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少林拳 连民心

一双紧握的拳头,常被视为进攻或敌对的信号。但是,从千年古刹少林寺伸向世界的一组拳,却是一双双传递友谊、倡导和平的热情之手……

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鱼鳞似的青瓦片,朱红的木板门,青青的圆石凳;香火缭绕的大殿里,木鼓声声,佛号悠扬,闭目合十的僧人们正在诵念着普度众生的经文;大雄宝殿上端坐的金身佛祖,以千古不变的宁静与庄严,慈悲地注视着少林寺的昨日与今朝。建立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的少林寺,山门上康熙皇帝御笔亲提的“少林寺”三个大字,历经风雨,依旧醒目。

这座“天下第一名刹 ”,凭借悠久的历史、古老的佛教文化以及无数的传奇故事让世界瞩目。少林寺、少林文化和少林功夫,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2018年2月17日,中国外文局首次发布《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在认知度排名前100的中国词汇中,“少林”高居榜首。

“禅武合一”的少林精神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少室山的密林中,传说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罗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 —— 嵩山少室山的北麓修建了少林寺。 

不过让少林寺在日后名扬天下的,却是一位来自印度的高僧菩提达摩。1500年前,释迦牟尼二十八代徒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来到这里。他先在少林寺面壁修行数年,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而后广集僧徒,历时九年,寺院名声大噪,规模逐步扩大,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

南北朝时期,从印度传来的各种佛教流派典籍已基本译为汉文,而此时的佛教思想,也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互相融合补充,并由中国僧人传播推广。作为久负盛名的寺院,少林寺成为佛教文化传播交流发展的圣地。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为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及不良官兵作战。由此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并在冷兵器时代以后逐渐向着多层面发展。少林功夫体系逐步博大精深,其价值也体现在不同方面。

“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

少林寺本应是佛门禅宗之净地,与外界并无瓜葛,但是由于在特殊历史环境中卷入了国家的争斗,并以“安邦济世”的思想闻名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因为少林武僧人在统一大业中有功,于是以良田和器物赏赐少林僧人,由此少林功夫与爱国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明朝中期,少林武僧集体抗击倭寇侵略的事迹,更是一段佳话。在此后民族危难之时,少林寺都毅然担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少林寺僧人习武不但出于强身健体和看守寺院的需要,更是为了在国家危亡时能够尽到救国救民的责任。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中的地位。无论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还是从佛门“普度众生”愿望,少林寺“安邦济世”之举对树立民族意识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值得赞扬的。

少林功夫最经典之处莫过于“禅武合一”精神,对中华武术乃至佛教信仰都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少林功夫以一种特有的修炼方法将中国佛教、儒家和道家等传统思想的精髓融为一体,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交流、和谐、圆融、创造,赋予少林文化以世界性的胸怀和全人类认同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少林功夫是以套路为单位的庞大技术体系,其动作从设计到组合成套路,均符合中国古代人体医学和人体运动规律。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少林功夫追求自身和自然的和谐。少林功夫中所蕴含的禅精神和传统审美情趣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创新的结果。作为中国功夫发源地之一的少林寺,是形成门派最早、弟子最多、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武术流派,在清朝时期就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美誉。

少林精神在日本

少林功夫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在国外也生根、开花、结果。据《少林寺志》记载:元至正年(1347年),日僧劭元和尚长期居住在少林寺,这位僧人精通汉文,擅长书法,在寺里最初担任书记职务,后来升任首座僧。他在1379年回国,同时将少林武术带回日本。他的生平经历深受日本人民尊敬,被称为“国魂”。

说到近代少林寺和日本的友好交流就不得不提Shorinji Kempo(日本少林拳法联盟)的创始人宗道臣先生。

宗道臣,1911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县。从小跟祖父学习拳法,是一位勤奋的习武者。当时的他,几乎与所有本土习武者一样,认为学武之目的就是保护自己,击垮对方,赢得胜利。20世纪30年代,宗道臣走访中国,拜师习武。1936年,宗道臣从东北赴西安途中,走访嵩山少年寺。也就是在少林寺白衣殿(现为观音殿)内的一幅壁画前,年轻的宗道臣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壁画描绘了一位中国人和一位印度人在一起共同修炼武术的情景。在博弈中,他们认真而愉快地切磋技艺。这样的情景完全颠覆了宗道臣以往的武学观念。他从壁画中得到启示,萌发了可以在亲和气氛中与对手交流互弈的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种“修行”重新认知武术。

1946年回国后,宗道臣对学到的各种技巧拳法进行重新整理编排,并将受壁画启发而萌生的武学理念融会贯通,于次年在日本香川创建了一个融武术与宗教为一体的日本少林拳法联盟,旨在帮助日本青少年强身健体,发扬“以武止戈,热爱和平”的武学精神。该联盟发展到今天,注册会员达180万人,设有3360个支部和道院,遍及世界40个国家,下设分支机构包括体育少年团、全日本高校联盟、全日本大学联盟、全日本实业团联盟等。

1979年4月,宗道臣重访阔别40多年的嵩山少林寺。期间,他与梁以全等著名武术家进行交流。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会见宗道臣时亲笔为他题写“少林豪杰,横眉前领;中日友好,前程似锦”。

1980年4月,宗道臣再次率团访问少林寺,并立“日本少林寺拳法开祖宗道臣大和尚归山纪念碑”于寺院内。碑文这样写:“少林武术,缘起中州,名冠天下。日本国僧人宗道臣入嵩山禅林,修得少林拳,归国后开创日本少林寺拳法,饬兴三法,二十五系,六百数十技。使中国之传统文化得以在日本生根、开花、结果。法师在日本传授少林寺拳法,同时弘扬中日友好之要义,并率先实践。1979年4月,法师于下山四十余年后,重访此地,使日本百万少林拳士对中日友好事业怀抱之热忱空前高涨。为纪念法师重访嵩山,并祝中日友好前程如锦,特立此碑。1980年5月吉日。 ”

宗道臣先生一生坚信“没有日中友好便没有亚洲的和平;没有亚洲和平便没有世界的和平”,视嵩山少林寺为心灵的故乡。从1979年起,出版了《少林拳法》报纸和《少林寺拳法》月刊。1982年,Shorinji Kempo组织协助拍摄了轰动全球的电影《少林寺》。

宗道臣先生1980年去世,其女宗由贵女士接掌门户,秉承其父遗志,在发扬光大Shorinji Kempo的同时,不忘支持少林寺的发展。1995年,嵩山少林建寺1500年,宗由贵率团亲赴少林寺,恭贺这一佛门盛事,并捐助1500万日元用于修缮鼓楼;2006年,又捐资600万日元建立登封少林希望小学。

宗由贵女士代表团一行在少林寺

近年来,宗由贵女士致力于推动中日两国青少年交流。作为郑州大学的客座教授,同时也是河南省“黄河友谊奖”和国家“友谊奖”获得者,宗由贵女士连续多年率日本大学生和高中生代表团到访河南,与郑州大学和郑州回民中学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交流活动。在郑州大学,Shorinji Kempo累计捐赠34,000余册日语书籍,设立“宗道臣文库”,支持该校日语专业发展。2015年,宗由贵女士率日本青年代表团91人,出席“宗道臣文库”剪彩仪式,与郑州大学日语系师生切磋交流。2016年,宗由贵女士又率日本高中生代表团72人到访河南,与郑州回民中学开展友好交流,中日学生一起演奏中国民歌《茉莉花》和日本民歌《樱花组曲》。在接下来的交流活动里,中日双方学生分三组进入课堂,共同学习中华文化,学做手工,学习舞蹈,日方还有58名学生被一对一安排在中方学生家民宿,体验中国学生的家庭生活。中日两国小伙伴虽然文化、语言存在差异,但年龄相当,彼此都获得了美好的交流体验。交流活动结束前的欢送宴会上,中日双方学生表演了乐器、歌曲、戏曲、舞蹈等精彩节目,共同登台表演的“小苹果”舞蹈将气氛推向高潮。同学们依依不舍,相拥而泣,合影留念。

交流中,日本青少年对河南发展和潜在优势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感慨以前通过电视、网络、纸媒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局限性。青少年同龄人间的交流,实地的耳闻目睹,使日本青少年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感慨地说:“最大的误解就是根本未曾了解。”他们更愿意把自己亲身了解的河南以及中国带回日本,与身边的朋友分享。临行前,他们表达了与中方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增进友谊的愿望。

宗由贵女士通过推动青少年互访、拳法切磋、文化体育交流、教育交流等多项活动,弘扬和平精神,培育中日民间友好的后续力量,使更多日本青少年参与到中日友好事业中来,极大地发挥了中日友好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Shorinji Kempo组织与中国河南省的“缘分”始于嵩山少林寺的一幅壁画,在推动全方位友好交流过程中,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青少年之间,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与友谊。

少林精神在世界

少林寺、少林文化和少林功夫的传播与影响,不仅仅在日本。自1982年电影《少林寺》在世界各国上映之后,世界各国学习少林功夫形成了一股潮流。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数十万名武术爱好者到少林寺及少林寺武术馆观武,同时还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武术爱好者先后到少林寺及少林寺武术馆、少林寺武术学校研修少林功夫。海外少林弟子也纷纷立碑于祖庭少林寺。其中,新加坡的少众山国术体育会于1984年在少林寺立了“归山朝圣”碑,美国的华林寺武术社于1984年在少林寺立了“归宗朝圣”碑,瑞士的少林太极拳协会于1988年在少林寺立了“归宗朝圣”碑,美国的少林武艺中心于1992年在少林寺立了“少林朝圣”碑。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法国、荷兰、保加利亚、西班牙、葡萄牙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均成立了传授和学习少林功夫的组织。

对于很多从未到过亚洲的西方人而言,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家,一定是一片盛产功夫的土地。而对很多海外习武者而言,来少林就像来朝圣一样,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络绎不绝。在国外不断派团到少林寺学习少林功夫的同时,中国的少林功夫代表团也积极到国外进行表演、交流和传艺。1980年,应日本少林拳法联盟邀请,少林功夫首次出国交流,揭开了现代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序幕。1982年之后,由少林寺、少林功夫学校派遣的少林功夫团,先后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意大利、美国、泰国、荷兰、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葡萄牙、韩国、比利时、荷兰、匈牙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表演并传授少林功夫。

1988年9月,嵩山少林寺武术馆开馆。8个国家和地区派团参加了开馆时的“国际少林武术表演邀请赛”。1989年、1990年又连续举办了两届,每届都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少林武术爱好者参加。从1991年起,规模更大的国际少林武术盛会——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在郑州和登封举行。首届23个国家和地区武术组织参加了比赛。从第二届起,每届都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组织的数百名武术爱好者参加表演和比赛。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举办,标志着少林功夫以更大规模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上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

少林寺和少林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保卫家园、锄强扶弱、一身正气。就像西方很多孩子都有成为“小蜘蛛侠”的梦想一样,中国的青少年大多有“英雄梦”和“武侠梦”,而这种梦想在少林寺可以找到寄托。

少林文化也得到了各国政客、宗教领袖的认同,如玻利维亚现任外长就是少林弟子,访华时还专门到访少林寺。俄罗斯总统普京2006年访华时,专程到访少林寺。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不仅是中华武术的象征,中华佛教禅宗文化的独特意象,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少林寺不仅仅是“登封少林寺”“河南少林寺”,更是“中国少林寺”。

供 稿: 河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黄雅静

专家点评

宗道臣先生父女的少林缘,嵩山少林寺武术馆的国际交往活动,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汇集而成少林外交现象。从少林功夫、少林精神走向世界现状看,少林具备较强的国际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就是有形的少林拳技与无形的少林精神相融合的软实力。

“软实力”概念是约瑟夫·奈教授在《软实力:世界政治的成功之路》(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一书中提出的。软实力的分析阐释对我们分析少林外交现象以及理解公共外交资源、模式与路径具有启发意义。他认为:软实力是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威逼利诱实现目标的能力。制度、价值、文化、政策是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奈教授软实力思想的启发意义在于,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是将软实力资源转化为软实力,具体路径是筛选识别有潜在吸引力的软实力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并通过公共外交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之间的互动增强客体对软实力资源的了解与认同,取得在客体眼中的合法性,进而影响客体的认知与行为。

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少林寺的内涵博大精深,其精髓在于“禅武合一”。一方面,少林功夫将中国佛教、儒家和道家等传统思想的精髓融为一体,崇尚以武会友、以武止戈、天人合一的和平精神、和谐境界;另一方面,少林功夫是以套路为单位的庞大技术体系,其动作从设计到组合成套路,均符合中国古代人体医学和人体运动规律。强身健体的实用功能、刚柔并济的审美功能、崇尚交流共同进步的和平精神都是少林功夫作为软实力资源的魅力所在。

令日本人骄傲、令世界尊敬的宗道臣先生摒弃原有视对手为敌人的武学思想并深入理解、身体力行和广泛传播少林精神,是源于1936年在少林寺看到的描绘一位中国人和一位印度人在一起共同修炼武术的壁画。那壁画带来的震撼、在少林寺的10年潜心修炼、在中国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人的八年抗战,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以武止戈、热爱和平”的全新武学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宗道臣先生,这是他1946年回到日本创办日本少林拳法联盟的原因,也是他1979年重访少林寺、继续推动中日友好事业的动因。宗道臣先生的女儿宗由贵女士接掌门户后继承父亲遗志并将中日友好交流扩展到更广的文化交流领域。

少林走向世界需要宗道臣先生这样的少林知音,需要电影《少林寺》的推广,更依靠少林功夫和少林精神对世界的吸引力。

通过传授少林功夫,传播少林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钟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