廷坚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如多病之人,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也。”这就宣告了以夷制夷与虎谋皮的外交政策最终失败。
想让“诸夷”拜服清政府,结果不幸,中国还是“不堪与其平等而事”,将要死去的李鸿章,深感前途渺茫,伤心无奈,临终前发出哀呼声,警告说,大清帝国军力不举,犹如重病人,若还不量力,“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
弱国无外交,只有内图富强,变革自振,否则只能是大厦将倾,“苟延残喘”。晚清推行的“以夷制夷”政策终究失败了,最终导致百年丧权辱国,这一耻辱,给国人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