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天下瑞
黄金时代 诗词为何繁荣在唐宋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题诗后〕唐·贾岛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全民诗词热,已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热点话题。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唐诗和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我国的诗词鼎盛于唐宋时期,而不是其他朝代呢?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我国各朝代诗作最繁盛的朝代;宋词泛指创作于宋代的词,宋代被视为我国各朝代词作最丰硕的朝代。因此,人们称唐诗宋词。
唐宋时期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重视诗词,广设诗词类题目,对推动唐宋诗词的盛行功不可没。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有云:“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意思是说,唐朝以诗为考试内容,唐代诗作的空前盛行与科举考试密不可分。朝廷考什么内容,学子就学习什么内容,重视学习与考试结合造就了唐诗的盛行。唐代科举考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几种题型:帖经类似于现在的填空题,主要考查知识面的掌握;墨义为简答题,侧重于考查记忆力和一般儒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策问则如同现在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侧重于考查分析与综合能力;诗赋不仅能考查形象思维能力,还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水平。在一些人心目中,一切为了考试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试教育,讲求一切以程文定去留。在当时,一个人的诗词水平如何,是真正决定他能否科举及第的关键。
唐诗盛行主要是朝廷崇尚写诗。唐初的开科取士,第一场即考诗赋,考五言律诗,每首诗要求十二句,限六十个字完成,与常见的五言诗(五言八句)还是不大一样。赋得是指定、限定诗的名字,在名字前加“赋得”二字,类似于现在的命题作文,是为科考练习的诗篇。我们耳熟能详的《草》(亦称《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为什么要考五言诗呢?五言诗是汉族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最早出现在汉代。一般学者认为,大约起源于西汉,东汉末年趋于成熟,初唐日臻完善。当时五言诗已经成熟,格律严谨,评判标准较好掌握。诗可以言志,可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可展现个人抱负和志向。考五言律诗,不仅能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能反映其文化素养和文学水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才情。唐代科举考试以文采取胜,促使大批读书人埋头于诗书中,三更灯火五更鸡地挑灯苦读,以求高中及第,从而也促进了唐诗的发展与繁荣,造就了一大批诗人。唐代能言诗的不在少数,闻一多先生说“唐代是一个诗的国度”不是没有道理,其中《全唐诗》共收录48900多首,作者2200多人。
唐诗高度成熟,而且能与音乐更妥切地融为一体,但过于整齐的节奏,久而久之使人产生单一感。为适应歌唱,诗人便突破了一些原有的格律,这便有了词。宋词不称“作”词而称“填”词,因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写。大多数的词分两段,叫上下片,也叫上下阕。片的意思就是遍,阕的意思则是终。一曲终了再来一曲,就叫双调。超过两片或两阕的叫三叠或四叠,也叫长调。只有一阕,则叫单调。词是曲子的简称,也称长短句,便于吟唱,主要是延续了汉、魏时期的乐府风格,我国的音乐到了这时,呈现融合古今中外、推陈出新、逐步达到最高峰的繁荣景象。这样相挟俱变,推动了燕乐杂曲和长短句歌词的向前发展。据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所标举的《近代曲辞一》,表明“倚声填词”是由民间尝试而普遍流行。
《全宋词》编撰晚于《全唐诗》荟萃,宋代300余年能搜集到的词作2万多首,凡两宋词人1330多家,常用曲牌超过100个。
宋熙宁年间,为选拔人才之需,特设了词科,词科包括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和词学科,共选110人。
唐宋诗词的盛行,除朝廷官方推崇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上有群众基础,大众流行,人们喜爱吟唱诗词。
古代没有网络、电视,不能刷朋友圈、刷微博,吟唱诗词是一件非常时髦的娱乐活动。
唐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1]、高适[2]、王之涣[3]三位诗人一起到长安平康坊酒楼小酌。他们三人打赌,看看歌女吟唱谁的诗多。
第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他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说:“我的一首绝句。”
第二位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他也在墙壁上画一道,说:“我也一首绝句了。”
第三位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出自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他又伸手画壁,说道:“我可两首了。”
王之涣自以为是老作家,可是歌女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于是用手指着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位歌女说:“到这位美女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甘拜下风,拜两位为师。”
不一会儿,最漂亮的第四位歌女启朱唇、发清商,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被王之涣说中了!三位诗人一时快乐至极,举杯开怀大笑。
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旗亭就是酒店外挂的招牌,引人注目的广告牌,亦称“幌子”。画壁就是在墙上画道记号,“旗亭画壁”由此而来。当时,诗写得好被人们吟唱代表着受人们尊重,人们喜爱诗人的诗,同时也喜爱诗人,就像现在受人追捧和尊重的影视明星。
宋词开始仅描写闺情乐事、笙歌饮宴等方面,后来逐渐寄托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中有长句也有短句,很适合吟唱,且便于表达词中的思想感情。宋徽宗政和年间,宋徽宗微服私访,在金钱巷镇安坊认识了李师师,一见到李师师就被她的才情所打动。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母亲难产去世,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也有的说是犯了点事,关在狱中死了),李师师就成了孤儿。李师师曾在庙里待过一段时间,人们对和尚、佛家尊称“师父”,庙里就借用一个“师”字,因为是姑娘,就将两字叠在一起,叫“师师”。那时叫王师师,后被一个李姓歌女收养成人,这个歌女叫李姥姥,故改为李姓,叫李师师。师师渐渐长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精通琴棋书画,能歌善舞,就成了京城的名伎。这个名伎的“伎”是单立人加个“支”,跟“女”字旁的“妓”意思不一样。李师师这个人就是“卖艺”“清高”“美女”的代名词。
由宋徽宗身边太监张迪牵线,宋徽宗经常与李师师约会,为掩人耳目,派人在大内城挖了条地道直通金钱巷镇安坊,去听李师师唱词吟曲。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知谁走漏了风声,一时间李师师成了京城的“网红”,粉丝量急剧上升。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中,因靖康之变,李师师痛骂企图将她献给金人的汉奸张邦昌之后吞金而亡,故事在慷慨激昂中结尾。鲁迅又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李师师外传》称为传奇,这一传奇为一代名伎李师师的身世做了更多可能的暗喻,在这一传奇中,李师师下落不明,成了千古之谜。宋徽宗单独与李师师约会不只因为心悦于她的美貌,史书上说,李师师唱词可谓天下一绝,唯独吟词倾倒徽宗。一代词宗周邦彦与李师师也曾留下香艳之词的故事,不过这是后话了。
古人对诗词的崇拜程度不亚于现在的追星族,晚唐作者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小说中说,荆州有一位名叫葛清的文艺青年,对白居易的诗情有独钟,绝对是白居易的超级大粉丝,全身文了30多首白居易的诗,诗中还配有插图,能展示每首诗的准确位置,以此来表达对诗人白居易和他的诗的推崇。可见,从朝廷到坊间,市井生活中,人们对诗词的喜爱,为诗词盛行奠定了稳固的群众基础。
诗词的盛行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在学校教育机构国子监中设有书法专业,科举考试中有明书科,专门选拔书法艺术方面的官员。官员选拔考试有四条标准:身、言、书、判,其中“书”就考字写得是否端正美观。科举考试中考生的书法就如现在电脑打印的字,一笔一画写得规整,横平竖直。唐代科举考试使用的是楷书,因为科举考试中诗词的重要地位,带动了考生及大众习写楷书,所以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黄金时期。
馆阁体早在宋代就开始使用,科举考试最常用馆阁体,又称台阁体,其特点是方正圆润、大小一律、端正典雅,是因科举制度而形成的考场通用字体,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朝廷公文奏折都使用这种字体。据记载,清代龚自珍[4]就因馆阁体写不好屡次落榜。龚自珍很生气,回家后要求全家人都练馆阁体,结果矫枉过正,就连家里搞卫生的仆人也不放过,个个都练就一手馆阁体,后来参加会试不负众望,高中进士。他自嘲说:“我们家全能中进士,个个都是馆阁体的高手。”
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思想开放以及对儒生的尊重,都为诗词的盛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土壤保障。人们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宋词。因此,唐诗宋词就成了唐宋时代的文化符号。
[1]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为好友。
[2]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3]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又字季真,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4]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尔玉,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进士,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9岁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