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从房地产法官到“互联网+”律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生蹦极:从法官到合伙人律师(中)

你好,惠律师!

《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一个人,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我把自己亲手扔在了天堂和地狱的交界处,因为那里有一个关卡叫作“中年转型”。现在回想起来,人生蹦极就是:你不知道下一秒将落向哪里,直到命运之绳把你重新拉回。

身份转换之痛。“你好,惠律师!”这一声普普通通的问候,我是辞职三个月以后才开始慢慢适应的。早晨出门,本应往律所方向,却习惯性地奔向法院方向,直到看到法院的大门才猛然惊醒;到法院开庭,只能坐在旁听席上,看律所同事们和对手唇枪舌剑,台上法官的审理思路和发问导向虽然听得真切,但无权发言,只能憋着一股劲儿。最难以忍受的是,没有身份,连调查个户籍信息的资格都没有。好在法官原本就不是“官”(不需要太考虑面子问题),而且当时凭个人身份证还能到上海各个房地产交易中心调取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我才算是没有“彻底废掉”的感觉,直到拿到律师执业证。

思维转换之痛。同是法律人,“像法官一样思考”和“像律师一样思考”完全是两个星球的事情,思维转换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意识到和完成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法官头脑中极少有“成本与收益”概念。(法官)在法院开一个会,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工资是由国家固定发放的,开会是在完成法院下达的任务。如果不是事先被告知发言的话,我一定是尽量往后坐的,讲话不但费脑子,还言多必失。但是,律师开会,成本完全自己负担,有没有收益要靠自己争取。无论如何,都应该力争发言,因为没有发言,就无法吸引关注(这一点律师很像销售),不但没有收益,还白白付出成本。我也是做了几次“吃瓜群众”后,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从此,我从一个不喜言辞之人变成了一个会主动“刷存在感”之人,因为每次有效的开会,都是展示自己专业的机会,都是积累人脉的过程,甚至是获得案件委托的渠道。但前提是:远离舒适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

禁业期之痛。法官转行做律师,根据法律规定两年内不能以诉讼代理人的身份代理案件,终身不能回原任职法院代理案件。虽然,从内心里我是极其赞成“司法隔离”的,但从个人职业发展角度来说,两年时间,又足以使物是人非,武功荒废。不能亲自代理案件,意味着办案质效和客户体验都不稳定,最终影响律师口碑的建立。所以我认识的很多离职法官,一开始基本都去了企业做法务,大家的想法是“熬过”禁业期再说。

但是,经过权衡以后,我还是决定直接做律师。第一,16年法院办案的优秀经历,是我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果经过企业工作的“冷却期”,竞争力会存在削弱的风险;第二,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对于任何一名律师都是必不可少的,早入行一天,就早一天深入了解律师职业的发展规律;第三,中年转行,很难像年轻人一样承担试错的成本;第四,个人的私心或傲气,使我不愿从头再适应领导或老板的风格。

庆幸我当年的决定,不但未让我失去自己的锐度,相反还帮助我走出了律师协作的第一步,识人、选人、用人,不断地谋划项目和协调组织,提前培养了我进阶合伙人的格局、能力和视野,虽然看上去利益没有最大化,但却避免因为“单打独斗”而在低纬度发展中徘徊的误区,也算是“无心之得”。

发展方向之痛。律师是最自由的职业,但其中也包括“饿死”的自由。业界流行的说法是:一个月没案子很轻松,两个月没案子心里长草,三个月没案子会抓狂。因此,律师时时刻刻都在与人性斗争,我的书橱里至今还摆放着很多没有翻过几次的法律书籍,如新三板之类的图书就是自己选择焦虑的产物。初期执业时,没有顾问单位,只接到一些熟人介绍的、标的不大的房屋拆迁、租赁案件,然而办案成本却很高,哪怕是调查、立案有时都需要跑很多次。在这种情况下,也曾考虑往非诉方向发展。然而,从头学起,没有商业、金融背景,没有成功案例,想要获得项目委托谈何容易,即使获得了,也很难达到专业非诉律师的服务水准。痛定思痛,我决定还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把时间花在诉讼专业化道路上。

我赶上了好时代。互联网实际是打破信息垄断的利器,以往“法律顾问(渠道)+诉讼委托(变现)”的传统模式正在被悄悄地颠覆,与其做“万金油”,不如做“开山斧”。于是,我一方面积累成功案例和用户口碑,另一方面积累各类写作素材。为的是等待一个契机。

当然,转型中的痛点远非上述几点能够概括。可以说,两年之内,我基本都在探索转型之路、突围之路。

这里有几点心得和其他意图加入诉讼律师行列的法律人分享:

第一,打造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所在,把它发挥到极致。极致是一种态度,就像做寿司,“量贩师傅”和“寿司名家”对于细节的关注程度永远都是不一样的。同样,做批量案件和单个案件的诉讼律师对于案件策略的理解也是不一致的;极致是一种体验,让用户有超过预期的惊喜,如客户预期要输的案件反而赢了,或是在接受A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律师还能提供B服务;极致又是一种运营,如通过案件预测告诉客户每一步的大致走向,或是通过结案报告告诉客户:赢为什么赢,输为什么输?让客户了解律师在优质服务中付出了多少努力。

第二,保持专注。诉讼律师的最大难点:难以复制(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诉讼案件)。诉讼律师的最大优势:技术壁垒(文书写作以及出庭,样样皆是文章)。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若想在诉讼领域内有所突破,形成个人品牌或技术壁垒,必须聚焦于某一点或某两点,持续投入。任何人都逃脱不了“1万小时”定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淘汰“心猿意马”的律师,人性使然,所以金字塔尖并不拥挤。

第三,别着急、等风起。同样一个案子,(诉讼律师)30岁时和40岁时能收到的律师费不会相同。当然,这里的30岁、40岁并不是指一个单纯的年龄维度,而是指资历和经验度不同的律师带给客户的价值和信赖度也不一样。所以,在你30岁时不要为接不到大案、赚不到大钱而焦虑,做好自己、做好专业,40岁时自然有风来。

我就是这样度过我的律师初级阶段的,不惧人生低点,等待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