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逻辑、概念及其思想体系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浑沌

庄子关于古代物理学宇宙论的论述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宇宙起源的论述。庄子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浑沌的物质状态。

《齐物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庄子认为,对于宇宙的认识,可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认为宇宙间万物各有畛域封界,也就是有形,有各自的不同形体和属性,但是没有是非贵贱,也就是说,宇宙中本没有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以及其他一切人文思想和精神活动。因此人类社会中的伦理是非等是不真实的。第二个层次是认为宇宙是物质的,但没有万物之间种类和属性的区分。存在着的宇宙万物本是浑沌为一的,万物有种类和属性的区分是不真实的。第三个层次是认为宇宙本无所谓物质。宇宙的本源,忽漠无形,浑沌混一,既然已经混一,也就无名可加,也就无所谓有物质或没有物质。无所谓有物质,所以无所谓物质,所以“未始有物”。对宇宙认识的这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到第三个层次达到顶点,无以复加,是人类所能认识的极限,所以说“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封”,《周礼·春官》“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郑玄注“封,犹界也”。《左传》昭公元年“王伯之令也,引其封疆而树之官”,杜预注“引,正也,正封界”。“封”就是封界,就是万物有形,有形体的区分,有各自不同的属性。“有物矣而未始有封”就是没有天体的区分,没有物质属性和差别的区分,就是在天体和各种具体的事物形成之前的那样一种物质状态。这种状态用形象的语言表述就是“浑沌”。

《在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

《天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

关于“浑沌”,庄子在《应帝王》篇中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倏和忽是极快的速度,又一偏居南方,一偏居北方,是带有倾向性、具有鲜明个性的。而浑沌则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实际存在之物。“浑沌”的概念亦即“有物未始有封”的概念,与“齐物”的概念十分相近。二者的区别只是“齐物”是在庄子当时“与世俗处”的社会背景下,否定主要是人类事物和人文文化中的是非善恶和高低贵贱的独断,而“浑沌”是通过直觉的方式追溯宇宙演化早期过程中的一种没有属性区分的物质存在状态。

在老子哲学中,《老子·一章》中极为著名的一句“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12,就已提出了有名出于无名,即宇宙的初始时期曾经没有规定性的思想。无名有名,一始一母,逻辑上也是两个层次,与庄子很相近。《老子》其他章中讲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二十五章》),也表述了“浑沌”的含义。

老子、庄子以直觉方式所建立的宇宙思想,突破了人类的自然感觉阈限,充分显示了道家一派“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天下》)的智慧。老庄的宇宙论中有许多合理的思想,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道家宇宙观的分析讨论,都不无根据。但有些论述并不合老庄本意,如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认为,老子(庄子同)的宇宙起源论得到了现代科学的支持,“我们的太阳系是从一团氢气演变出来的”,等等,这一类的论证就比较牵强。在老庄论宇宙演化的几个阶段中,太阳系并不占有多少地位,太阳系的构成在老庄的宇宙论中没有意义,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支持。老子和庄子的宇宙论是以道家独特的逻辑思维方法论证哲学本体论的内容,而不是论证宇宙万物的具体构成。也正因为如此,老庄的宇宙论才成为哲学本体论的一部分,而不是流于一种宇宙构成学说。老庄哲学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印证不是在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成果,而是在于一致的或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在这一点上,老庄尤其是庄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空前绝后的独到贡献。