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 要仕途也要爱情的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唐·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出生于败落的官宦之家,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元稹之姓非汉姓元氏,而为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姓元。元稹8岁时父卒,母亲郑氏亲授其诗书,从小就受文化熏陶,肩负光宗耀祖的任务,15岁登明经科。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24岁登书判拔萃科。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被授予左拾遗。同科及第者有白居易、张籍等。当时,唐代吏部科目与尚书省的常科、皇帝亲试的制科构成了唐代科考三大类别。
心事一言知,几人号胶漆。元稹与白居易亦学亦友,是过从甚密、志趣相投的“好挚友”。两人20余年交往中和诗[1]900余首,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两人的诗文风格被称为“元和体”。元稹过世9年后,白居易不忘元稹,在《梦微之》中写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至今读起使人心酸。两人诗作名声同高,所以世称“元白”。
元稹比白居易年轻7岁,他们的诗歌成就齐名。为什么称“元白”,而不称“白元”呢?在古代,如果两个人齐名,用两人的姓作为并称排序,前平后仄,仄声在后。元稹的“元”是平声,白居易的“白”在唐代念入声,所以按照前平后仄的顺序称“元白”。
元稹为官32年,官至平章政事。代表作有《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830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负责教导太子的官员)韦夏卿[2]的小女儿韦丛,年方二十,嫁给23岁的诗人元稹。有人说这是政治婚姻,但是当时23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位卑禄薄,夫妻过的是“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的生活。官二代并没有嫌弃贫小子,韦丛安于贫贱,善于持家,元稹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她就翻箱倒柜去搜寻,看到身边没钱,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堪称贤妇。“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这是元稹追忆韦丛的这段姻缘所写《遣悲怀三首·其一》的内容,只觉得自己像黔娄一样幸运,二人虽说清贫,家庭生活却很温暖快乐。
有人说,初恋是用来怀念的,对元稹来说再适合不过了。在认识韦丛之前,元稹曾交往过一位女孩,那是他的初恋。那年他21岁,与远亲家的一位女孩相爱,卿卿我我,于后花园私订终身,女孩赠玉环、剪头发给元稹,并痴情嘱咐“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始终不绝”,表明自己忠贞不贰,非君不嫁。因为出身原因和对仕途的渴望,元稹迫切希望可以鲤鱼跳龙门[3]。最终元稹无可奈何地辜负了初恋,入赘豪门。也许是因为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的难以忘怀,很多年以后,失去爱情的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忏悔式”小说《莺莺传》,亦称《会真记》,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也有史料记载,《莺莺传》里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因经常被同僚欺负,文雅体弱的元稹敢怒不敢言,只好去普救寺祈告,以求免受皮肉之苦,于是在普救寺认识了莺莺,私订终身。相传普救寺是武则天所建,所以又叫“则天娘娘香火院”。据北宋学者王性之考据,所谓传奇者为自述也。元稹在撰写《莺莺传》时,莺莺就是他的初恋情人,初恋一生难以忘怀,元稹特意将自己的姓名隐去,以张生替代,掩人耳目;元稹母亲姓郑,与小说中张生母亲的姓氏相吻合;蒲州军乱时元稹与小说中张生的年龄相吻合;元稹参加吏部考试时间与小说中张生的考试时间相吻合;元稹在诗中记叙曾游历蒲州。因此,张生就是元稹本人,《莺莺传》实则是自寓体小说,以沉重凄凉的悲剧而终。几百年后,王实甫根据《莺莺传》小说内容创作而成的元杂剧《西厢记》以喜剧而终,被誉为杂剧之冠,主旨为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前生注定的缘分切莫错过。《西厢记》文辞优美,人物形象塑造生动,随后西厢故事广为流传,作为主角的崔莺莺也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元稹弃莺莺而娶了高门千金,为了自己的前程不顾情义,世人皆评他薄情,但元稹后来能为韦丛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若真无情者,岂能办到?他应该是太过多情了,可多情的男人对于爱他的女人来说就是无情了。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30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一天清晨,道途薄雾未消,林莽清雾欲滴,元稹舞了几剑向远处眺望,忽见两个少年书生打扮的人迎面而来。元稹打量一人似曾相识,随口吟出薛涛自画像上题写的情诗:“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一人确实是薛涛,听到元稹吟诗,薛涛满面惊愕,又转为微微一红……如果说元稹吟诗是为了故意搭讪“撩姐”的话,这种方式实在是高明之至,既有深意,又不至于尴尬。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意料,不久,元稹收到剑南节度使武元衡[4]品茶会的请柬。就在这次品茶会上,他认识了薛涛,一来二往,元稹与大他十余岁的薛涛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姐弟恋”。
薛涛墓
薛涛为何看上了元稹呢?
一是元稹是不折不扣的美男子,二是她为元稹的才华深深倾倒。两人三观一致,迅速陷入热恋,甜蜜缠绵,同居了三个月。“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就是薛涛对那段甜蜜时光浪漫回忆的印证。
成都望江公园·薛涛井
元稹因为工作关系离开了薛涛,两年后,娶了小妾安仙嫔,四年后,续娶了裴氏。爱情有时很难说得清楚。当年,元稹与薛涛分别时难分难舍,一怀愁绪诉不尽,临行前只是写了一首诗给她,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说她蛾眉秀美如卓文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并发誓说:“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言下之意是,我要走了,虽山水相隔,但是我会想念你的。然而,任是再浓的情意也抵不过时空的阻隔,这一段浪漫的“姐弟恋”就这样无疾而终,让世人惋惜。薛涛终身未嫁,时年64岁郁郁而终。
薛涛与元稹书信来往期间,她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现成都市望江公园还保留着薛涛井,相传是当年打水做纸的井。明代蜀藩王每年三月初三都要取井水仿制薛涛笺24幅,贡朝廷16幅,余下自存。公园内望江楼还有薛涛的一副对联:“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
有关元稹、薛涛关系的记载,最早见于晚唐范摅《云溪友议》,书中认为薛涛与元稹的爱情是误传,因为两人压根没见过面,薛涛比元稹大十余岁,两人恋爱不大可能。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其实是元载赴黔监察御史路过东川,人们将元载与元稹混淆了。元稹与薛涛是真爱也好,是误传也罢,历史不能告诉我们真相,只能引人诸多遐想。
元稹一生收获了难能可贵的友情和令人艳羡的爱情,但仕途屡遭贬斥,52岁时在武昌暴病去世,将他对初恋的愧疚和不安、对韦丛的思念和情意、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伤感和落寞一并带走了。
[1] 和诗,“和”读[hè],指唱和,和答,就是附和的意思。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和诗题目首字用“酬”“谢”“答”比较多,也有直接用“和”的。
[2] 韦夏卿(743年~806年),字云客,杜陵人。父迢,检校都官郎中、岭南节度行军司马。韦夏卿与爱妻生下韦丛,多年后将韦丛许配给当时未曾有官名的元稹。
[3]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了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约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河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蔽,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相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是说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能跃过去便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人对龙门峡这种奇怪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称“禹门口”。
[4] 武元衡(758年~815年),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登进士第,官至剑南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