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分析:恶的群像及如何远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7 薛某升尾行案 被变态跟踪过的女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我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地铁和电车站里面都在很显眼的位置贴了很多标语,从这些标语的符号大概可以看出,它们在提醒日本女性,防止“尾行”。

虽然去日本之前,我对日本文化各方面也有一些了解,但是我依旧觉得不可思议,社会上的尾行行为已经严重到要靠这么明显的提醒来防范了吗?本节我们就讲一讲尾行行为。

案件经过

薛某升是我们今天案例的主角,整个故事要从他的高中时期开始讲起。

1965年至1966年,薛某升就读于某高中,在那里,他被他的九年级代数老师玛丽深深地吸引了。后来在审讯过程中他承认,出于这种迷恋,他开始对老师有性幻想。

然后他进一步用虚构的电影中的人物描写了关于自己性幻想的故事,实际上这个故事就是自己和玛丽老师的故事,故事中包括正常的性行为、强奸和轮奸。

在后来的几年里,薛某升对玛丽老师的性幻想程度并没有减弱,所以当他意识到已经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让自己从性幻想中得到完全的满足之后,他决定绑架玛丽老师。

薛某升对玛丽老师一找就是10年,10年后的1975年,他持枪闯进了一个他认为是玛丽老师住所的房子,当他发现自己找错了地方的时候,他把房主按倒在地并绑起来,威胁房主不要报警。这次错误的寻找之后,薛某升又开始了近5年的对玛丽老师痕迹的搜索。

其实这些年来,玛丽老师一直和丈夫住在菲律宾,他们一家在那里做基督教传教士,后来于1979年返回美国明尼苏达州。

时间到了1980年,薛某升终于搜索到了玛丽老师的信息,当他知道玛丽老师住在贝瑟尔学院(2009年后更名为贝瑟尔大学)里的时候,开始变得很兴奋,并开始尾行他的目标。这么多年的搜索加上尾行,他已经没有办法保持冷静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幻想终于要实现了。

在近半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尾行着玛丽老师,他的尾行行为一直持续到1980年5月16日,这一天,他尾行玛丽老师到了当地的一家美容院。他一直在美容院门口等着玛丽老师出来,当天玛丽还带着自己的女儿。

他在玛丽老师出来的一瞬间,用枪顶住她女儿的头,并把她们都绑起来,扔进了车的后备厢。在薛某升把玛丽老师带回家的过程中,他还把一名路过的目击小男孩用铁棍殴打致死。

随后,薛某升把玛丽老师及其女儿带回家并关进柜子里。当天晚上,薛某升在强奸玛丽老师之前,和她聊了几个小时。他告诉玛丽,自己15年前是她的学生,而自己这15年来都在搜寻她的踪迹。讲完这些,他就强奸了玛丽老师。

薛某升在两个月后被警察逮捕,因为玛丽老师打开了柜子的锁并用厨房的电话报了警。警方在薛某升准备下班的时候逮捕了他,随后他被判处70年监禁。本来其在2010年可以保释,但是法官裁定他依旧对社会有危害,必须在监狱里度过余生。

法律知识

薛某升的尾行行为后来转化成了犯罪行为,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尾行行为都会发生这种转变呢?法律又是怎么定性这种行为的呢?

我国的法律目前并没有针对尾行行为本身的处罚,这里的前提是,仅仅有尾行行为本身,并没有出现转化的暴力犯罪,如果有转化,那么肯定是按照更为严重的暴力罪行来定罪量刑的。

一般犯罪心理分析

那么,实施尾行行为的人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呢?

尾行行为人主要分为两类——有精神疾病的人和没有精神疾病的人。

先来说说有精神疾病的人。薛某升经过鉴定并没有精神类疾病,而有精神疾病的人的主要表现其实就是妄想、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这个类型的尾行行为人只大概占了总体的10%,其主要特点就是不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最明显的就是产生一些妄想,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和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之间的正常行为,但实际上那些受害人并不是他的亲密关系人,有些甚至都不认识,这些受害人刚好是这些精神病型尾行行为人想要跟踪并喜欢的类型而已。

或者有一些有情感障碍的尾行行为人,在躁狂的状态下去尾行一些目标,也同样是不能很清楚地辨认自己在做什么,或者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种尾行行为人可能带来的危害没有办法估计,因为精神病类型的人本身就存在行为控制力丧失或者会突然爆发或失控的特点,如果在尾行过程中受到了刺激,那么尾行行为很可能转化为不可控状态下的犯罪行为。

再来看看没有精神疾病的尾行行为人。大多数的尾行行为人脑子都是清楚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类人可能会伴有一些人格障碍、情绪紊乱或者是物质依赖,也可能在酗酒的状态下产生尾行行为。

人格障碍主要集中在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这几类。因人格障碍产生的尾行行为的目的就很明显了,基本都是出于泄愤、报复心理;或者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老是觉得别人喜欢自己,莫名其妙地产生被倾慕的感觉,于是去尾行人家,找机会接近。

另外还要注意的情况是心理方面有不正常情绪的投射,如薛某升,其实后来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分析中发现,他对于老师的这种变态的钟情,实际上是对母亲的变态感情的投射。还有如高依赖,表现为离不开某人产生的尾行;嫉妒,表现为因嫉妒某人产生的对其日常生活中的尾行;不接受现实,因否认情况的发生(如分手了但是接受不了)而产生的尾行;等等。

马伦在2000年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有五种尾行类型的观点:

①被拒绝的尾行行为,以扭转、纠正或报复拒绝为目的。

②愤恨的尾行行为,通常因为受害人所做的事情让尾行行为人感到委屈而发生,主要是出于排解痛苦的欲望。

③亲密寻求的尾行行为,主要是寻求与受害人建立亲密关系。这样的尾行行为人通常认为受害人是一个长期被追捧的灵魂伴侣,他们“注定”会在一起。

④亲密关系无能的尾行行为,这类行为人一般社交技巧很差,没有办法去和自己看上的目标说话或沟通,于是采用尾行的方式来给予自己心理安慰。

⑤掠夺性的尾行行为,这类行为人会监视受害人,以便准备和策划对受害人的攻击,并且通常是性攻击。

薛某升就属于第三种情况和第五种情况的结合,我们从他15年的搜索和跟踪行为就可以看出他的执念,之后的行为可以反映出他的掠夺性。

反思

类似这样的尾行行为危不危险?相信各位读者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我之前一直以为这个行为是一个转化率不高的行为,并不像其他明显的暴力犯罪那样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以及对受害人人身安全的威胁。但是薛某升的案例和一些数据改变了我的想法,因为确实有研究显示,尾行这个行为,有超过50%的比例是会变为暴力犯罪的。[1]

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她们更有可能成为尾行的目标。我想,可能不少人都有疑似被尾行的经历,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感到很害怕、很恐惧;就算侥幸甩掉了尾行人,也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这种时候该怎么办呢?要怎么预防被尾行?万一真的遇上了尾行,又该怎样正确应对?这些内容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讲到。当然,读者朋友们现在也可以思考一下可能有效的办法。


[1] Emily Finch,“Stalking:A Violent Crime or a Crime of Violence?”,The Howard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Volume41,Issue5,December 2002,pp.42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