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才是被梦想感召的,不是高薪挖来的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句话早已深深印刻在无数企业家的脑海中,但企业究竟如何吸引人才?是否如许多企业家想的那样,谁能开出更高的薪酬,谁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呢?
如果仅靠高薪就能挖来人才,那市场竞争必然陷入强者恒强的局面,因为强大的企业才有能力开出更高的薪酬。但现实却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见过太多行业的搅局者、市场竞争的黑马,他们没有资金或其他资源,却能在企业创立之初,就吸引来杰出的人才,正是因为他们——有梦想。
1. 高薪挖来的也会被高薪挖走
薪酬当然是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当企业希望用高薪挖来人才时,却总是容易面临高薪人才不高值、工作不久被挖走的尴尬。
出现这样的局面其实很好理解。如果高薪是人才市场上的唯一考量因素,那人才就会通过各种手段虚增自身价值,比如夸大工作业绩、伪造项目经历等。与之相对地,即使人才确有能力,但当他们稍有成绩并引起其他企业兴趣时,他们也会迅速因为一份更高新的 offer(录取通知)而跳槽。毕竟,跳槽才是涨薪的更优方法。
既然如此,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企业抱着“高薪挖人才”的想法呢?这是因为,企业没有更好地吸引人才的手段,而高薪挖人才却足够简单与直接。当企业都以此竞争人才市场时,必然会导致劳动力价格的持续推高,而企业却无法因此获取更大价值,甚至陷入人才流失、高薪挖人、人才再流失的恶性循环。
2. 适合企业的才是人才
华为招聘新人的首要原则就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只有适合企业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否则,再顶尖的人才也无法为企业带来价值,反而会损害劳资双方利益。
在衡量“合适”这一指标时,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梦想是否与企业相匹配。
认可企业梦想的人才,即使自身能力有所缺陷,也会主动提升并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而志不同的劳资双方自然也会道不合。
2017年1月,陆奇加入百度,成为仅次于李彦宏的二号人物,在短短的一年间,陆奇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带领百度坚决地向人工智能的梦想前行,百度股价更因此涨幅超过60%。但在2018年5月,与百度基金不合的陆奇终究选择了离职,而随着这一消息的公布,百度股价应声大跌14%,在短短两个交易日里市值蒸发近900亿元,至今仍然在低位徘徊。
当企业对高薪挖来的人才抱以厚望时,却总是在后期合作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才不能创造企业预期的价值,人才的梦想与企业基因不符,或只是盯着股价、预算作运营,唯恐冒险损害自身价值;企业现有员工也会因此备受打击,他们的努力似乎永远比不上外部的所谓人才。事实上,无论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还是培养人才,关键都并非薪酬,而是梦想。
3. 梦想的感召力更强大
需要承认的是,薪酬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即使企业有再高远的梦想,能匹配再多的人才,但如果给不出一个合适的薪酬,人才也很少会被吸引。但在同等甚至较低薪酬水平下,梦想却具有更强大的感召力。
在梦想的感召下,一位价值年薪百万元的人才,可能会拒绝其他企业年薪120万元的 offer,而接受一份年薪100万元甚至80万元的 offer。
其实,节约人力成本只是梦想感召的浅层作用,更重要的是,因梦想而来的人才,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解决更多问题、创造更多价值,从而推动梦想的实现。这才是梦想感召力的核心作用。
很多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即使企业开出相当高的薪酬,但那些只为薪酬而来的人才,通常也更懂得“知难而退”,因为解决太多难题的付出可能高于回报,而一旦他们无法解决难题或造成损失,这还可能损害自身价值,此时,他们则会选择尽快寻找下一份高薪酬的 offer。
4. 梦想的感召力更持久
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保持相当的薪酬增长,才能留住人才,否则,他们就会被其他企业用高薪挖走。但从梦想感召的角度来看,企业只需持续地接近梦想实现,就能够留住那些因梦想而来的人才。
梦想具有更加持久的感召力,能够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也能够帮助企业培养人才。
一位完美无缺的人才,必然需要更高的薪酬。然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却不是一步到位的,更何况,每个人其实都具有极强的成长型。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够发现潜力并给予培养。
针对充满激情但不够成熟的企业成员,企业可以给予更多的锤炼,帮助他们成长。而在这样的培养过程中,人才也将更加融入企业,当人才的个人梦想与企业梦想统一,他们会为了这一共同的梦想而努力前行。
即使到企业与人才终有别离的一天,如人才进步与企业发展速度不匹配时,双方也可以好聚好散、保持认同,并在未来的某一天继续互助——只要双方梦想还未改变。
5. 创始人是梦想感召的重要载体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领导者品行端正时,即使没有命令,员工也会主动前行;但如果领导者持身不正,那即使有命令,员工也不会遵行。
创始人是企业文化的来源,也是梦想感召的重要载体。企业想要保持梦想的感召力,并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都需要创始人发挥榜样的作用,用自身行动来印证企业描绘的梦想。
在“望梅止渴”的典故中,曹操用虚构的梅子林激励口渴的士兵继续进军,并最终找到了水源、安抚了士兵。这一结局当然是好的,但这一成语现在被用来形容“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正是因为“梅子林”是虚构的,虽然曹操军队最终找到了水源,但士兵也只会相信这一次,再没有下一次。
企业用梦想来感召人才同样如此。即使企业描绘出一个足够诱人的梦想,但如果创始人没有以身作则,梦想始终只在口号里,却不见一点实现的可能,那人才也必然会选择离开,企业梦想也再难吸引到任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