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代越南民族文化自信的建构
越南主体民族文化自信的建构,大体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第一次是11世纪。当时越南李朝国力日盛,派大将李常杰领兵十万攻打宋朝边境,攻陷廉州、钦州和邕州(今南宁),后宋朝派大将郭逵领兵击退,根据宋朝的《续资治通鉴长篇》等相关史料的记载,当时郭逵攻打至离越南首都仅三十里的富良江(今红河):“(郭逵)抵富良江,未至交州三十里”。而越南史家则认为郭逵未到达富良江,而是到达富良江之前的如月江,并在如月江被李常杰击败。11915世纪后黎朝成书的《大越史记全书》还虚构出此次战役期间的传说中的一首诗:
尽管这首诗是否为李常杰所作仍值得考究,但这首体现民族自信的诗歌广为流传,千年不衰,并入选当今越南基础教育教科书,李常杰也成为越南著名文化名人。
第二次是元代忽必烈三征安南不克之时。期间有陈兴道曾于13世纪率领越南陈朝军队,成功击退蒙古军队的两次入侵,成为越南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之一。1284年,陈兴道利用水战,曾在白藤江击败元军,当时士气大振,越南民族文化自信大增,陈朝大儒张汉超当时所作《白藤江赋》,可资为证:
陈兴道曾作《谕诸裨将檄文》,有“为邦国之将侍立夷宿而无忿心”句,以区别蒙古元人。《大越史记全书》撰者吴士连针对蒙古入侵,也有“胡虏入寇”句,121以“华”自居。越南文化到了13世纪,“亚华夷天下”的文化观念逐渐形成。当然,这一时期,越南喃字(国语字)开始兴起,也是其表征之一。
第三次是15世纪,明朝撤出对越南的管理和统治,越南恢复独立自主时期,后黎朝大儒阮廌代黎利撰有《平吴大诰》:
观《平吴大诰》的言语和措辞,与阮廌在宣德期间所给明朝军队的交涉文书语气判若两人。由此而至,彼时,其民族主义之高涨不言而喻。
第四次是满清入关,建立清朝后,越南在官服样式上仍保留汉风,且不改清朝服饰,国号除11世纪时李朝称大越之后,历经陈、胡、属明、后黎,至阮朝又称“大越”,阮朝汉籍《国史遗编》记载,阮朝初年,嘉隆初已定为“越南”,嘉隆十一年十二月“复国号曰大越”,明命十九年三月“初改国号‘大南’”,以明命二十年为始,或称大越南国亦宜。123
由上观之,古代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有其复杂的多面性。第一,在对华交流的文书上,越南多体现出对汉文化的敬仰;第二,尽管古代越南与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发生战争,但由于当时汉文化在各种制度上的优越性,越南并不放弃继续吸收汉文化的精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第三,凡古代中国非汉人统治时,其又多以华夏自居,这一点,与古代朝鲜文化有相似的地方。
1 [美]大卫·丹穆若什著,査明建、宋明炜等译:《什么是世界文学?》,中文版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2 曹顺庆:《南橘北枳 曹顺庆教授讲比较文学变异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自序。
3 [美]大卫·丹穆若什著,査明建、宋明炜等译:《什么是世界文学?》,中文版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4 [美]大卫·丹穆若什著,査明建、宋明炜等译:《什么是世界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9页。
5 王向远:《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97—299页。
6 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著译选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7 黄轶球:《越南诗人阮攸和他的杰作〈金云翘传〉》,载《华南师范学院学报》,1958年第4期。
8 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著译选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9 黄轶球:《越南古典文学名著〈宫怨吟曲〉的研究》,《广东师范学院第二次科学报告论文》,1961年3月印。该文又于1962年刊于《广东师院丛刊》。
10 黄轶球:《越南汉诗略》,广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油印版,1961年。
11 黄轶球:《越南汉诗的卓越成就》,载《越南文史研究资料》(第三种),广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印,1961年2月。
12 黄轶球:《越南汉诗的渊源、发展与成就》,载《学术研究》,1962年第4期。
13 黄轶球:《越南爱国大诗人阮廷炤的贡献及其影响》,载《中国亚非学会论文》,暨南大学中文系印,1964年7月。
14 王李英:《著名越南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黄轶球》,载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著译选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2页。
15 黄轶球先生在“文革”后也鲜有相关论著问世。
16 范宏贵、刘志强:《越南语言文化探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页。
17 王李英:《著名越南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黄轶球》,载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著译选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7—588页。
18 法国远东学院(École Française d'Extreme-Orient,EFEO)成立于1900年,1902年总部设于河内,是法国专门研究东南亚、南亚和东亚文明的国家机构。研究范围涉及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文献学等。在传统人文研究领域,具有百年传统历史的法国远东学院的东南亚研究,可以说是最权威的。近代以来,为中国学界熟知的汉学家沙畹、伯希和、马伯乐均出自法国远东学院。
19 [越]陈文玾撰、黄轶球译:《越南典籍考》,广东国民大学文学院印行,1949年,第84页。
20 [越]陈文玾撰、黄轶球译:《越南佛教史略》,译者按,连载于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资料》1985年第1、2、3期。
21 王李英:《著名越南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黄轶球》,载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著译选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1—592页。
22 黄轶球:《试论十九世纪越南南部反侵略诗歌的光荣传统》,广东语言文学学会首届年会论文,1964年。
23 黄轶球:《越南爱国诗人阮廷炤的贡献及其影响》,中国亚非学会论文,暨南大学中文系印,1964年。
24 范宏贵、刘志强:《越南语言文化探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66—274页。
25 刘志强:《越南阮朝科举及其特色文化论》,载《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4期。
26 刘志强:《越南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20页。
27 刘志强:《中越文化交流史论》,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90页。
28 董文成:《中越〈金云翘传〉的比较》(上、下),载《明清小说论丛》(第四、五辑),1986年和1987年。此二文后又收录于董氏《清代文学论稿》,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9 董文成:《中越〈金云翘传〉的比较》(上),载《清代文学论稿》,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30 Pham Tu Chau, Di Giua Doi Dong, 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 1999.
31 董文成:《中越〈金云翘传〉的比较》(上),载《清代文学论稿》,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
32 董文成:《中越〈金云翘传〉的比较》(上),载《清代文学论稿》,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33 董文成:《中越〈金云翘传〉的比较》(上),载《清代文学论稿》,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34 黄轶球:《读小说〈金云翘传〉绝句八首(1984)》,载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著译选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5—536页。
35 饶芃子:《黄轶球著译选集》序,载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著译选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 过去十年,我曾以此事多次采访过一些“知情者”。
37 陈益源:《〈金云翘传〉与我的小说研究》,载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西苑出版社2001年简体字版。
38 朱眉叔:《清代文学论稿》序,《清代文学论稿》,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9 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西苑出版社 2001年版,第162页。
40 罗长山译:《越南世界古典文学名著——〈金云翘传〉》,越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41 Nguyen Khac Phi, La Truong Son—nha khoa hoc Trung Quoc am hieu nen van hoa va van hoc Viet Nam, yeu men va quy trong truyen Kieu, Thay loi gioi thieu, Nxb Van Nghe, 2006.
42 赵玉兰:《重译〈金云翘传〉的动因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载《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
43 杜承南、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1—302页。
44 赵玉兰:《〈金云翘传〉中文翻译刍议》,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
45 祁广谋译:《金云翘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译序。
46 赵玉兰:《〈金云翘传〉翻译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7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除外。
48 谢天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几点思考》,载《中国比较文学》,1990年第1期。
49 岩月纯一著、刘桂芳译:《越南的“训读”和日本的“训读”——“汉文文化圈的多样性”》,载王宏志主编:《翻译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0 多丽丝·叶杰姆斯基著、陶磊译:《马来世界里的翻译——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议题》,载王宏志主编:《翻译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1 [法]马里奥斯·法朗索瓦·基亚著、颜保译:《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52 [越]吴士连撰、陈荆和编次:《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三,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版,第133页。
53 [越]阮朝国史馆编:《钦定大南会典事例》,卷106,礼部,科举,试艺体裁,越南国家书院宝藏本。
54 刘志强:《中越文化交流史论》,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73—174页。
55 Van Tan, Van de Van hoc Co dien Viet Nam, Tap san Nghien cuu Van su Dia, thang 9, 1958, so 42.
56 Vu Ngoc Phan, May Y kien ve Van hoc Co dien Viet Nam, Tap san Nghien cuu Van su Dia, thang 9, 1958, so 44.
57 越南老一辈学人大都参加过越南末代科举考试,又精通法国语文,且通晓拉丁化越南语。
58 Hoang Xuan Han, Chinh Phu Ngam Bi Khao, Nha xuat ban Minh Tan, Pari, 1952.
59 Dao Duy Anh, Khao Luan ve Truyen Thuy Kieu, Nha xuat ban Van hoa, Cuc xuat ban- Bo Van hoa, 1958.
60 Doan Khoach, Tien Hoa Luc Khoa Chu, California (USA),2008. 团扩教授曾与著名越南史家陈荆和教授一起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共事,汉文功底颇高。
61 Hoai Phuong tuyen chon, Truyen Kieu-nhung Loi Binh, Nha xuat ban Van hoa Thong tin, 2008.
62 Nguyen Huu Son tuyen chon, gioi thieu, Truyen Kieu So Sanh va Luan Binh—Ky Niem Nam 250 Ngay Sinh Dai Thi Hao Nguyen Du Danh Nhan Van Hoa The Gioi, Nha xuat ban Van hoc, 2015.
63 Rone Crayxac, Truyen Kieu va Xa hoi A Dong, Nam Phong, so 112, thang 12, 1926.
64 Maurice Durand, L’univers des Truyen Nom, EFEO & Nha xuat ban Van hoa, 1998.
65 Georges Boudarel, Nguyen Du va Doan Truong Tan Thanh, trong cuon “Ky niem 200 nam nam sinh Nguyen Du”, 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 2008.
66 Charles Foumiau, Mot Nha tho va Chien Tranh, trong cuon “Ky niem 200 nam nam sinh Nguyen Du”, 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 2008.
67 N. I. Niculin, Nguyen Du-Nha tho Nhan dao Loi lac, trong cuon “Ky niem 200 nam nam sinh Nguyen Du”, 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 2008.
68 Johan Dichman, De Tang ban Kieu dich sang tieng Duc, Hoai Phuong tuyen chon, Truyen Kieu-nhung Loi Binh, Nha xuat ban Van hoa Thong tin, 2008, Tr. 607.
69 David G. Marr, Vietnamese Tradition on Trial (1920—194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pp.153—154.
70 Huynh Sanh Thong, The Tale of Kieu,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71 Vladislav Zhukov, Kim Van Kieu of Nguyen Du (1765—1820),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72 Keith Talor, Book Review: the Kim Van Kieu of Nguyen Du (1765—1820), i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37,1 (February 2006): 176—177.
73 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193页。
74 尽管越族的来源在国内外学术界仍存在一些争议,但笔者认为越南主体民族的形成无外乎是本土与外来族群的长期融合而形成的。
75 即1407—1427年,此“越”直接属于明朝管辖。
76 刘志强:《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77 陈玉龙等著:《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8 陈庆浩、郑阿财、陈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神话传说类——《岭南摭怪》,法国远东学院、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92年,第29—30页。
79 [朝]金富轼撰、杨军校勘:《三国史记》,三国史记卷第一,新罗本纪第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
80 [越]吴士连等撰、陈荆和编次:《大越史记全书》,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版,第114页。
81 《吴合浦交趾太守薛综与刺史吕岱平士徽乱岱被召综上疏云》,载[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8页。
82 [越]吴士连等撰、陈荆和编次:《大越史记全书》,属西汉纪,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版,第125页。
83 《汉末袁徽客交趾寄荀彧书》,载[越南]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7页。
84 [越]吴士连等撰、陈荆和编次:《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三,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版,第130、133页。
85 [越](后黎朝)吴时仕:《大越史记前编》,卷之三,内属东汉纪。北城(河内)学堂藏版。
86 [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
87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69页。
88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五,南选,中华书局1955年版。
89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五,南选,中华书局1955年版。
90 [五代]王定保撰、姜汉椿校注:《唐摭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91 [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卷十四,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4页。
92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7页。
93 [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8页。
94 [明]严丛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37页。
95 [越]吴士连等撰、陈荆和编次:《大越史记全书》,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版,第84页。
96 [明]张朝瑞辑:《皇明贡举考》,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460页。
97 [明]张朝瑞辑:《皇明贡举考》,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522页。
98 李国祥主编:《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656页。
99 李国祥主编:《明实录类纂》(文教科技卷),武汉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
100 [越]吴士连等撰、陈荆和编次:《大越史记全书》,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版,第511页。
101 笔者曾在某高校招收越南籍留学博士生,修完学分后,也是长期托故不来学校。自明至今,五百多年过去了,这种学风仍然没有太多的改观。
102 李国祥主编:《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703页。
103 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04 [越]吴士连等撰、陈荆和编次:《大越史记全书》,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版,第975页。
105 [越]越南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历史研究所编:《越南历史大事记——从起源至1858年》,越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284页。
106 越南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历史研究所编:《越南历史大事记——从起源至1858年》,越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107 范宏贵、刘志强著:《越南语言文化探究》,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182—183页。
108 这是加拿大教授罗兰从澳门基督教书库得到的一封被认为是皮纳的亲笔信中的记述。也可参见这位教授的论文:Jacques Roland,“Công cuộc truyền giáo của Dòng Tên tại Việt Nam và ti ếng Việt ”,载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http://www.bbc.co.uk/vietnamese/specials/1232-jacques-roland/page4.shtml.
109 Daniello Bartoli,“Dell’Historia della Compagnia di Giesu La Cina Terza parte dell’ Asia”, Roma, Stamperia, 1663, P618.
110 其1624—1631年负责当时越南南部的传教活动,后赴越南北部至1648年。
111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当中大部分是葡萄牙人,而罗德则于1630—1640年在澳门居住。
112 嘎斯帕尔·阿玛拉(Gaspar do Amaral,也有资料写成Amiral)生于1594年,曾于1629年和1638年两次被派往越南北方传教,在越南居住了7年,1646年在海南岛遇到轮船事故去世,嘎斯帕尔·阿玛拉去世前被认为是当时西方传教士中最精通越语的人。
113 安东尼奥·巴波萨(António Barbosa),生于1594年,1629年赴当时越南南方传教,1636年赴越南北方传教,1647年去世。
114 也有著作题为《安南–葡萄牙字典》(Annamiticum-Lusitanum)和《葡萄牙–安南字典》(Lusitanum-Annamiticum),郭振铎、张笑梅主编:《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5—96页。
115 [清]印光任、张汝霖撰:《澳门纪略》,下卷,清嘉庆五年重刊本,第53页。
116 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117 [越]潘叔直辑、陈荆和编:《国史遗编》,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刊印,1965年版,第280页。
118 [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52页。
119 梁志明:《十一世纪宋朝反击越南李朝侵略战争中的富良江位置考——兼评越南所谓‘如月江大捷’》,载《东南亚研究》,1980年第2期。
120 [越]吴士连等撰、陈荆和编次:《大越史记全书》,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版,第248页。
121 [越]吴士连等撰、陈荆和编次:《大越史记全书》,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版,第357页。
122 [越]吴士连等撰、陈荆和编次:《大越史记全书》,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版,第546页。
123 [越]潘叔直辑、陈荆和编:《国史遗编》,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刊印,1965年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