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逻辑、概念及其思想体系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 有与无(二)

《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处的有和无,是普通意义上的有和无,是有和没有的意思。老子的原意是说,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都是相互依存的相对概念。对立的双方如果各偏执于自己的一端,就会使双方都不能存在。强调了自己,否定了对方,对方失去了,自己的一方也不复存在。这也就是庄子哲学在“彼是方生之说”的概念中所详论的问题。和庄子一样,老子也明确地把这一类成对的相对概念,放在道论中被否定的位置上,认为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道”比较,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无论其美、善、有、易,或者恶、不善、无、难,都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老子·二十章》又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唯与阿都是叹词,是答应的声音,唯是正常情况下的答应,阿有谄谀的意思。唯与阿、善与恶,同样是偏失,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小人殉财,君子殉名”(《盗跖》),各失其性,同样没有意义。一东一西,东西相反,同是离此而去,过犹不及。可见这种长短高下的相对概念是为道家一派所共同否定的。

在庄子哲学中,有和无的统一,和美恶、长短、高下、音声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根本不同。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至”就是最终的、唯一的。庄子的这个思想来源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至”“大”就是绝对,道家一派所追求的就是绝对。

绝对的象,无所不象,无所不象则无所谓象,无所谓象则无象,故曰“大象无形”。同理,大有者无所不有,无所不有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有则无有,故大有则无有,大有即大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