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尽全力变成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首先要问自己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你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想成为思想者、创新者、管理者还是执行者?商人还是作家?公务员还是自由职业者?工作狂还是懂生活的人……接下来才好确定你应该重点阅读哪些方面的书及如何实现有效阅读的问题。
反过来说,经广泛阅读、深度阅读、广泛观察及深度思考,我们也更有可能弄清自己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因为,见识的贫乏才是限制一个人想象力及自我认知升级的致命杀手,而非物质的贫穷。
孙正义的故事很好地证明了:我们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集中阅读及思考,是有可能明白自己的使命及实现路径的。
孙正义二十三岁时得了肝病,整整住了两年院。两年中,他阅读了四千本书,平均一天阅读五本。孙正义在读完了四千本书之后,根据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了从事四十种行业的发展计划。他终于解开了自己多年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明白了要成为世界首富,就必须从事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成为创新行业的孵化者、管理者及投资人。一出院,他就以坚定的信念决定进军计算机行业,并从这四千本书中总结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创业方案。孙正义刚创立公司时,他的员工只有两个。公司开业那天,孙正义站在装苹果的箱子上,对他的两个员工说:“我叫孙正义,在二十五年之后,我将成为世界首富,我的公司营业额将超过一百兆日元(一兆为一万亿)!”那两人一听觉得他疯了,立刻辞职跑路,只余老板在风中凌乱。其实,他们不知道孙正义强大的自信来自两年内读通透了四千本书,他已经将自我认知水平升级了N次。
“先来决定要登的山吧!”这是体现孙正义基本人生观的一句话。他总是先设定好最终目标,再通过减法确定过渡目标,然后才开始迈步。我相信,孙正义在将自己定位为新兴行业引领者之后,也会更清楚自己今后阅读、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在哪里。相比之下,很多人不舍得花大量时间来思考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这种元问题,或者离职后马不停蹄地入职,或者在未找到下家前,即使再讨厌现在的工作也不愿先辞职,或者即便还未离职也要一刻不停地让自己表现得很忙,下了班宁愿应酬也不愿停下来阅读和思考,害怕静下来聆听内心的声音,一直假装很努力很上进,但总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种定位不清或不愿定位,往往会导致浪费更多的时间,甚至把自己的一辈子都荒废在了一个压抑束缚自己潜能及志趣的职位上,真是可悲又可叹!
梭罗曾说:“仅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是勤劳的。要看你为什么而忙。”我觉得,花个几年乃至十年想清楚这个问题都是值得的,当然不是说花十年光想不干活。马克·吐温说过:“二十年后,让你觉得更失望的不是你做过的事情,而是那些你没有做过的事情。所以,解开绳索,从安全的港湾出发,扬帆远航吧。乘着风去探索,去做梦,去发现吧!”
1994年,吉洛维奇和梅德韦奇在其详尽的研究结论中写道:“当人们回顾一生时,那些没完成的事情最让他们感到遗憾……虽然他们做过一些让自己懊恼的事,但最终让他们后悔、受尽煎熬的还是那些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一结论在其他地方也得到了印证,如澳大利亚护士布朗尼·维尔在《临终时最后悔的五件事》一书中如实记录了许多人临终时的心声,令人们感到最后悔的事中排第一位的是:“我后悔曾经没有勇气为自己而活,只是过着别人期望我过的生活,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过自己选择的人生。”
不要恐惧你的生命终会结束,而要害怕它从未开始。
我觉得,要说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有必要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分析:元价值、大行业、中职业、细岗位。同时,从元价值出发还可以导出自己适合生活的国度、区域、城市、片区等,人际圈层、兴趣发展等都可以此类推。以我自己为例,审视自己的志趣、能力及天赋,我将自己一生追求的元价值确定为:专业、文化、艺术、智慧、善良、助人、自由、真趣。我从事的是法律行业(当然,能体现上述元价值的行业肯定不止法律行业一个),以前是做法制工作的公务员,现在是做律师,这就是大行业及中职业了;而细岗位是说一个人具体从事的是管理岗位还是业务岗位,当然可能会有身兼几种岗位的情形,我目前做的主要是业务岗位。我想做一个这样的人:专业之人、读书人、懂生活之人、懂艺术之人、现代公民。“专业之人”或“专业律师”其实就很好地体现了我所追求的专业、智慧、助人、自由等元价值,律师比起公务员来说在助人和自由方面体现得更为直接;“读书人”体现了文化、智慧的元价值(我每年会精读三五百本书);“懂生活之人”体现了善良、真趣的元价值(追求生活的精致与唯美、丰富而有序,既心怀欢欣和悲悯,亦能感知小情致和小确幸,时常参与公益活动);“懂艺术之人”体现了艺术、自由、真趣的元价值(我一直在书法家协会任职,打小临池不辍);“现代公民”体现了专业、智慧、自由的元价值(努力做一个自由、独立、自尊、体面的现代公民)。因此,我要做怎样的人及追求怎样的元价值确定了之后,一定能倒逼我做出正确的行业、职业、岗位选择及生活安排,那么接下来我需做哪些努力、阅读什么书,也就变得清晰很多了。比如,为了努力做好“现代公民”,除法律之外,肯定还需要系统阅读、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2015年,我从体制内辞职下海进入律师行业时,还有些其他机会,如一家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有个关务总监的职位,给出之前公务员年薪四倍左右的待遇,但由于不太符合我追求自由的元价值,于是我把这个机会推荐给了我的圈内朋友。《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的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等人也是花了几年时间才最终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但他们认为这非常值得。作者给自己的“画像”是:一个致力于帮助他人改善生活的人;一个善良、诚实、宽容、无私的丈夫、父亲以及朋友;一个不仅仅是信赖上帝,更是相信上帝的人。
不过,对很多人来说,在三十五岁或四十岁之前要确定自己的毕生使命和努力方向是不容易的。因为现今世界变化的确很快,选择太多反而让人无所适从。因此,对年轻人而言,或许问自己五年之后想成为什么样子更接地气。有数据显示,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三年,而世界五百强企业平均寿命为三十五年。所以说,就算你既不想变动也不想定位,单位的变动也会促使你不得不变动。与其被动应付,不如主动思考,主动应对。今天的职场中人,的确至少要到三十多岁才能逐渐理解行业趋势,看到自己终生的努力方向。而在真正看清趋势及自己的使命之前,确定一个五年规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接下来你也就明了自己未来几年该如何努力和该阅读哪些内容了。当然,有些元价值可能是你十几岁时就已确定并伴随终生的,而有些元价值的确定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摸索。
有句流行语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话能否成立呢?我觉得如果从坚守元价值的层面来看,基本是可以成立的,它导引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我们重新选择的新行业、新职业或新岗位,都不应严重偏离自己的元价值。但如果把它理解为一个人所从事的行业、职业及岗位不应更换,就未必合理了,因为人的兴趣、能力、见识、视野乃至际遇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只要元价值未严重偏离,即便更换了行业、职业或岗位,也不能说就是忘了初心。
元价值一经确定,心有定海神针,何惧九级台风!对与元价值关系不大却耗时很多的琐事、烦事、应酬甚至可以赢利的项目或可以出名的活动,都应尽量避免、削减或外包。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兼顾。正如庄子所言:“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我想,人生要会做加法,更要会做减法;铺得开是能耐,收得住需定力。跟风式、攀比式阅读、学习及努力的真相可能是:你总想努力超越对方,却并没有弄清楚对方要去往何方。
不过,这里仍有一个谋生与择业的关系问题需要解决。谋生就是要有饭吃,而择业则是自由选择一个符合自己的元价值及职业生涯脸谱特征的长期事业。就此问题,美国早已先行一步,美国的高中生会在中学阶段参加许多课外选修课程,诸如建筑工程、临床医学、电视主持等,有的学校甚至提供了四百多门选修课供中学生选择。这样会促使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对社会分工及自己的职业兴趣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便于他们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还没有实行这样的做法。学者郑也夫认为,很多成材的人,其后一生的选择就得益于在中学时的东张西望。我觉得,如果家中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无谋生之忧,不妨多阅读、游历及尝试一些自己有志趣或兴趣的事情,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有知识怎比有见识,会努力更要会选择。从未看过世界,何来科学的世界观?如科学家哈雷及物理学家波义耳在成名前均不存在谋生问题,而是由家里给他们提供了实现理想的所有条件。再如导演李安也有几年未工作,待在家里潜心钻研拍电影,全靠夫人的薪酬支撑家用。
但如果家中经济条件不允许,或者自己一时也不清楚自己的元价值该如何定位及潜能、志趣是什么,则不妨先就业谋生再慢慢阅读、思考和择业。如当年的周杰伦也遇到了这一问题,在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形下是先谋生还是先择业?即便他从小就拥有无法掩饰的音乐才华,但当时他既无业界人脉,又无名气、作品及变现途径。从1996年高中毕业在餐厅打工,一直到2000年底在吴宗宪手下做助理及发行第一张专辑之前,他的收入始终不到五千台币,折合人民币也就一千多元。即使作为高中毕业生,这在当时也是很低的收入。他就是用绝大部分业余时间极度专注于自己的音乐梦想和元价值,而在物质上极度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和消费欲,只要能维持简单的生存即可,同时在不断地阅读、思考和找寻理想的择业机会。虽然是先就业谋生,但他始终未偏离自己的元价值。如果他那时走的是寻常路,将元价值搁置一边,坚持一毕业就要过上“赚钱攒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生活,世上绝无周杰伦。另一个故事则是关于美国传奇企业家李·艾柯卡(福特和克莱斯勒公司前总裁)的,他本来一心想做技术,后来才发现自己更适合做销售并获得了成功。因此,自己的元价值及潜能,也是有可能通过先前的工作经验来进一步发掘的。
元价值及人生画像不仅需要设定,还需要每天被“看”到,不仅要看到它,还要听到它、闻到它、感受它、坚定不移地相信它。从了解自身出发,真正的自我会引领你成为理想中的你。通过定位元价值而迸发出来的能量和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人类最伟大的成就都是在没有精明算计与反复谋划的情况下产生的,不计功利,方能成事。而唯有清楚定位了元价值,基于自发自觉自愿,才会做事不计功利,才会进入心流状态。如当年发现电磁感应原理的科学家法拉第,他当时绝对想不到磁场的切割会产生电,纯粹就是因为有追求科学真相的学术兴趣而已,没想过它的功利性,也没想过要变现。其后产生的实用性及功利性都只是这些伟大发现的副产品而已。定位元价值从技术层面来说其实就是一种聚焦。正常情况下,凸透镜在阳光下只需几分钟便可点燃火柴,但如果撤掉凸透镜,火柴在阳光下就是放到天荒地老,火花也无法跃动。元价值就是你的凸透镜,一辈子聚焦于一两件自己志趣所在的事情,最后能做到什么程度,谁又能限量呢?电影《城市乡巴佬》中牛仔领队老柯勒说:“人生的秘密就是只做一件事”,而且,“你必须自己找到它”。成功就在于聚焦目标。聚焦目标意味着你要摆脱所有可以做但不是必须做的事,专注于你应该做的事。成功取决于你的目标是否明确,你是否专注。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想面面俱到,那么你将精疲力竭,哪头也顾不好,哪件事情都做不到极致。所以,你应该减少所做的事情,这样才有可能将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最好。我们需要尽量削减目标,专注一处,这样才能成功。完成最紧要的事情就像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剩下的问题就简单多了。即便最后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个坚持过程本身难道不是一种成功吗?选择了心爱的事业,便不会觉得自己这一生曾上过一天班。一心只顾登顶的人,得错过一路上多少美妙的风景啊!史蒂芬·霍金甚至认为:“充满希望的旅途胜过终点的到达。”又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所言,一个人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就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张载在《经学理窟》一书中说:“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拥有幸福有五个关键要素:正面情绪与愉悦的心情、获得的成就、人际关系、投入及意义。其中,他最看重的是后两个。他认为,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的事业中,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是获取持久幸福最可靠的方法。当我们每天的所思所行紧紧围绕元价值逐渐成就一个目标时,巨大的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了,并且久久不会消散。
元价值理论对于企业来说也同样适用和有效。如果一个企业具有明确的、公认的元价值和目标,那么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将会是非同寻常的。企业的元价值和目标将起到灯塔的作用,使员工的注意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元价值和目标会使企业比任何管理者或者员工存在得更久。没有元价值和目标,任何商业理论对于管理人员的价值都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它可以被用来预测一个重要决定可能带来的结果。彼得·德鲁克曾说:“没有认真考虑目标和使命可能是导致企业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
如Uber及Zipcar并没有自己的车,但是它们有一个通过双赢的方式解决城市短途交通问题的元价值,因此可以让全世界那么多辆车为它们提供运客或租车服务。BlaBlaCar并没有机场、高铁站等任何基础设施,但是它有一个通过共享解决远程交通问题的元价值,因此可以让众多的长途车司机为它提供共享服务。Airbnb并没有自己的房间,但是它有一个互利解决出差旅行住宿问题的元价值,因此它可以让家家户户把住宅贡献出来。这些都是元价值倒逼创新产品或服务产生的例子。
一百多年前,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先生到处问客户:“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我要一匹更快的马。”很多人听到这个答案,都会立马跑到马场去选马,以满足客户需求。但福特先生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接着往下问。福特先生问:“你为什么需要一匹更快的马?”客户:“因为可以跑得更快!”
其实,客户需要的元价值是快速移动,而并非一匹马。只不过他无法想象更多未曾出现的事物罢了,如果福特没有从客户需求的元价值出发,就无法创造性地生产出汽车,从而实现从零到一的华丽转身。
与本书所倡导的元价值理论相类似的有物理学上的第一性原理,这本身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从头算(ab initio),无须任何经验参数,只用少量基本数据(质子/中子、光速等)做量子计算,得出分子结构和物质的性质,很接近于反映宇宙本质的原理。第一性原理强调用少量的基本数据进行分析,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础就是对宇宙本性的两个简单假设。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而不是类比。多数人考虑问题时会局限于类比思维。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地剥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地往上走。埃隆·马斯克已获得成功的可回收重复利用的火箭,以及他还在运作的地下隧道“Boring”项目、“超级高铁”项目等,其实都是基于解决人类快速环保地移动、移民其他星球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第一性原理。
元价值理论与第一性原理很相似,都是倡导逆向管理和以终为始,层层剥笋式地倒推和分解我们应完成的任务、事项及步骤,步步为营、逆思顺为以倒逼实现最高目标的方法论。但它们仍有以下重大区别:前者同时关注人和事且以人为本,后者主要关注事;前者同时关注生活和事业,后者主要关注事业;前者体现了脸谱化、可视化的特征,后者体现了递进式、具象化的特征;前者更像一个倾注感情、打动人心的故事片,而后者更像一部客观中立、如实刻画的纪录片;前者统辖于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元问题,而后者归隶于你想做成什么事的大目标。
相对第一性原理来说,元价值理论或许更有助于你成为一个独立、完整、自足、丰盛的人,因为,一旦你通过元价值理论成功地把自己的画像描摹清晰并固化之后,它就会产生标签作用并自我赋能,再通过逆推演算,看看你需要做出哪些具体的努力和准备,这样你就会慢慢获得前所未有的不竭动力及能量,这一理论不是心理暗示理论或吸引力法则所能完全涵盖和解释的。在确定元价值、描摹清楚画像之后,你仍然需要在每一步做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而不是通过想象就可以成功。亚里士多德发现,一个人如果表现得有美德,那他最终会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在尝试成为全新的自我的过程中学会的外在表现力,远比仅龟缩在内心深处暗自涌动过的一万次澎湃更有助益。因为,知而未行不是真知,知行合一方谓真知。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及先发言行更容易导正你的后续言行和思想,让你的认知不断升级,就好比粗人穿上绅士衣服之后,都不好意思再随地吐痰爆粗口一样,他会努力避免这种不一致现象的发生。当然,如果某一天你开始觉得为自己勾画的未来“画像”不对,那并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那么你就必须重新考虑并选择。但一旦笃定那就是你想要成为的人,你就应该用一生的努力去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花大量时间想清楚自己的元价值及“你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我敢保证,这将是你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知识。发现并成为自己或许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全部意义所在,唯有这样,你才算成就了天地间独一无二的自己,而不是又多了一个张三或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